戰前德高望重,戰後遭主君鄙視政治生涯幾乎完結,唏噓慘澹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東漢末年時期,群雄並起,歷史的結局告訴我們故事的贏家是魏、蜀、吳這三家,吳國的基業主要是歷經孫堅、孫策、孫權三代沉澱的。

張昭,字子布——就是在孫策時期加入到東吳勢力集團。

勢力的鬥爭,也多少會演化為人才的比拼,因張昭年少時非常有才華所以被孫策極為器重,甚至東吳集團一度有「外事不決問周瑜,內事不決問張昭」的說法。

最初張昭跟隨孫策,孫策給張昭任命的職位主要是長史。

這個職位相當於秘書長、總裁助理的角色,負責出謀劃策的同時又能掌握兵權帶兵打仗,所以史料的記載是孫策將文武之事盡委託張昭。

而且必須考慮到孫策當時是創業的初期,明面上的官職品級高低,還不如靠近主君出謀劃策和掌握兵權來得實際。

也就好比一家小公司的人力資源總監的重要性,在老闆眼裡可能還比不上做日程安排的隨身秘書。

孫策

孫策對張昭是非常器重的,一起打下江東之後,江東之上幾乎所有的大事基本都會經過張昭來處理。

而且私下裡,孫策更是多次和張昭一同拜訪張母,加強個人私交。

後來因為張昭的貢獻實在是太突出、名望也大增,所以當時的士大夫一度對他敬重、讚賞有加。

孫策不但沒有因此產生猜忌,更是在眾人面前瀟洒地把自己比作齊桓公,張昭比作管仲。

張昭

「若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

正復不克捷,緩步西歸,亦無所慮。

」這是公元200年,孫策遇到刺客重傷後將弟弟孫權託孤張昭時所說的話。

孫策去世時,年僅26歲,孫權繼承江東大業,連19歲都還沒夠。

也因為孫權年少繼承東吳,內部不少人是不服的,比如廬江太守李術更是公開反叛,就連宗室內部的廬陵太守孫輔也通敵曹操等。

這個時候光靠一個虛歲19的少主明顯是不夠的,還得有一個輩分足夠、又能主持大局的人站出來,這個人就是託孤大臣張昭。

孫權初掌江東的時候,每次自己出征,都會留張昭鎮守後方,總領府署的事務,這才解決孫權接管江東之初根基不穩的問題。


公元208年,爆發赤壁之戰,這是關乎著東吳集團命運的一戰。

可在這載入歷史篇章的戰役之前,江東的仲父——張昭,在戰前卻站錯了隊。

在東吳集團內部兩派的「聯劉抗曹」與「降和」中,選擇了後者。

這次栽跟頭,使得張昭在孫權的心目中,地位一落千丈。

赤壁之戰

公元221年,稱帝的曹丕封孫權為吳王,不久,孫權設立了丞相官職。

眾人都推舉張昭,孫權推託之後任命孫邵為丞相。

孫邵去世之後,眾人又再次一起推舉張昭當丞相,孫權還是推託,最終任命了顧雍當丞相。

八年後,孫權稱帝大宴賓客和群臣。

在眾人面前把今天自己能夠稱帝的主要功勞歸功於周瑜,周瑜此時已經去世19年之久,而對一直以來有不少主持功勞的張昭卻隻字不提。

張昭向孫權舉杯慶賀之際,本來想討一句誇讚,張昭話還沒開口,孫權就說:「如果聽從張公您的話,現在已經要乞討食物了。

」很顯然這就是針對張昭當年赤壁之戰前的「降和論」。


赤壁之戰到孫權稱帝,粗略的算相隔21年,孫權為什麼對犯錯的張昭耿耿於懷呢?

孫權

第一,赤壁之戰孫權不能投降。

前車之鑑,曹操南下,荊州劉琮不戰而降,結果是劉琮去往青州的路上被曹操安排于禁截殺。

因此投降的結果,孫權有可能是又一個劉琮,而張昭則可能成為又一個蔡瑁(被提拔)。

所以孫權在赤壁之戰21年後說,「如果聽從張公您的話,現在已經要乞討食物了。

」也不難理解,寄人籬下,很有可能就是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第二,「內事問張昭」,說明了張昭在處理對內事務上占據著絕對的發言權。

在東吳集團生死攸關的一線,孫權覺得輩分最老、在東吳最能說得上話的張昭本應和自己站在一起,堅定「聯劉抗曹」。

因為不管張昭站在哪一派,那一派在朝堂的聲音肯定最大,跟隨者也最多。

張昭輩分高,聲望又高,只要張昭力主「降和」,基本就是大半個東吳主張降和。

但是孫權想要的,肯定不是「降和」,江東三代基業不能斷送自己手裡,更不能為天下恥笑。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時期東吳重臣張昭

三國時期吳國的張昭,相信大家都知道,同時我相信知道有這個人的朋友很多,但對他了解的人很少。畢竟三國演義裡面對他的描述不多。為什麼孫策臨終時會說出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的話呢?作為東吳第一...

三國-吳國-張昭

張昭(156年-236年),字子布。徐州彭城(今江蘇徐州)人。三國時期孫吳重臣。 東漢末年,張昭為避戰亂而南渡至揚州。 孫策創業時,任命其為長史、撫軍中郎將,將文武之事都委任於張昭。孫策臨死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