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誤讀的東吳軍師張昭:三國演義中的投降派竟是性格剛烈的硬骨頭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看過三國演義的朋友都對張昭印象深刻,小霸王孫策彌留之際叮囑孫權 「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但在曹操大軍壓境之際,張昭卻主張投降,後來,孫權在周瑜、魯肅的支持下,與劉備聯合抗曹,取得了赤壁之戰的大勝利,從此,張昭就成了國難之際只想保護自己妻子平安的投降派。
歷史真相這是這樣嗎?
讀《三國志》,卻發現了跟《三國演義》不一樣的張昭。
張昭,字子布,彭城人,博覽群書,為一時名士。
孫策創業之初以張昭為長史,文武之事交給他全權處理。
孫策臨死前,把弟弟孫權託付給張昭,這是第一次託孤(後來太后臨死又做了同樣的事)。
孫權在孫策靈前哭哭啼啼,張昭說:現在不是哭的時候。
他親自拉著孫權出來,孫權他扶上馬檢閱眾軍,以此確立孫權的地位,安定了江東因孫策猝死導致的人心慌亂。
劉備上表讓漢帝封孫權為車騎將軍,以張昭為軍師。
這是稱呼張昭為東吳軍師的來歷。
在以後的日子裡,張昭盡心輔佐孫權處理政事,但他認為孫權不該幹的事,勸諫起來也毫不留情。
據記載,有一次孫權在武昌釣台飲酒,乘著醉意對群臣說:今天大家開懷暢飲,只有醉了掉到台下才可以不喝了。
張昭聽罷一句話也沒說,起身出去坐到車裡。
孫權見張昭不給自己面子,讓人把他叫回來,對他說:大家一起樂呵樂呵,公怎麼就生氣了?張昭沒好氣地回答道:過去紂王建酒池做長夜飲,當時也只是以為取樂,沒有當做不好的事。
孫權一聽這是把自己比作亡國之君了,不過,張昭所言不是沒有道理,酒宴就這樣匆匆散了。
由於張昭辭色嚴厲,性格耿直,動不動就跟孫權吵架,所以孫權幾次生氣了不讓他上朝。
吳國設置丞相這個職位後,論資歷聲望張昭是眾望所歸,大家都以為這就是為張昭準備的,然而,孫權卻以張昭所幹的事責任重離不開為由讓孫邵做了丞相,後來孫邵死了,大家又一起推舉張昭,這下孫權終於說了實話:丞相的事情多而煩,張昭這個人性情剛烈,他說的話別人如果不聽,難免產生怨憤,他不是丞相的合適人選啊。
《三國志》中的一段記載的足以說明張昭的性格。
遼東的公孫淵向東吳稱臣,孫權準備派張彌、許晏兩人遠赴遼東拜公孫淵為燕王。
張昭堅決反對,因為他認為公孫淵只是因為背叛曹魏又擔心被曹操征伐,因此遠來求援,不是他真心想投降。
倘若公孫淵改了主意,並向魏人表明心志,到時候兩個使者回不來,吳國就成為天下的笑話了。
孫權以為這個險值得冒,兩人爭論起來,互不相讓,別看孫權是主公,張昭卻一點也不退讓。
這下真把孫權惹毛了,他抽出佩刀砍在辦公桌上,怒沖場地對張昭說:吳國士人入宮拜我,出宮拜你,我尊敬你也夠意思了,而你在眾人之中不給我面子,怕是我看錯你了。
張昭眼睛直勾勾盯著孫權大聲說:臣雖然知道陛下不會聽我的話,但每次都盡心勸諫,不過是太后臨崩的時候把老臣叫到床下,遺詔顧命言猶在耳。
說罷,老淚縱橫!孫權把刀扔到地下,與張昭相對大哭。
然而,孫權是個有主意的人,過後,仍然把張彌、許晏派出去了。
張昭氣不過孫權不聽自己的忠告,開始泡病號怠工,不上班了。
這樣以來,孫權也生氣了,讓人到張昭府上用土把門堵上。
張昭知道了,讓人從府內用土把門封上,索性不出門了。
事實證明張昭是對的,公孫淵果然反目,殺害了兩個東吳使者。
孫權這時候氣也消了,數次派人去慰問張昭,張昭並不理會。
孫權一看真把老先生惹惱了,看來非得自己出面不行了,便找個藉口從張昭府前經過,到了張昭的門口在門外喊張昭,張昭以病重為由並不開門相見。
孫權一看:這也太不給自己面子了,來啊,給我一把火把大門燒了。
孫權以為這樣以來,定能嚇得張昭開門。
誰知張昭關門閉戶,你愛燒不燒,燒死我也不出來!孫權沒轍了,讓人把火滅掉,站在門口呆呆地望著裡面,場面好不悽慘!張昭的兒子們一看這哪行啊,讓陛下就這麼幹站著,我們也太不識抬舉了,便不管張昭同不同意架著張昭出來,孫權把他拉到宮裡,親自道歉,張昭這才消了氣同意上班。
這樣一個性格剛烈的骨鯁之臣如何被羅貫中寫成了投降派?檢索三國志不見有張昭投降的證據,但三國志記載支持孫權主戰的只有周瑜、魯肅,想來彼時張昭是不贊成同曹操硬碰硬的。
但這種主降也不過只是權宜之計,在保留江東獨立即地盤獨立、軍隊獨立、國內政治獨立的前提下,其他的什麼都可以談的。
在以後的日子裡,孫權還向曹丕稱臣呢。
所以,即使一時主降,也並不見得是為了妻子平安出賣主公。
要知道,孫策、吳國太兩次託孤,張昭是要對吳國負責的、是要對孫權負責的,他曾經對孫權說孫桓王和太后把陛下託付給老臣而不是把老臣託付給陛下,在張昭的心裡,孫權和太后託付給他的是國家,他自然要對這個國家負責。
對於張昭這個所謂的投降派,你認為他做錯了嗎?
赤壁之戰前,東吳元老張昭為什麼建議孫權主動投降曹操?
對於熟悉漢末三國的朋友們來說,張昭肯定不是陌生人物。張昭是東吳的奠基元老、文臣之首,與周瑜並列為「文武雙璧」。《三國演義》形容是「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
與關羽比,他們毫無名氣,卻做了件可令關羽汗顏的事
「關雲長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的故事在中國留傳了幾百年。我們也都知道這個故事的廣泛流傳是因為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所謂「千里走單騎」,在歷史上的確發生過。不過,歷史記載中的這個故事比較簡單...
遼東太守向孫權求救,以張昭為首的大臣紛紛勸說孫權別出兵
嘉禾元年(公元232年)十月,建業的皇宮警衛森嚴,孫權和文武大臣們正在等候遼東使節的到來。魏國的遼東太守公孫淵,長期割據一方,現在因和魏國發生矛盾,就背魏投吳,想依靠吳國的軍事力量來抵擋魏國的進...
東吳開國第一丞相,默默無聞,為什麼不是大名鼎鼎的張昭?
熟讀三國歷史,我們都知道東吳是孫堅和孫策打下來,孫權坐上去的。孫策死後的時候,把自己的弟弟推了上來,並且將自己的弟弟託付給周瑜和張昭。而周瑜和張昭基本是孫策的鐵桿,幫助孫策打下江東,也是孫策的託...
張昭為什麼不能當丞相,原因值得深思!
公元200年,孫策終於平定了江東,為東吳立國奠定了基業。正當他躊躇滿志地鞏固和拓展勝利成果時,卻不幸遭遇刺客重創。臨終前,他把弟弟孫權託付給長史張昭輔佐。張昭不負重託,「率群僚立而輔之。上表漢室...
三國時期東吳重臣張昭
三國時期吳國的張昭,相信大家都知道,同時我相信知道有這個人的朋友很多,但對他了解的人很少。畢竟三國演義裡面對他的描述不多。為什麼孫策臨終時會說出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的話呢?作為東吳第一...
小心眼孫權與老倔頭張昭
古代君臣之間的關係,比較通常的比喻是如同父子,所以有「君父」和「臣子」一說。實際上,這種關係很微妙,因人而異,大不相同。比如三國時期吳國的孫權與張昭,這二人的關係更像是一對屬相犯沖、八字不合的夫...
盤點三國:張昭 有意思的倔老頭
《三國志》為東吳人物作傳,除孫氏宗室外,寫到的第一個大臣就是張昭。張昭曾被孫策比喻為管仲,作為治國的文臣,才幹無疑是第一流的。張昭字子布,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少年好學,是當時的著名人物。漢末大...
我看《三國演義》中的「張昭」
「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可見三國時期張昭在吳國的份量。《三國志·吳書·張昭傳》記載:「孫策創業,命昭為長史、撫軍中郎將,升堂拜母,如比肩之舊,文武之事,一以委昭」。這段話不難理解,也...
短史記233:孫權張昭相愛相殺,那一年他們是這麼秀恩愛的
三國時期,除了魏、蜀、吳之外,遼東尚有一個獨立王國,即公孫度父子。董卓專權時,公孫度為遼東太守,目睹中原戰亂,於是暗地招兵買馬,壯大實力。公孫度父子相繼去世後,其孫公孫淵繼立。此時,三國局勢逐漸...
張昭真是一個「投降派」嗎?他對東吳的貢獻應該如何評價?
張昭在史書中的形象一直處於分裂的狀態。一會兒捧上天,「外事不決問周瑜,內事不決問張昭」;一會兒摔掉地,張昭在赤壁之戰前勸孫權歸降曹操,留下了人生嚴重污點,孫權稱帝時甚至譏諷張昭說,「如張公之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