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最執拗的忠臣,有王佐之才,曹操想殺他,孫權都快被他氣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江東小霸王孫策死後,將東吳之主的位置傳給了弟弟孫權,同時特意給他囑咐了一句話:「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

毫無疑問,在創立江東基業的過程中,周瑜和張昭功不可沒,被孫策視為左膀右臂。

孫策擔心自己死後,弟弟孫權因年幼不能掌控大局,而重託於他們二人。

孫權雖然年幼,即位之初才19歲,可以說毫無執政經驗,但是他時刻不敢忘記大哥孫策的臨終遺言,在執政過程中悉心聽取周瑜和張昭的意見,因此很快就穩定了江東大局,防止了內患的發生。

不得不說,孫權的確是位從諫如流的明主,沒有辜負大哥孫策的重託,也沒有辜負周瑜和張昭對他的期望,他從一個執政小白一躍成為虎踞江東的雄主。

孫權以張昭為老師,在周瑜、程普等大將的輔佐下,先滅李術,再滅山越,收編軍隊近5萬餘人,最後一舉吞併了江夏的黃祖兵團,從此江東唯孫氏一家獨大。

孫權在軍事上節節勝利的同時,也不忘廣納四方賢才,諸葛瑾、魯肅、嚴畯、步騭、陸遜、徐盛、顧雍、顧邵等人被招至麾下。

地盤擴大了,軍事實力增強了,智囊團也壯大了,孫權也漸漸有了謀取天下的野心和想法。

赤壁一戰,孫權聯合劉備大破曹操近百萬大軍,曹操倉皇逃回北方,再無力南征。

周瑜就向孫權獻計,要軟禁劉備,孫權認為曹操在北方仍需牽制,因此針對劉備伺機奪取荊州的行為,並沒有採取重大的軍事行動。

周瑜理解主公孫權的憂慮,又提出乘機征討益州,孫權批准了,但是很不幸的是,周瑜率大軍行至巴丘一帶,突然病故,年僅36歲。

周瑜的逝世對孫權乃至整個江東軍事集團來說,都是莫大的損失。

孫權聽聞周瑜死訊後,哭泣道:「公瑾有王佐之資,然而壽命短促,我還能依賴什麼呢?」

主攻外事的周瑜死了,孫權只能依靠主攻內事的張昭了。

張昭主攻內政,他最大的貢獻就是為東吳選賢任能,向孫權舉薦了一大批優秀的治政、治軍人才,其中魯肅就是張昭所舉薦的,並成為江東後期舉足輕重的人物。

魯肅深受孫權器重,代替周瑜掌控軍事,他一生立主「聯劉抗曹」,對劉備軍事集團一貫推行和親、和睦政策,在一定層面上可以說是「三國鼎立」的推動者之一。

所以說,張昭能成為江東的重臣和名臣,他可是為孫權立下汗馬功勞的,不管是從治理國家內政上,還是對人才的選拔上面去看,張昭都非常稱職。

一個國家要想興旺發達,內政的治理是尤為重要的,內政不興,集團不和睦,啥都不用談了,孫權要想開疆拓土,一統天下,那就是做夢!

曹操雖然歷經赤壁慘敗,但是依舊懷揣一統中國的偉願,仍然覬覦江東的大好河山。

要想從軍事上打垮江東,曹操恐怕一時間再沒那個心氣了,必須得緩緩,那麼只能從政治上對東吳進行誘降。

曹操曾許諾給予孫權高官重爵,但是卻有個條件:那就是得殺死張昭,並聯合痛擊劉備。

曹操曾命軍師祭酒阮瑀給孫權寫了一封信,信中說道:「若能內取子布,外擊劉備,以效赤心,用復前好,則江表之任,長以相付,高位重爵,坦然可觀。

信中的子布,指的就是張昭,可見張昭在曹操心目中,還是很有分量的。

因為曹操也相信,只要離間江東君臣之心,搞亂東吳的內政,再輔助以軍事上的打擊,才能徹底滅了江東。

孫權之所以是明主,就在於此了,他豈會為了曹操給的一點小恩小惠,就自損臂膀,毀了祖輩留下的江東基業。

他早就看出了曹操的陰謀,所以對曹操也是陽奉陰違。

張昭自感主公孫權厚恩,從此對孫權更加忠心耿耿,為壯大東吳的基業,也是殫精竭慮,算是東吳的一位大忠臣了,但是他卻有一個很大的缺點:那就是性格太剛直,非常執拗,處事的圓滑度太欠缺。

有一次,孫權在武昌的釣魚台大宴群臣,他自己喝的酩酊大醉,酒興正濃時隨口一說:「今日酣飲,只有醉後落入水中,才能停止!」

意思就是百官要不醉不歸,盡情暢飲,哪怕掉到了水裡,也沒關係。

張昭一聽,非常得不高興,獨自離開了宴會,躲外頭生悶氣去了。

孫權就命人把張昭勸了回來,然後安慰道:「大家難得高興一次,張公,您又何必發怒呢?」

沒想到張昭卻一本正經地回答道:「以前紂王也和群臣在酒池一夜宴飲,當時也以為只是高興而已,不認為有什麼不對!」

孫權默然而感到慚愧,於是宣布把酒宴撤了,一場歡快的酒宴,本來也沒啥,卻被張昭給攪局了,實在是大煞風景。

當然張昭這也是為孫權好,告誡孫權不要縱慾過度,否則有辱賢君的威名,和商紂王沒區別,孫權也很領張昭的情,但是心裡或多或少肯定是很不高興的。

畢竟孫權可是一國之主,當著群臣的面,給他臉色看,要不是孫權有容人之雅量,我想換做是曹操,早把你掃地出門,或者拉出去殺頭了,又怎麼會好言安慰呢,當然令孫權氣憤的還在後頭呢。

公元232年,曹魏遼東太守公孫淵在遼東反魏,向孫吳稱臣以為外應,孫權非常高興,同意接受公孫淵的投降。

但是張昭卻堅決反對,覺得公孫淵這種賣主求榮之人,不該收留在東吳陣營內,於是與孫權在朝堂上是當面鑼、對面鼓地爭執起來,君臣二人是爭得面紅耳赤。

孫權不能忍受,抓著佩刀憤怒地說:「吳國的士人入宮就拜朕,出宮則拜您,朕對您的敬重,已經到了極點了,但您數次在眾人中折辱朕,朕真的害怕自己會失手傷害您。

張昭還是不鬆口,就是要孫權收回成命,孫權實在忍無可忍,直接把佩刀砸向張昭,不過還好,沒砸中,不過可把文武群臣嚇得半死,大夥紛紛跪下,懇求陛下息怒。

最後孫權還是遣使前往遼東,接受公孫淵的投降,張昭憤恨自己的話不被採納,於是回家不上朝。

孫權在盛怒之下,命令用土封住張昭的家門,表示他永遠不必再出門了。

張昭也用土從門內將門堵住,以表示他也永遠不打算出門了。

結果公孫淵出賣東吳,殺了孫權派到遼東去的使者張彌和許晏。

這時孫權才感到後悔,數次派人請張昭上朝都沒用,但又不願道歉示弱,於是下令用火燒張昭的房子,以此逼他出門。

但這方法也沒嚇倒張昭,因此孫權只好又下令將火撲滅,最後孫權徹底屈服了,在張昭家門前死站著不離開。

張昭才在兒子的攙扶下,出門與孫權和解。

可以說,張昭真不愧是三國第一執拗之人,他的剛正不阿足以秒殺三國所有直臣。

孫權的君王顏面在張昭面前蕩然無存,在群臣面前也是大損帝王威嚴,然而孫權卻始終都很敬重張昭,沒有放棄張昭,最終以帝王的胸懷容納了張昭的對與錯。

由此也可看出,孫權作為三國的雄主之一,是當之無愧的。

俗話說「海納百川,有容乃大」,要是沒有王者的胸懷,又怎能成就他帝王的霸業呢?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一句話讓他說錯了,他就永遠沒當上丞相

我們都知道張昭是東吳老臣,最早跟著孫策混的,可以說為東吳立下了巨大的功勞。可是他卻一直都沒有當上東吳集團的丞相,其中各種原因讓後人不斷猜測。公元200年,孫策終於拿下了江東,為東吳立國奠定了基業...

三國群雄(三)——孫權

200年,孫策遭刺殺身亡,傳位給了他的弟弟孫權,孫權繼位吳侯、領會稽太守。孫策突然的死和自己突然就變成一方諸侯,孫權自己也挺懵逼的,本來就只是想好好過著二少爺的生活,享受人生,孫策也知道孫權資...

三國時期東吳重臣張昭

三國時期吳國的張昭,相信大家都知道,同時我相信知道有這個人的朋友很多,但對他了解的人很少。畢竟三國演義裡面對他的描述不多。為什麼孫策臨終時會說出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的話呢?作為東吳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