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讓吳國舉國上下皆佩服的人,功勞堪比蜀國諸葛亮!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三國時劉備有諸葛亮,五虎上將。

曹操有百萬精兵強將,然後最後還能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吳國除了有周瑜這樣的大都督,還有黃蓋,甘寧,程普這些武將外,其實還有一人張昭,他作為吳國的兩朝元老,孫策臨終前敢把自己的弟弟也就是吳氏的江山交給他,足以看出他在孫氏家族中的地位!

電視中的張昭

東漢末年中原動亂,張昭隨其他難民逃到江南,受到孫策的重用,官拜長史和撫軍中郎將,同他一道登堂拜見張昭的母親,像同輩的密友一樣。

孫策的領地上幾乎所有重要的事務都由張昭經手,他為孫策打平江東做出了很大貢獻。

孫策去世後,張昭即向朝廷上表,又給各屬縣發公文,對江東的內外將校則令他們各守其職。

當時孫權非常悲傷,張昭勸孫權說:「作為繼承人,重要的是能繼承先輩的遺業,使它昌大興隆,以建立偉大的功業。

如今天下動盪不安,盜賊占山蜂起,孝廉你怎麼能臥床哀傷,與常人那樣去放縱個人的感情呢?」他親自扶孫權上馬,列兵而出,然後眾人才服從了孫權。

耿直的張昭i

孫權因為張昭是舊臣,因此格外厚待。

依然任其為長史。

張昭在孫權面前敢於說出自己的意見,往往指責孫權做得不對的地方,對於孫權有良性的作用。

孫權在武昌,臨釣台,飲酒大醉。

孫權讓人用水灑向群臣曰:「今日酣飲,只有醉後落入水中,才能停止。

」張昭正色不言,外出坐於車中。

孫權遣人呼張昭還,謂曰:「大家一起高興,您又何必發怒?」張昭對曰:「以前紂王作糟丘酒池一夜宴飲,當時也以為只是高興而已,不認為有什麼不對。

」孫權默然,臉色慚愧,遂罷酒。

張昭一點都不害怕的勸告

然而,正是因為張昭太過耿直,使他在東吳始終無法擔任最高的丞相職務。

當孫權設立丞相時,很多人提名張昭來擔任,可孫權推託說:「現在事多,丞相責任很重,這不是優崇他的舉措。

」於是任命孫邵任丞相。

孫邵去世後,大家又提出讓張昭擔任丞相,孫權這才說出一部分的真實原因:「孤怎麼是對子布吝嗇呢,只是考慮到丞相的事務繁雜,而他性情剛烈,他的話要是沒有被聽從採納,就會產生怨忿詰難,這對他並無益處。

」於是任命顧雍為丞相。

公元232年(嘉禾元年),公孫淵在遼東反魏,向孫吳稱臣以為外應。

張昭勸諫道:「公孫淵背叛魏國而懼怕其征討,所以才遠來求援,這不是他的本意。

如果公孫淵改變意圖,想要自我表白於魏,那兩位使者就回不來,這難道不會讓天下取笑嗎?」孫權與其反覆爭辯,張昭勸諫之意越來越懇切。

孫權不能忍受,抓著刀憤怒地說:「吳國的士人入宮就拜朕,出宮則拜您,朕對您的敬重,已經到了極點了,但您數次在眾人中折辱朕,朕害怕自己失手傷害您。

」張昭注視孫權良久才說道:「臣雖然知道自己的話不會被聽從,但每次想要竭盡愚忠的原因,是因為當初太后臨終的時候,呼喚老臣在床下,遺詔顧命的話如今還在耳旁啊!」說完後涕泣橫流。

孫權也擲刀於地,與張昭對泣。

孫權不重用張昭,張昭離開

但孫權還是遣使前往遼東,張昭憤恨自己的話不被採納,於是退居不朝,孫權在盛怒之下,命令用土封住張昭的家門,來表示他永遠不必出門了。

張昭也用土從門內將門堵住,以表示他也永遠不打算出門了。

結果公孫淵出賣東吳,殺了孫權派到遼東去的使者張彌和許晏。

這時孫權後悔,數次派人請張昭上朝無果,又不願道歉示弱。

他下令用火燒張昭的家門,以此逼張昭出門。

但這方法也沒嚇倒張昭,因此孫權只好又下令將火又撲熄。

最後孫權在張昭家門前久站不去,張昭才在兒子的攙扶下,出門與孫權和解。

公元236年(嘉禾五年),張昭去世,享年八十一歲。

他遺令喪事從簡,入棺材都沒有更換衣服。

孫權戴孝前往弔唁,諡號文侯。

張昭長子張承已經封侯,由次子張休世襲婁侯爵位。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孫策的託孤大臣為何當不上丞相

帝王死的時候,因為繼位者年幼,往往會讓一些信得過有能力的大臣輔佐這個繼位者,這就是所謂的託孤大臣。三國時期,三國都有一個這樣的大臣,東吳的張昭和周瑜就是孫權留給弟弟孫權的託孤大臣。又因為周瑜早...

小心眼孫權與老倔頭張昭

古代君臣之間的關係,比較通常的比喻是如同父子,所以有「君父」和「臣子」一說。實際上,這種關係很微妙,因人而異,大不相同。比如三國時期吳國的孫權與張昭,這二人的關係更像是一對屬相犯沖、八字不合的夫...

一句話讓他說錯了,他就永遠沒當上丞相

我們都知道張昭是東吳老臣,最早跟著孫策混的,可以說為東吳立下了巨大的功勞。可是他卻一直都沒有當上東吳集團的丞相,其中各種原因讓後人不斷猜測。公元200年,孫策終於拿下了江東,為東吳立國奠定了基業...

盤點三國:張昭 有意思的倔老頭

《三國志》為東吳人物作傳,除孫氏宗室外,寫到的第一個大臣就是張昭。張昭曾被孫策比喻為管仲,作為治國的文臣,才幹無疑是第一流的。張昭字子布,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少年好學,是當時的著名人物。漢末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