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曹魏大軍,為什麼荊州劉琮選擇投降,而東吳孫權卻要抵抗呢?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公元208年7月,曹操見自己訓練的水師頗具成效,再加上荊州劉表病重,於是他決心率大軍南征。

8月,劉表在襄陽去世,劉表次子劉琮繼任荊州牧。

9月,曹操已大軍壓境,劉琮在蔡瑁等人的建議下,出城投降曹操。

要知道,此時的東吳同樣是曹操率軍南征的目標,但坐鎮東吳的孫權卻沒有投降,而是與劉備攜手一同迎戰曹操。

面對曹魏大軍壓境,為什麼荊州的劉琮選擇了投降,但東吳的孫權卻要抗爭到底呢?

其實,最開始孫權也曾猶豫過是否要反抗。

因為當時的東吳內部,存在兩種截然不同的意見,一種就是以張昭為首的主降派,一種則是以周瑜和魯肅為首的主戰派。

要知道張昭乃是孫策給孫權留下的託孤重臣,當年東吳的政權能從孫策順利過渡到孫權,張昭功不可沒,正因如此,孫權對於張昭的意見也曾有過慎重的考慮,而且張昭與周瑜一樣,並不是江東本土的門閥士族,因此張昭當時並非為自己考慮,而是站在東吳的立場上,為孫權著想。

但最終孫權站在了周瑜和魯肅這一邊,與當時劉琮的選擇截然相反,主要是身邊的人不一樣。

當時跟隨孫氏起家的周瑜與魯肅等東吳元老派勢力在東吳政權之中手握重權,而東吳的本土派則在孫策的打壓下逐漸縮頭縮尾。

此時曹操南下,對於本土派而言,誰做自己的主公並沒有什麼區別,只要自己的家業沒有受到損失,更換主公根本就不是事。

正因如此,荊州本土勢力的蔡氏奉勸劉琮投降了曹操,且東吳本土派也同樣如此。

但元老派不一樣,周瑜等人經歷過當年孫策打江山,守東吳的艱苦,知道東吳的根基來之不易,更何況孫氏一族對他們十分信任,能給予他們的權勢、地位或其他東西,而這些相應的東西,曹操並不一定能給他們。

可以說,這些元老派與孫家就像是一根繩上的螞蚱,一旦孫家投降,換來的可能是一個虛職,再也沒有一展抱負的可能。

而作為江東之主的孫權一旦投降,很有可能會被曹操調往許都,軟禁起來。

如劉琮投降後,換來的不過是一個青州刺史,後遷諫議大夫,最終杳無音信,徹底退出了爭霸天下的舞台,而這絕不是孫權的胸襟和抱負。

筆者認為,正因為孫權手下的江東本土派可以投降,但元老派決不可投降,而孫權身邊大權在握的又恰恰都是元老派的成員,在這些成員的支持下,孫權才有膽魄與曹操抗爭,最終成功的使曹操一統天下的大業暫時擱置。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亂世的十大勢力之孫家

說完了劉表,就不得不說說劉表的死對頭——孫家。曹孫劉三家裡面,一般說到曹,即言曹操,說到劉,即言劉備,說到孫就比較麻煩,得說孫家。原因是,曹操、劉備兩家的江山,基本上是這兩個人打出來的,而孫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