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孫權,我為渣男代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文/三國文藝范原創,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其實從寫第一篇文章開始,就本著不黑任何一個人的初衷。

「鳳雛」龐統喜歡品藻當時的人物,可是他的評價多是高於被評人的能力。

時人問他問什麼要這麼做,他說當今天下世風日下,好人少而惡人多,所以把對方優點多說一些就可以多鼓勵世人。

因此我們在評論冢中人時,在實事求是的基準下,也要時刻保持一個優良善惡的平衡。

即尊崇的人面前不卑不亢,卑鄙的人面前適可而止。

孫氏家族,一門三傑。

父親孫堅英雄了得,可惜不幸戰死。

兄長孫策虎部江東,然而遇刺早逝。

到了孫權,他十八歲接過基業,執掌江東。

外阻強敵,內用權臣,期間與曹操,劉備這些可以說是他父輩的人物斗心鬥智,竟執政52年屹立不倒。

種種跡象,都表明稱孫權為一世英豪並不為過。

可是這些都是演義告訴我們的,史實上有以下一些可循的事情,通過這些記載我們可以更了解孫權。

劣跡一:追諡孫策為「長沙恆王」

孫權是個很能沉得住氣的人,到劉禪,曹睿都當了好幾年皇帝的時候他才稱帝。

開國的皇帝,乾的第一件事一般就是追尊前人。

曹丕追尊他爹曹操為魏武帝,爺爺曹騰為魏高皇帝。

司馬炎追尊他爹司馬昭為晉文帝,爺爺司馬懿為晉宣帝,大伯司馬師為晉景帝。

劉備自視正統自不用說。

孫權追尊老爹孫堅為武烈皇帝,可只給了他哥孫策一個長沙王,這就實在差強人意了。

也許有人會說,如果追孫策為帝,那孫策的後人是不是就該封王了,封王的話往往就會有封地,可能就會發生動亂。

這樣考慮是對的,在權利問題上孫權很務實。

這個特點造就了他前半段人生的輝煌,卻導致他晚年的極度昏庸,也間接導致了孫策後人的不幸結局。

劣跡二.:冷落張昭,逼死陸遜

在用人上陳壽評價孫權「任才尚計」,此處粗譯為「任用人才的時候崇尚使用計謀」也未嘗不可。

江東盛產青年才俊,周瑜,呂蒙,陸遜都是早年成名,其中周瑜,呂蒙早逝,陸遜最後官至丞相。

孫權善於用人這個是毋庸置疑的,但筆者認為後面還可以再加一句「用盡則棄之」。

陸遜的表象為書生,實則為儒將。

關羽,劉備及曹魏集團自初都沒看出這個問題,而孫權則發現了,於是啟用陸遜作為統帥抗擊劉備(當然,重用陸遜也有呂蒙的建議,但是考慮到呂蒙這條線是孫權獨立開闢的,故可認為是孫權的識人本領)。

陳壽的《三國志》在人物立傳上有一個特點,即把相似的人統一立傳。

如「關張趙馬黃」都是上將,而同是大將的魏延卻與劉封,彭羕,廖立,李嚴,劉琰,楊儀這六個人一起立傳,無非是因為他們七人都是「政治犯」

而諸葛亮,陸遜則是單獨立傳,這也佐證了他們在各自政權集團的無可替代性。

但同為丞相,他們的結局卻大不相同。

孔明殫精竭慮,病死於軍中。

伯言也是殫精竭慮,卻氣死在了家中。

在孫權逼死陸遜這件事上,爭議多是因為陸遜參與了立嗣之爭。

其實不然,通過張,顧,朱三大豪族也全部被整的很慘便能看出。

再說說所有江東人心裡的丞相,卻始終沒被任命的張昭。

張老的功績和影響力不作贅言,各用一句概括。

(1)功績:從孫策去世,可以說江東所有的政務,及對外對內的人際關係都是他在搞。

(2)影響力:顧命大臣,名滿天下一詞不為過,套用渣權的原話「孤與張公言,不敢妄也。

張昭唯一的污點,也就是赤壁之戰時他是主降派的意見領袖和他那烈火般的性格,而這兩點也是孫權一生對他忌諱的根源。

對此也分別記兩件事。

赤壁大捷後,宴會上所有的人都歌頌周瑜的功績,當張昭也舉手要發言的時候,孫權揮揮手說:「哎呀呀,張公啊!你就算了吧,當初要是聽了你的,現在我還不得要飯去,哪裡還有這麼痛快。

」張昭聽罷羞愧的簡直無地自容。

再有就是在公孫淵向孫權稱臣的這件事,孫權要派使臣去遼東給公孫淵封王。

張昭知道公孫淵為人反覆,因而堅決不同意。

倆人便在朝堂上吵了起來,張昭言語激烈氣的孫權按著劍說:「吳國士人進了宮拜我,出了宮就拜你,我對你的敬重也算是到了極點了,可是你卻在眾人面前多次頂撞我,我擔心要失去考慮控制不住自己了。

」張昭當然不能忍,便老淚縱橫地把太后臨終對他的囑咐又念叨了一遍,孫權聽了放下劍倆人抱著痛哭。

然而並沒什麼卵用,孫權依舊派使者去了遼東,也像張昭說的那樣,使者果然有去無回。

為此張昭託病不出,孫權恨得派人放火燒張昭家的門等等這樣的事就不細說了.....

總而言之,孫權對張昭的態度比較反覆,也非常有意思。

大概流程就是,張昭嚴厲的批評孫權,孫權很認真的道歉,然後該幹什麼還是幹什麼,事後張公很生氣,孫權再更認真的道歉。

可憐張公的用心良苦,可嘆大皇帝的晚年昏庸。

劣跡三:立嗣問題直接導致了吳國的衰落

孫權是個長壽的皇帝,晚年的昏庸導致了他在選立繼承人上犯下嚴重錯誤,而後嗣也多因此淪為了政權爭鬥的犧牲品。

史書只記載了孫休、孫登、孫慮是生病去世,然而最長的也只有30多歲,更不知道得的是什麼奇怪的病,為何會治不好

其他的子孫也多直接或間接的因孫權而死,難以善終。

「悔不該生在帝王家」,這句話放在孫氏家族是最合適的。

因為他們多是相互殘殺而身亡,這與孫權沒有安排好繼承人有極大關係。

在「二宮之爭」時,孫權已經預感到國家可能陷入大亂,對孫峻說:兄弟間不和睦,大臣們離心,恐怕就要重複袁氏的失敗,為天下人嘲笑!然而他已無力避免這樣的悲劇。

更有學者認為,他在選擇繼承人的問題上,連袁紹、劉表都不如,屬於昏君中的昏君。

劣跡四:背棄吳蜀聯盟

吳蜀聯盟是在赤壁之戰的時候,那時曹操太強,而孫權,劉備弱小。

赤壁之戰後,孫權和劉備便在荊州的問題上糾紛不斷。

當時周瑜掌管軍事大權,橫跨荊州想去奪取劉璋的益州,如果益州能夠拿下來,荊州便被三個方向包圍,壓力空前,便可很快實現二分天下。

可惜周瑜病亡,接替的是魯肅。

與鷹派作風的周瑜不同,魯肅更為舒緩,在他的努力下吳蜀聯盟持續了11年之久。

直到劉備拿下漢中,關羽圍困樊城,蜀國達到國力巔峰的時候——孫權派呂蒙偷襲荊州,並殺了關羽,蜀吳聯盟至此崩塌。

對於孫權殺關羽這件事其實也就代表了他已決意和蜀國展開一戰,因此也絕不會像演義里那樣,對於劉備來打自己這件事顯得舉足無措,從而急著向曹丕稱臣。

對於「共同強大,一起對抗曹魏」這種聯盟約定,孫權從最一開始便是不認可的。

三分天下也並不是他最希望看到的,那只是一種形勢所迫的無奈之舉。

孫權本身便是個外戰外行,內戰內行的人。

內戰的天賦使得將才凋零,後嗣直接或間接的因他而死這些是後話。

而外戰外行,從他早期無數次打合肥就能看出來了。

最出名的一次戰役便是十萬大軍御駕親征,結果被張遼八百人打得差點掛掉,一戰便使張遼「威震逍遙津,江東小兒也不敢啼」。

出於對情勢的了解或從來就沒有吞併天下的心思,劃地而治才是他的終極目標,因此他不可能看著蜀國強大。

偷取荊州這件事也讓諸葛亮的隆重決策徹底毀掉。

這樣看來,背棄吳蜀聯盟這件事好像是屬於國策政治範疇,不該歸結到孫權的個人品行上。

可是讓我們換個方向思考,蜀國是如何看待蜀吳聯盟的?從劉備打漢中,諸葛亮北伐的幾次戰役中,吳國的作用多是用來牽制曹魏,戰役成功對雙方是都有益處的。

也就是與弱方聯合削弱強大的一方。

而孫權做的則是利用蜀吳聯盟來平衡三方的力量,一旦蜀魏有變,便可徐而圖之,實現兩分天下的目標

因此背棄聯盟,向曹魏稱臣這樣的事也就變得狡猾而非正義了。

陳壽在《孫權傳》中評價他「屈身忍辱,任才尚計,有勾踐之 奇,英人之傑矣」可是即便勾踐本人也是有諸多值得詬病的地方,何況我們的孫十萬了。

故對孫權另評如下:

為弟不恭、為君不仁、為父不嚴、為友不義。

唯獨可圈可點之處便是一個「孝」字,對此,曹操看得比誰都透「生子當如孫仲謀!」如是而已。

一家之言,僅供笑談。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雄踞江東的孫權手下都有哪些猛將,誰最厲害?

東漢末年,孫權的父親孫堅和兄長孫策在群雄割據中打下了江東基業,孫策遭刺殺身亡後,將江東大業交給了孫權,繼而成為一方諸侯。一代梟雄曹操曾言「生子當如孫仲謀」,可見,孫權也是能力超群,那麼他手下又有...

細數三國時期東吳的幾任「大都督」

1.東吳最早的一任大都督,也是大家最熟悉的一位——周瑜。周瑜是孫策時代就已經很有名氣的謀士,孫策臨終前有一句非常重要的遺言:「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這也為孫權早期掌權定下了基調。這其...

三國名將系列之「防守反擊之王」

三國東吳立國的過程中,起決定性作用的當屬「江東四英」:周瑜、魯肅、呂蒙、陸遜。決定三國最終格局的三場戰役中(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猇亭之戰),有兩場是他們其中的人幹的。「赤壁之戰」,周瑜自導自演,魯

孫權的用人謀略:用人不疑信任諸葛瑾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孫策趁群雄逐鹿中原之際,繼承父業,開闢江東。後來孫策之弟孫權又繼承父兄基業,舉賢任能,確保江東穩定。他40歲稱吳王,48歲稱帝建立吳國,與曹、劉三分天下。孫權是用人高手,王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