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吳太祖大皇帝——孫權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吳太祖大皇帝孫權(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謀,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生於下邳(今江蘇徐州市邳州)。

三國時代東吳的建立者。

父親孫堅和兄長孫策,在東漢末年群雄割據中打下了江東基業。

建安五年(200年),孫策遭刺殺身亡,孫權繼而掌事,成為一方諸侯。

建安十三年(208年),孫權與劉備聯合於赤壁打敗曹操軍隊,建立了孫劉聯盟。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孫權派呂蒙襲取劉備的荊州成功,使其領土面積大大增加。

黃武元年(222年),孫權被魏文帝曹丕封為吳王,建立吳國;黃龍元年(229年),孫權正式稱帝。

孫權稱帝後,設置農官,實行屯田,設置郡縣,並繼續剿撫山越,促進了江南經濟的發展。

在此基礎上,他又多次派人出海。

黃龍二年(230年),他派衛溫到達夷州。

孫權晚年在繼承人問題上反覆無常,引致群下黨爭,朝局不穩。

太元元年(252年)病逝,享年71歲,在位24年,諡號大皇帝,廟號太祖,葬於蔣陵。

是三國時代統治者中最長壽的。

東吳大帝孫權,三國時期政治家。

生於光和五年(公元182年),生於徐州下邳(今江蘇邳州),卒於太元二年(公元252年)。

傳說是中國兵法家孫武二十二世後裔。

生來紫髯碧眼,目有精光,方頤大口。

形貌奇偉異於常人。

自幼文武雙全,早年隨父兄征戰天下。

善騎射,年輕時常常乘馬射虎,膽略超群。

曹操曾稱讚道:生子當如孫仲謀。


東漢建安五年(200年),兄孫策病死,孫權繼位吳侯、討逆將軍,領會稽太守,開始統領江東。

建安八年至建安十三年(203—208年),三伐江夏太守黃祖,並於其間收得大將甘寧。

同年,漢丞相曹操南征,大敗宜城亭侯、左將軍、豫州牧劉備。

曹操占領江陵(南郡治所)後,給孫權寫信,直意要取下東吳。

東吳內部分為主戰和主和兩派,主戰以魯肅、周瑜為首,主和以張昭為首。

張昭在當時是很有說服力的,但孫權卻猶豫不決。

此時,魯肅從江夏帶來劉備的軍師諸葛亮,表明劉備聯吳抗曹的決心。

周瑜及時返回,說明曹操的種種弊端,戰有望獲勝。

孫權果斷決定,以周瑜、程普為左右都督,與曹操決戰。

周瑜用黃蓋謀,以三萬人於赤壁大破曹操。

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戰。

戰後,孫權與曹操多次在合肥、濡須一帶對峙,各有勝負。

其間孫權聯合劉備,將妹妹嫁入荊州。

又從魯肅之計,將所據荊州部分的南郡暫與劉備。

215年五月,征皖城,虜獲廬江太守朱光。

同年劉備取蜀成功,孫權討還荊州,劉備不從。

盛怒下的孫權以呂蒙為將,連下長沙、桂陽、零陵三郡。

劉備亦起兵五萬赴公安,關羽將三萬於益陽與魯肅對峙,大戰一觸即發。

然曹操於此時拔漢中,劉備面臨著極大的威脅,與孫權議和,歸還長沙、江夏、桂陽以東土地,而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則歸劉備。

219年,劉備荊州守將關羽發動襄樊之戰。

這時的孫權看著劉備逐漸做大,並以相當的兵力對自己構成威脅,旋即改變戰略,向曹操稱臣聯盟,拔掉門口這顆定時炸彈。

以呂蒙為都督取下劉備所據荊州地,潘璋、朱然擒殺關羽。

 220年,曹丕取代漢稱帝,建國號大魏,史稱曹魏。

221年,劉備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漢,並隨即興兵問罪討伐東吳。

孫權果斷任命39歲的陸遜為大都督,迎擊劉備,於彝陵之戰大破蜀軍。

222年,曹丕賜給孫權九錫,冊封其為吳王、大將軍、領荊州牧,使其節督荊揚交3州諸軍事。

同年,曹魏三路伐吳,其中兩路各有勝敗,魏軍整體局面占優,然朱桓重創曹仁軍,扭轉了整個戰局,魏軍不如預期,只得引退。

(曹丕時代,對孫權四次用兵,皆不如意)

223年,劉備病逝,蜀、吳互通使臣,關係緩和。

226年,曹丕病逝,孫權乘機攻江夏,不克而還。

229年,孫權於武昌(今湖北鄂城)正式登基為皇帝,建國號大吳,孫吳王朝正式成立,旋即遷都建業(今南京市)。

234年,孫權響應了諸葛亮的最後一次北伐,御駕親征合淝,卻敗於揚州都督滿寵。

229年後,孫權多次出兵北伐,戰役較多,各有勝負。

孫權稱帝後曾大規模派人航海,加強對夷州(今台灣)的聯繫。

又設置農官,實行屯田;並在山越地區設立郡縣,促進了江南土地的開發。

晚年的孫權日益驕奢,寵信呂壹,賦役繁重、刑罰殘酷。

立嗣之爭,孫權也犯下極大錯誤,多數名臣死於非命。

自孫登夭折後,孫權先是廢了孫和,又賜死孫霸,最後立幼子孫亮,這為日後的吳宮政變埋下了禍根。

252年,孫權病逝,終年71歲。

諡號大皇帝,史稱東吳大帝。

廟號太祖,在位24年。

孫權自200年繼位吳侯統領江東到逝世為止,前後共52年,長達半個世紀左右,是三國時代在位最久、最長壽的帝王。

孫權亦善書,唐代張懷瓘在《書估》中將其書法列為第三等。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 孫權15歲被舉為孝廉、秀才,任陽羨(今宜興)長,行奉義校尉。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 孫權跟隨孫策征討劉勛、黃祖等人。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 孫策逝世,孫權繼位吳侯、討逆將軍,自領會稽太守。

張昭、周瑜等重臣全心輔佐孫權。

曹操正式上表孫權為討虜將軍、領會稽太守,屯吳,使丞之郡行文書事。

孫權招賢納士,開始統治江東。

建安七年[公元202年] 孫權母親吳氏逝世。

建安八年[公元203年] 孫權西伐劉表部將江夏太守黃祖,水戰大捷,但未攻占城池。

建安九年[公元204年] 孫權之弟丹楊太守孫翊被手下殺害,孫權從兄孫瑜代任。

建安十年[公元205年] 孫權派賀齊討上饒,分為建平縣。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 孫權西征黃祖,大勝而回。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 春,孫權再次征討黃祖,大將呂蒙打破黃祖前鋒,凌統、董襲等人破城後屠城。

黃祖敗逃,被馮則追殺梟首。

孫權派賀齊討黟、歙,分歙為始新、新定、犁陽、休陽縣,以六縣為新都郡。

荊州牧劉表病亡,曹操舉大軍南下,繼任的劉琮舉眾以降,劉備進住夏口,派諸葛亮聯合孫權。

當時百官大多勸孫權投降曹操,惟有周瑜、魯肅和孫權同心,欲迎擊曹軍。

孫權於是令周瑜、程普為左右都督,領軍兩萬,聯合劉備軍,在赤壁大破曹操軍,追擊曹軍至到南郡。

甘寧在夷陵被曹仁圍困,周瑜用呂蒙計救出甘寧。

孫權親自率軍圍合肥,派張昭等人攻打九江之當塗,兩條戰線作戰不順,孫權於是退軍。

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 周瑜打敗曹仁,占領南郡,孫權任周瑜為偏將軍、領南郡太守。

荊州刺史劉琦卒,劉備自領荊州牧,上表孫權為車騎將軍,領徐州牧。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 孫權移治於秣陵。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 孫權改秣陵為建業(今南京市),作濡須塢。

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 正月,曹操攻打濡須,孫權與之相拒月余。

曹操遠望孫權軍,讚嘆孫權軍容齊肅,於是退軍。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 五月,孫權征討皖城。

閏月,攻克皖城。

劉備收蜀。

孫權派諸葛瑾討還荊州諸郡,劉備不允,關羽驅逐孫權派出的南三郡長吏,兩家矛盾激化。

孫權派呂蒙等人領兵二萬取長沙、零陵、桂陽三郡;派魯肅領萬人屯巴丘以防關羽,孫權親自駐紮陸口,為諸軍節度。

呂蒙收復長沙、桂陽,惟零陵難以攻克,呂蒙利誘零陵守將赫普,於是孫權盡得三郡。

呂蒙與孫皎、潘璋、魯肅幾路軍並進,和關羽相拒於益陽。

曹操入漢中,劉備孫權議和,再度結盟,分荊州、長沙、江夏、桂陽以東屬孫權,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屬劉備。

孫權與凌統、甘寧等在津北和曹操軍大戰,被魏將張遼打敗,孫權乘駿馬跳過津橋逃走。

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 曹操再次攻打濡須。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 春,孫權派都尉徐詳詣曹操請降,兩家暫時和解。

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 十月,孫權親自騎馬射虎,老虎咬傷馬匹,危急之際孫權用雙戟擊傷老虎,最終將之捕獲。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 孫權向曹操表示願意攻打關羽,曹操為使關羽孫權相爭,命曹仁把孫權寫給曹操的密信射到關羽軍中,關羽陷入兩難境地。

閏月里,孫權征討關羽,呂蒙打破公安,俘虜將軍士仁,後軍到南郡,南郡太守糜芳投降。

呂蒙軍據江陵,安撫百姓,釋放于禁。

陸遜軍取宜都,獲秭歸、枝江、夷道,於是屯居夷陵,守峽口防備劉備援軍。

關羽兵還當陽,西保麥城。

孫權派人誘降關羽,關羽軍偽降,立幡旗為象人於城上,逃出麥城,眾人失散,只剩下十餘騎,孫權派朱然、潘璋軍埋伏於關羽等人前行道路。

十二月,潘璋部將馬忠抓獲關羽及關平、趙累等於臨沮,孫權斬殺關羽,平定了荊州。

當年瘟疫盛行,孫權盡免荊州民租稅。

曹操上表孫權為驃騎將軍,領荊州牧,封南昌侯。

孫權派校尉梁寓奉貢漢室。

建安二十五年、魏黃初元年[公元220年] 秋,魏將梅敷使張儉投降孫權。

魏黃初二年[公元221年] 四月,孫權都鄂,改名武昌,以武昌、下雉、尋陽、陽新、柴桑、沙羡六縣為武昌郡。

五月,建業言甘露降。

八月,孫權與曹丕聯盟,釋放于禁等人。

蜀漢大軍來攻打東吳,孫權以陸遜為都督,帶領朱然、潘璋等人迎拒劉備。

東吳黃武元年[公元222年] 正月,孫權被冊封為吳王、大將軍、督交州荊州揚州諸軍事。

孫權正式稱王建國,建元黃武。

陸遜部攻下蜀五屯。

三月,鄱陽傳言黃龍現世。

蜀軍分據險地,前後連營五十餘個。

陸遜隨輕重以兵應拒,自正月至閏月,大破蜀軍,斬殺、俘虜蜀軍數萬,劉備逃回。

九月,魏將曹休、張遼、臧霸兵出洞口,曹仁兵出濡須,曹真、夏侯尚、張郃、徐晃軍圍南郡,攻打東吳。

孫權派呂范等督五軍,以水軍迎戰曹休等人,派諸葛瑾、潘璋、楊粲等率軍救南郡,派朱桓在濡須迎戰曹仁。

十一月,因大風,呂范軍兵溺死數千,退回江南。

曹休派臧霸用輕船五百、敢死軍萬人襲攻徐陵,燒攻城車,殺死數千人。

東吳將軍全琮、徐盛追斬魏將尹盧,回擊了魏軍,曹丕大敗,不久身亡。

孫權改夷陵為西陵。

孫權是吳郡富春(現在浙江富陽)人,字仲謀,父親孫堅曾被封為烏程侯、破虜將軍,他的哥哥孫策也被曹操上奏封為討逆將軍和吳侯。

孫權在小時候便跟著哥哥轉戰各地,見過世面,而且他又很愛讀書,歷史、文學各方面都廣泛涉獵,這使得孫權初步具備了文韜武略。

孫權有著開朗的性格,也很能容人。

在父兄的軍隊中名望很高,在父親戰死後,有時還給哥哥出謀劃策,讓哥哥孫策大為驚訝,沒想到弟弟竟有如此過人的謀略。

孫策很高興,在設宴招待賓客的時候,總是對弟弟孫權說:「你看,現在眼前的文臣武將,以後都會成為你的屬下,輔佐你成就大業的。

」為了讓弟弟早日成材,孫策讓他去做了一個縣的縣長,這時的孫權只有十五歲。

公元200年四月初四,孫策死,臨終時, 孫策將孫權託付給了張昭,然後又將印信交給了孫權,對他說:「如果論率領江東將士征殺疆場,和天下豪傑逐鹿中原,你比不上我。

但是如果論知人善任,合力穩定江東,哥哥我又不如你了。

現在大任已經落到你的肩上,你自己好好努力吧。

」孫策死的時候也很年輕,年僅二十六歲。

孫權也沒有辜負哥哥的希望,在二十七歲時聯合劉備在赤壁大戰中大敗曹操,奠定了自己的霸業。

輔佐孫權的大臣們中,除了張昭和周瑜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人物就是魯肅。

他對於孫權就好像諸葛亮對與劉備一樣,他也曾經像諸葛亮在《隆中對》中那樣為孫權分析過天下大勢,名為榻上策:「現在的漢朝已經無法恢復元氣了,但是曹操也很難短期內將他清除。

現在將軍您最重要的是安定自己的後方,以便對抗曹操。

穩固自己的領地之後,再等待有利時機,四處征討,最終將長江兩岸廣闊的領地據為己有。

到那時便可以稱帝號令天下了。

這其實就是當年漢高祖曾經創立的功業。

在孫權躊躇滿志地想繼續進兵荊州時,曹操卻領兵南下,在他之前進入荊州地界。

孫權聯合劉備共抗曹操,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戰。

當時的荊州牧(即荊州的行政長官)劉表剛病死,兩個兒子劉琦和劉琮不合,魯肅建議孫權派他去勸說他們與江東合作,同時盡力聯合暫時寄居荊州的劉備,共同抗擊曹操,然後再尋機奪取荊州,奠定帝王大業。

以後孫權的行動基本上是按照魯肅的計策施行的。

魯肅在歷盡艱辛見到劉備之後,提出了聯合抗曹的主張,這和劉備、諸葛亮的設想不謀而合。

後來曹操從江陵東進,形勢危急,諸葛亮急忙同魯肅一起去見孫權,分析了曹操兵力與江東和劉備兵力的對比,以及曹操長途征戰的不利因素,加上水上作戰江東占據上風。

孫權聽了很興奮,便召集大臣們共同商議,恰好這時曹操送來了書信,說自己領兵八十萬,要與江東決一雌雄。

曹操的恐嚇使張昭等文臣提出暫時投降曹操。

孫權很不高興,後來藉口去廁所暫時躲出來,魯肅追上他又進行勸說,說別人投降都可以,惟獨他孫權不能,否則性命難保。

魯肅又提議孫權將周瑜請來商議。

周瑜回來之後力主抗曹,這堅定了孫權的信心。

劉備和江東終於聯合起來做抗曹的準備。

周瑜領兵出擊,在赤壁和曹操的軍隊遭遇,周瑜採納了大將黃蓋的計策,用苦肉計取得曹操的信任,說要投降曹操。

然後用十艘戰船裝滿柴草、油脂,用火攻燒掉了曹操大營。

曹操敗走華容道,狼狽北撤,損兵折將,死傷過半。

赤壁一戰,曹操大傷元氣,三國鼎立局面基本上形成。

這一年,孫權僅僅二十七歲。

《三國演義》中對諸葛亮的作用有些誇大,對周瑜的描寫也比較多,但忽視了孫權的作用,文學作品和歷史事實畢竟有些出入。

關羽知道南郡失守後,連忙撤兵南下,然後派使者到南郡探聽消息。

呂蒙熱情迎接,盛情款待使者,還讓他和關羽將領的家屬們見面。

呂蒙這一手軟的措施非常奏效:使者回去後,將領們聽說自己的家屬照顧得比原來還好,便沒有了收復南郡的士氣了。

關羽見將士們毫無鬥志,只好到麥城(即現在湖北當陽東南)固守,孫權派人去勸降,關羽假裝投降,將旗幟和假人樹立在城牆上,自己趁夜突圍。

將士們都各自逃命去了,跟隨他僅有十幾個親信。

孫權最後還是將關羽父子抓獲,開始不想殺關羽,但眾人一致勸說,最後將關羽父子斬首,荊州到此全部奪回。

後來人們便用「過五關、斬六將」來形容成就,而用「敗走麥城」形容一個人的失敗和挫折。

(「過五關、斬六將」的故事為虛構)

在孫權收回荊州的第二年曹操病死,次子曹丕建立了魏朝。

孫權為了防備劉備報仇奪取荊州,便和魏朝講和,還派使者代表他前去祝賀。

公元222年,孫權被封為吳王,定都武昌(今湖北省鄂州市)。

曹丕為了增強對江東的遙控,要求孫權將自己的兒子送到魏國都城做人質。

孫權始終不肯,總是找藉口推辭,最後曹丕以此為藉口,說孫權心不誠,於是發兵攻打江東。

孫權為了對抗曹丕,又派人向劉備請求和好,劉備此時也無法收回荊州,為了集中力量治理好後方,也同意了。

江東和魏國斷交,和劉備重新修好,這使曹丕很是惱火,親自率領軍隊討伐東吳。

孫權採納了徐盛的計策,一夜之間在長江南岸用木樁和蘆葦造了無數的假城樓,連綿數百里遠。

第二天,曹丕以為江東早有防備,只得喪氣地退兵而去。

黃武八年(公元229年),孫權趁魏明帝年輕(時年26歲)、吳國與蜀漢關係較好的時機,稱帝建立了吳朝,改元黃龍。

這就是歷史上所稱的三國時期的吳國大帝孫權。

到了晚年,孫權卻像很多的皇帝一樣昏庸起來,這也許和年齡有很大的關係,如隋文帝楊堅也是如此,到了晚年破壞法制,結果在隋煬帝的繼續「努力」下隋朝終於滅亡了。

孫權在晚年上了公孫淵的一當:當時割據遼東的公孫淵派來使者向孫權稱臣,這時的孫權還沒有正式稱帝建立吳國,但是大臣們已經有人開始勸進,讓他做皇帝了。

公孫淵的稱臣讓孫權非常高興,打算派使者去封公孫淵為燕王,還要派將領率兵一萬一同前去,文武大臣都極力勸止,說這是公孫淵背叛魏國之後受到了魏國壓力,想利用江東來對抗魏國。

根本不用這麼興師動眾,只派個使者去就行了。

孫權不聽,還是派了使者和將領前去。

張昭見孫權如此剛愎自用,一氣之下裝病在家。

孫權也很生氣,讓人弄來土將張昭家的門堵住,張昭更乾脆,讓家人從裡邊也用土堵住,自己也不出門了。

孫權比其他時期的一些皇帝畢竟還是寬厚了許多,和大臣鬥氣也很有風度,不是任意殺戮,而是採用堵家門的方式來泄憤,一來出了氣,二來也不會影響到大局。

孫權還有一個故事:有一次他喝醉了酒,生了氣,要殺一個大臣,因為別人勸說而沒有殺成。

等第二天大臣們說起此事,他竟什麼也不記得了。

孫權非常懊悔,特別下了一道命令:以後他醉酒之後如果再要殺人,一律不准殺。

這次,孫權果然上了公孫淵的當,公孫淵殺了孫權派去的使者,又歸降了曹魏一方,孫權大怒:「我活了六十歲,還沒有被這樣的人所騙,要不殺掉這個鼠輩,我還有什麼臉面在皇帝位置上坐著!我一定要親自去殺了這個小人,以解我心頭之恨。

」在大家的苦苦勸說下,孫權終於沒有發動這次沒有結果的戰爭。

自古老年皇帝的猜忌心理比一般的人要重得多,孫權也沒能逃脫這個規律。

他為了監視文武大臣,專門設置了兩個官職:校事和察戰。

這使很多的大臣無辜受到陷害,但孫權卻還大加重用這些校事官。

孫權晚年的這些錯誤也大大地傷了大臣們的心。

公元251年的冬天,陰曆十一月,孫權在到南郊祭祀天地後便得了風疾,十二月,孫權知道自己時間不長了,急忙將大將軍諸葛恪召回來委託後事。

第二年的四月,孫權病逝,終年七十一歲,諡號「大皇帝」,廟號太祖。

所以後來便稱他為東吳大帝孫權。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東吳四英傑都非等閒之輩

東吳四英傑是指在東漢末期及三國早期的孫吳重要大臣,分別為周瑜、陸遜、魯肅、呂蒙。他們皆是吳大帝孫權的心腹近臣和孫吳政權的股肱之臣,先後為孫吳政權的建立立下了功勳大業。四人並提的說法最早出自陸機的...

電視影評《三國演義》中的東吳周瑜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東漢末年名將,廬江舒(今合肥廬江舒縣)人。洛陽令周異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長壯有姿貌、精音律,江東有「曲有誤,周郎顧」之語。周瑜少與孫策交好...

你不了解的孫權 開疆拓土三分天下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在南宋詞人辛棄疾的筆下,...

三國最實誠之人魯肅簡介

魯肅(172年-217年),字子敬,漢族,臨淮郡東城縣(今安徽定遠)人,中國東漢末年傑出戰略家、外交家。出生於一士族家庭;幼年喪父,由祖母撫養長大。他體貌魁偉,性格豪爽,喜讀書、好騎射。東漢末...

東漢末年東吳都督——魯肅

魯肅(172年-217年),字子敬,漢族,臨淮郡東城縣(今安徽定遠)人,中國東漢末年傑出戰略家、外交家。出生於一士族家庭;幼年喪父,由祖母撫養長大。他體貌魁偉,性格豪爽,喜讀書、好騎射。東漢末...

東吳四英傑簡介 歷史上的東吳四英傑

東吳四英傑是指在東漢末期及三國早期的孫吳重要大臣,分別為周瑜、陸遜、魯肅、呂蒙。他們皆是吳大帝孫權的心腹近臣和孫吳政權的股肱之臣,先後為孫吳政權的建立立下了功勳大業。東吳四英傑簡介,歷史上的東吳...

東吳四大都督(四英傑),個個都非等閒之輩

一提起三國,人們話題更多是曹魏、蜀漢兩國,這更多的是受《三國演義》的影響。其實,在歷史上,曹魏最強,東吳次之,蜀漢最弱。東吳依據長江天險,雄踞一方,直到公元280年,才被司馬懿之孫司馬炎(晉武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