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大軍東征報仇,為何不帶諸葛亮?正是推心置腹的信任!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夷陵之戰,劉備大軍伐吳,卻不帶諸葛亮隨軍的原因,除了確實需要諸葛亮留守後方、保障軍需外,更大原因是諸葛亮從出山效力劉備起,就一直主張聯合孫吳,共抗曹操,並且還是締結孫劉聯盟的直接操盤手。
此時孫權破盟斬將,臣服曹魏,蜀漢政權的重大外交失敗已經成為事實。
作為「孫劉聯盟」這一項目的直接負責人,諸葛亮的立場當然就變得十分尷尬。
而且其親兄長諸葛瑾又在東吳身居高官顯爵,深得孫權信任,為中司馬、宣城侯,掌管中樞機要。
長期以來,孫權一直刻意利用諸葛瑾、諸葛亮兩人的兄弟關係,令這個敦厚長者負責對劉備方的交涉,常年成都、江陵、建鄴間來回奔走。
雖然諸葛亮為避嫌疑,從來只和兄長在外交場合相見,私下絕不會面。
但他們兄弟二人的書信往來一向不斷,除家事外更時常談及國事。
通過這種兄弟私信來傳遞信息,一直是蜀漢和東吳外交的重要聯繫方式。
當孫劉聯盟的利益立場一致,雙方密切配合,聯繫緊密時,當然是公私兩便,皆大歡喜。
當雙方的利益立場出現分歧裂痕時,由諸葛瑾來作為東吳使者,也能令劉備顧及諸葛亮這個頭號輔弼的顏面,不好貿然破臉。
所以當劉備攻陷益州後,出面討要荊州的是諸葛瑾。
(【權以備已得益州,令諸葛瑾從求荊州諸郡。
】)
雙方簽訂「湘水之盟」中分荊州,劉備讓出長沙、桂陽兩郡時,吳國使者也是諸葛瑾。
(【權令諸葛瑾報,更尋盟好。
】)
孫權破盟,呂蒙白衣渡江襲取荊州後,諸葛瑾直接參與了攻殺關羽的戰役,戰後更加封綏南將軍、南郡太守,成為荊州中心江陵的地方官。
當劉備臥薪嘗膽備戰兩年後,終於為關羽興復仇之師,和孫權已經是水火難容時,諸葛瑾又奉孫權之命,寫了封被後世史家譏評為「奢闊之書、辭章之費」(粗俗點說,就是狗屁不通)的書信給劉備,勸其罷兵,理所當然被劉備束之高閣。
瑾與備箋曰:【奄聞旗鼓來至白帝,或恐議臣以吳王侵取此州,危害關羽,怨深禍大,不宜答和,此用心於小,未留意於大者也。
試為陛下論其輕重及其大小。
陛下若抑威損忿,暫省瑾言者,計可立決,不復咨之於群後也。
陛下以關羽之親何如先帝?荊州大小孰與海內?俱應仇疾,誰當先後?若審此數,易於反掌。
】
孫權既如此厚顏,將諸葛瑾這張外交牌打得行雲流水,劉備讓諸葛亮暫時迴避對吳交涉,遠避成都,也是應有之義。
對劉備怒而興師東征,連趙雲都看出不妥,甘犯龍顏,切言諫阻:「國賊是曹操,非孫權也,且先滅魏,則吳自服,不應置魏,先與吳戰,兵勢一交,不得卒解」,
但這一樣番言辭,趙雲可以說,蜀漢朝堂上沒有任何人因此會質疑他的忠心,只因為趙雲是冀州時就追隨劉備的元從將領。
而既是諸葛瑾之弟,又是此前孫劉聯盟倡導者的諸葛亮就確實說不得。
雖然劉備對諸葛亮信任有加,不大可能因此心生芥蒂,但如一心想為關羽報仇雪恨的張飛,還有那些心心念念儘快打回荊州老家的荊州士人和將領,他們又會怎麼看待?
所以諸葛亮雖並不贊同劉備東征,也只能緘默不言,兢兢業業做好大軍的後勤工作,並且在劉備大軍於夷陵之戰慘敗後,才怏怏然說「若法孝直(法正)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以一句「事後孔明」之嫌的嘆息,來表達其根本不贊同伐吳的立場。
當然,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劉備苦戰半生,才得到益州一方基業,此時年近花甲,志氣已衰,已經沒有了早年孤注一擲的冒險精神,並不敢真正放手一搏,豪賭天下。
漢末時益州少經戰事,受戰亂破壞損害遠小於北方各州,不但地域遼闊,同時戶口眾多,人力資源甚為充足。
夷陵戰敗後,光是巴西郡徵發諸縣兵員就得五千人,由馬忠帶隊去援救劉備。
奉命督江州的趙雲部同樣兵進永安,迅速穩定了戰局,而經歷這場喪師5萬人的慘敗,僅僅數年後,諸葛亮又迅速重組了一隻數量在10萬左右的強大軍隊,足可證明即使經歷了關羽軍團的損失,劉備在東征前可動員兵馬,仍然不少於15萬人。
然而劉備東征卻只動用了中軍主力4萬人,黃權的江北軍1.5萬人,用金帛收買武陵蠻軍1萬人,合計不到7萬兵馬。
所以他雖然和陸遜在秭歸對峙經年,但戰役規模打的始終是有限戰爭,而非全面戰爭,更希望通過正兵流穩紮穩打,迫使孫權讓出荊州,並沒有真正把自己所有家當全壓上,去和孫權不死不休。
此前因為劉備軍在漢中戰役力抗曹操的主力中軍,巴蜀地區的民力一度告竭,到了「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的地步,經過諸葛亮數年的苦心經營,才能支持劉備發動一場新的大規模攻勢。
所以,為了保住自己好容易才到手的益州基業,對劉備而言,諸葛亮留鎮後方,治理民政,供應軍需,當一個「蕭何」的意義,要遠大於他隨軍東征,做一個「張良」式的大軍參佐。
綜上所述,劉備出征不帶諸葛亮,卻將蜀漢政權的大後方全權交付,既是對諸葛亮能力和忠誠的無上信任,也是對此時立場尷尬的諸葛亮的精心保護。
劉備如此態度,其他蜀漢官員自然就無人再敢以「孫權破盟」「諸葛瑾從攻關羽」等事為由,對諸葛亮彈劾發難。
此舉體貼備至,再一次彰顯了君臣二人的「魚水情深」,當然會令諸葛亮感激涕零,終於為蜀漢政權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耗盡畢生的光熱。
如果說劉備不挑起夷陵之戰,蜀漢有希望統一三國?真相已經很明了
三大巨頭,都曾懷有萬全的把握,主動進攻他人,最終卻慘敗而歸,使自己遭遇了巨大的打擊——公元208年,曹操南下,想要一統華夏,結果被孫劉聯軍在赤壁擊敗;公元215年,孫權親率十大軍,進攻只有七千守...
揭秘:劉備諸葛亮為何要借刀殺關羽?
關羽,白馬坡斬殺袁紹大將顏良,與張飛一同被稱為萬人敵。建安二十四年,關羽圍襄樊,曹操派于禁前來增援,關羽擒獲于禁,斬殺龐德,威震華夏,曹操曾想遷都以避其銳。,東吳呂蒙又偷襲荊州,諸葛亮派關羽鎮守...
劉備東征真的是為關羽報仇嗎?原因沒這麼簡單
夷陵之戰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之一,也是劉備發動的最慘烈了戰役之一。夷陵之戰不但導致了蜀漢6萬大軍全軍覆沒,就連劉備本人也經過此次大敗命隕白帝城。但是劉備發動夷陵之戰真是的如三國演義所講,為了給二弟...
三國趣事:此3大戰役非彼3大戰役
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與其他戰爭相比,它的規模要宏大,戰爭要複雜,影響要深遠。那麼,所有戰爭中可位列三甲的一定是:「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官渡一戰,北方初定,曹操才有南顧之舉;赤...
劉備與諸葛亮的關係:溫良臣子面具下的角逐
說起三國演義,大家都不陌生。三國演義中最令人熟悉的兄弟,也就是劉備,關羽張飛三人了。其實在三國演義里還有另外一夥兄弟。他們就是,諸葛瑾,諸葛亮,諸葛誕兄弟。這兩伙兄弟的關係很微妙。他們一開始是合...
劉備討伐東吳,諸葛亮為何沒有勸阻?因為孔明有難言之隱
221年7月,剛剛稱帝三個月的劉備,親率數萬大軍,以為關羽報仇為名,討伐東吳孫權,從而引發了三國歷史上著名的「猇亭之戰」。結果劉備慘敗於陸遜之手,蜀軍「土崩瓦解,死者萬數」,「屍骸塞江而下」。那...
議論蜀漢不能統一天下的原因:失荊州和夷陵之戰
公元(211年),西川的益州牧劉璋擔心曹操攻打西川,便想借劉備的兵馬抵禦曹操。於是劉備讓諸葛亮和關羽、張飛、趙雲鎮守荊州。於是孔明總守荊州,關羽拒襄陽要路,當青泥隘口;張飛領四郡巡江,趙雲屯江...
關羽北伐與《隆中對》不符,諸葛亮要借吳人之手除掉關羽?
東漢末年的襄樊之戰,亦稱為關羽北伐、襄樊戰役或荊州爭奪戰,指的是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部將關羽率軍從荊州南郡出兵,進攻曹魏占據的襄陽、樊城的一次重要戰役。此戰初期,關羽先是圍困襄陽、樊...
劉備東征孫權時,為何諸葛亮死活不跟隨,13年前孔明就道明原因
劉備,不得不說其是一位德才兼備的雄主,雖然早期顛沛流離,但最終還是成就了大事,占有三分之一的天下,最終成為蜀漢的開國皇帝名留於青史之中,劉備的成敗有一人占有很大因素,此人便是蜀漢丞相諸葛亮。眾所...
彝陵之戰,諸葛亮為什麼眼睜睜地看著劉備失敗?
夷陵之戰,是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也是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公元221年,劉備登基稱帝,稱帝剛三個月,劉備急於替名將關羽報仇,不顧諸葛亮勸解,揮兵東征東吳孫權,氣勢...
擁有頂級戰略家的劉備集團為何迅速敗亡?外交實在太過拙劣
我們都知道,官渡之戰即將拉開帷幕時,劉備藉口要聯合黃巾殘黨、擾亂曹操後方去了汝南,脫離了袁紹。後來,曹操進攻汝南,劉備投奔荊州劉表。正是在這裡,發生了「髀肉之嘆」的故事,講的是劉表宴請劉備,劉備...
長坂雄風系列之七:趙雲的終生遺憾,或許是這件事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在劉備大軍的頑強阻擊下,曹操不得不下令全軍撤出漢中。漢中這個戰略要地也從此落入了劉備的手中。同年,劉備自立為漢中王,劉備集團經過數十年的艱苦奮戰,終於形成了與曹操、...
三國蜀漢政權最先滅亡的十大原因:蜀國怎麼滅亡的?
劉備歷盡滄桑艱難創立的蜀漢政權是在公元263年滅亡的,而東吳政權是在公元280年滅亡的。其實從歷史資料和文獻上來看,蜀漢政權相對東吳政權來說,地理條件更加閉塞險要和易守難攻,而且著名的政治家諸...
夷陵烽火,漢昭烈大帝的遺恨
東漢後期,奸臣宦官釀禍,導致全國大亂,國家四分五裂,各路諸侯獨霸一方,有皇室血統的劉備痛心不已,以復興漢室為己任。公元207年左右,他遇到了奇才諸葛亮,諸葛亮建議他以政治勢力相對薄弱的荊州和益州...
劉備文有諸葛亮,武有五虎上將,為何蜀漢最先滅,此人一句話點出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三國時期,動亂年代,卻造就了一批亂世英雄。一代梟雄劉備天生異相,不可一世。自三顧茅廬請得諸葛亮初出山門,如魚得水大展抱負,經數十年艱辛苦戰,終於把風雨飄搖中的劉備集團發展...
夷陵之戰發動的前因後果,劉備是有預謀的,夢三國陸遜力克劉備
在那個人才輩出的三國時代,江東可謂人傑地靈,藏龍臥虎。中原板蕩,江南的少年英雄橫空出世,天下離亂,東南的青年才俊脫穎而出,前有孫策後有周郎,又要「坐斷東南」的孫權,更有後起之秀陸遜,三分天下,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