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夷陵之戰背後的政治博弈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每每說到夷陵之戰,就會想到火燒連營七百里,看到小說《三國演義》這一段,內心波瀾起伏。

實際上劉備在歷史記載中也不是小說里寫的那麼窩囊,他也是指揮過不少戰役的,可是就是這個豐富的指揮官,盲目的發動了一場戰爭,以慘敗收場。

事實上夷陵之戰本身並不只是一場戰役,它的背後也有各方政治博弈,這些也決定了戰役的走向。

公元221年7月,劉備率軍討伐孫權,以替關羽報仇為名,實際上則是要奪回荊州。

當時蜀國兵力約為11萬餘,劉備帶兵4萬多去討伐孫權,由於帶了小一半多兵力,所以很有陣勢。

除了諸葛亮和劉禪有少數兵力在成都,馬超在蜀漢北部布防,幾乎所有的兵力都在為這次戰役做準備。

一路上,劉備誘惑少數民族加入自己的隊伍,後來劉備的軍力達到了接近八萬,劉備集合了最大的力量準備對孫權下手。

孫權感到很被動,因為孫權不僅要面對劉備的大軍,還要防備北方的曹魏政權,如果曹魏不動,孫吳還能和劉備一戰,但是蜀吳一旦開戰,曹魏必定會漁翁得利。

因此,孫權並不想和劉備拼個你死我活。

但是劉備這次動用極大的兵力,絕不是輕易的結束戰鬥,孫權於是就做了讓步。

孫權開始了外交的謀略。

孫權想劃出半個荊州求和,戰役沒開始之前,先向劉備求和,可是劉備沒有答應。

孫權想主動停止戰爭,顯然半個荊州並不能滿足劉備的胃口。

劉備一旦占據荊州,這樣缺少荊州的東吳則實力受損,在聯盟里處於弱勢,東吳肯定不會同意,也不會輕易接受這一方面。

孫權妄圖用半個荊州滿足劉備,顯然這不是劉備想要的。

於是孫權任命陸遜為大都督,抵抗蜀軍,並派使者向曹丕求援。

和談若是無望,那就只有刀兵相見了。

陸遜上任後沒有讓孫權失望,他並沒有同意眾將領的求戰請求,而是選擇果斷後撤,一直撤退到夷陵一帶。

然後在哪裡停止退卻,轉而防禦,集中兵力準備與蜀軍對峙。

陸遜之所以這樣做就是因為:不確定曹魏的動向,而且避免了大決戰。

陸遜也希望用時間來消耗蜀軍,等待機會。

當時曹魏大部分軍隊都在關中布防,顯然不可能支援孫吳,也不能在背後給孫吳動刀子,只能冷眼旁觀。

於是陸遜看時機到了,就準備反擊了。

後面的事大家都知道了,陸遜「火燒連營」,大敗劉備,收復荊州的同時也殲滅了蜀漢數萬人馬,自己並沒有損失多少。

這是個出人意料的結局,而吳軍最後也見好就收。

夷陵戰役就此結束,蜀漢寸土未得,反而折損了數萬軍隊,東吳則守住了地盤。

此後蜀漢再也無力東顧。

夷陵之戰,劉備原本是想打消耗戰,而孫權則拒絕消耗,而且他還不斷試探劉備的底線,尋求外部支援。

戰場上固然重要,但是戰爭背後的政治博弈也是十分精彩的。

如果劉備接受了孫權的求和,或許蜀漢後期的局面也不會那麼被動了。

劉備的一廂情願,不僅讓自己大敗而歸,還導致了蜀漢此後無力東顧,沒有統一天下的基礎。

夷陵大戰,背後充滿的政治博弈,也是三國的精彩之處吧。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訂閱「源稚生」。

本文系作者原創,不盡之處請指正。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假如你是劉備,你會舉全國之力討伐渣權嗎?

劉備伐吳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是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也是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劉...

宋傑;蜀吳統治下江陵軍事地位之演變

作者簡介:宋傑,男,北京市人,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歷史學博士。(北京 100089) 內容提要:劉備、關羽統治下的江陵是蜀漢西征北伐的後方基地,又是荊州戰區的指揮中心、主將駐節...

心法:經得起失敗考驗,才能笑到最後

原文再續上回。上一篇文章我們聊了有關屌絲劉邦是如何逆襲高富帥項羽的故事。其中提到了我有兩點感悟,我展開分說了,第一點是有關大局觀的問題。對第二點,以多次失敗博一次成功的方法論。我們今天就通過草根...

蜀漢風雲事件2——夷陵之戰

三國時期有三大戰役,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不僅規模很大,影響也都帶有決定性的作用,夷陵之戰決定了劉備最後的結局——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夷陵之戰,是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

此戰奠定了後三國格局

夷陵之戰,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是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也是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

揭秘:三國時期夷陵之戰背後真正的政治權衡

每當說到夷陵之戰,七百里連營自然就成為了劉備兵敗的罪魁禍首!但我們都知道,劉備在正史中其實並非像演義中那樣只會哭出個天下,正史中的劉備主導了「火燒博望坡」,「漢中爭奪戰」等經典戰役,作為一名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