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東征為何會七百里連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夷陵之戰陸遜抓住南方夏季旱災而使用火攻導致劉備大軍七百里連營而全軍覆沒。

公元221年,劉備在稱帝3個月之後,以替關羽報仇之名東征東吳,發動了著名的夷陵之戰,前後耗時約一年,這場戰役是三國時期三大著名戰役之一,同樣具有劃時代的作用,劉蜀政權從漢中戰役取得勝利進入鼎盛時期,然而接下來關羽發動襄樊戰役,雖然一時威震華夏,但最終被東吳所敗,不但關羽最終被俘而殺,而且其幾萬大軍全軍覆沒,特別是劉備丟了荊州五郡,劉備按照諸葛亮隆中對策兩線北伐的宏遠規劃破滅,劉備東徵發動夷陵戰役就是在發動的。

然而,劉備東徵發動的夷陵戰役最終是慘敗,被東吳大都督陸遜火燒七百里連營,劉備幾乎是全軍覆沒,隻身逃回白帝城,劉備最終氣死在這裡,劉蜀政權元氣大傷,從此只能依附於東吳而存在,聯合抗魏只能是唯一出路,三國版圖進入相對穩定時期,這也是夷陵之戰最終成為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之一的根本原因。

然而,劉備東徵發動的夷陵之戰失敗的根本原因在歷史上似乎有定論,即曹魏當時的統治者曹丕認為劉備不該七百里連營,犯了兵家大忌。

曹丕當時對君臣說:「備不曉兵,豈有七百里營可以拒敵者乎!『苞原隰險阻而為軍者為敵所禽』,此兵忌也。

孫權上事今至矣。

作為戎馬倥傯一生的劉備來說,在夷陵之戰中七百里連營真的是犯了兵家大忌嗎?真是劉備不知道用兵的表現嗎?其實,根據當時的客觀事實,劉備七百里連營應該是最好的戰術,至少是穩紮穩打的表現,無可厚非,是根據當時的地形及自己的實力而布下的,只不過劉備遇到的是東吳大都督陸遜,被陸遜抓住了破綻,如果是遇到其他將帥,那劉備的七百里連營應該是無懈可擊的戰術。

首先,劉備七百里連營是依照當時地形限制而採取的戰術。

劉備發動夷陵戰役,是從秭歸出發,沿長江一線東進,然後直達夷陵,即現在的宜昌,這一狹長地帶正是劉備東進的唯一路線,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當時劉備東征的唯一路線就只有這麼一條,長江北岸是曹魏,南邊被東吳把守,只有沿江一線,而且南邊有夷水,也就是現在的清江,應該是兩邊都有天塹,劉備在這七百里地全面布置軍營,據歷史記載,應該是50多座,能夠做到相互聯繫和互動,易守難攻,進可攻,退可守,而且是循序漸進。

其次,劉備當時兵力不足,只能虛張聲勢。

劉備東征,先鋒部隊其實只有4萬,再加上沙摩柯的一萬人馬,總共約5萬人馬,這其實已是劉備所能動用軍隊的極限了,劉備所在的益州只有不到100萬人口,即使是全面皆兵,按照老中少三分,再加上男女各半比例計算,劉備整個軍隊的極限也就15萬左右,當然劉備西征劉璋時,在荊州帶了部分人馬。

但經過漢中戰役,雖然是取得了勝利,最終稱王,但據分析,漢中戰役對於劉備來說是慘勝,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幾乎動用了所有能夠機動的部隊。

而且關羽發動襄樊戰役,最終是全軍覆沒,東吳收容的軍隊就達2萬多,可見,關羽當時率領的軍隊數量應該不少於4萬,這對於劉備來說那是沉重的打擊,最優秀的水軍也在這場戰役中被消滅。

經過這次戰役,劉備能夠動用的軍隊就更少了,這次,劉備東征,先鋒部隊就達5萬,那已不容易了,如果再加上後續部隊,那總兵力也不會超過10萬,七百里連營,每百里也就不過萬餘人,更何況,劉備還必須留下機動部隊策應,兩翼也要部隊,如黃權就率領一支部隊在長江北岸的狹長地帶策應。

第三,劉備七百里連營那是用來應對東吳水軍的最好辦法。

大家都知道,三國時期,東吳水軍是最厲害的部隊,而劉備東征的路線北有長江,南有夷水即清江,東吳水軍都可以順江而上發動對劉備的攻擊,所以,劉備在七百里漫長的戰爭區域裡,必須有足夠的能力來對付東吳的水軍,雖然劉備按理也有強大的水軍,因為劉備曾經接受了荊州劉表的部分水軍,但都被關羽在襄樊戰役中被消滅了,所以,劉備東征為什麼沒有水軍,那是因為劉備已拿不出象樣的水軍了。

現在,劉備七百里連營正好可以彌補這一缺陷,在江岸上設兵,發現東吳水軍可以消滅之,一道防線不行,第二道防線跟上,50多個營寨,即使東吳水軍再厲害,那也不可能闖過這麼密集的防線。

第四,劉備七百里連營,陸遜陸上大軍根本不可能推進。

劉備在長江和夷水之間紮營七百里,如果陸遜水陸兩路大軍同時進攻,劉備50餘座營寨首尾相接,相互呼應,水路,劉備早在河邊布防,而陸路,陸遜大軍只要進入,等於是進入了劉備布下的天羅地網,因為陸路是一塊狹長的地帶,而且是高山峻岭,劉備早已布好各種陷阱,可以說陸遜大軍只要進入,那就是有進無回。

更何況,北面長江都黃權軍隊策應,雖然水面寬廣,但耐不住兩面夾擊,更何況這一帶都平原,毫無阻擋,而南邊夷水雖然沒有策應,但在崇山峻岭中,且河道相對狹窄,水軍並不好推進,所以,雖無策應,但東吳軍隊上不了岸。

第五,劉備當時的戰略目標其實只是收回荊州沿河地帶,並非全部南荊州。

劉備東征,沒有向南發展,而是直取沿江狹長一帶,說明了劉備當時的戰略目標並非是整個南荊州,而是只取沿江的荊州一帶,好有一個根據地北伐,更何況,東吳與蜀漢在襄樊戰役前已簽訂條約,以湘江為界瓜分南部荊州,現在,劉備只是想逼迫東吳再籤條約,讓蜀漢在荊州沿江一帶有根據地,當然,以劉備當時的實力也不可能拿下整個南荊州,所以,劉備東征的目標就是用武力控制能夠控制的荊州部分地區,然後造成即成事實,逼迫孫權同意再次劃分荊州勢力範圍,劉備七百里連營就是在這種戰略目標下全面布控的。

但是,劉備東征還是犯下了不可饒恕的戰術錯誤,主要有五個方面:

一是沒有意識到孫權對擁有荊州的決心。

荊州在赤壁之戰後,當時劉備攫取了全部勝利果實,全取南荊州五郡,這當然不會為孫權所容,尤其是劉備取得益州之後,並無意歸還荊州,劉備在孫權的心裡就失去了信任,所以,一方面荊州對於孫權的意義相當重大,是解除曹魏威脅的緩衝區;二是擁有荊州,即可堵住劉備東進的全面威脅,因為劉備要東征,只剩下長江沿線這個口子,孫權不可能讓劉備擁有這個關鍵的口子;三是孫權已不可能再相信劉備,以為劉備再次耍花招。

所以,孫權全守荊州的決心無人可以阻止。

二是孫權為了這次戰役已做好充分準備。

孫權為了應對劉備的東征,向曹魏稱臣,這樣,孫權在長江沿線就沒有了兩面夾擊的壓力,而且,在夷水以南,孫權有廣大的地區來周旋,全面壓縮劉備軍隊的活動範圍,劉備大軍只能在長江和夷水狹長的地帶活動,等於在孫權的大包圍之中。

而且,孫權為了麻痹劉備,在劉備東征前向劉備示弱,加大了劉備的狂妄之心,以為東吳不堪一擊,這也是劉備執意要東征的心理暗示,沒有意識到三國之中自己才最弱,所以,不顧大家反對,率兵東征。

三是陸遜的謙卑讓劉備大意。

東吳最有作為的周瑜英年早逝,陸遜最終接過大都督之職,但他的才華在此之前展現不多,只在俘虜關羽時才有充分展現,但被當時的指揮者呂蒙所掩蓋,所以,劉備沒有意識到年輕的大都督陸遜才能會超越呂蒙,比肩周瑜,更何況,陸遜的特點就是謙卑,劉備東征時,故意放水而示弱,讓劉備在幾乎沒有阻擋的前提下東進七百里,劉備以為陸遜才能平庸,所以,對於陸遜,劉備根本沒有放在眼中。

但劉備東進七百里之後,等於陷入了陸遜設下的套,陸遜開始全面騷擾,讓戰爭拖下去,拖得越久,對於劉備自然越不利,因為這是在東吳地帶,劉備10萬大軍需要的糧草那是一個大問題,特別上路途遙遠且交通不便,對於劉備來說只有陸路可運送糧草,拖下去,會動搖劉備軍心,至少在後來事實上會讓劉備軍隊大意,以為陸遜不敢進攻。

四是劉備無南翼,而北翼在曹魏的眼皮底下根本無法有作為。

劉備進入的是北有長江南有夷水的狹長地帶,這個時候,兩翼的作用就相當重要,但是,劉備由於軍隊數量有限,雖然有黃權在北翼作策應,但黃權的軍隊只能在秭歸一帶,無法東進,因為前面是曹魏的地方,而在夷水以南,劉備並沒有策應大軍,這樣,陸遜就有了從南面找機會的辦法,水陸兩路可以同時進軍,而北路水軍從長江和夷水的交叉處往北可以伺機而動,鉗制在長江與夷水的交叉處,劉備軍隊無法前進,也吸引了大量的劉備軍隊。

五是劉備沒有意識到狹長的森林地帶容易遭受火攻的危險。

夷陵之戰最終是在公元222年的八月結束,這其實是一年之中最熱的時期,而陸遜抓住了當年氣候乾燥的特點,雖然當時應該是雨季,但是,長江中下游的氣候有一個特點,如果東南季風強勢,梅雨季節那就匆匆而過,進入了華北甚至到了東北,那江南就陷入了乾旱,而劉備十萬大軍處於茂密的森林之中,而當時是高溫季節,又是乾旱,陸遜抓住了這有利的氣候條件,從夷水南岸、長江與夷水的交叉處同時利用水軍發動火攻,再加上夏季在東南風的包圍之下,這樣,劉備大軍雖然七百里連營,但同時陷入火災之中,劉備的軍隊無處可躲避,北有長江,南有夷水,而且兩岸都是東吳大軍在放火,劉備大軍自然在瞬間陷入慌亂,雖然最初的火點並不大,但這時,陸遜大軍全面通過水路登上狹長地帶,開始全面放火,這樣,劉備大軍就陷入了火海之中,無處可逃,而且劉備無水軍,逃入水中也是死路一條,這也是劉備10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的根本原因,劉備能夠只能逃回已是幸運。

其實,陸遜之所以取得夷陵之戰的全面勝利,還是從前輩周瑜那裡學來的本領,當年赤壁一戰,周瑜三萬大軍擊敗曹操幾十萬大軍,而且是一戰而解決,就是等待的氣候再加上火攻,陸遜等於是靈活複製了這一戰術,而劉備卻沒有想到,他雖然率領的是陸軍,而且在高山森林之中,以為火攻不起作用,沒有想到在特殊的氣候條件下,同樣可以使用火攻。

而處於江北策應的黃權,曹魏大軍在他的後面切斷了他的退路,前不能進,北不能退,往南過長江是火海,更何況他無水軍,只是為了兩面夾擊東吳水軍而設伏,現在,東吳水路兩路大軍同時西進,黃權忠誠於劉備,沒有選擇投降東吳的陸遜,只能北逃投降曹魏。

所以,劉備東征採取七百里連營,從戰術上講根本沒有任何問題,是進可攻,退可守的戰術,即使萬一不利,可以全身而退,損失不會很大。

即使不七百里連營,如果全面壓進至長江和夷水一帶,在行進路線的背後只留下零星軍隊斷後,那劉備可能連隻身逃回的機會都沒有,因為陸遜可能會抄其後路,劉備連退路都會沒有。

可惜的是,劉備利用了地形的優勢,也考慮到了最壞的打算,但沒有考慮到天氣的異常和陸遜的才能,在自己本身實力不足的前提下,竟然和陸遜拼消耗,將戰爭長久的拖下去,這樣,陸遜就有了充分的時間和精力等待時機,抓住機會而反戈一擊,最終全軍覆沒,隻身逃回,好不容易蓄積起來的最後資本就這樣丟在了這裡,成就了陸遜的輝煌,陸遜也因此一役而流傳千古,最終入列古代七十二名將名單,而劉備千古英雄毀於一旦,讓曹丕都嘲笑他不會用兵,而且曹丕一生雖只三次領兵,竟然無一勝績。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夷陵之戰蜀漢有順水優勢,為何敗給東吳?

蜀漢章武元年,也就是公元221年,昭烈帝劉備經過一年多的準備,終於發動了對東吳的這次大規模的戰役—夷陵之戰。這次夷陵之戰是三國時期著名的三大戰役之一,戰役的結果以蜀漢敗北,東吳勝出而結束,對後來...

揭秘:三國時期夷陵之戰背後真正的政治權衡

每當說到夷陵之戰,七百里連營自然就成為了劉備兵敗的罪魁禍首!但我們都知道,劉備在正史中其實並非像演義中那樣只會哭出個天下,正史中的劉備主導了「火燒博望坡」,「漢中爭奪戰」等經典戰役,作為一名經驗...

夷陵之戰,劉備輸掉了國運,那麼究竟輸在哪?

熟讀三國歷史,我們都知道劉備奮鬥了一輩子好不容易建立了蜀漢政權,橫跨荊州北部和益州,勢力達到鼎盛。然而沒有想到的先是關羽大意失荊州,隨後劉備憤起伐吳,發動夷陵之戰,又被陸遜火燒連營,輸掉了國運。...

劉備到底會不會打仗談夷陵之戰為何會失敗

章武元年,劉備親率大軍,出川東進。試圖為關羽報仇,並且要奪回荊州,夷陵之戰就此展開。戰爭之初,蜀軍連戰連捷,深入吳境數百里。此時東吳大都督陸遜採取誘敵深入的方針,且戰且走,最後在夷陵展開反擊。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