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大戰,劉備真的只帶了4萬兵馬嗎?這麼點人為什麼叫「大戰」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陸遜年少才出奇,火燒連營七百里。

劉備輕看吳小將,兵敗駕崩於白帝。

公元222年,劉備親率4萬大軍向東吳進軍,開始了三國的夷陵之戰。

這場戰役是三國最大的三場戰役之一,可我們知道前兩場大戰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都是投入了幾十萬的兵力,為何這場戰役的人數這麼少,也被稱為了三國三大戰役之一呢?

首先,蜀軍總共投入的兵力肯定不止4萬,因為後期還有沙摩柯等五奚蠻夷的加入,人馬也在不到兩萬,還有張飛帶數萬人馬從閬中出兵與劉備約在江州會合,這一部分人馬也沒算入其中。

所以說夷陵之戰劉備只部署了4萬人馬,這種說法是不確切的。

那劉備率領4萬人馬的說法到底是從哪來的呢?原來這個依據是從孫權寫給曹丕寫的一份求救信來的,當時孫權害怕兩線作戰,所以給曹丕寫了一封求和兼求救信,信中說到「劉備支黨四萬」,所以在以後的歷史和小說中,就以這個數字為準了。

但即使不止4萬,那撐死也超不過10萬,這與我們平常所謂的「大戰」還是有差距的。

「夷陵之戰」之所以能被稱為「大戰」,其實還與他的後果及影響有關。

我們都知道,夷陵之戰的最終結果是,陸遜火燒連營把劉備打得大敗。

這是蜀漢政權在關羽大意失荊州之後的又一次重創,劉備也因恥於敗給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輩而在第二年羞死於白帝城。

夷陵之戰使蜀漢元氣大傷自不用說,其實東吳也受到不小的影響,這從曹魏幾個月後就攻打東吳也可以看得出來。

這使得夷陵之戰使孫劉兩家不但不敢仇上加仇,反而讓兩家重又回到了聯盟的狀態。

這場大戰之後,東吳抵擋住了曹魏的進攻,諸葛亮則在蜀區花了5年的時間平定內亂。

在大戰之後的近四十年時間裡,三國的格局基本沒有發生大的變化,三國出現了三角形式的穩定。

所以,夷陵大戰是三國歷史上的一個前後分界點,這也是它之所以被稱為「大」的又一主要原因。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趣事:此3大戰役非彼3大戰役

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與其他戰爭相比,它的規模要宏大,戰爭要複雜,影響要深遠。那麼,所有戰爭中可位列三甲的一定是:「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官渡一戰,北方初定,曹操才有南顧之舉;赤...

此戰奠定了後三國格局

夷陵之戰,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是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也是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

淺談夷陵之戰背後的政治博弈

每每說到夷陵之戰,就會想到火燒連營七百里,看到小說《三國演義》這一段,內心波瀾起伏。實際上劉備在歷史記載中也不是小說里寫的那麼窩囊,他也是指揮過不少戰役的,可是就是這個豐富的指揮官,盲目的發動了...

揭秘:三國時期夷陵之戰背後真正的政治權衡

每當說到夷陵之戰,七百里連營自然就成為了劉備兵敗的罪魁禍首!但我們都知道,劉備在正史中其實並非像演義中那樣只會哭出個天下,正史中的劉備主導了「火燒博望坡」,「漢中爭奪戰」等經典戰役,作為一名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