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大戰,劉備真的只帶了4萬兵馬嗎?這麼點人為什麼叫「大戰」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陸遜年少才出奇,火燒連營七百里。
劉備輕看吳小將,兵敗駕崩於白帝。
公元222年,劉備親率4萬大軍向東吳進軍,開始了三國的夷陵之戰。
這場戰役是三國最大的三場戰役之一,可我們知道前兩場大戰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都是投入了幾十萬的兵力,為何這場戰役的人數這麼少,也被稱為了三國三大戰役之一呢?
首先,蜀軍總共投入的兵力肯定不止4萬,因為後期還有沙摩柯等五奚蠻夷的加入,人馬也在不到兩萬,還有張飛帶數萬人馬從閬中出兵與劉備約在江州會合,這一部分人馬也沒算入其中。
所以說夷陵之戰劉備只部署了4萬人馬,這種說法是不確切的。
那劉備率領4萬人馬的說法到底是從哪來的呢?原來這個依據是從孫權寫給曹丕寫的一份求救信來的,當時孫權害怕兩線作戰,所以給曹丕寫了一封求和兼求救信,信中說到「劉備支黨四萬」,所以在以後的歷史和小說中,就以這個數字為準了。
但即使不止4萬,那撐死也超不過10萬,這與我們平常所謂的「大戰」還是有差距的。
「夷陵之戰」之所以能被稱為「大戰」,其實還與他的後果及影響有關。
我們都知道,夷陵之戰的最終結果是,陸遜火燒連營把劉備打得大敗。
這是蜀漢政權在關羽大意失荊州之後的又一次重創,劉備也因恥於敗給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輩而在第二年羞死於白帝城。
夷陵之戰使蜀漢元氣大傷自不用說,其實東吳也受到不小的影響,這從曹魏幾個月後就攻打東吳也可以看得出來。
這使得夷陵之戰使孫劉兩家不但不敢仇上加仇,反而讓兩家重又回到了聯盟的狀態。
這場大戰之後,東吳抵擋住了曹魏的進攻,諸葛亮則在蜀區花了5年的時間平定內亂。
在大戰之後的近四十年時間裡,三國的格局基本沒有發生大的變化,三國出現了三角形式的穩定。
所以,夷陵大戰是三國歷史上的一個前後分界點,這也是它之所以被稱為「大」的又一主要原因。
三國歷史上最精彩的四場大戰,四位武將一戰成名,名垂青史
《魏略》:「張遼為孫權所圍,遼潰圍出,復入,權眾破走,由是威震江東。兒啼不肯止者,其父母以遼恐之。」建安二十年,曹操率大軍西征,孫權趁曹魏主力不在,親率十萬吳軍進攻合肥。此時的合肥城內,張遼、李...
三國趣事:此3大戰役非彼3大戰役
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與其他戰爭相比,它的規模要宏大,戰爭要複雜,影響要深遠。那麼,所有戰爭中可位列三甲的一定是:「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官渡一戰,北方初定,曹操才有南顧之舉;赤...
吳魏交兵之間,諸葛亮於黃初四年(公元223年)二月到了永安
黃初三年(公元222年)二月,劉備在秭歸召集部下商討興兵伐吳的大計,哪知道手下的黃權又出來反對:"吳人悍勇善戰,我們如今延長江順流而下當然容易,一旦有什麼閃失逆流而退則幾乎辦不到。我願意為前鋒...
火燒連營七百里?是陸遜太利害,還是劉備太粗心?
「火燒連營七百里」,看這這個詞語是不是覺得很熟悉呢?相信知道一點三國歷史的人都了解這個事情吧,不過很多人都是從三國演義中接觸到的,並不一定是真實歷史事件,有人說造成這個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劉備當時氣...
曹丕說劉備夷陵敗因為連營七百里?諸葛亮笑了,陸遜說你還太年輕
夷陵戰役的前沿,只是為了給關羽報仇?公元219年,孫權襲取荊州,擒殺關羽,吳、蜀兩國結仇。公元220年,曹丕代漢稱帝。公元221年,劉備於益州稱帝,年號為章武。同年,劉備為奪回荊州,為關羽報仇,...
《三國》中如果劉備聽從謀士建議,暫不替兄弟報仇,可否一統三國?
文/炒米視角這個假設里有兩個知識點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第一個知識點,事實上,沒有謀士建議劉備不發兵。就連諸葛亮當時對劉備發兵,都無隻言片語。直到夷陵大敗之後,諸葛亮自己才事後諸葛亮地說了一句,如...
陸遜有一鳴驚人,一飛沖天之說,捉關羽敗劉備,四次伐曹無敗績
陸遜,字伯言,今蘇州人,父親陸駿是東吳九江都尉。陸遜是一介墨客,在三國時期,他本可以作為孫權的入幕之賓,為其出謀獻策,排難解紛,渡過餘生。但陸遜歷來就不想做文官,他以墨客身份投效東吳,臨時成為了...
為什麼夷陵之戰前曹丕不聯蜀伐吳卻在戰後伐吳?
公元222年,劉備親自率軍和陸遜對峙於夷陵道。陸遜堅守不出,劉備找不到戰機,到了六七月,天氣炎熱,劉備就把軍隊結營岸邊的林木中乘涼,首尾據說連營七百里。陸遜找到機會,火燒連營,劉備大敗,一路向西...
三國: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打敗劉備之後,為何不選擇乘勝追擊?
文|飛鳥讀史,原創不易,拒絕抄襲或轉載 熟悉三國歷史的人應該都知道「火燒連營七百里」這個故事,劉備火氣沖沖地殺到了東吳,帶著七十多萬人,在一片大火中失去了成為天下霸主的地位,從此劉備再也沒有能力...
此戰奠定了後三國格局
夷陵之戰,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是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也是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
陸遜火燒連營勞苦功高,孫權為什麼卻要逼死他?
夷陵之戰,是三國歷史上一次非常重要的戰役,一般指的是蜀漢攻打東吳的夷陵之戰,而不是發生在孫權和曹操之間的戰役。這一次的戰役,對於蜀漢和東吳之間的聯盟有很大的影響,對於蜀國的未來也產生了很深的影響...
淺談夷陵之戰背後的政治博弈
每每說到夷陵之戰,就會想到火燒連營七百里,看到小說《三國演義》這一段,內心波瀾起伏。實際上劉備在歷史記載中也不是小說里寫的那麼窩囊,他也是指揮過不少戰役的,可是就是這個豐富的指揮官,盲目的發動了...
揭秘:三國時期夷陵之戰背後真正的政治權衡
每當說到夷陵之戰,七百里連營自然就成為了劉備兵敗的罪魁禍首!但我們都知道,劉備在正史中其實並非像演義中那樣只會哭出個天下,正史中的劉備主導了「火燒博望坡」,「漢中爭奪戰」等經典戰役,作為一名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