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不必要事必躬親,夢三國的治國能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三國演義里的諸葛亮是個文武兼備的天才,無所不能。

而陳壽寫的三國志里諸葛亮只是個治國能手,打天下基本沒他的事,所以近年網友多持這一觀點,又認為天下都是劉備自己打的。

那他真實的軍事能力到底如何呢?

按我說諸葛亮確是一位「文武兼資」的人物。

陳壽卻只肯推許他的「理民之干」,不甚欽佩他的「將略」。

他是否真的不會打仗呢?是司馬懿打勝了他,還是他打勝了司馬懿?陳壽的批評,有很多人認為是曲筆(陳壽在晉朝做官,而晉朝皇帝的祖宗是司馬懿。

陳壽可能懼怕惹禍,而不敢太稱讚諸葛亮的軍事才能)。

不過,陳壽也未嘗不替諸葛亮說公道話。

陳壽以為諸葛亮之所以「連年動眾,未能有克」,實在是因為:(一)「所與對敵,或值人傑」(例如司馬懿)。

(二)「眾寡不侔,攻守異體」(傳說,司馬懿有兵三十萬,而諸葛亮僅有十萬。

究竟是各有多少,難考;魏方在陝西、甘肅的兵,多於諸葛亮在漢中的兵,卻是很顯然的);魏方以數量較多的兵取守勢,諸葛亮以數量較少的兵取攻勢,當然是諸葛亮的處境較苦了。

(三)蕭何有韓信可以推薦,管仲有王子城父可以推薦。

諸葛亮找不到比得上韓信與王子城父的名將,因此而「未能有克」。

諸葛亮所能指揮的,只是魏延、王平、高翔、吳懿、吳班,與年輕的姜維。

這些人,除了魏延以外,都是難以和韓信或王子城父相比的。

魏延倘若獲得諸葛亮准許,以一萬人經子午谷直趨長安,與諸葛亮會師潼關,說不定能夠襲取洛陽,立下不世之勛,功名超過韓信。

然而這是厲史上的若干所謂if’s(假定)之一,誰也不能預言結果一定會怎麼樣。

諸葛亮應該不應該接受魏延的建議?這也是一個所謂idle question(浪費時間的問題)。

魏延的建議,諸葛亮有權利不接受,正如你或我倘若在當時是諸葛亮,也有權利接受或不接受。

這是各人的戰略構想的問題。

打仗的事,多多少少含有賭博性質。

勝負之數,所系的因子太多。

兵多、將廣、糧足的一方,可以打了再說,敗了捲土重來;正如賭本雄厚的賭徒,可以千金一擲,輸了面不改色。

反過來說,兵比魏方少,將沒有魏方多,糧食更是成問題的諸葛亮的一方,實在是雖則明知有勝利可能,而仍舊不宜於輕易冒險的。

何以說魏延的「子午谷計劃」是冒險呢?因為,長安是一個大城,堅城,魏延帶去五千名作戰之兵與五千名背糧之兵,未必能夠攻下;即使攻下了,也難免敵人不從洛陽及各地來援,對魏延部隊來一個反包圍。

長安的守將夏侯懋,是魏國的駙馬,是紈袴子弟,是一個「不知兵」的人。

誠然,誰能斷定,在夏侯懋的左右與麾下,沒有一兩位知兵的、能征慣戰的將領呢?我這些話,也並非「定論」。

倘若魏延被諸葛亮准許帶一萬人經子午谷前往,那末,他一舉而攻下長安,與請葛亮會師潼關,也不是全無可能的。

話說回來,問題在於諸葛亮本錢少,而冒不起這個險。

另一種關於諸葛亮軍事才能的批評,是說他打來打去,不敢直接向長安打,或是直接向洛陽打,而故意「捨近求遠」,打到了甘肅去。

最後的一次也只是在長安西邊相當遠的武功,作「屯田」的打算。

說這種話的人,也是忽視了諸葛亮的實力與魏方的實力不成對比。

諸葛亮只能夠「捨近求遠」,先取得渭河上游的天水、南安、安定、武都、陰平等郡(他在建興六年春天第一次出祁山,獲得天水、南安、安定三個郡的官吏人民的響應。

他在建興七年,又叫陳式攻下了武都與陰平)。

諸葛亮的打算,是先把蜀漢的防守線做鞏固了再說(陰平的重要性,從其後鄧艾經由陰平而偷襲江油城的一點上,獲得證明)。

諸葛亮把遠在今日甘肅的幾個郡先拿下來,是為了慢慢地擴充實力,同時解除了後顧主憂。

諸葛亮--《夢三國2》遊戲人物

自從三國時代以來,中國人在事功上與道德上,及得上諸葛亮的很少,而批評諸葛亮的人極多(自己有所成就很難,批評別人極容易)。

最常見的批評,是說諸葛亮忽略了分層負責與培養人材,以至於不得不事必躬親,與身後無人繼承他的事業。

這兩點批評,我想,倘若諸葛亮自己聽到了,也會承認批評得對。

他的確是不該「親校簿書」,不該親自復判處罰打二十下棍子以上的案子。

他的確也忽略了辦一個軍官學校,以造就堪比於姜維,或能力超過姜維的將才。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