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沒有統一天下的失誤在於——誤聽諸葛亮隆中對,而沒有聽龐統的戰略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為劉備制定了三分天下之計,即以荊、益二州作為根據地,與孫權聯合起來,南撫夷越,西和諸戎,等待時機,兩路出兵北伐,從而統一全國的戰略思想,被稱為隆中對。

諸葛亮

這個為後世無數文人所美談的戰略,確有致命的缺點。

孫權

第一,聯合孫權根本行不通。

占據荊州,就占據長江上流,從荊州順流直下,可輕而易舉的滅掉東吳。

後事可鑑,東晉的王敦正是占據荊州,順流直下攻破建康,俘虜晉帝,東晉一朝,帝權衰落,誰占據荊州,誰就是權臣,王敦、桓溫、劉裕莫不如此!因此,荊州對於孫權來說,那是命門所在!隆中對占據荊州,

掐住了孫權的命門,卻要和孫權聯合攻打曹操,簡直是異想天開!無荊州,孫吳幾不可以立國。

襲關羽、據荊州,這樣可以「全據長江,形勢益張,易為守也。

即便是換成了謙虛的諸葛亮、趙雲等鎮守荊州,孫權一有機會還是會襲取荊州。

第二,兵力二分,不可能實現,成功率渺茫

關羽

毛澤東評說諸葛亮,寫下了精彩的批語:「其始誤於《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敗。

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提到了「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兵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乍一看,荊州、益州兩路出擊是一個頗有誘惑性的方案。

但是事實很清楚,荊州離益州千里之遙,兩地分兵的做法必然讓劉備軍團更加失去兵力上的優勢。

「隆中對」實施的結果便是,關羽所鎮守的荊州被孫權軍團偷襲得手,而且關羽父子也命喪孫權手中。

可以說,蜀漢衰亡的禍根在於 「隆中對」。

「關羽、劉備、諸葛亮三分兵力。

」指的是關羽全軍覆滅於襄樊、劉備進攻東吳大敗於夷陵、諸葛亮之北伐中原。

這「三分兵力」依次展開,前兩次分兵都失敗得很慘,導致蜀漢元氣大傷,而諸葛亮的北伐本錢也便所剩無幾。

所以說:三分兵力,安得不敗。

有沒有更好的方案嗎??有,就是龐統的戰略,龐統說「荊州荒殘,人物殫盡,東有吳孫,北有曹氏,鼎足之計,難以得志。

今益州國富民強,戶口百萬,四部兵馬,所出必具,寶貨無求於外,今可權藉以定大事」

龐統

龐統建議放棄荊州,集中兵力。

把荊州的人口軍隊全部遷移到漢中,北出聯合馬超,與曹操爭奪關中,奪下關中更好,再不濟也能鞏固隴右天水等地重鎮,與曹操在關中形成對峙,這樣就不會發生諸葛亮後來北伐運糧難的問題了,而且占據隴右天水等地,對曹操的關中地區居高臨下,占據地理優勢,吃虧的是曹操。

秦朝(白起)、漢朝(韓信)、隋朝(西魏宇文泰)這些大一統的王朝都是以隴右為根據地,居高臨下,時機一到,幾乎不費吹灰之力,就統一了全國,這就是地理上的優勢。

方案可行嗎?可行,在益州的幫派中,所謂的中州派,其實就是關中籍貫人,比如說,法正,扶風郿(今陝西省眉縣)人,孟達,扶風郿(今陝西省眉縣)人,這些人肯定支持北出關中。

法正

214年,攻下西川,就應該放棄荊州,十萬精兵直取隴右,以關羽、張飛、馬超為將,法正為謀士,先克漢中,再取天水,這時曹魏在隴右的勢力還不穩固,還沒紮根,憑藉馬超的舊望、劉備的聲望,甚至可以不戰而定天水等隴右諸郡(參照諸葛亮228年尚能逼降三郡,何況劉備十萬大軍!)。

得到了關中隴右,就占據了統一天下的主動!!由此可見,隆中對的戰略方向忽視隴右關中這塊根據地,是最致命的!!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蜀國的滅亡是不是因為諸葛亮的戰略錯誤

諸葛亮可以說在蜀國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甚至可以說在《三國演義》中也有不可或缺的地位,諸葛亮本人是一個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文學家。劉備當時三顧茅廬,諸葛亮對劉備說出了當時三分天下的大計。就是現在...

「天下三分」是諸葛亮原創麼?

應該說如果單看《三國演義》,隆中對,天下三分。好像就單單是諸葛亮的專利。因為在《三國演義》里諸葛亮根本就不是人麼,他就是神仙派下山輔助劉玄德的麼。所以可以前算五百年,後算五百年。沒有一件事情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