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不顧諸葛亮和趙雲反對,舉兵伐吳的真正原因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一:時代背景
建安二十四年冬天,一代名將關羽在荊州遭到曹仁和呂蒙大軍兩面夾擊,敗走麥城,兵敗殉國。
次年,一代英雄曹操去世,其子曹丕逼迫漢獻帝「禪讓」稱魏文帝,封劉協為山陽公,改年號為黃初元年,正式建立魏國。
劉備在西川宣稱繼承大漢皇帝之位,改年號為章武元年,建立蜀國。
江東孫權沒有稱帝,但是完全是另一政權的獨立。
傳統意義上的東漢政權結束,進入了正式的三足鼎立的三國時代。
劉備稱帝後的天子第一詔令就是舉國之兵伐吳,大發兵馬,向東進攻孫權,為關羽報仇。
許多大臣都不贊成,以文臣諸葛亮和武將趙云為代表勸說劉備:「大漢國的敵人是曹操,不是孫權。
如果先消滅了魏國,孫權自然歸降。
目前我漢軍氣勢正盛,應該先攻打曹魏的關中,而不是孫權。
」劉備一概聽不下,留諸葛亮守益州,親率大軍征吳。
劉備與關羽情同手足,情誼深厚,關羽失荊州被殺,最主要的原因是孫權不遵守盟約,派呂蒙偷襲了關羽的後方。
劉備悲憤交加。
但劉備也是賢明之君,不會因為憤怒而喪失理智,聽不進所有人的意見擅自發兵攻打孫吳,他一定是有自己的思考和計劃。
以蜀漢目前的實力,挑戰強大的曹魏,要想勝利是非常困難的。
但同樣的實力,乘著道義上繼承漢帝這一鼓舞士氣,去對付稍微弱小的孫權,則有更大的把握。
如果能打敗孫權,占據江南半個中國,再回頭來和曹魏決一雌雄,就是個很有可行性的戰略計劃。
二:戰略要地荊州
荊州的戰略地位在三國中是非常重要的。
諸葛亮在出山時就指出「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聯吳會,西通巴蜀。
此用武之國也!」是交通南北,橫貫東西的重要地區,誰占領了荊州,誰就占據了戰略主動權。
曹孫劉三家為此地爭破了頭,是形勢使然。
建安十三年,曹操進攻荊州,時任荊州牧的劉琮舉州投降。
接著曹操又在當陽大敗劉備,打的劉備差點輸掉所有本錢。
諸葛亮在出師表里說:「當是時也,曹操撫手,謂天下已定。
」說的就是當時的形勢。
曹操已占有荊州,面臨平定天下的大好時機。
結果曹操操之過急,沒有穩定荊州而匆忙兵臨江東,被赤壁一把火燒了回來,天下三分形成。
荊襄九郡,赤壁之戰後,曹操占據北部南陽、襄陽、南郡;孫權占東部江夏;劉備占據南部長沙、桂陽、零陵等。
接著東吳周瑜經過近一年的苦戰,攻占南郡,不料英年早逝。
後來魯肅走馬上任大都督,勸得孫權把南郡借給劉備駐馬,共對曹操。
至此,赤壁後得到最大好處的是劉備集團,基本占據了荊州南部。
出力大的孫吳集團,卻沒得到多少好處所以他們一直認為荊州的借給劉備的,為後來的紛爭埋下了伏筆。
劉備攻取益州,孫權就來討要荊州,劉備對孫權說等得到漢中等地就歸還。
孫權大怒,想靠武力攻打荊州。
當時正值曹操攻打劉備漢中之地,劉備腹背受敵,不敢兩線開戰,和孫權議和。
雙方以湘江為界,長沙、江夏、桂陽以東歸吳,南郡、零陵、武陵以西歸蜀,瓜分了荊州南部。
劉備親自點將,讓關羽留守荊州這一部分。
等到關羽勢力大盛,北攻曹魏,水淹七軍,嚇得曹操都差點遷都避其鋒芒。
孫權也感覺到關羽逼人的氣勢,才不顧後果地聯合敵人曹魏,襲擊關羽後路。
關羽敗亡,長江以南的荊州地區全歸東吳。
三方的明爭暗鬥都是為了占據荊州這個要點。
關羽強盛,曹孫兩家俱感寒氣。
如今孫權擁有整個荊州,進一步窺視巴蜀就是容易的事情。
益州的劉備如果不早做準備,將來就只有被動挨打的分了。
早在周瑜為大都督時,他就勸孫權經荊州去攻取益州。
益州刺史劉璋昏庸無能,劉備的孫權,甚至北方的張魯。
都看上了這塊肥肉。
然而諸葛亮隆重對的軍事戰略就是要以益州為主要根據地的,決不能讓他人搶先占領。
劉備一邊勸孫權不要破壞抗曹同盟,說我和劉璋都姓劉,都是漢室後裔,一邊讓諸葛亮派兵占領各重要關口,吳軍過不去,不得不撤。
最後益州還是被劉備收入囊中。
蜀國如果得了荊州,就擁有兩邊進攻魏國的戰略機會,對東吳也變被動為主動,荊州的地利是如此重要,所以劉備才拼盡全力,要奪回荊州。
三: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性格因素)
劉備最大的特點是「喜怒不形於色」,能忍常人不能忍。
劉備的堅毅頑強,面對變故的不動聲色,非常人所能理解。
他從二十來歲起兵打黃巾到四十好幾還寄居荊州劉表屋檐下,期間吃虧受氣何止百千,而不墜其青雲之志,實是人中英雄。
劉備決定伐吳時,已過花甲之年,老英雄有時不我待的迫切感。
當年一起爭霸天下的人物,袁紹、孫堅、曹操、都已化作塵土。
像劉備這樣意志堅強的人物,肯定有隻爭朝夕的想法。
一旦下定決心要和孫權爭荊州,就會義無反顧地往前走。
更何況當時東吳的名將周瑜、魯肅、呂蒙都已去世,陸遜還是個名不見經傳,從沒上過戰場的年輕人。
所以劉備覺得,攻打東吳應該還是有把握。
所以劉備現在打出為關羽報仇的大旗,所謂師出有名,也可以實現收回荊州的大計,才是劉備的真實目的。
只可惜人算不如天算,正是劉備的驕傲和輕敵,被東吳的後起之秀陸遜一把火大敗了劉備幾十萬大軍。
劉備撤到白帝城後,心如死灰,沒多久去去世了,一代英雄劉皇叔就此隕落,蜀國正式進入了諸葛亮掌權時代。
周瑜和魯肅的早死,決定了「荊州分三國」的命運
東漢末年的荊州主要有七個郡(南陽、南郡、江夏、長沙、零陵、武陵、桂陽),赤壁之戰後,由曹,孫,劉三家瓜分:曹操雖敗還保有北面的南陽、襄陽兩郡;孫權出力很大,但只得了南郡、江夏郡;而劉備占了荊州...
呂蒙奇襲江陵後,為何能讓蜀兵背棄關羽?原來他用了一個絕招!
東漢末年,皇室衰微,群雄割據,天下大亂。經過慘烈的兼并戰爭,最終曹操雄霸北方,孫權盤踞江東,劉備屹立西蜀,形成三國鼎立之勢。當初荊州牧劉表死後,其子劉琮投降了曹操。曹操得荊州之利,順勢攻打南方的...
史上根本沒有劉備借荊州?孫權嫁妹意圖是什麼
荊州一直是蜀漢與東吳的矛盾焦點,這種矛盾在關羽被殺、荊州失去以後得到進一步激化,從而加速了三國時代的結束,那麼孫權為什麼看中荊州並志在必得,荊州的歸屬到底存在什麼樣的隱情呢?
三國:兩次丟荊州,關羽為啥一直玩不過呂蒙?
我們都知道關羽大意失荊州的故事,說的是關羽在前線和曹軍殺的酣暢淋漓,結果東吳背後陰了一手,背信棄義偷襲荊州,直搗黃龍,最終導致關羽身死,荊州也被奪走。其實歷史上關羽大意失荊州可不止一次,早在襄樊...
換個視角看三國,魯肅借荊州實則不安好心,關羽被殺另有隱情
在三國演義中作者將東吳的智者魯肅給描寫成一個忠厚的老實人,說他沒有心機,總是被周瑜和諸葛亮兩個人給利用耍的團團轉,後來更是在劉備借荊州這件事情上被夾在兩者中間,最後被諸葛亮的花言巧語給說服了,...
男人都想穿越去的年代——三國時期
三國之蜀漢東漢末年,外戚專權,宦官秉政,政治腐敗,天災不斷,人民生活越來越艱難,故國家四處爆發動亂,起義不斷。正所謂亂世出英雄,三國時期的亂世更是出現了許許多多的熱血英雄,。想必很多人都閱讀過《...
諸葛亮「出師未捷身先死」,差不多20年前就埋下了伏筆 癥結早被某人點出
由於劉備不久虎口拔牙,硬是從曹操手裡奪得漢中,此次荊州之爭的負面影響就容易被忽略。但我認為,這一輪博弈深刻地改變了三國風雲的走勢,讓諸葛亮「隆中對」只有上半場,卻難以延續下半場,「出師未捷身先死...
蜀國這個大將的大意導致劉備滿盤皆輸?
關羽大意失荊州的故事我們都很了解。赤壁之戰後,劉表的荊州七個郡被劉備、曹操、孫權三家瓜分,劉備進攻益州,留關羽鎮守占據的荊州五郡(南郡、長沙、零陵、桂陽、武陵)。
「劉備借荊州不還」,孫權這是「高利貸」行徑?透過表象看本質!
民間傳說「劉備借荊州,一借不還」,從此劉備被不少人認為是老賴行徑,臉皮不要太厚,這也一度成為劉備被後世之人所詬病的污點之一。那麼借荊州這一事件的歷史真相是什麼呢?為什麼劉備會為此背負了千年罵名呢?
劉備借了半個郡,還了三個郡,孫權為何還使呂蒙白衣渡江?
曹操南征,劉琮獻荊州七郡投降,而卻被孫劉聯軍所敗,逃回北方,至此雖然曹操雖便宜得七郡,卻在赤壁之戰後短暫性的保住了荊北兩郡而已,分別是南陽郡和南郡。而這個時候荊南四郡還在劉表任命的太守手中,名義...
《三國演義》就在哄你:劉備根本沒借荊州,真相是一場利益的交換
從小的時候,我們就學過一個歇後語——「劉備借荊州——有借沒換」,大家在《三國演義》尊劉抑曹的風氣之下,都覺得這是劉備機智的表現,而東吳孫權就成了個大傻子。但歷史真相真的是這樣嗎?其實不然,在正史...
劉備為什麼攻打孫權?難道真的是為了替關羽報仇?
喜歡的朋友可以關注收藏,也可以分享給你的朋友,小編每天都會更新有趣的歷史資料建安二十四年,蜀漢大將關羽遭到曹操孫權兩面夾擊,兵敗被殺。建安二十五年,一代英雄曹操去世,其子曹丕接受漢獻帝「禪讓」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