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非功過「隆中對」 ——一個投資人眼中的戰略與戰術(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編者按:格隆匯會員深度思考系列文章,自前年以來,發表了數百餘篇經典文章,其中諸多經典之作,廣為傳播,洛陽紙貴。

在此,格隆匯繼續為大家帶來會員深度思考系列文章。

今天為大家分享來自張守哲的《是非功過"隆中對"--一個投資人眼中的戰略與戰術》

張守哲是產業經濟學博士,著有專著《人力資本密集型企業研究:企業理論的新視角》,並發表多篇中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CSSCI)論文。

五、計劃趕不上變化——哪些因素會導致「隆中對」中途夭折?

如果把前面的分析看作是「隆中對」的內在缺陷的話,那麼下面的分析則可以看作是「隆中對」在「鼎足三分」的建國道路上所面臨的外部風險。

自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諸葛亮「隆中對」出台,從之後的歷史發展來看,有三次危機可能會導致中途夭折:

第一次夭折危機:赤壁之戰

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的「隆中對」中,諸葛亮為劉備安排的本來是「先取荊州為家、再取益州以成鼎足之勢」的戰略方案。

然而,計劃趕不上變化,僅僅不到一年時間,曹操就於次年秋初舉兵南征。

而此時的劉備尚未有效接收荊州。

隨著劉表病亡,荊州群臣擁立其子劉琮,而劉琮繼位後迅速降曹。

曹軍來勢洶洶,所向披靡,隨後更是在當陽大敗劉備,並迅速占領江陵/南郡,劉備和孫權所依託的「長江防線」被撕開一道口子。

形勢的突變,讓「隆中對」「鼎足三分」的建國道路面臨第一次重大危機。

應該說,此時的形勢對曹操一片大好。

若能有效運用,當可趁勢掃平南方。

曹操方面可派一員大將,率步兵攻取夏口,從而將荊州最重要三鎮——襄陽、江陵、夏口盡收囊中。

那麼,遠在柴桑的孫權很可能就不敢輕舉亂動,且隨著曹軍聲威日隆,東吳內部必然會出現分歧。

可惜,驕傲的曹操未能抓住這一有利時機。

當此生死存亡之際,初出茅廬年僅27歲的諸葛亮臨危受命、以其傑出的外交才能出使東吳,完成了「聯吳抗曹」的艱巨使命(《出師表》語:「受命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

)。

孫劉結盟後,與曹操在赤壁爆發了遭遇戰,不習水戰的曹軍旋即大敗,隨後退出荊州。

自此,魏蜀吳「鼎足三分」的局面出現雛形,「隆中對」的戰略目標開始邁出艱難的第一步。

第二次夭折危機:曹操平定漢中時期

建安十六年至十九年(公元211-214年),劉備乘虛而入,以詐力取得西川,立足未穩。

與此同時,曹操西征張魯,平定漢中。

介於漢中是蜀郡的咽喉和門戶,加之此時劉備遠在與孫權對峙的荊州前線。

謀士劉曄、司馬懿建議曹操乘勝取蜀,但曹操受制於「內有憂逼」的情形、並未採納其建議,而是選擇撤兵。

曹操因此失去了在有生之年統一中國的可能性,「隆中對」的第二次危機也就此躲過。

曹軍一撤,劉備旋即發兵攻取,漢中歸蜀,從此再也沒有落到過曹操手上。

劉備隨後進位漢中王,達到其事業的巔峰。

圖:劉備鼎盛時期的三國形勢圖

第三次夭折危機:「夷陵之戰」時期

「隆中對」所面臨的第三次夭折危機,出現在劉備執意伐吳的「夷陵之戰」時期。

自荊州被東吳襲取、關羽被殺後,為奪回荊州,劉備不顧群臣勸阻,在稱帝後僅三個月,就率傾國之兵東征孫吳。

孫權遣書請和,劉備盛怒不許。

圖:夷陵之戰

謀士劉曄識破孫權遣使稱臣的目的,向曹丕進言,藉此千載難逢之機,聯蜀滅吳,然後再大舉伐蜀,從而實現統一中國的目標。

然而,缺乏戰略眼光的曹丕,竟然輕易放棄,錯失了統一全國的大好機會。

「隆中對」的第三次夭折危機再次輕輕翻過。

夷陵之戰後,「隆中對」所描繪的「三國鼎立」局面最終形成。

圖:劉曄

由上面可見,「隆中對」所面臨的三次夭折危機均安然度過。

蜀漢從無到有,終於成為三國中的鼎立一方。

細細分析,可以看出,每次危機的主動權均是掌握在三方中的最強者——曹魏的手中。

這非常符合市場格局的特點——市場的主動權一般掌握在市場領導者手中。

假使曹魏能及時採取正確措施,那麼縱使有十個諸葛亮也無法挽狂瀾於既倒。

這就像諾基亞如果選擇大力進軍智慧型手機市場的戰略,那麼可能不會有後來的蘋果三星時代了、或者後兩者至少沒有那麼高的市場占有率。

圖:「夷陵之戰」最終確立「三國鼎立」局面

當初,諸葛亮選擇了相對較弱的劉備一方「鞠躬盡瘁」,當然,最終也未實現「北定中原、興復漢室」的目標,其實並不全賴個人因素。

這也印證了那句話——一個人的命運,當然要靠個人奮鬥,但是也要考慮到歷史的行程。

六、謀國與謀身——三大謀士的命運

綜合來看,諸葛亮的《隆中對》、魯肅《榻上策》、劉曄的「乘勝滅蜀」和「聯蜀滅吳」,分別影響了魏蜀吳三國的國運,當然,劉曄的建議只是未被採納而已。

可以說,他們是那個時代的一流戰略家。

從諸葛亮方面來看,自「三顧茅廬」後,諸葛亮出山成為劉備的首席謀士。

從諸葛亮的個人角度來看,這也是良臣擇主而事的典型。

劉備執意興師伐吳之時,也是諸葛亮一生最痛苦的時候。

事業可能毀於一旦,理想可能付諸東流。

這是「隆中對」最有可能夭折的時候。

劉備去世後,諸葛亮獨力支撐起蜀漢危局,並使之成為三國中最賢明的一方。

從魯肅方面來看,自從向孫權獻上「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的《榻上策》之後。

魯肅矢志不移地踐行這一戰略目標。

在赤壁之戰中,更是極力促成孫劉聯盟。

後來雖歷經周瑜、呂蒙、陸遜等不同都督時期,以及孫權多次北上進攻合肥、與曹魏爭奪江淮/江左地區,但是,東吳方面最後還是貫徹了《榻上策》的戰略目標:西取荊州、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

從劉曄方面來看,作為曹操手下謀士,出場較少。

即使如此,毛澤東都對他高度讚揚,兩次向高級幹部推薦《劉曄傳》。

許劭稱其有佐世之才。

劉曄之所以懷有佐世之才而未建佐世之功,其根源在於漢室宗親的出身。

劉曄在曹營之中,所進奇論,多與眾人相左,也很少被採納,但是事後莫不應驗,可見他見機料敵之能不在郭嘉,荀彧,賈詡諸人之下。

一個歷史被埋沒的戰略家,最終遭受猜忌,鬱鬱而終。

文章的最後,筆者引用電視劇《三國演義·三顧茅廬》中的插曲《臥龍吟》作為全文結尾,這同樣適用於歷史及現實中為理想為奮鬥的謀士們:

束髮讀詩書,修德兼修身。

仰觀與俯察,韜略胸中存。

躬耕從未忘憂國,誰知熱血在山林。

鳳兮鳳兮思高舉,世亂時危久沉吟。

鳳兮鳳兮思高舉,世亂時危久沉吟。

茅廬承三顧,促膝縱橫論。

半生遇知己,蟄人感興深。

明朝攜劍隨君去,羽扇綸巾赴征塵。

龍兮龍兮風雲會,長嘯一聲抒懷襟。

歸去歸去來兮,我夙願,餘年還做壠畝民。

清風明月入懷抱,猿鶴聽我再撫琴。

天道常變易,運數杳難尋。

成敗在人謀,一諾竭忠悃。

丈夫在世當有為,為民播下太平春。

相關閱讀:

是非功過「隆中對」 ——一個投資人眼中的戰略與戰術(上)

是非功過「隆中對」 ——一個投資人眼中的戰略與戰術(中)

格隆匯聲明: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台,並未持有任何關聯公司股票。

轉載本文,請務必註明來源「港股那點事」及作者。

加入格隆匯

● 投稿給格隆匯。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 登錄格隆匯官網(www.gelonghui.com)或格隆匯APP,註冊、發文;

● 加入格隆匯各微信交流群。

入群辦法:添加微服妹妹的微信號「guruclub_011」,附上您的行業背景、投資經驗等基本資訊;

● 參加格隆匯三大線下活動:匯說、匯路演、匯調研

● 直接添加格隆個人微信公眾號:guru-lama

● 聯繫電話:0755-86533501

● 業務洽談:business@gelonghui.com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袁南生:魯肅比諸葛亮高明在哪裡?

[摘要]外交要服從和服務於國家利益;外交目標必須以國力為基礎,不能透支國力;該妥協時妥協是理性外交、成功外交的題中應有之義;對盟友不能一味遷就,該堅持的要堅持,該鬥爭的要鬥爭。外交要服從和服務於...

互相之間的恩怨,夢三國的矛盾

由於在第二步戰略上諸葛與劉備兄弟矛盾不可調和,所以諸葛亮要捨棄戰略要地荊州,並搭上一個關羽。可謂是一舉兩得:不僅破掉了劉備兄弟,還成全了自家兄弟。

三國四大軍師究竟誰最厲害?

在中國歷史上,兩軍作戰,作為智囊團決策者軍師的作用非常重要。諸葛亮的「隆中對」是天才的預見。在劉備集團東奔西走,力量弱小,不成氣候的情況下,軍師諸葛亮能夠恰如其分地分析敵、我、友的實力對比,預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