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三國被矮化最嚴重的英雄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三國之所以成為近二千來最被關注的一段歷史,根本原因還在於兩本偉大的著名,一部就是羅貫中寫的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另一部就是陳壽寫的歷史名作《三國志》,雖然一部以小說的名義在書寫歷史三國,另一部以正統史實的名義在書寫三國歷史,但仔細閱讀這兩部偉大的著作,我們不難發現,無論是小說也好,史籍也罷,他們至少有三個共同的特點:一是都是由一個人獨立完成;二是以渲染人物為最大特點;三是許多情節都寫得相當精彩,文學性都比較強。

而且我們對三國人物的關注往往以這兩部偉大的著作為轉移,以他們描寫的故事情節而津津樂道上千年。

然而,透過這兩部偉大的著作,仔細甄別其中的差異,我們不難發現,在三國眾多英雄人物中,尤其在曹操、劉備、孫權這三大核心英雄中,孫權是同時被兩大作者矮化最嚴重的英雄,以至於我們對曹操包括其手下的眾多偉大英雄和劉備同樣包括其手下眾多偉大的英雄都很熟悉,而且都能感覺到他們的偉大,但相比之下,孫權卻相對陌生,尤其是其手下偉大的英雄熟悉的更是不多,甚至陌生,而且矮化得更嚴重,甚至於被許多人認為是傻瓜之類的人物,如魯肅,在我們交流三國的時候,甚至有人認為魯肅怎麼能夠成為孫權手下核心謀臣,簡直就是白痴,而孫權領十萬大軍竟然被曹操手下的張遼五百人就嚇破了膽,真讓人感到不可思議,孫權如何能夠成三大英雄之一的。

其實,我們對孫權包括其手下英雄的這些誤解,都是因為兩部著作者的偏見,誤導了我們對孫權包括其手下英雄的正確認識,被嚴重的低估和矮化了。

兩部偉大著作的作者為何不約而同的要矮化孫權及其手下英雄呢?原因很簡單,《三國志》的作者陳壽為晉朝大臣,他歷時十年寫下這部偉大著作《三國志》,當然要以晉的前身魏為主線,所以,《三國志》中,《魏國志》排在第一,關於曹操及手下的英雄壯舉就必須拔高來寫,所以,曹操最值得稱頌的官渡之戰就成為《三國志》里大書特書的內容,曹操的光輝形象就在這裡得到充分展現,而關於曹操的污點、敗點要麼不寫,要麼一筆帶過,讓人不知所以,如赤壁之戰是三國鼎立之戰,那是一場規模宏大的戰爭,其場面不可能比官渡之戰小,但由於是曹操大敗,而且是敗得一塌糊塗,導致曹操從此無力南下,所以,在《魏國志》里是一筆帶過,即使在《吳國志》中那也沒有多少筆墨,另外,關於荀彧的死,在《三國志》里那也是一筆糊塗帳,因為這關係到曹操的形象問題,所以,只能讓你去猜。

所以,閱讀《三國志》,寫曹魏政權那是最大篇幅,包括其手下英雄,那也是詳細羅列,讓我們知道了曹操手下幾大謀士的謀略和武將的厲害似乎都能夠通天,實際上都很平常,曹操手下第一猛將夏侯淵就死在黃忠刀下,大將張郃那也不堪一擊。

劉備作為漢朝的余脈,作為寫歷史的陳壽來說自然也不能忽略,所以,《三國志》中,實力最弱小的蜀國那也作為第二寫的對象,也要拔高,雖然蜀國沒有記載自己的歷史,但也要通過傳說、記憶甚至想像寫出來,所以,諸葛亮的光輝形象在陳壽筆下那也是無人能敵,實際上呢?《隆中對》有缺陷,五出祁山基本沒有打過勝仗。

而劉備其實並不光輝,所有事跡按照現在的說法都是小人所為,以朋友、兄弟、親人的名義先吹捧你,然後在背後捅刀,取代你,劉備從流浪漢到終於三分天下有其一就是這樣得來的,而劉備最光輝的一筆就是漢中之戰,打敗曹操,成為漢中王。

作為東吳,只是軍閥割據一方,既是曹魏的敵人,又與漢朝沒有多大關係,唯一有點關係的就是與劉備聯合,成為了劉備的盟友,所以,孫權在《三國志》里雖然也是重要一方,但卻排在最後,沒有作為重點書寫。

而《三國演義》又以劉備為主線,因為劉備代表漢朝的余脈,視為正統,所以,在《三國演義》里劉備是最主要的人物,而且《三國演義》又完全是文學作品,根本不需要完全顧及史實,自然對劉備要大寫特寫,即使移花接木也要表現出劉備及其手下英雄的英明和偉大,作為支撐劉蜀政權的核心人物諸葛亮自然在《三國演義》里被神化,赤壁之戰似乎就是諸葛亮指揮的,而諸葛亮的草船借箭、空城計更是子虛烏有,完全是移花接木。

而曹操作為反面人物,自然也要大寫特寫,反應其奸雄的面貌,所以,曹操雖然在《三國演義》是反面人物,但也是重點寫的一方。

這樣,作為孫權方,如果不是歷史故事需要,一般也就省略了,包括陸遜發動的石亭戰役,大敗曹操歷史事實也被作者完全無視。

所以,無論從哪方面講,孫權包括其手下英雄都是三國時期被矮化最嚴重的英雄,其實,對於三國三大核心英雄人物之一的孫權一方,我們必須至少要有以下十個方面的認識。

一是孫權是唯一一個很少有敗績的英雄。

歷史上真實的曹操只在北方稱雄,官渡之戰後曹操幾乎就沒有打過勝仗,而劉備除了裡應外合打敗劉璋之外,真正意義上的勝仗只有漢中之戰,徹底打敗了曹操,殺死了曹操手下最重要的大將夏侯淵。

而孫權方,幾乎就沒有什麼敗仗,雖然合肥一戰孫權敗了,但沒有什麼損失,但在三國演義中說成張遼率五百人馬嚇退孫權十大大軍,在冷兵器時代,這可能嗎?何況孫權是戰場中成長起來的英雄,什麼場面沒有見過?孫權方的主要戰略是能夠打贏就打,打不贏就跑,即使戰敗,那也沒有什麼損失。

而且孫吳政權在與曹魏的對抗中,絕大多數都是以勝利為主,直到三國末期,都能大敗曹魏政權。

二是三大戰役,孫權方獨贏兩次,而且是贏曹操和劉備。

三國三大最著名的戰役: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只有曹操方贏得了官渡之戰(而且不是與東吳和蜀國開戰)之外,都是孫權方大勝,赤壁之戰,周瑜率領三萬大軍大敗曹操23左右萬大軍(曹操自己號稱80萬),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夷陵之戰,陸遜以三萬大軍大敗劉備十萬大軍,火燒七百里連營,十萬大軍盡歿,劉備隻身逃往白帝城。

孫權方在與曹操方和劉備方的關鍵戰役中從來就沒有敗過。

三是魯肅的榻中對比諸葛亮的隆中對要早六七年。

諸葛亮對劉備的隆中對傳奇近兩千年,一直為我們所津津樂道,讓我們對諸葛亮的偉大謀略所折服,而關於東吳魯肅給我們的形象似乎是迂腐、呆滯,沒有主見,就隨便諸葛亮玩,而事實是魯肅也有類似於諸葛亮的隆中對,我們可以稱之為榻中對,是魯肅投奔孫權時與孫權在房間裡暢談的天下謀略,與諸葛亮的隆中對實際上大同小異,但比諸葛亮的隆中對要早六七年,可見,傳奇的隆中對,我們有理由懷疑是借鑑於魯肅的榻中對,而且現在也有觀點認為諸葛亮的隆中對實際上是早年與一幫朋友如司馬微,徐庶,龐統聊天時的觀點,是集體智慧。

而且對於魯肅的謀與勇,我們也不得不佩服,我們熟知的關羽與魯肅的「單刀會」,雖然表面上是為了拔高關羽的形象,可仔細閱讀,魯肅的光輝形象那是躍然紙上,一位文臣謀士,不顧及生命危險,一人赴會關羽,即使在關羽的大刀之下毫不畏懼,而且說得關羽啞口無言,以一已之力逼迫關羽退兵,試問三國有哪位謀士能夠做到?

四是周瑜指揮赤壁之戰,與劉備方沒有關係。

我們一直認為,赤壁之戰是孫權與劉備聯合戰勝的曹操,事實如何呢?即使在《三國志》里,有諸葛亮出使東吳遊說孫權的篇章,但此後沒有了劉備方任何痕跡,在赤壁之戰中,我們除了看到周瑜即一幫大將的謀略和上戰場之外,根本就沒有出現過劉備方的任何一人,在蜀志里也沒有任何字眼任何人物與赤壁之戰有關,所以,赤壁之戰其實是周瑜一人領導下指揮的戰爭,完全是孫權方所為,與劉備方沒有絲毫關係。

而傳說中的曹操文武雙全,其五大偉大謀士外加司馬懿、鍾繇等謀略通天,武將也是無人能敵,但在周瑜面前那是集體失聲,屁滾尿流。

五是劉備方一直依附於孫權方而發展、存在。

劉備流浪到荊州,在曹操占領荊州之後,劉備向孫權借得荊州而才有了根據地,然後才有了向西圖謀劉璋的資本。

取代劉璋之後,關羽在江陵戰役中犧牲,劉備發動夷陵之戰又打回原形,然後,諸葛亮又只好與東吳重修好,依靠與孫吳的聯盟才存在下去,當然,也是相互依存,但依存度劉備方是離開孫吳方就不可能存在,而到了三國末期,劉蜀政權消滅之後,東吳政權還存在了十多年。

六是無論曹操方還是劉備方都有重要將士死於沙場,唯獨孫權方沒有這樣的現象。

說什麼關羽、張飛能敵萬人,但最終被呂蒙所擒殺,說什麼龐統謀略通天,可比諸葛亮,實際上自己的生命都謀劃不到,在小小的戰役中就丟了性命,而張飛也是死於自己手下,連劉備也是被氣死。

而曹操方的夏侯淵、張郃、典韋等大將都死於戰場,曹休也被氣死,唯獨孫權方沒有一名重要將領戰死沙場,也沒有重要人物被氣死。

七是諸葛亮五次北伐只勝了一場小的戰爭,陸遜四次北伐無一敗績。

《三國演義》中關於諸葛亮的神奇是六次北伐,《三國志》里實際上滿打滿算只有五次,而且有的北伐根本算不上,即使如此,真正意義的北伐就沒有贏過,要說贏過一次那也只是一場很小的遭遇戰。

而我們知道吳國北伐的事就很少了,實際上吳國也是經常北伐,僅陸遜領導的北伐就有四次,三勝一平,無一敗績,而且在石亭戰役中,差點打到曹魏老巢,如果不是陸遜太小心,真正啟用朱恆的謀略,一舉打垮曹魏政權那也有可能。

八是草船借箭、空城計並非諸葛亮的傑作,都是孫權方的傑作。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偉大的軍事才能主要體現在草船借箭和空城計方面,而事實上這是作者的移花接木之功勞,實際上與諸葛亮沒有半點關係,草船借箭是孫權演繹,而空城計是陸遜第二次北伐時演繹的,當時是孫權方進攻襄陽,孫權在形勢不利的前提下撤兵,留下陸遜帶領一小部分軍隊掩護,另一謀臣諸葛瑾是嚇得要死,可陸遜虛張聲勢,羽扇綸巾,擺了一場空城計,派親信韓扁假意給孫權送信,被曹軍抓獲,獲得陸遜的軍事部署。

而陸遜既不理睬諸葛瑾的商議,也不理睬親信被抓,反而派人去種農作物,並且與部下和平時一樣下棋、娛樂。

諸葛瑾坐不住了,親自前來商議,這個時候,陸遜安撫諸葛瑾無須擔心,仍按原計劃行事,叫諸葛瑾率領水軍(當時孫吳水軍最強大,所以,最安全),自己率領陸軍向襄陽進軍。

知道陸遜厲害的魏軍,看到陸遜竟然按照原計劃(從韓扁那裡得知)前來攻打襄陽,只圍觀而不敢進攻,陸遜進入白圍之後,揚言狩獵,暗中派周峻、張梁等進攻江夏、新市、安陸、石陽等地。

看到吳軍全面發動進攻,魏軍嚇得趕緊堵城,由於進城人太多,無法關門,魏軍只得自相殘殺,最後才關上城門,而只有一萬軍隊的陸遜,一路斬殺千餘人,然後安全撤回。

九是《三國演義》為何不寫夷陵戰役後吳國的輝煌,那是因為作者作假太嚴重,無法寫下去。

在夷陵戰役以後,吳國相繼在江陵與石亭等戰役上取得輝煌戰果,但《三國演義》卻沒有寫,為什麼》那是因為《三國演義》在夷陵戰役中為了拔高劉備的形象,將一場被陸遜打回原形的戰役美化成陸遜贏得慘烈,將大將程普、黃蓋、朱然等一大批孫權方重要將領都戰死在戰場上,事實上是夷陵戰役,孫權方根本就沒有損失一名重要將領,程普、黃蓋那在夷陵之戰前就病死了,而朱然在後來的江陵戰役上,一人率領少量軍隊抵擋曹魏曹真、夏侯尚、張郃等高級將領率領的大軍達到六個月以上,曹魏大軍最終知難而退,從而威震華夏,相比關羽,同樣在江陵,而關羽雖然也是威震華夏,但最終是既丟了荊州,也讓自己丟了性命。

而且後來朱然在一系列北伐中包括石亭戰役中都是核心人物,最後直到68歲才病逝,如果《三國演義》要寫吳國的這些輝煌戰績,可是現在作者讓他們死在了夷陵戰役里,又怎麼能夠寫下去呢?所以只能不寫了。

十是三國末年,孫權死後,吳國也能大敗被西晉。

三國末年,西晉取代曹魏,這個時候的三國,蜀國隨時有可能被滅,而且是節節敗退,無一勝績,但是,東吳還依然有陸抗這樣偉大的文武雙全的將軍,在西陵戰役中,同樣以3萬大軍大敗羊祜率領的8萬大軍外加投降的至少有2萬大軍以上共計十多萬大軍,讓西晉的羊祜在戰後被貶,從此陷入平庸,而且西晉認為東吳有陸抗在,不可能有戰勝的機會。

這場戰役實際上是三國三大戰役後的第四大戰役,作為已經衰落的東吳,在這個時候依然能夠獨自打敗北方的西晉,劉蜀政權中似乎不可能有這樣的將軍。

另外,孫權還是所有三國英雄中稱帝最遲的人。

三國英雄,相互指責對方不忠於漢朝,所以,許多英雄因此而打倒,即使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雖然自己未稱帝,但實際上與皇帝無異,而且自己死後,曹丕馬上稱帝,劉備不甘落後,隨即稱帝,而孫權在看到大家都稱帝之後才稱帝。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當周瑜碰上孔明,還指不定鹿死誰手呢

諸葛亮在正史上其實並沒有那麼聰明,按照正史,蜀國沒有一寸土地是諸葛亮打下的。三國演義寫的諸葛亮的勝仗全部是虛構的,或者移花接木從別人頭上搶功勞硬安到諸葛亮頭上的。1、」船」借箭:無此事,此乃孫堅...

關羽死亡之謎:竟是諸葛亮的見死不救?

諸葛亮在世人心目中一直是神機妙算、鞠躬盡瘁的形象。最近,上海大學系教授朱子彥在新著《走下聖壇的諸葛亮》(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中,對三國史上一些著名的舊案作了新的詮釋,如諸葛亮出山時為何選擇劉備?...

三國 關羽之死難道是蜀漢內鬥的犧牲品

諸葛亮在世人心目中一直是神機妙算、鞠躬盡瘁的形象。最近,上海大學歷史系教授朱子彥在新著《走下聖壇的諸葛亮》(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中,對三國史上一些著名的舊案作了新的詮釋,如諸葛亮出山時為何選擇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