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大爆炸」劉備一生的悲劇:成也隆中對,敗也隆中對?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點擊「鼓樓微訊」關注
我們哦~~~
公元184年,東漢末年,黃巾起義,群雄並起,天下大亂。
時年24歲的劉備,也招兵買馬,要趁此機會建功立業。
然而,公元207年,曹操統一北方,已經47歲的劉備,依然依附於荊州牧劉表。
劉備回顧南征北戰的20多年,最後毫無立錐之地,想到眼前寄人籬下的現狀,忍不住「慨然流涕」,感嘆「老將至矣,而功業不至」。
但這只是黎明即將來臨前,最黑暗的一段時光。
從207年到214年,僅僅用了七年時間,劉備就占領了荊州、益州;又過了七年之後,劉備稱帝,建立了蜀漢。
207年發生了什麼,使得劉備的一生功業發生如此巨大的轉折呢?
就在207年,劉備遇到了足以改變他一生命運的人——諸葛亮。
他三顧茅廬,請計於諸葛亮。
後者為他精闢地分析了天下大勢,提出要想統一天下,要先經過鼎足三分的道路。
這就是三國時期最著名的《隆中對》,時年27歲的諸葛亮,為劉備提出了一條正確的政治路線和軍事路線,從此以後,劉備的事業才出現了轉機。
按照古代政治家總結的歷史經驗,要想成大事,必須有天時地利人和,三者缺一不可。
從天時來看,曹操統一北方,三分天下有其二,人力、物力、財力都占有壓倒性地優勢,「此誠不可與爭鋒」。
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
也就是說,南北已經形成對峙的局面,但是孫權不足以單獨對抗曹操,而占有地理形勝荊州、益州都在庸主手中。
因此,諸葛亮的規劃,統一天下分兩步走,第一步,劉備要避實就虛,奪取荊州、益州作為根據地。
第二步,要依靠「人和」與「人謀」的努力,來等待天下局勢有變,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
可見,隆中路線的終點是「興復漢室,還於舊都」,而不是鼎足三分。
所以,鼎足三分的目的是建立兩路北伐基地,公元219年,劉備取得了漢中,又奪得了上庸,關羽趁勢北伐襄陽,威震華夏,曹操一度產生遷都避其鋒芒的念頭。
僅僅是一路北伐,就產生了如此威力,足見諸葛亮當年所做規劃的遠見卓識,確實無人能比。
然而,所謂成也蕭何敗蕭何,劉備一生顛沛流離,直到遇到諸葛亮,寄人籬下的命運才得以改變。
正因為如此,劉備也成為了「隆中對」路線的最為忠實者。
尤其是他先後取得荊州和益州、漢中之後,或許是擔心老之將至,從而急於求成,以致於犯下了曹操赤壁之戰時同樣的錯誤。
他先是錯誤地在條件未具備之時,命令關羽北方,又調走駐守宜都的孟達,使得荊州成為一座空城,最後被孫權偷襲成功。
不僅喪失北伐重要基地之一的荊州,而且失去了關羽這個猛將。
本來,人犯錯誤沒關係,只要能改正即可。
然而在丟失荊州之後,劉備又犯下了一個更大的錯誤:攻打吳國。
按照諸葛亮隆中對的規劃,孫權必須是結盟的對象,為了興復漢室,奪同宗劉表、劉璋之地不為過,失去荊州之後,不去討伐孫權也不為失。
比如趙雲就勸諫劉備道,「國賊是曹操、非孫權也,且先滅魏,則吳自服。
」劉備應該「早圖關中,居河、渭上流以討凶逆,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
不應置魏,先與吳戰。
」
然而,這些建議,劉備一概聽不進去。
「隆中對」已經在他的腦海中形成了深深地思維定式,221年7月,劉備調集大軍進攻東吳,戰爭持續十五個月,是三國時期最長的一次戰役。
蜀軍投入八萬軍力,吳國投入五萬,能征慣戰之將,幾乎全部投入前線。
然而,戰爭的結果,卻是六十三歲的劉備,慘敗於二十九歲的陸遜之手,還差點被二十五歲的孫恆俘虜。
悔恨交加的劉備不久即鬱鬱而終。
臨終前,他悲憤的說,「吾為遜所折辱,豈非天邪」!
三國鼎立,劉備蜀國力量本來就最為弱小,結果劉備為人太過於執著,他孤注一擲發動了夷陵之戰,不僅葬送了八萬精銳蜀軍,而且給了曹操方面難得的休養生息時機。
劉備死後,諸葛亮擔任丞相期間,慘澹經營多年,不過才養成了一支不到20萬人的軍隊。
而且既要防備東吳,又要鎮守後方,還要維持運輸糧餉,每次用兵不過十萬人左右。
真正可以投入一線的兵力不過數萬人而已,所以,魏延主動請纓帶兵萬人偷襲子午谷,諸葛亮都加以拒絕,實在是捉襟見肘,力有不逮罷了。
相比之下,曹操奄有整個黃河流域,兵強馬壯,帶甲之士足足有四五十萬人之眾,同時應對東西兩線作戰都是綽綽有餘。
諸葛亮曾經慨嘆「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可見,在劉備出兵進攻吳國這個事上,諸葛亮非常後悔莫及。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諸葛亮五次北伐,結果都以失敗收場。
最後,蜀國滅亡時,有「戶二十八萬,口九十四萬,甲士十萬二千,吏四萬人」,相當於每七戶養一吏,九人養一兵。
如此舉國動員的先軍體制,只能導致老百姓「民皆菜色」。
而這一切,早在公元221年,劉備兵敗白帝城的時候,就已經註定。
鼓樓微訊
glwx1128
長按識別左側二維碼,關注我們
蜀失關羽,魏失夏侯淵,吳失周瑜,誰的損失最大?
三國亂世里,豪強梟雄們要是有想逐鹿中原的想法,要的第一件事情,都是招賢納士。畢竟很少有人能像劉邦、朱元璋一樣,還是布衣平民的時候,身邊就有一幫相當能幹的人。蜀國失掉關羽,也失去了荊州。我們知道諸...
諸葛亮一生料事如神,卻犯下這一大失誤,直接埋葬了蜀國統一夢想
陳老師趣說三國第四十五講,獨家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中司馬遷記載道:「臣聞智者千慮,必有一失。」這麼一句話,大家都經常用在形容出師未捷身先死的諸葛亮身上,但是,客觀來說...
隆中對有個致命錯誤,使劉備不能統一天下,千年來唯有毛主席看透
《隆中對》太有名了,不論在歷史上還是《三國演義》中,它都是一部重頭戲。創業屢遭失敗的劉備,拜訪茅廬里待價而沽的諸葛亮,諸葛亮為他分析天下形勢和未來的戰略規劃,聽得劉備陶醉不已。把諸葛亮請出了茅廬...
諸葛亮一生最大的遺憾——《隆中對》沒有實現完
武廟十哲蜀漢丞相諸葛亮一直是古代歷史上智慧和忠誠的化身,其27歲的時候一直隱居鄉野,但是卻兩耳只聞窗外事,一心還讀者聖賢書。對天下大勢諸侯秉性可謂是瞭若指掌。
袁南生:魯肅比諸葛亮高明在哪裡?
[摘要]外交要服從和服務於國家利益;外交目標必須以國力為基礎,不能透支國力;該妥協時妥協是理性外交、成功外交的題中應有之義;對盟友不能一味遷就,該堅持的要堅持,該鬥爭的要鬥爭。外交要服從和服務於...
讀《出師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忠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
如果關羽進攻樊城的時候,劉備進攻關中,結果會如何?
自古以來得關中者得天下,秦以關中為根據地,進可攻退可守,而且數次擊敗六國聯軍,可見關中之地易守難攻。後來劉邦也是在被封為漢王以後,暗度陳倉占領關中,自此雖多次被項羽打敗但只要退守關中項羽也攻不進...
諸葛亮五次北伐無功而返,為何不按原計劃,奪回荊州後一舉伐魏?
說起三國,沒有誰不會想到那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一代謀臣,諸葛孔明。諸葛亮雄才偉略,智謀無雙,本就出生世家的他因佩服劉備的品格而投於劉備帳下,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寫道: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
劉備兩大錯誤,導致蜀漢陷入困局!
劉備在奪取益州、漢中後,文有諸葛亮、法正、馬良等,武有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魏延、霍峻、張嶷等,擁軍近二十萬,並且橫跨荊益,形勢一片大好,非常有機會問鼎中原、一統天下。
大意失荊州背後是諸葛亮的戰略失誤造成的
話說諸葛亮提出《隆中對》之時,提出了很多戰略目標和計劃,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取的荊州和益州的控制權,以此為基礎建立自己的根據地,最終達到復興漢室的目標。然而這些目標的基礎,也是最根本的一點,就是...
諸葛亮的《隆中對》,為何最終敗給了魯肅的《江東對》
文|小河對岸劉備在遇上諸葛亮之前,雖有英雄之志卻無明確的戰略規劃,以致其年近半百而事無成。直待諸葛亮在隆中為劉備謀劃了奪取荊州、益州之地以為基業的戰略規劃,才使得劉備如撥雲見日而茅塞頓開。
劉備有五虎將和臥龍鳳雛 為什麼統一不了天下
三國里人才濟濟,文的也有,武的也有。那裡是群雄割據的年代 ,各路大神舉旗占山為王,誰與爭鋒,看各路的人馬互有打殺,誰都想在這個大蛋糕里爭一塊。但拼到最後,三分天下已經越來越明朗,曹操分到了最大的...
司馬懿一人 撲滅了諸葛亮出山時獻給劉備的「隆中對」計劃!
三國時,諸葛亮五次北伐,最後終於國庫耗盡,自己也油燈燃盡,病死在五丈原。而在諸葛亮的北伐中,曹魏將領司馬懿可謂是最大的阻礙,諸葛亮使出渾身解數都無能為力!這些是大家都非常清楚的。可是關羽失荊州,...
諸葛亮的《隆中對》計策並不高明:定位過於模糊
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
劉備一生最大的錯誤就是啟用諸葛亮,《隆中對》完全是錯誤的方略
《隆中對》把荊州作為蜀國北伐中原的一個戰略據點,忽視了「荊州在揚州上游,關係吳國的安顧,孫權對荊州是勢所必爭的,否則便不能有吳國」。劉備、諸葛亮在夷陵之戰以前,對此始終無深刻認識,從而反覆同吳...
歷史上荊州有多大,為什麼說丟失了荊州蜀國就沒有希望了?
且不論諸葛亮的「隆中對」和魯肅的「榻上策」,翻開三國時期的地圖就能看出來,荊州是名副其實的「天下之腹」。荊州東連揚州,西通益州,南接交州,北臨豫、司兩州,距許昌、洛陽北方政治中心均不遠,占領荊州...
劉玄德和諸葛亮的悲情三國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自稱「臥龍,才幹號稱第一,諸葛亮一生中指揮作戰無數卻少有敗績,他的謀略才智超越當時與其同時代的謀士。自三顧茅廬追隨劉備以後,諸葛亮先是在新野打敗曹仁、夏侯惇,拯救劉備於危亡,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