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大爆炸」劉備一生的悲劇:成也隆中對,敗也隆中對?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點擊「鼓樓微訊」關注

我們哦~~~

公元184年,東漢末年,黃巾起義,群雄並起,天下大亂。

時年24歲的劉備,也招兵買馬,要趁此機會建功立業。

然而,公元207年,曹操統一北方,已經47歲的劉備,依然依附於荊州牧劉表。

劉備回顧南征北戰的20多年,最後毫無立錐之地,想到眼前寄人籬下的現狀,忍不住「慨然流涕」,感嘆「老將至矣,而功業不至」。

但這只是黎明即將來臨前,最黑暗的一段時光。

從207年到214年,僅僅用了七年時間,劉備就占領了荊州、益州;又過了七年之後,劉備稱帝,建立了蜀漢。

207年發生了什麼,使得劉備的一生功業發生如此巨大的轉折呢?

就在207年,劉備遇到了足以改變他一生命運的人——諸葛亮。

他三顧茅廬,請計於諸葛亮。

後者為他精闢地分析了天下大勢,提出要想統一天下,要先經過鼎足三分的道路。

這就是三國時期最著名的《隆中對》,時年27歲的諸葛亮,為劉備提出了一條正確的政治路線和軍事路線,從此以後,劉備的事業才出現了轉機。

按照古代政治家總結的歷史經驗,要想成大事,必須有天時地利人和,三者缺一不可。

從天時來看,曹操統一北方,三分天下有其二,人力、物力、財力都占有壓倒性地優勢,「此誠不可與爭鋒」。

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

也就是說,南北已經形成對峙的局面,但是孫權不足以單獨對抗曹操,而占有地理形勝荊州、益州都在庸主手中。

因此,諸葛亮的規劃,統一天下分兩步走,第一步,劉備要避實就虛,奪取荊州、益州作為根據地。

第二步,要依靠「人和」與「人謀」的努力,來等待天下局勢有變,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

可見,隆中路線的終點是「興復漢室,還於舊都」,而不是鼎足三分。

所以,鼎足三分的目的是建立兩路北伐基地,公元219年,劉備取得了漢中,又奪得了上庸,關羽趁勢北伐襄陽,威震華夏,曹操一度產生遷都避其鋒芒的念頭。

僅僅是一路北伐,就產生了如此威力,足見諸葛亮當年所做規劃的遠見卓識,確實無人能比。

然而,所謂成也蕭何敗蕭何,劉備一生顛沛流離,直到遇到諸葛亮,寄人籬下的命運才得以改變。

正因為如此,劉備也成為了「隆中對」路線的最為忠實者。

尤其是他先後取得荊州和益州、漢中之後,或許是擔心老之將至,從而急於求成,以致於犯下了曹操赤壁之戰時同樣的錯誤。

他先是錯誤地在條件未具備之時,命令關羽北方,又調走駐守宜都的孟達,使得荊州成為一座空城,最後被孫權偷襲成功。

不僅喪失北伐重要基地之一的荊州,而且失去了關羽這個猛將。

本來,人犯錯誤沒關係,只要能改正即可。

然而在丟失荊州之後,劉備又犯下了一個更大的錯誤:攻打吳國。

按照諸葛亮隆中對的規劃,孫權必須是結盟的對象,為了興復漢室,奪同宗劉表、劉璋之地不為過,失去荊州之後,不去討伐孫權也不為失。

比如趙雲就勸諫劉備道,「國賊是曹操、非孫權也,且先滅魏,則吳自服。

」劉備應該「早圖關中,居河、渭上流以討凶逆,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

不應置魏,先與吳戰。

然而,這些建議,劉備一概聽不進去。

「隆中對」已經在他的腦海中形成了深深地思維定式,221年7月,劉備調集大軍進攻東吳,戰爭持續十五個月,是三國時期最長的一次戰役。

蜀軍投入八萬軍力,吳國投入五萬,能征慣戰之將,幾乎全部投入前線。

然而,戰爭的結果,卻是六十三歲的劉備,慘敗於二十九歲的陸遜之手,還差點被二十五歲的孫恆俘虜。

悔恨交加的劉備不久即鬱鬱而終。

臨終前,他悲憤的說,「吾為遜所折辱,豈非天邪」!

三國鼎立,劉備蜀國力量本來就最為弱小,結果劉備為人太過於執著,他孤注一擲發動了夷陵之戰,不僅葬送了八萬精銳蜀軍,而且給了曹操方面難得的休養生息時機。

劉備死後,諸葛亮擔任丞相期間,慘澹經營多年,不過才養成了一支不到20萬人的軍隊。

而且既要防備東吳,又要鎮守後方,還要維持運輸糧餉,每次用兵不過十萬人左右。

真正可以投入一線的兵力不過數萬人而已,所以,魏延主動請纓帶兵萬人偷襲子午谷,諸葛亮都加以拒絕,實在是捉襟見肘,力有不逮罷了。

相比之下,曹操奄有整個黃河流域,兵強馬壯,帶甲之士足足有四五十萬人之眾,同時應對東西兩線作戰都是綽綽有餘。

諸葛亮曾經慨嘆「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可見,在劉備出兵進攻吳國這個事上,諸葛亮非常後悔莫及。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諸葛亮五次北伐,結果都以失敗收場。

最後,蜀國滅亡時,有「戶二十八萬,口九十四萬,甲士十萬二千,吏四萬人」,相當於每七戶養一吏,九人養一兵。

如此舉國動員的先軍體制,只能導致老百姓「民皆菜色」。

而這一切,早在公元221年,劉備兵敗白帝城的時候,就已經註定。

鼓樓微訊

glwx1128

長按識別左側二維碼,關注我們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袁南生:魯肅比諸葛亮高明在哪裡?

[摘要]外交要服從和服務於國家利益;外交目標必須以國力為基礎,不能透支國力;該妥協時妥協是理性外交、成功外交的題中應有之義;對盟友不能一味遷就,該堅持的要堅持,該鬥爭的要鬥爭。外交要服從和服務於...

讀《出師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忠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

劉備兩大錯誤,導致蜀漢陷入困局!

劉備在奪取益州、漢中後,文有諸葛亮、法正、馬良等,武有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魏延、霍峻、張嶷等,擁軍近二十萬,並且橫跨荊益,形勢一片大好,非常有機會問鼎中原、一統天下。

大意失荊州背後是諸葛亮的戰略失誤造成的

話說諸葛亮提出《隆中對》之時,提出了很多戰略目標和計劃,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取的荊州和益州的控制權,以此為基礎建立自己的根據地,最終達到復興漢室的目標。然而這些目標的基礎,也是最根本的一點,就是...

劉備有五虎將和臥龍鳳雛 為什麼統一不了天下

三國里人才濟濟,文的也有,武的也有。那裡是群雄割據的年代 ,各路大神舉旗占山為王,誰與爭鋒,看各路的人馬互有打殺,誰都想在這個大蛋糕里爭一塊。但拼到最後,三分天下已經越來越明朗,曹操分到了最大的...

劉玄德和諸葛亮的悲情三國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自稱「臥龍,才幹號稱第一,諸葛亮一生中指揮作戰無數卻少有敗績,他的謀略才智超越當時與其同時代的謀士。自三顧茅廬追隨劉備以後,諸葛亮先是在新野打敗曹仁、夏侯惇,拯救劉備於危亡,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