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玄德和諸葛亮的悲情三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自稱「臥龍,才幹號稱第一,諸葛亮一生中指揮作戰無數卻少有敗績,他的謀略才智超越當時與其同時代的謀士。
自三顧茅廬追隨劉備以後,諸葛亮先是在新野打敗曹仁、夏侯惇,拯救劉備於危亡,顯示其才智。
一個才華橫溢的人,必然是一個具有遠見著實的人。
在劉表長子劉琦危難之時,讓劉琦駐守夏口,而也就是這個極富遠見的決定,使劉備窮途末路之時仍有一處安身之地,也為後來與孫權合作積攢點家底。
仁義劉玄德,為仁義所累,為仁義而死
諸葛亮追隨劉備之後,深知想匡復漢室,荊州之地萬不容失,劉備雖也知曉這個道理,但劉備的骨子裡還有一個荒誕可笑的思想一直在作祟,那就是所謂仁義。
他既想成為天下至尊,又不想讓世人說其不仁不義。
生於亂世的劉備太為難了,劉備的雙重性格,使其一直處於一種自相矛盾之中。
忠義確實籠絡了一批英雄,但仁義也使劉備狼狽不堪,並最終讓其為了所謂的仁義而命喪白帝城。
劉備這種思想非常迂腐,任何人想取得政治上的成功,都不可能完全仁義。
仁義是治世之道,而非亂世之道。
劉備想假仁義,諸葛亮犯難了。
劉表三讓荊州,面對唾手可得的荊州,雖然諸葛亮再三囑咐要接受,但劉備仁義了,結果荊州被曹操占領了。
赤壁之戰後,荊州成了東吳孫權的戰爭果實。
務實睿智諸葛亮的遠見大打折扣,孫劉聯盟也因此結怨,便有了後來關羽的悲劇。
當然,劉備面對劉表的慷慨除了仁義之外,還有一些顧慮。
雖然他一直拒絕劉表的謙讓,但他內心卻一直夢寐以求成為荊州之主。
而在他的兵力不濟,無法與曹仁相爭之時,他最終採納了諸葛亮的計策,趁東吳周瑜打敗曹仁之後,靠偷雞摸狗的方式奪下了荊州。
顯然,諸葛亮明白,如果不在周瑜曹仁兩敗俱傷之時如不奪下荊州,他的主公劉備則永無無立身之地,隆重對所談三步走的宏圖大志也將成為虛幻。
諸葛亮當機立斷。
奪取荊州。
劉備對於這個結果心裡已經高興壞了。
但表面上還是要裝出一副假仁假義的樣子,給世人一種自己完全蒙在鼓裡的的樣子。
然而,一個問題又擺在諸葛亮和劉備面前,面對強大的曹操,只有繼續與東吳修好才能確保荊州之地安全。
而東吳卻對於劉備投機取巧奪取荊州耿耿於懷,這不由讓劉備如坐針氈。
關鍵時刻,諸葛亮依然是不慌不亂。
他的計謀是,與東吳的關係不能有變。
荊州之事,可以做出任何承諾,就是不挪地方。
諸葛亮深知這些還不夠,他還利用東吳內部支持聯盟的勢力,用魯肅和孫權的力量去制衡周瑜等仇視劉備的力量。
固守荊州之時,諸葛亮厲兵秣馬,廣招兵勇,廣積糧草。
東吳雖不滿,但始終不敢進犯荊州。
諸葛亮明白,荊州對於實現劉備恢復漢室的目標至關重要。
必須穩住荊州,等待時機,才可圖天下。
有了地盤的劉備,已不滿足僅僅占據荊州的現狀,他和龐統將目標瞄準了號稱天府之國的益州。
益州劉璋無能,劉備輕易取得益州,並收的猛將馬超。
但劉備卻因為急功近利,使自己失去成就霸業不可缺少的人才號稱鳳雛的龐統。
諸葛亮比之龐統,諸葛亮謹慎有餘,魄力不足。
諸葛亮是治世能臣,但非優秀的軍事家。
而龐統桀驁不馴,天生軍事奇才,劉備失去龐統是其後期陷入軍事失敗的重要原因。
如果後期能有龐統關羽鎮守荊州,或許一切還是兩說。
拿下益州之後,諸葛亮建議,應該舉兵去荊州,因為諸葛亮既明白荊州的重要性,也對驕橫的關羽統領荊州放心不下。
然而此時的劉備卻忙於進攻漢中,欲與曹操決戰。
自負的曹操也不聽司馬懿之建議,也忙於與劉備決戰。
在諸葛亮的運籌之下,劉備在漢中打敗曹操。
攻取漢中之地。
此役之後,劉備可從漢中和荊州兩個方向北圖關中中原之地,一時間勢力達到頂峰。
劉備不經意成為令曹孫忌憚的一方霸主,但同時也讓他成為眾矢之的。
在劉備還沉浸在勝利之中時,他那驕縱不可一世的二弟犯了大錯,整天縷著鬍鬚臭美,沉浸於各方的濫贊之中,濫用權力使下屬心生罅隙,忘記孫劉聯盟之大戰略,藐視孫權。
更蠢的是,居然在這個時候舉兵去攻擊曹操,以致腹背受敵,使荊州之地盡落孫權之手,不可一世的關羽也落得個被呂蒙擒拿砍頭的下場。
不求同年生,只求同年死。
亂世忠義,劉備瘋了,他不顧諸葛亮趙雲的勸諫,舉全國之兵去進攻孫權。
其實以劉備當時的實力,應該聯合東吳,出漢中去攻擊曹操,滅曹操後,占領北方,然後廣招兵勇,廣積糧草,再圖江東孫權。
如果攻擊曹操,按照當時的情形,或許真有可能擊敗曹操,而擊敗曹操,劉備就會變被動為主動,獲得打敗孫權的主動權。
但是劉備卻以私廢公,興舉國之兵罰吳,最終被陸遜一把火燒掉幾乎全部的家當。
這一個錯誤的決定,不僅使劉備喪失了一統天下的機會,也讓蜀國成為三國之中處於最不利的戰略地位。
此役之後,忠義劉關張盡歸黃土,蜀中精銳幾乎折盡,蜀國由強勢變成弱勢,從此一蹶不振。
忠義諸葛亮,因忠義成名,為忠義殞命
川蜀疲敝,地勢複雜,易守難攻,如想去攻擊孫權和曹操,則需要穿越崇山峻岭,未到敵前,已經疲敝不堪,糧草軍械補給也甚是困難。
諸葛亮明白這個道理,那就是蜀國已經盡失天時地利人和,唯有聯吳圖守。
但諸葛亮的防守方式出人意料,即穩固孫劉聯盟,七出岐山全力攻曹。
這是一場不對等的戰役,諸葛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他的這種以攻為守的策略,確實在他有生之年起到了維繫蜀國的作用。
但蜀中賢能對於諸葛亮的北伐是極度不滿的,諸葛亮北伐既無天時也無地利更無人和。
漢王朝已經滅亡了,諸葛亮窮兵黔武使蜀國愈加疲憊,而曹孫兩地地域廣闊,人口眾多,且民心已歸。
所以,諸葛亮的北伐不得失人心,客觀上加劇了蜀國的衰敗。
諸葛亮其實也知道這一點,那就是,夷陵打敗以後,蜀國盡失天時地利人和。
而諸葛亮之所以還要逆天而行,七出岐山,名為恢復漢室,實為自保。
諸葛亮其實還是被忠義所累,也為忠義而亡。
恢復漢室已經是不可能了,能在有生之年不使蜀國滅亡,才是諸葛亮北伐的根本目標。
諸葛亮殫精竭慮,鞠躬盡瘁,最終耗光了自己的聰明才智,53歲累死在五丈原中軍帳中。
他的死即解脫了他自己,也解脫了劉嬋,使其可以任性而為,他選的繼承人姜維,雖兢兢業業,但回天無力,也不堪大用,最終蜀國為魏國攻破,劉備諸葛亮的畢生奮鬥在劉嬋的「此間樂不思蜀中」灰飛煙滅。
結盟東吳,攻擊魏國,在諸葛亮的努力下,蜀國在夾縫中生存了40多年。
諸葛亮、劉玄德,一切皆為塵土,古今多少事,盡在笑談中。
註:原創文章,轉載需聯繫本人
諸葛亮隆中對只因未記一人 導致無法中興漢室徒勞而終
諸葛亮早在當年劉備三顧茅廬時就提出了心繫天下的《隆中對》,然而,最終還是在第六次北伐出師未捷的情況下抱憾而逝了,他之所以如此,一來是因為彼時的政治軍事形勢已和隆中對誕生時大不相同,二來是因為《隆...
三國的密碼,孫權劉備從未聯盟!司馬懿看透本質才滅吳國蜀國!
傳統觀點認為,孫劉聯合共同抗曹是三國時代最突出的政治特點。這種觀點其實太過籠統,從嚴格意義上講孫權和劉備之間從未真正結盟。從曹操征劉表飲馬長江到三國歸晉,在長達半個世紀時間裡,孫劉兩家之間爭鬥是...
劉備傾全國之力為關羽報仇,不光只是兄弟情,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關羽率孤軍北伐曹操。樊城之戰,關羽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一時威震華夏。但此時,東吳不顧孫劉同盟,派呂蒙率軍突襲荊州,關羽敗走麥城,被吳軍擒殺,荊州也落入吳國之手。...
關羽出兵北伐到戰敗死,諸葛亮送了關羽這句話!
關羽和前來救援的徐晃作戰失利,解除對樊城的包圍南撤,但水軍仍然控制漢水。關羽如昔試圖和平解決與昔日盟友孫權間的紛爭,使者反遭呂蒙利用動搖關羽軍心,關羽軍隊漸漸解散,唯有退至麥城。12月,試圖詐降...
三分天下其實並不是諸葛亮第一個提出來的
《三國演義》寫道: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對」。他分析形勢時說到:現在曹操已經戰勝袁紹,擁有百萬大軍,而他又挾天子以令諸侯,這時候已經不能輕易和他爭勝負了。孫權占據江東,已經三代。...
諸葛亮、五虎將那麼牛,為何蜀國先亡了
蜀漢政權,以劉備之德,孔明之智,五虎之勇,又有十萬大軍,加之漢室正統的身份和蜀道奇險的拱衛,被人們寄以無限厚望,卻在鄧艾的奇襲之下瞬間便轟然倒塌,並且先於東吳滅亡近二十年。人們不禁會問:蜀國即使...
關羽為什麼死在湖北襄陽卻葬在河南洛陽?
劉備占了益州(巴蜀之地),開始向北進攻,於公元219從曹操手中奪取漢中。他的結拜兄弟留守荊州的關羽也沒閒著,率軍攻打樊城(現在的襄陽市樊城區),樊城此時是曹操的地盤,守將曹仁不敵,曹操不斷調兵遣...
袁南生:魯肅比諸葛亮高明在哪裡?
[摘要]外交要服從和服務於國家利益;外交目標必須以國力為基礎,不能透支國力;該妥協時妥協是理性外交、成功外交的題中應有之義;對盟友不能一味遷就,該堅持的要堅持,該鬥爭的要鬥爭。外交要服從和服務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