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蜀國滅亡的原因,到底是誰葬送了蜀漢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在中國5000年歷史長河中總有那麼一個時期,是婦孺皆知的,不講知道多少遍,仍然記憶猶新;總有那麼一個時期,能讓人聽起來熱血沸騰,想要在那個英雄輩出的年代裡叱吒風雲;也總有那麼一個時期,至今還是人們茶餘飯後的話題,不管是販夫走卒還是高官顯貴均能評頭論足。
那麼,今天我們要聊的,就是那個時期——三國。
說起三國,我們不得不說一下蜀漢。
大漢王朝經漢高祖劉邦斬白蛇起義起至王莽篡位經歷了200餘年後覆亡,後光武帝劉秀復興漢室是為東漢。
到了東漢末年,恆、靈二帝早已把大漢的基業揮霍一空,朝廷上下,哀鴻遍野,宦官專權,黃巾暴亂。
後有曹魏專權,大漢基業岌岌可危,曹操兒子曹丕迫讓獻帝退位,屆時照列皇帝劉玄德在成都稱帝,是為蜀漢。
然而蜀漢在劉備白帝城託孤之後四十年之內越來越弱,最終被司馬家族所滅。
蜀漢之所以覆亡,究其原因,有人說亡在關羽,關二爺大意失荊州讓蜀國門戶大開,讓蜀國首尾不能兩端;有人說蜀國亡在姜維,姜維九伐中原五一所獲,政治頭腦不夠,軍事才能不足;有人說蜀亡在劉禪,昏庸無能,聽信宦官,誤國誤民。
但是今天我要說的是,蜀國滅亡罪人是他,那就是被譽為千古一相的諸葛亮,蜀國在諸葛亮入主開始就埋下禍根,各位看官別急,且聽我慢慢道來。
由於羅貫中「尊劉抑曹」的思想傾向,使蜀國的形象在演義中被無限放大,劉備成為「仁義」的完美化身,諸葛亮成為戰無不勝的代表,就連我們的教科書上也把諸葛亮描繪成集千家為一身的完人。
但是正史不會騙人,在《三國志》中是這樣評價諸葛武侯的:「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游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鍊,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咸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
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
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雖然前面全是讚美之詞,但是,大家看最後一句:雖然連年動兵不能成功,應變將略並不是他所長,可見寫《三國志》也對諸葛亮頗有微詞,在下多年來熟讀《三國演義》下面發現蜀漢滅亡與諸葛武侯脫不了干係,甚至是蜀漢的罪人,下面便是是諸葛亮的幾大證據:
1,窮兵黷武,耗費國力。
蜀國以漢室正統自居,光復漢室,大方針沒錯,但是我們先看看蜀國的當時國情地情,蜀國在三國之中人口最少,地盤最少,地勢偏遠,土地貧瘠,這樣的國家重振山河應是蜀漢存在的前提和基礎。
然而蜀國從立國伊始便拋卻民生,先軍後民,以戰促統,以戰揚威,通過透支性的窮兵黷武來召示天下自己的正統地位和重振漢室的堅決意願。
蜀國建國之時28萬戶,94萬人,兵力將近20萬,也就是說全國五個人中有一個當兵的,去掉婦孺老幼也就是2個莊稼漢養活一個士兵,可見當時蜀國老百姓多麼苦。
蜀國戰略計劃的始作俑者就是諸葛亮,從六出祁山到九伐中原,戰爭貫穿了蜀漢政權的全部,這些收效甚微卻極度透支國力的戰爭,幾乎拉垮了整個蜀漢的經濟和民生。
蜀國本就小國寡民,能夠偏安一隅,免遭吞併,尚且力不從心,而以羸弱之軀頻頻亮劍於勇猛強敵,猶如多病體弱之人在猛藥刺激下強行酒色之事,貌似威武異常,銳不可當,實是油盡燈枯、自取滅亡之舉,結果酒未飲盡,地未遍耕,就一命嗚呼了!倘若諸葛亮能夠不以先帝所託為絆,休養生息,積蓄力量,窺魏、吳亂時而出奇兵襲之,蜀雖未必定能稱雄天下,但自保尚有可能,至少不會如此迅捷而亡。
西蜀以舉國之力,妄想以戰而亂其敵,結果卻因自己體力不支而率先倒地。
2,不懂管理之道
蜀之興盛,緣於劉皇叔禮賢下士的平易近人和海納百川的求賢若渴,使天下文才武俊皆願追隨其下,輔助左右,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因此,毫無根基的西蜀竟能在極短的時間內迅速崛起,成為與曹魏、孫吳鼎立的三雄之一。
然而,諸葛亮主政之後,以一己智絕而獨撐西蜀全國,莫說天下賢士英傑請纓無門、投蜀無路,即使蜀中群臣也鮮有嶄露頭角、施展才華的機會。
不要說五路大軍圍攻西蜀這樣的軍國大事,孔明閉門獨議而不與群臣相商,就是「罰二十以上」的雞毛蒜皮之事也親力親為,不委他人。
諸葛亮的專權和獨斷,嚴重挫傷了蜀漢群臣的積極性,更令天下願為蜀漢盡忠的人才望而卻步,使蜀國錯失了三國初建民心不穩的最後人才流動期。
等到各國穩定之後,再想招納天下英才已是晚矣!孔明一死,蜀國立刻陷入了人才缺乏,後續無人的尷尬境遇,再加之後主昏庸無能,權臣皆為諸葛一脈的繼承者無法跳出孔明固有政策的桎梏,都使得「蜀中無大將,廖化成先鋒」的尷尬一幕永遠地定格在了人們的心中。
十常侍等以私利而閉塞門路,任人唯親,諸葛孔明卻因智絕而事必躬親,不委他人,兩者出發點雖不同,但對天下仁人志士的閉塞作用卻如出一轍,對國家長久的傷害不相上下。
而孔明拋開君王,避開群臣的集權獨斷,更令君王虛設,政體混亂,國無綱常,朝無秩序,此種遺害直到蜀亡。
諸葛亮雖非奸相,但後果卻實與奸相無異。
蜀雖亡於孔明逝後三十年,但人才不濟、政體混亂的根源卻在孔明當政之時早已深植。
單以此論,西蜀成於諸葛,亦敗於諸葛。
3,武不能選良將,文不能任用賢能
蜀漢政權後期由於地方偏於西垂相對閉塞,初期蜀漢政權建國時候的人才到後期又逐步的凋零了,出現了嚴重缺乏人才的局面。
所以也就出現了後人常說的「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這樣的成語。
而曹魏政權地處中原地區地大物博,人才是一代接著一代不斷的湧現,所以到了三國的後期,無論是在人才的質量還是數量上,曹魏政權都要遠遠的超過了蜀漢政權。
諸葛亮用人和曹操的區別在於,諸葛亮很注重人才的品德,甚至於重德要超過重才,所以諸葛亮提拔的人才在政治上幾乎都是很清廉的,貪污腐化的非常少,但這些人才很少是一流的大人才。
另外蜀漢政權中類似魏延、李嚴和廖立這樣被殺和被廢的人才也不在少數啊。
其實大家都知道曹操麾下的著名謀士郭嘉的生活作風就不是很好,曾經被朝臣陳群所檢舉,但曹操就是不拘一格的提拔和重用他,同時他也為曹操統一北方立下了汗馬功勞。
另外還有一個問題就是諸葛亮和劉備都是很重用荊州入川的舊部和一些外來的人才,比如諸葛亮去世之後掌權的蔣琬、費禕都是荊州的舊部,而姜維則是涼州人氏。
沒有很好的開發和培養益州本土的人才,這不僅造成蜀漢政權後期人才的匱乏,而且還造成了蜀漢政權內部很深的矛盾。
4. 不會輔佐君王
劉備死後,由於劉禪年幼,由諸葛亮執政。
當劉禪長大成人後,諸葛亮理應把大權移交給劉禪。
但諸葛亮沒有這樣干,而是把軍政大權進一步控制在自己的手中,當過父母的都知道一直溺愛孩子終究會害了他,倘若諸葛亮一開始就手把手的教劉嬋,並且給劉禪機會,讓他一步一步的接手國家,也不至於讓劉嬋在諸葛亮死後束手無策,劉禪是魏蜀吳三個末代國君中活的最久的一個足可見劉嬋不是一個笨人,像「樂不思蜀」的典故,那都是劉嬋迷惑司馬昭的手段,很難想像一個將近40歲的國君毫無治國經驗最後不得不聽信宦官黃皓,最後葬送國家。
5、處理內部矛盾不當,用人唯親,公私不明
對內部將士之間的矛盾,諸葛亮採用兩邊安撫的方法。
劉備在世時,封關羽,趙雲,張飛,馬超,黃忠為五虎大將,時關羽不受。
諸葛亮讓費詩拍關羽的馬屁,令關羽更加驕橫,為失荊州埋下禍根。
對魏延和楊儀的矛盾,同樣採用兩邊安撫的方法,使兩人矛盾無法根除,為魏延反埋下禍根。
在成都時候又不敢直言劉備過失,不敢勸阻劉備過錯。
劉備調諸葛亮入川,授意留關羽守荊州。
諸葛亮明知關羽不可當大任而不讓趙雲代關羽守城,對失荊州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劉備東征東吳,不敢直言利害,也不要求從軍,只負責後方建設,導致劉備兵敗,死於白帝城。
劉備說:「若法正在,安有此敗?」可見對諸葛亮失望至極。
在用人上又任人唯親。
對街亭這樣的重地交給劉備臨終時一再叮嚀要小心的馬謖,不起用優秀人才如趙統,趙廣。
為實現「隆中對策」中的「圖取中原」的方略,連續實施了長達8年之久的5次北伐,次次都不克而還,終至積勞成疾,病亡五丈原。
一伐錯用將街亭失守。
二伐誤料敵陳倉受挫。
三伐拒納諫首陽敗歸。
四伐遭計謀祁山無功。
五伐心力瘁五丈原病亡。
諸葛亮在今天看來,諸葛亮除了機遇比別人好一些多,學習比別人稍微刻苦一些,家庭出生比別人略好一些,運氣比別人好一些,人際關係搞的不錯,口才比別人好一點....其實他就是普普通通+兢兢業業的一個人而已,治國治世差曹操乃至司馬懿幾條街矣,以上幾條罪狀任意一條足以讓蜀漢覆亡,由此可見,蜀國之滅,諸葛亮罪責最大。
最後,賦詩一首:
武侯祠外秋色增,濃霧寒雨近黃昏。
敢問何處尋顏色,唯有逐夢在明朝。
蜀國擁有諸葛亮為什麼還是滅亡了
諸葛亮一直是一個被民間神話過的形象,在很多人的眼裡,諸葛亮幾乎就是一個無所不能的存在,好像只要有了他的存在,一切的問題都不會是問題,他的腦子裡面已經在事情發生之前就已經想好了對策。只是,如果諸葛...
諸葛亮謀略過人一心為國,蜀漢為何卻第一個滅亡?
在三國的歷史天空上,可以說是群星閃耀、熠熠生輝。曹操、劉備、孫權、呂布、袁紹、諸葛亮、周瑜、司馬懿……在這些閃爍的群星中,諸葛亮絕對是其中最亮的一顆。諸葛先生一心為國,鞠躬盡瘁,為何卻難幫劉備父...
諸葛亮精明能幹,蜀國卻最先滅亡,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在三國的歷史天空上,可以說是群星閃耀、熠熠生輝。三國時期,可以說是英雄倍出的時代,曹操、劉備、孫權、呂布、袁紹、諸葛亮、周瑜、司馬懿……在這些閃爍的群星中,諸葛亮絕對是其中最亮的一顆。
三國演義:蜀國的滅亡,誰的責任是最大的?
從讀者網評機率來看,似乎西蜀亡國的責任基本上是在諸葛亮身上,有人概括為「成也諸葛,敗也諸葛」。這個說法值得商榷。那其實不是一個人的事兒,該負責人的也不止諸葛亮一位。你想啊,西蜀的開國皇帝劉備該不...
蜀漢劉禪治國41年,難逃滅國命運,阿斗最終的抉擇萬千黎民感激
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建立蜀漢政權,劉禪(小名阿斗)進封為皇太子。同年劉備以替義弟關羽報仇之名舉兵伐吳,這場由劉備御駕親征的戰爭最終以夷陵之戰慘敗結束,繼關羽失荊州後蜀漢第二次遭受重創。...
三國蜀漢政權最先滅亡的原因——內憂還是外患?
劉備歷盡滄桑艱難創立的蜀漢政權是在公元263年滅亡的,而東吳政權是在公元280年滅亡的。其實從歷史資料和文獻上來看,蜀漢政權相對東吳政權來說,地理條件更加閉塞險要和易守難攻,而且著名的政治家諸葛...
蜀中無大將,為什麼蜀漢後期沒有超級名將?
「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是演義對三國後期蜀漢人才短缺的一種寫照,然而,正史之中,蜀漢後期長期以來,除了姜維,也沒有多少獨當一面,力攬狂瀾的名將,這是為什麼呢?
三國中蜀國對魏國的幾次戰爭,雖然都失敗了,但意義重大
三國中蜀國對魏國的幾次戰爭,雖然都失敗了,但意義重大來說一下三國中諸葛亮的北伐,幾次戰爭均未成功,直至最終病死五丈原。後人在談到諸葛亮北伐時認為他不夠理智,蜀漢的國力本來就不強,卻還要一直發動戰...
蜀國興於諸葛滅於諸葛,請諸葛亮出山是福是禍?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 ),字孔明,號臥龍,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國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早年隨叔父諸葛玄到荊州,諸...
蜀國全國只剩下90萬人口,諸葛亮為何一再北伐曹魏,空損國力?
在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中,無疑蜀國是最弱的一個。當時天下一共十三個州,魏國占據三分之二,多達9個州而且多是富庶的中原地區,吳國擁有3個州,而蜀國僅僅擁有一個益州。而即便是在關羽尚在,多擁有大半個...
袁南生:魯肅比諸葛亮高明在哪裡?
[摘要]外交要服從和服務於國家利益;外交目標必須以國力為基礎,不能透支國力;該妥協時妥協是理性外交、成功外交的題中應有之義;對盟友不能一味遷就,該堅持的要堅持,該鬥爭的要鬥爭。外交要服從和服務於...
曹軍投靠劉備的3員大將,最厲害的不是姜維,他若不死,蜀漢必昌
東漢末年,高舉「興復漢室」的劉備在天下人心中的形象是比曹操和孫權高大的。因此說,雖然劉備駐紮在蜀中,地理位置差強人意,但是慕名而來或者投靠的將領也大有人在。曾經在曹操麾下中,有三位大將主動投降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