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分鐘讀完:《知行合一 王陽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目錄

序 章 心學誕生的前夜

第一章 為什麼悟道的是王陽明

第二章 王陽明如何做到知行合一之南贛剿匪

第三章 王陽明如何做到知行合一之平定寧王

第四章 王陽明如何做到知行合一之廣西戡亂

第五章 心學對我們有什麼用——強大內心的終極武器

第六章 知行合一的修煉法門

後 記

序 章 心學誕生的前夜

心學橫空出世

1508年,王陽明的「龍場悟道」發生在大明帝國貴州龍場(今修文縣)驛站中。

多年以後,中國思想史把它定義為:心學的誕生。

1515年,王陽明被明帝國的中央政府派到江西剿匪時,他的忠實門徒已達千人。

在他1529年離開人間時,他的門徒已以萬計。

在他去世的五百多年中,真心實意地把他當作精神導師的偉大人物不勝枚舉,曾國藩、康有為、孫中山、毛澤東都是他忠實的擁躉。

1513年,日本人了庵桂梧把心學帶回日本,300多年後,日本人在王陽明心學影響下發動了舉世皆驚的「明治維新」,搖身一變而成為世界強國。

「龍場悟道」,歸納為八個字則是:「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用王陽明的解釋就是,人人心中都有良知,良知無所不能,能解決一切問題,不需要任何外來幫助。

這既是龍場悟道,王陽明心學的根基。

心學誕生的前夜

南宋時,朱熹繼承了程頤的思想,而陸九淵則繼承了程顥的思想。

朱熹和陸九淵憑藉天資將這兩種思想發揚光大,這就是後來的程朱理學和陸九淵心學。

實際上,理學的思路雖然來自道家,但創造它的人都承認,理學是儒家思想,是新儒學。

不過,理學談的卻是儒家鼻祖孔子最不願意談的問題「性和天道」(子罕言性與天道),表面上看,這背離了孔子的方向,但其實不是這樣。

北宋統一中國後,第一任皇帝趙匡胤「抑武揚文」,儒學在告別人世接近七百年後終於迎來了復興時刻。

幾乎是一夜之間,北宋帝國成了儒家知識分子的樂園,連北宋的皇帝都指著儒書讚嘆說:「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

理學有自身的缺陷。

首先,在「存天理去人慾」的執行上過於嚴苛,程頤認為,人生應該嚴肅,並且要絕對嚴肅,這種沒有人性情感的學術很難得到人們的喜愛。

其次,理學家非要認定,個人道德是能力的基石,沒有個人道德,能力就大打折扣,程頤還算是合格的,他的一生極端嚴肅,幾乎沒有笑過,但別的理學家就沒有這種能力了。

久而久之,理學家們大談特談的「存天理去人慾」漸漸變成說給別人聽的口號,早在朱熹時代的南宋時期,就已經有人指責理學家是道貌岸然的偽君子。

說一套卻做一套,理學宗師們規定的那些道德要求,都是讓別人用的,理學信奉者只是講師,不是實踐者。

最後,也是最致命的,理學在明朝各位皇帝的努力下,被打造成了國家意識形態,朱元璋建國後不久,全部接受了科舉制度,並在思想上控制,將理學之外的學說列入異端,理學作為科舉考試內容全國普及;另外,理學由此成為明帝國的唯一思想。

明代是理學天下,想要在思想上被人矚目,必須要從朱熹理學開始。

王陽明當然也不會例外。

第一章 為什麼悟道的是王陽明

何謂第一等事

1472年,王陽明出生於浙江餘姚,父親王華。

王陽明早慧,四歲才開口說話,他生性活潑、頑皮好動,聰明過人,有一種惹人發火的好奇心,當他四歲開口說話後,總是把爺爺王天敘追問得走投無路。

同時,他對任何事物都有一種令人難以置信的刻苦鑽研的心。

王陽明早年迷戀象棋,專研道教的養生術,為此經常被父親王華打罵。

1483年,王陽明在北京的私塾讀書,有一天他一本正經問老師:「何謂第一等事?」,意思是人生的終極目標是什麼?老師回答:「當然是讀書做大官」,王陽明搖搖頭說「我認為第一等事應是讀書做聖賢」。

兩件荒唐事:新郎失蹤和格竹子

王陽明年少時還做了兩件荒唐事

第一件:1488年,王陽明迎娶了江西南昌的副省長(江西布政司參議)諸養和的女兒,然後在新婚之夜外出與96歲高齡道士論道。

第二件:1489年,王陽明帶著老婆離開南昌前往老家浙江餘姚,拜訪了大理學家婁諒。

婁諒是吳與弼的高徒,喜歡佛道二家思想,深諳理學三昧,善於靜坐,並把靜坐當成是步入理學殿堂的敲門磚。

彷徨和痛苦是天才的共性

1492年,王陽明在鄉試中金榜題名,但在1493年的北京會試中落榜了,因為王陽明並未專心於八股文,並開始專研到家養生術和佛家思想。

他對自己說,經略四方,沒有平台;鑽研朱熹理學,沒有訣竅,倒不如另闢蹊徑,去道教和佛家中尋找成為聖賢的密碼。

1493年會試失敗後,他放棄道教和佛家,開始精研辭章之學,1494年,王陽明離開北京回到浙江餘姚,熱情地組織了龍泉詩社,每天的生活都在和文章詩歌打交道,他發誓要走通這條路,把自己送上聖賢的聖壇。

在辭章之學上,王陽明取得了燦爛的成就,他被當時的文學界譽為天才。

可不知什麼時候,他突然解散了龍泉詩社,重新拾起了久違的軍事。

1495年,王陽明回北京準備第二次會試。

但他根本沒有準備,最喜歡和人家談論用兵之道,但沒有實戰經驗的王陽明經常被人恥笑。

1496年,王陽明在第二次會試中再次名落孫山。

但他無動於衷,並沒有因此傷心。

1498年,26歲的王陽明回到了朱熹理學這座大山面前,有一天他在不經意翻看理學經典時看到了朱熹給趙惇(宋光宗)的一封信。

信中有句話如是說:「虔誠的堅持唯一志向,是讀書之本;循序漸進,是讀書的方法(『居敬持志,為讀書之本;循序致精,為讀書之法』)。

王陽明像是被雷劈到了一樣,這句話恰好戳中了他多年來的毛病:始終不能堅持唯一志向,而是在各個領域間跳來跳去,也沒有循序漸進地去研究一個領域,所以什麼成果都沒有獲得。

他開始重新專研朱熹的「格物致知」,但他心中一會懷疑,一會堅持,左右衝突,上躥下跳。

有一種無趣叫仕途

1499年,王陽明終於通過了會試,步入仕途,被分配到工部實習。

第一個差事是為王越修建墳墓。

1499年冬天,王陽明向皇帝上了一道《陳言邊務疏》。

1500年的夏天,王陽明見識了牢獄中的黑暗,並通過雷厲風行的手段廢掉了一些多年的潛規則,但這解決不了根本問題,王陽明只是讓自己的良心稍稍寬慰一些。

但繁雜瑣碎、沉淪理想的政務根本釋放不了那顆嚮往聖人的心。

王陽明漸漸明白,他的人生價值不可能在這煩瑣無趣的仕途上實現。

1501年,在刑部工作不到兩年,他已身心俱疲。

這年秋天,他請了一個漫長的假期,上了九華山。

這預示了王陽明在之後幾年中的行事軌跡:當他對現實失望時,就會轉身跳到世外。

轉捩點

1501年他上九華山,大概是想徹底放棄世俗的羈絆。

也許在他看來,不能成為世俗的聖人,還可以成為方外的仙佛。

他一走進大自然,世俗聖人的慾望就煙消雲散,成仙成佛的心靈躁動起來。

1502年夏天,王陽明請假回老家,開始認真溫習起佛經,全身心練起了引導術。

1502年王陽明在老家一個山洞中修理佛學,想遠離紅塵,成仙成佛,但是佛道並未解脫他的痛苦和迷茫,畢竟他是一個儒家弟子,孝道是第一道德,終於有一天,他睜開雙眼,以一副如釋重負的口氣說道:「親情與生俱來,如果真能拋棄,就是斷滅種性!」,結束了佛經的修煉。

王陽明已經放棄了辭章、道教、佛教。

其間還在一個寺廟規勸一名老和尚重回老家,這也使王陽明看清了人性大於宗教的道理,王陽明用他和辭章、佛道的一刀兩斷指出了一條心法:只有放棄,才有日後的得到。

劉瑾風暴

王陽明創建心學還要從太監劉瑾說起,早年劉瑾深得皇帝朱祐樘喜愛,1506年皇帝朱祐樘去世,朱厚照繼位後,劉瑾與朱厚照已建立深化的主僕友誼,深得朱厚照喜愛。

劉瑾在北京聯合八虎在宮中橫行霸道,無惡不作。

官員和老百姓對此人深惡痛絕。

其中劉健和謝遷上書皇上朱厚照讓其發配劉瑾等人到南京守太祖陵,但因劉瑾連夜阻撓以失敗告終,後劉謝二人辭職。

有次引發了眾多官員討伐劉瑾,諸多官員因此受到迫害。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其中南京的監察官蔣欽就是其中之一,他被拉到北京北施以棍刑,被打的半死。

此時王陽明上奏疏,提被迫害的官員鳴不平,雖然當時朱厚照和劉瑾並不知道王陽明是何方神聖,但是秉著寧可錯殺,不可放過的原則,於是王陽明也被廷杖四十,關押在錦衣衛大牢。

在關押期間王陽明受到了身體和心理的創傷,整夜失眠,心理也其了變化。

久而久之開始認清現實,開始研究《周易》。

釋厄路

1507年,王陽明出乎意料地結束了牢獄生活,被貶到貴州龍場驛擔任站長。

劉瑾派人追殺王陽明,王陽明逃到錢塘江邊得以逃脫。

王陽明一路歷經艱辛經福建前往貴州。

做自己的主人

1508年王陽明到達了貴州龍場驛站。

龍場驛位於今貴州貴陽西北約八十里的修文縣城,地處荒僻,蟲蛇甚多,瘴氣流行,當地有很多少數名族,這裡生存條件惡劣。

王陽明接受了前任龍場驛站長的指點,學習在此生活的經驗,並將驛站重新裝修,為僕人唱歌跳舞,淡化了這裡的殘酷生存環境。

慢慢的王陽明改變了大家的生活態度,已超脫榮辱得失,在聽天由命的同時,每天用靜坐的方式讓自己安靜下來。

王陽明想成為聖人的心始終在心底。

他開始意識到要面對現實,在適應外部世界。

他又開始重新學習理學,開始審視朱熹的「格物致知」。

朱熹的「格物致知」和「聖人處此該如何」交織在一起在他的腦海里撞擊著,他變得神魂顛倒起來,像中了魔一樣絮絮叨叨,時而點頭,時而皺眉,時而搖頭。

他的腦子再也放不下這些翻來覆去被他肯定和否定的問題,終於有一天,這些問題衝出了他的腦子,像一幅畫一樣清晰地呈現在他眼前。

於是,就發生了本書開頭的那一幕,王陽明的心學橫空出世。

這個傳奇故事被稱為「龍場悟道」。

王陽明在龍場所悟到的「聖人之道,吾性自足」都是中國思想史上最奪目的光輝。

所謂「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就是我們每個人與生俱來心中就有聖賢之道,因為我們心中與生俱來就有能知是非善惡的「良知」,而做聖賢就是要通過自我努力實現最真實的自我。

我們每個人身上既然都有聖賢的因子,那人人就是平等的,誰都沒有權力支配誰。

只有一個人有權力,那就是我自己。

只有我才能支配我自己,我才是自己的主人!

這就是王陽明心學的最根本思想。

新朋友和新敵人

王陽明創建心學後,開始發展周邊的土著居民來聽講。

受到了大家的歡迎。

但也有來砸場子的貴州巡撫王質,王陽明得罪了王質,但最終王陽明運用心學的力量來化解了這場小危機。

王陽明還經常和弟子們談論心學,為弟子指點。

王陽明在龍場驛不僅是個教育家,還偶爾客串政治家。

1509年王陽明結識了貴州省主管教育的副省長席書,讓人修建貴陽書院,並親自率領貴陽的秀才們來到龍場,以師禮請王陽明到貴陽。

由此,王陽明離開了他的放逐地和涅槃重生地。

心學的政治力

1509年,王陽明在貴陽書院正式講學,實際上,知行合一和事上練只是「致良知」的一個前奏,真正動人心弦的是他心學思想的精華——致良知。

1510年農曆三月,他三年的貶謫期限結束後,在貴州多名官員的推薦下,他被任命為江西吉安府廬陵縣縣令。

一個和曾經的自己完全不同的政府官員王陽明正式登場。

王陽明在任職期間,通過各種手段減免不必要的苛捐雜稅,並從人民的實際出發解決問題,老百姓也不在無故投訴,並制止了瘟疫的傳播,為了期待下雨,吃齋一個月,喚起了人們的善心,設身處地地為老百姓著想,深得老百姓喜愛,將刁明叢生的廬陵縣治理的很好。

廬陵縣市王陽明創建心學以來第一次施展拳腳的地方,效果顯著。

在此其間,他始終沒有忘記經略四方的大志和成為聖人的目標,一直在修理和傳播心學。

朱陸異同

1510年農曆十月,劉瑾以貪污罪在北京被凌遲。

同年11月,39歲的王陽明回到北京,並下定決心在北京傳播心學。

一天王陽明的兩個弟子王輿庵和徐成在在爭論陸九淵的心學和朱熹的理學,王陽明決定做一次裁判,其實表面上是判定朱熹和陸九淵的是非,其實是在為自己的心學正名。

他說,無論是陸九淵和朱熹,還是王陽明自己,在目的上都是相同的:成為聖人。

只不過,朱陸二人在方法的選擇上有所失衡。

而他王陽明則主張,修養和學問本就是一回事,就如知行是一回事,不可分割。

為此王陽明還寫下了心學史上相當重要的篇章——朱陸異同。

貴人王瓊

1516年之前,王陽明在北京、浙江、南京來回遊走,雖然官職在身,但他還是以講學為第一要務。

1516年9月,兵部尚書王瓊推薦王陽明去巡撫南贛,中央政府任命禮儀部候補大臣(南京鴻臚寺卿)王陽明為都察院副院長(左僉都御史)。

這並不是中央政府的目的,目的是要他巡撫南贛。

第二章 王陽明如何做到知行合一之南贛剿匪

人性無法改變,卻可以引導

1517年正月,王陽明到江西贛州剿匪。

一年後,他寫信叮囑弟子們要全身心「存天理去人慾」。

為了讓弟子對祛除人慾的難度有深刻認識,信中有這樣一句話: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

心中賊自然是「人慾」,而山中賊則是南贛地區的土匪。

針對南贛地區土匪橫行的局面,王陽明深入了解之後,發現現在當地政府軍中都是老弱病殘,毫無戰鬥力,另外政府軍中還有很多土匪的姦細,同時土匪還得到老百姓的通風報信。

所以屢次圍剿均以失敗告終。

真的這樣的情況,王陽明首先肅清了一批姦細,另外還設立了十牌法制度,讓老百姓相互監督,相互舉報,由此,讓土匪無處藏身。

橫掃詹師富

王陽明用3個月成功剿滅了詹師富。

同年6月,王陽明用同樣的「攻心」辦法突襲了盤踞在大庾嶺的陳曰能,並活捉了土匪頭陳曰能。

勝敗由心,兵貴善用

接下來王陽明獲得了朱厚照授予他提督南贛軍務的特權,也就成了南贛地區的軍界第一人。

之後王陽明開始招安土匪,成功將很多驍勇善戰的土匪成功歸順為政府軍,並運用心學成功剿滅謝志山和藍天鳳。

按王陽明的心學,一個人如果用心誠意,天下就沒有難事。

因為心外無事,一切事都是心上的事,就看是否用心。

王陽明可謂用心良苦。

每一場戰役之前,他都深思熟慮,儘量用最小的代價換取最大的勝利。

他打詹師富,用兵五千人,打橫水、左溪用兵一萬人,打桶岡用兵一萬人,所耗費的錢糧據他自己說不過幾千金。

而數省聯合圍剿時,每天都要耗費千金。

王陽明還認真研究考察後給中央政府寫了一份報告,說明了當地為何苛捐雜稅繁重,逼良為娼情況普遍。

請求該地吏治清明,但沒有得到回覆。

池仲容也會用計

其中廣東浰頭的「金龍霸王」池仲容就是其中一位從小深受貪腐所害才官逼明反的例子。

「金龍霸王」池仲容威震四方,南贛地區的各路山賊難以望其項背。

池仲容得知王陽明以迅雷般的速度消滅了詹師富、溫火燒等人後,開始認真審視王陽明。

但最後還是被王陽明剿滅。

只怕有心人

就此,王陽明取得了南贛剿匪的全盤勝利。

王陽明的軍事有三個過人之處。

一、不重形式,只重實質。

二、以毒攻毒、以賊攻賊。

三、心理戰。

王陽明到南贛剿匪就一直在用心。

他最初的目的是消滅山賊,他就「用心」地運用「詐術」消滅山賊。

心學入門課——大學問

當然,在一年多的剿匪過程中,他始終沒有忘記自己作為心學大師的角色。

只要稍有空閒,他就會和跟隨他的弟子討論心學。

並在贛州城建立了多所書院。

他在贛州寫下了《大學問》一書,是心學的入門課。

風雨又來

1519年春節剛過,王陽明給王瓊寫了一封長信,信中詳細說明在南贛地區剿匪和設立行政區的情況,並感激王瓊的提升和重用。

信的最後,王陽明談到自己健康狀態不好,希望能讓王瓊在皇上面前求情讓他退休回老家,皇上還是按照王瓊的意思把退休的申請打回去。

而在給王陽明的私信中,他說,南昌城最近動靜很大,你不必在進貴的身上浪費太多精力,要密切注意南昌城。

王陽明明白王瓊的意思,南昌城裡正是寧王朱宸濠。

也許在此時,王陽明已經猜到了當初王瓊要他到江西的真正目的,那就是平定寧王-朱宸濠。

第三章 王陽明如何做到知行合一之平定寧王

不被待見的寧王

朱元璋建立明帝國後,開始封他的兒孫們為藩王,分鎮各地。

他設立藩王的根本目的是為了解決功臣尾大不掉的局面,試圖以分封藩王的方式來牽制中央政府那些權臣,進而把軍權和君權牢牢抓在手中。

他對藩王設立規則:不列土,不領民。

這樣一來藩王沒有行政區,也沒有實際的軍權,所以沒有造反實力。

朱宸濠一直在努力

據正史記載,朱宸濠天資聰穎,過目不忘,在儒家經典和歷史方面是個專家,又喜歡寫詩歌,他自信、氣度非凡、禮賢下士,擁有一顆慈悲之心,朱宸濠不但能文,而且能武。

他對兵法如痴如醉,對戰爭躍躍欲試。

他通過各種手段開始擴展王府,擴充軍隊到一萬五千人。

並通過劉瑾討好皇上朱厚照。

朱宸濠也在謀劃將他取而代之。

朱宸濠有了這個目標後,開始四處招攬人才,不斷擴大交際圈,結識權貴。

朱厚照對朱宸濠的預謀也有所察覺。

並取消了朱宸濠的衛隊,後朱宸濠利用陸完的理由很快又恢復了衛隊,起死回生。

朱宸濠認識到自己缺少謀士,別四處招攬謀士。

並成功招攬神童劉養正和李士實。

針鋒相對

朱宸濠已是一心要造反,1519年農曆六月十四,太陽從東方升起,寧王府人潮洶湧,幾乎所有高級官員都來為寧王祝壽。

當宴會進行到高潮時,朱宸濠站到高台,示意眾人安靜,大聲說:「太后密旨,要我出兵北京,討伐偽帝朱厚照。

當朱宸濠在南昌城運籌帷幄時,王陽明也在臨江鎮運籌帷幄。

他的弟子心驚膽戰,朱宸濠可不是詹師富、池仲容這樣的山賊,而是擁有精兵十幾萬的超級巨獸。

而此時王陽明手中無兵。

王陽明使用離間計讓朱宸濠不再信任兩位謀士,同時還虛張聲勢聲稱政府軍正準備攻打南昌城,其目的是讓朱宸濠死守南昌。

同時上奏疏皇上說朱宸濠密謀造反。

而後,朱宸濠識破了王陽明的計謀,派人招降王陽明,但反而被王陽明招降並重用。

安慶保衛戰

1519年七月初二,朱宸濠帶著主力部隊離開南昌,前往南京。

他斷定手無精兵的王陽明不會對他的大計有多少阻礙。

朱宸濠一路攻陷九江,南康,推進到安慶,在安慶朱宸濠遇到了張文錦的頑強抵抗,讓朱宸濠下定決定一定要拿下安定。

但正在此時,王陽明正計劃十五日開始攻打南昌城。

並在二十日凌晨對南昌發起了總攻。

直到王陽明的部隊已經敲起戰鼓時,朱宸濠南昌城守衛兵團才大夢初醒,南昌城裡頓時像被踢翻的螞蟻窩一樣。

1519年農曆七月二十七,朱宸濠全軍覆沒,自己也被活捉被押進南昌城見王陽明,從朱宸濠起兵(1519年農曆六月十五)到被俘(1519年農曆七月二十七日),王陽明平定他只用了四十三天。

真誠的權變:最難不過斗小人

1519年農曆八月二十二,朱厚照從北京出發開始南下,要御駕親征,但王陽明上報捷報,希望朱厚照不要前往,怕朱宸濠餘黨生亂刺殺皇上,但實際上王陽明擔心朱厚照南下帶來十幾萬大軍,讓沿途的百姓遭殃。

王陽明收到朱厚照確實已經南下的消息後,準備押著朱宸濠緊急北上,準備獻俘於皇上。

途中遇張忠等小人的處心積慮的誣陷。

1520年農曆七月十七,王陽明獻上修改版平定寧王報捷書,朱壽大將軍、張忠、許泰、江彬成為功勳,王陽明屈居功臣第二梯隊。

1520年農曆八月下旬,朱厚照從南京啟程回北京。

人人都知道王陽明在平定朱宸濠中居功至偉,人人也都知道,王陽明最終鬧了一場空。

致良知

直到1520年農曆九月前,王陽明始終把「存天理去人慾」作為他心學的終極目標。

每當有人問他應該如何成為道德聖人時,他給出的方法也只是「存天理去人慾」,但經歷了張忠團伙處心積慮地讒誣構陷而能毫髮無損後,王陽明的心學來了一次飛躍,這即是「致良知」的正式提出。

從此後,王陽明什麼都不提,只提「致良知」。

1520年後,王陽明開始傳播他的「致良知」,其並非空穴來風,而是直接從孟子而來。

也就是說,聖學到孟子後就戛然而止,賴天老爺垂青,終於讓他接下了孟子手中的棒子。

這種說法,韓愈、程頤、陸九淵、朱熹都用過,並無創新。

王陽明還煞有介事地說,他提出的「致良知」是千古聖賢尤其是孟子遺留的一點血脈。

1521年農曆三月十四,朱厚照一命嗚呼,享年三十一,一直以來,人們對朱厚照的評價都不高。

大家普遍認為,朱厚照是一位自私任性的皇帝。

倘若用王陽明心學來評價他,應該有兩種評價:作為普通人,朱厚照無疑是很出色的,因為他能創造心靈的自由,他不被那群腐朽的老臣訂立的規則所左右,只活最真實的自己;但作為皇帝,他是極不合格的。

朱厚照在享受皇帝權力帶給他快樂時卻很少履行皇帝應該盡的責任。

再見,楊廷和

朱厚照去世後,出色的政治天才、內閣首輔楊廷和勇擔重任,與太后商議後,覺得讓興王朱厚熜(時年十三歲)繼承王位,農曆四月二十二,朱厚熜以皇帝的身份被迎進北京城。

朱厚熜繼位後,屢次找到楊廷和的責難,朱厚熜幕僚建議他引進王陽明,王陽明擁有不容置疑的軍功和卓越的聲譽及人脈,是抗衡楊廷和的最佳人選。

很快下旨給王陽明:你當初能剿平亂賊,安靖地方,朝廷新政之初,正是用人之時,你速速來京,我要封賞你,並委你重任,不得遲疑。

王陽明正在遊山玩水中探討學問,得知此事後,王陽明弟子擔憂楊廷和曾清除王陽明的貴人王瓊出中央,同時朝廷關於多是朱熹門徒,對王陽明的心學深惡痛絕。

可王陽明還是決定前往輔佐朱厚熜,可就在王陽明到錢塘時,聖旨來了,讓王陽明繼續回江西擔任巡撫一職,並私自免去了王陽明贛南巡撫的職務。

王陽明聽後百感交集,幾乎要仰天長嘯。

1522年農曆二月,王陽明父親王華去世。

享年七十七歲。

朱厚熜上任後,多次於楊廷和暗中較量,楊廷和感嘆這個小皇帝比想像中要更有手腕,1524年春節剛過,楊廷和假意提出離職,朱厚熜當機立斷地批准了。

後楊廷和的同黨蔣冕也於同年五月後提出離職回家。

大學士毛紀、費宏業先後離職。

第四章 王陽明如何做到知行合一之廣西戡亂

萬人齊捧王陽明

1527年,王陽明重出江湖到廣西剿匪。

能有再次展現他軍事光芒的機會,是各種合力的結果,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王陽明的影響力催生的眾人齊捧。

李福達案

1528年農曆二月王陽明重新出山,除了舉薦他出山的震耳欲聾的呼聲外,還有個重要原因:中央權力的再分配和桂萼的用人不當。

此時朝廷中很多高管已是王陽明弟子,眾人費盡心思齊捧王陽明,但王陽明還是一心講學,無動於衷。

有請王陽明

1527年農曆五月末,在桂萼和張璁的推舉下,中央政府任命南京兵部尚書王陽明兼都御史,征討思恩、田州,王陽明回復找了幾個理由婉拒。

桂萼之所以推舉王陽明的另外一個重要目的是去廣西解決安南問題,趁安南國局勢大亂時把安南重新併入明帝國版圖。

走在成聖的路上

1527年農曆六月下旬,朱厚熜再次向王陽明發布旨意,要求王陽明立即前往廣西。

王陽明被迫無奈前往。

他離開老家餘姚前,發生了王陽明心學史上最光彩奪目也是最後的一幕:四句教的解析。

「四句教」全文如下:「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他的兩位弟子各持己見,王陽明詳細地向他們做了解析。

謝謝諸位

1527年農曆十一月二十到達廣西梧州。

一路經過錢塘江、廣西信陽、南昌等地受到當地弟子的的朝拜。

1527年最後的一個多月,王陽明始終沒有採取任何軍事行動,原因只有一個:他之前調集的湖廣和福建、廣東的部隊沒有到達。

三處的行政長官和軍事長官們給出的藉口都是一樣的:正在集結軍隊,籌措軍餉。

1528年正月幾支部隊抵達梧州,但王陽明還是沒有軍事行動的意思,因為他知道王受和盧蘇叛亂是形式所逼,並非本意。

所以他想通過招撫方式而非勞民傷財的軍事行動。

最後王陽明不費一兵一卒成功將王受和盧蘇二人招撫。

1528年農曆八月,王陽明剿滅斷藤峽和八寨盜賊。

追憶祖先

1528年農曆九月,王陽明處理完斷藤峽和八寨盜賊的善後工作後,感覺他生命接近尾聲,因此決心離開廣西,同時因為王陽明肺病已經嚴重惡化,深夜咳嗽不止,難以入睡,從今天的醫學角度,他可能已經是肺癌早期或者中期。

他辭職申請發出後,一直沒有得到回覆。

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王陽明大概是1528年農曆十月末離開廣西的,一路走得異常緩慢。

1528年農曆十一月二十五,王陽明乘船抵達南安。

岸上已有多名弟子在等候他,但他沒有上岸。

並非他不想上岸,他現在最想做的事就是舍筏登岸和弟子們探討心學。

可惜,他幾乎已到了寸步難移的地步,只能萎靡不振地躺在船中。

他的弟子、南安地方官周積和張思聰被叫到船上,兩人一見王老師的模樣,鼻子一酸,流下淚水。

1528年農曆十一月二十八夜,王陽明從一個美得出奇的夢中醒來,到達了青龍鋪,王陽明讓人幫他更換了衣冠,倚著一個侍從坐正了,就那樣坐了一夜。

第二天凌晨,他叫人把周積叫進來。

周積匆忙地跑了進來,王陽明已倒了下去,很久才睜開眼,看向周積,說:「我走了。

周積無聲地下淚,問:「老師有何遺言?」船里靜得只有王陽明「噝噝」的呼吸聲。

王陽明用他在人生中最後的一點力氣向周積展現了一個微笑,說:「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他的眼睛開始迷離,慢慢地閉上,呼吸停止,船不易察覺地晃了一下。

王陽明離開人世,時間是農曆十一月二十九日辰時(即陽曆1529年1月9日,早上七點至九點)。

王陽明被裝入棺材,一路向浙江。

他的肉體和精神在南康、贛州、南昌受到史無前例的緬懷。

他的弟子們和崇拜者哭聲震天,讓整個南中國山搖地動。

這是人們對一個慈悲人物和神奇人物最具敬意的膜拜,在整個明代乃至中國歷史上,能與他分庭抗禮的人幾乎沒有。

王陽明的另一面

上面所說的王陽明的豐功偉績,其實王陽明也有另一面。

比如王陽明在浙江紹興興建的「伯府第」直接建造了五年,非常氣派和豪華。

然後猜測王陽明興建「伯府第」的自己應該來自朱宸濠在南昌城府邸的巨額財富。

另外,王陽明一生六個老婆,正妻並未生子,王陽明唯一兒子是一個小老婆所生。

這就是王陽明的另一面。

然而,這不可能也永遠不會讓他作為心學大師和用兵如神的軍事奇才的名譽受到任何損傷。

恰好相反,正是這種人人都會有的人性中的負面因素,才讓王陽明留給我們這樣一個印象:他就是一個有血有肉的性情中的凡人,而不是什麼在神壇上一本正經的神奇聖人。

王陽明的另一面更告訴我們:人人都有缺點,但如果能全心全意發揮良知的力量,人人都能成功。

第五章 心學對我們有什麼用——強大內心的終極武器

我是自己的上帝

陽明心學是人類歷史上少有的簡易明快的哲學之一,也是一門實用哲學。

它首先告訴我們一個真理「人人平等」,人人都是聖人,即任何人都沒有資格充當別人,也沒有任何人能有資格控制別人,每個人心中都有良知,良知能知是非善惡。

只俯首於自己的心

即要求人們藐視權威,追求自由,崇尚獨立人格。

去心中賊之私情

王陽明曾說,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我們心中的賊有很多,不過不出七情六慾(七種情感:喜、怒、哀、懼、愛、惡、欲;六種慾望:色、聲、香、味、觸、法)。

在心學家們看來,王陽明心學的目標就是祛除心中賊的學說,所以雖然難,但王陽明還是給出了很多心法。

去心中賊之私慾

什麼是私慾,過了的基本慾望就是私慾。

或者說,良知認為錯的慾望就是私慾。

人不可能沒有慾望,一個人如果沒有慾望,那和殭屍差不多。

問題是,我們的慾望應該控制在一個合適的度內,而不能讓它像野草一樣野蠻生長。

人生在世,不拘泥於常規

王陽明非常讚賞《周易》,他說,「易」就是變,隨時隨地而變化、變通,如此才是真正擁有智慧的人。

我們該追求什麼

人最應該追求的是追求天理。

天理在我心,追求良知的光明。

凡事都要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只要在自己身上找到原因並且修正,就能讓對方也改邪歸正,符合自己良知的要求。

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在王陽明心學中就是要自我克制。

王陽明相信人生是多變的,沒有人可以預料未來,所以要順其自然。

獲得幸福的方法就是不要和外物對立。

王陽明心學的終極目標就是讓人獲得幸福,專心在良知上下功夫,用良知去做事,你就能獲得幸福,成為心靈的聖人。

第六章 知行合一的修煉法門

格物致知

朱熹的「格物致知」。

「格」是探究的意思,「物」是萬事萬物,王陽明的「格物致知」通俗而言就是這樣的:通過在事上正念頭而實現良知。

可以用一個淺顯的例子來說明朱熹和王陽明對「格物致知」大相逕庭的解釋。

比如孝順父母,朱熹認為,孝順父母是個複雜的活,你必須要探究學習孝順父母的各種知識,最後得出一套理論,然後再開始孝順父母。

而王陽明則認為,只要在孝順父母這件事上端正好態度(正念頭),良知就會指引你去如何孝順父母,這些孝順父母的行為是不必向外學習的。

兩人的認識所以不同,原因就在於,王陽明認為,心即理;而朱熹則認為,性即理。

心即理VS性即理

朱熹是在沒有問題的情況下去尋找問題,而王陽明則是面對問題時,才來探究問題。

中國人和西方人有個明顯的差異。

中國人喜歡在人際關係中獲得幸福,而西方人則喜歡在和大自然的搏鬥中獲得幸福。

王陽明就是中國人里典型的代表,他在自己心學史的論述中,「心即理」就是解釋人際關係的倫理學的

心外無理

心學的偉大之處。

它永遠把重心放到自己的內心上,時刻在內心上用功緻良知,這樣就少了外界的很多煩憂。

萬物一體

王陽明心學「心即理」法則衍生出來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次法則就是「心外無物」。

心外怎麼會沒有物質,對於唯物主義者而言,這話實在驚世駭俗。

在了解王陽明的「心外無物」之前,必須了解心學的另一個法則「萬物一體」。

王陽明的萬物一體的感應論,就是體用論,大家相互依存,本就是一體,單方面是不可能存在的。

心外無物

我們眼睛看到的一切物質其實都是光的反射,不是物質本身。

所以我們就可以這樣說,花在你眼中(心中)明亮起來,但並非是它自身明亮起來,只是光的反射。

我們看見的花其實是映射到我們心中的花,而不是岩間的那朵花,它映射到我們心中時就已是我們心的一部分,所以,它不在我們的心外。

心外無事

「心外無事」可以最通俗地來解釋,你意識到的事和做的事,都是心主使你做的,如果你的心不動,就沒有任何事,所以說,心外無事。

實際上,與其說「心外無物」「心外無事」,甚至是「心即理」是心學的法則,不如說它們是王陽明的諄諄教誨。

如果用現代心靈修行的角度來說,那就是王陽明其實是告誡我們,對天下萬事萬物不要總是動心,不要總是讓心內有太多的事。

我們追逐權勢名利尊位,實際上對很多人而言,這都是心外的事,可他們非要把這些都拉到自己心中來。

毋庸置疑,「心即理」「心外無物」「心外無事」首先要求的就是要我們在內心的良知上用功,良知光明了,它會指引你,做到心外無物、心外無事。

如果宇宙中的那些天理就在我們心中,那麼,每個人不必向外去尋求,就可以在內心建立一個自己的世界。

這個世界裡有屬於你自己的天地萬物,屬於你自己的功名利祿,它是一個精神和物質並駕齊驅的光明世界。

心即理的立言宗旨

王陽明說:「我提倡心就是理,是希望大家都要心理合一,言行合一,按本心的想法來做事,不要矯飾,凡事在心上下功夫,而不要到心外去尋求,這才是王道的真諦,亦是我立論的宗旨。

作者:度陰山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君心若有雜蕪生,何不讀讀王陽明

1926年,梁啓超向青年學生髮表演講時說:「青年們啊,你們感覺到苦痛嗎?我告訴你,唯一的救濟法門,那就是依著王陽明知行合一之教去做。」知行合一四個字,可謂「心學奧義」。說起來容易,理解透徹並付諸...

明朝一哥王陽明:我就是不一樣的煙火

《左傳·襄公二十四年》有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再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三不朽。」集立德、立功、立言於一身,這是古今聖賢的最高理想。縱觀歷史長河,能達到這「三不朽」境界的也不過才兩個半...

王陽明與心學思想

上林院:本文來自於2月3日晚,我在燈下書社在線講座的分享稿件。最近對陽明心學和禪宗頗有興趣,嘗試在陽明心學和禪宗基礎上重構世界觀體系的可能,如有朋友有相關見解觀點,求指導。本文的部分感悟要感謝復...

王陽明在官場上的第一個貴人——王瓊

1516年農曆九月,中央政府任命禮儀部候補大臣(南京鴻臚寺卿)王陽明為都察院副院長(左僉都御史)。這並不是中央政府的目的,目的是要他巡撫南贛。有一點需要注意,「巡撫」並非是實官,而只是一個差使。...

神奇聖人-------王陽明

明朝第一牛人,一生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那就是——傳奇!文韜、武略、兵法、哲學無一不通、無一不精。他鑽研朱熹「格物窮理」的儒家思想,發現其「存天理、去人慾」的做法存在一些弊端。他創建了心學,成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