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王陽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知行合一王陽明

2017-05-27 傳統文化論壇網

要研究陽明學,非自其實際生活入門,即不得其真血脈所在。

——錢穆

中華民族漫長的生活歷史,既是從自然世界獲得生活資料、實現民族繁衍並創造了極為豐富多姿的物質文明的歷史,也是在與自然世界的和諧共處之中,實現宇宙本原真理之「道」的洞達,以之為全部價值的基礎性原點,並用之以指導現實生活的公共事務,實現民族的精神世界不斷轉進與開廓、宏大而光明的智慧歷史。

凡能基於「道」的深切領悟,能夠通過自己的現實生命過程而把「道」的本原性價值貫徹落實於社會民眾的現實生活,從而使人民精神高尚、生活幸福,實現「道」的根本價值的人,在我們的文化傳統中,就把他們稱為「聖人」。

「聖人」是道的領悟者、體現者與實踐者。

由「聖人」所構成的「道的傳統」,即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精神歷史。

不斷追求真理,不斷實現真理的價值,則是這一精神歷史的實質。

明代的王陽明就是這樣的一位「聖人」,他用自己短暫的一生,不懈追求真理,發明「本心」,不僅承續了「道的傳統」的智慧生命,而且為明代中葉之後的思想界別開生面,為我們留下了一份極為珍貴的思想文化遺產。

王陽明像

王陽明(1472年-1529年),名守仁,字伯安,自號「陽明子」,所以人稱「陽明先生」,出生於浙江餘姚,後遷居浙江紹興。

他的一生雖是短暫的,卻是極為豐富多彩而又艱難曲折的。

為概要敘述的方便,我們可以大致把他的一生劃分為幾個主要的生活階段。

1

王陽明34歲前,1472年-1505年

豐富思想經歷、歷練處事才能時期

從出生到弘治十八年(王陽明34歲前,1472年-1505年),這一階段,是王陽明博覽群書、廣泛吸取不同的思想資源,豐富其思想經歷、歷練其處事才能的時期。

按照史料的記載,12歲之前,王陽明並未接受正規的學校教育,而是在他的祖父王倫的言傳身教之下得以啟蒙並默誦群籍的。

11歲時,因他的父親王華考中狀元,在北京供職,他才隨祖父來到北京,次年在書館就讀。

就在12歲時,他即確立了以「讀書做聖人」為「人生第一等事」的志向。

這一志向的確立,為他此後全部的人生道路奠定了方向。

15歲時,他考察居庸關,某種意義上即是他把「聖人」志向付諸實踐的第一次嘗試。

他詳細考察了居庸三關的山川地理、道路交通以及關外少數民族的生活狀況,不僅做了詳細記錄,而且結合地理實況給予分析,並試圖把他基於實地考察所提出的防禦策略獻給朝廷。

在考察期間,他也向少數民族青年學習騎馬射箭,「慨然有經略四方之志」。

16歲他讀到朱熹關於「格物致知」的論述,立即付諸實踐,去「格竹子」,結果使他身體染病,由此而體會到朱熹所說的「格物致知」或許有誤,未必是通往「聖人」境界的坦途,開始對朱熹之說產生懷疑。

17歲他在南昌結婚,結果卻與道教結緣。

而既聞道教養生之說,他便立即付諸實踐。

據記載,他此後的道教煉養術也達到相當高的境界。

此後的十數年中,王陽明一直處於思想與現實的某種糾結之中。

他既堅持作為「人生第一等事」的聖人志向,又苦於無法尋找到通往聖人之道的現實途徑。

他既出入於佛教道教,對二教思想均有精深領悟,又馳騁於文章辭藝,其詩詞歌賦的成就,足與當時第一流文士相頡頏,同時又精讀兵法,深加研習。

他三次參加科舉,直至28歲才進士及第。

在工部「觀政」期間,朝廷命他監修威寧伯王越的墳墓,王陽明又把他的軍事知識運用於這一民事工程的管理當中。

弘治十六年(1503年),王陽明32歲。

他自覺反思了自己廣泛的思想閱歷與多方面的實踐經驗,「漸悟仙、釋二氏之非」,重新又回歸到了「聖人之學」這一根本原點。

兩年之後,他與湛若水(1466-1560年)一見如故,結為好友,共以發明「聖學」為己任,更堅定了他必為聖人的根本志向。

2

王陽明35歲至44歲,1506-1515年

「陽明學」創立與早期傳播時期

正德元年至十年(王陽明35歲至44歲,1506年-1515年),這一時期,是王陽明經歷極度艱難困苦而最終獲得思想新生的時期,也是「陽明學」創立與早期傳播的時期。

正德元年,王陽明因為上書得罪了用事太監劉瑾,遭受廷杖之刑,又被貶謫為龍場驛丞(龍場驛在今貴州省修文縣)。

經歷了種種艱難險阻之後,王陽明於正德三年春天到達龍場。

惡劣的自然環境、極度的物資匱乏、上級官員的凌辱,如此等等,生死之間幾乎命懸一線,把王陽明逼到了生命的絕境。

但正是在這種絕境之中,王陽明實現了「絕地重生」,實現了他思想生命的更生,這就是所謂「龍場悟道」。

「龍場悟道」的結果,實質上是他的「聖人之志」在特定條件之下的噴然勃發,他真切地體悟到了「心即理」、「聖人之道,吾性俱足」,因此也直接導致他與朱熹「格物致知」之說在思想上的分道揚鑣。

與朱熹學說的分離,同時也就是他自己以「本心」為核心理念的心學哲學體系建構的起點。

基於「心即理」的體悟,王陽明創立「知行合一」學說,成為他貫徹一生的關於「心即理」的實踐原理。

正德五年,王陽明離開龍場,升任廬陵縣令,這是他第一次實際管理地方政治事務,也是他「知行合一」思想運用於政務管理並取得實際效用的最初實踐。

同年冬天,他離開廬陵,此後經過了五、六年的職務頻繁變動時期,而同時也成為他講學活動相對最為集中的一個階段。

「知行合一」這一新學說,隨著王陽明的講學活動,傳遍當時的學術界,產生了極為廣泛的思想影響。

3

王陽明45歲至50歲,1516年-1521年

王陽明事業發展的巔峰時期

正德十一年至正德十六年(1516-1521年,王陽明45歲至50歲),這是王陽明事業發展的巔峰時期,也是他的心學哲學進一步完善而達成體系化建構的圓滿時期。

正德十一年,朝廷任命王陽明為「都察院左僉都御史巡撫南、贛、汀、漳等處地方」,他實際所管理的地方,是江西、福建、湖廣、廣東四省交界的廣大區域。

在四省邊界地區,長期以來存在著眾多的土匪武裝,山頭林立,四處劫掠,給民眾的日常生活造成極大困擾,成為朝廷的心腹之患。

朝廷多次派兵征剿,但收效甚微。

王陽明到達贛州之後,旋即投入一系列的具體工作,實地勘察地形、了解道路交通情況、掌握敵人兵力部署以及各山頭之間的相互聯繫、己方兵員及其作戰能力、作戰器械的預備等等,在切實掌握各方面具體情況的基礎上,王陽明親自選練民兵,制定了一系列切實可行的作戰方案,嚴明軍紀,發起了對四省邊界區域三次大規模的戰役,即「漳南之役」、「橫水桶岡之役」、「浰頭之役」,在不到二年的時間內,徹底清除了四省邊界廣大地區的匪患。

每次戰爭結束之後,王陽明都親自部署戰後民眾的生產與生活秩序的恢復重建工作,並為未來考慮,設立新的行政區,強化政教,更革人心,以期收到長治久安之效。

如「橫水桶岡之役」結束之後在江西設立崇義縣、「浰頭之役」結束之後在廣東設立和平縣,這兩個縣至今也仍然是縣級行政區。

正德十四年,寧王朱宸濠謀反。

事發時,王陽明正奉朝廷之命前往福建處置地方事務而路過南昌。

在極為急促倉皇的情況之下,王陽明迅速擺脫了朱宸濠的追兵,審時度勢,迅速重新結集軍隊,制定了各種離間、攻心、實戰之策,最終與朱宸濠在鄱陽湖決戰,活捉朱宸濠。

朱宸濠自起兵謀反到被生擒,不過40天;王陽明自開始發起平叛戰爭到全面結束,不過10天。

「以萬餘烏合之兵,而破強寇十萬之眾」,不僅改寫了明朝的政治歷史,也創造了軍事上的奇蹟。

但連續的軍事上的曠世奇功並沒有給王陽明帶來個人的富貴利祿,尤其在平定朱宸濠的謀反之後,王陽明反而因此而遭受了種種誣陷與誹謗。

正是在這種情況之下,王陽明實現了其思想世界的再度飛躍。

正德十五年,王陽明提出「致良知」說,進一步發展完善了他的心學哲學。

4

王陽明51歲至57歲,1522年-1529年

良知學說獲得廣泛傳播的時期

嘉靖元年至嘉靖七年十一月(1522年-1529年,王陽明51歲至57歲),這是王陽明生命中的最後七年,既是他的「致良知」學說獲得廣泛傳播的時期,也是他為國家人民利益而鞠躬盡瘁的最後階段。

平定朱宸濠叛亂之後,在長達一年多的時間裡,王陽明忍辱負重,動心忍性,以非凡的智慧與皇帝朱厚照及其周圍群小進行抗爭,終於促成正德十五年閏八月朱厚照車駕返京,「御駕親征」的鬧劇由此落幕,而王陽明則仍留江西,繼續處置地方善後事宜,儘快恢復當地民眾的生活秩序。

正德十六年三月,朱厚照駕崩,世宗即位。

六月,王陽明應詔進京覲見嘉靖皇帝,但行至半道,又得到詔書謂不必進京,王陽明遂回到紹興與家人團聚。

事實上,雖然朱宸濠已經被誅,皇帝朱厚照已經去世,他周圍的群小在嘉靖帝即位後也已經得到了處置,但權臣對王陽明的誣陷誹謗並未消除,他仍然蒙受著不白之冤。

王陽明回到家鄉之後,他也因此而被朝廷「懸置」了起來,實際上即是「賦閒」在家。

但王陽明不以為意,在此後的六年之中,他專注於講學,宣講他的「致良知」說,給整個學術界帶來了極大震動,而隨著「良知說」的迅速傳播,「陽明心學」改變了中國思想史的整體格局及其發展方向。

嘉靖六年,朝廷忽又詔書數下,命王陽明為兩廣總督,前往廣西思恩、田州平定「叛亂」。

王陽明到廣西後,經過了解實情,思、田並不存在「叛亂」事實,便將思、田事務和平解決了。

而此同時,王陽明實地了解到,在八寨、斷藤峽一帶所存在的大量地方武裝,倒是將來必為朝廷心腹之患,他運奇設謀,發起對八寨、斷藤峽的征剿,不數月間,即迅速盪滅了兩地的地方武裝。

但此同時,他向來原本並不強健的身體,卻因長期的軍旅生涯以及兩廣的暑熱而終致舊疾復發,這時已經非常虛弱了。

他不斷地向朝廷上書,希望朝廷能夠派員來接替他的兩廣巡撫之職,完成公務交接,他可以回家安心調養身體。

但事實是,他的全部上書都被朝中權臣扣留了,他因此而耽誤了治病的良機,終至不起。

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1529年1月9日),王陽明病逝於江西南安府地名「青龍鋪」的地方,享年五十七歲。

臨終之際,時任南安府推官的門人周積詢問遺言,陽明曰:「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即便人生百年,於天地之間,也只如白駒過隙而已。

王陽明的五十七年生命,固然是短暫的,卻也是永恆的。

他從十二歲開始立下必為聖人之志,中間雖經百死千難,此志卻堅不可摧,聖人的信念支撐起了他全部的生命大廈,他終究能以光明峻偉的人格、表里澄澈的心靈,偉岸挺立於天地之間,而得其思想生命的永恆。

王陽明集「心學」之大成,創立了獨特的心學哲學體系,以「心即理」為根本的理論基礎,以「知行合一」為現實的實踐方式,以「致良知」於事事物物、使事事物物皆得其正而實現「天下萬物一體之仁」為極致,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極大地豐富了中國古代的思想智慧。

他的全部「事功」都可隨時間的推移與時代的轉換而煙消雲散,而他的思想卻歷久彌新。

王陽明去世之後,他的學說不脛而走,不僅遍滿宇內,而且流播域外,對日本、韓國等地都產生了重要影響,王陽明也因此而成為具有世界影響的哲學家。

毫無疑問,他的思想學說,在今天仍然有其重要作用,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值得汲取的思想資源,仍能發揮其提攜人心向上、涵養高尚人格的重要作用。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傳奇王陽明

以下內容是以浙江大學教授董平先生的《傳奇王陽明》為摘錄和感悟,和一些版本的事件有出入。個人認為董平教授的這個版本因為是以百家講壇的講稿為基礎編著的,所以不可避免的因為想要增加趣味性而在一些地方對...

王陽明:狂者「一克念即聖人矣」

王陽明——一位家喻戶曉的人物。他是有明一代氣節、功業、文章第一人,他是中國歷史上「立德」「立功」「立言」皆備的「三不朽」之人。是時代機遇造就了他,更是他那樂於實踐、敢於實踐、善於實踐的品格和行動...

王陽明與心學思想

上林院:本文來自於2月3日晚,我在燈下書社在線講座的分享稿件。最近對陽明心學和禪宗頗有興趣,嘗試在陽明心學和禪宗基礎上重構世界觀體系的可能,如有朋友有相關見解觀點,求指導。本文的部分感悟要感謝復...

王陽明:如何喚醒內心的強大?

心為物役,我們總覺得自己活得很累。王陽明卻有詩曰:「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參考這位心學大家的故事,我們就會發現,心其實很強大。只要內心足夠堅定,又何苦讓自己陷入現實的夾縫中苦苦掙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