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一哥王陽明:我就是不一樣的煙火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左傳·襄公二十四年》有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再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三不朽。

集立德、立功、立言於一身,這是古今聖賢的最高理想。

縱觀歷史長河,能達到這「三不朽」境界的也不過才兩個半人。

半個人說的是曾國藩,而剩下的兩個人呢?一個是春秋時期的孔子,另一個則是大明王朝的王陽明。

王陽明是宋明心學的集大成者,其學術思想在世界上有著重要且深遠的影響,他與孔子、孟子、朱熹並稱為孔孟朱王。

不僅哲學上建樹頗高,而且能文能武,琴棋書畫無一不通,無一不精,是古今中外少有的濟世奇才

江南自古多才人。

明憲宗成化八年(1472年),浙江餘姚一個顯赫的官僚家庭里,王守仁在此降生。

他天生異於常人,在母親肚子裡待了十個多月才出來。

據說出生之前,他的祖母夢見神仙送子,因而祖父便給他取名王雲。

可就是這麼一個與眾不同的孩子,史書上說他到了5歲時居然還口不能言。

某日一高僧至其家,他摸摸王雲的頭,嘆道:「好個孩兒,可惜道破。

」讓他父親王華給兒子改名王守仁,王華欣然照做,於是王守仁這才開始說話。

九歲那年,父親王華中了狀元,隨後舉家遷居京城。

王守仁讀書時非常聰明,不僅飽讀四書五經,對於其他書籍也頗感興趣。

且思想異於常人,在私塾里讀書時,某次問老師:「何為人生第一要緊事呢?」老師回答:「當然是讀書做官呀!」王守仁反駁道:「不,我認為人生最要緊的事是做一個聖賢之人。

民間有句俗語:「三歲看大,七歲看老。

」無志空活百歲,立志須趁早,這樣才能為未來打好基礎。

王守仁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並且一做就做成了難以逾越的標杆。

十七歲那年,王守仁成了家。

然而成婚當日卻不見他人影,後來還是他的岳父第二天在一個道士那兒將他找了回去。

原來他與道士坐而論道,竟然忘了結婚一事,此事在當地一時傳為奇談。

1489年,王守仁攜夫人返回浙江老家。

在路上拜謁婁諒時談到了了「格物致知」理論,回家後他遍讀朱熹著作,研究朱子理學。

為了實踐「格物致知」,王守仁去竹林里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結果一無所獲,還為此大病一場。

從此便對「格物」學說產生了質疑。

所謂空想三年,不如實踐一天。

整日空想,只會產生無盡的問題;只有親自去實踐,答案才會出現。

盡信書不如無書,有了想法就要付諸行動。

做任何事,只有先行動起來,才有可能得到想要的結果;光說不練,什麼也不會得到。

二十來歲時,王守仁考進士未能得中,但是在朝堂上寫了一篇文辭兼美的狀元賦,招致眾人嫉妒。

於是再次參加科舉時,依然名落孫山。

別人榜上無名都傷心不已,獨他一臉淡然:「你們都以落第為恥,我卻以落第動心為恥。

文天祥說:「時窮節乃現」。

在失落潦倒的時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能夠更好地修行自己。

人須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

風雨不動安如山,苦難,是對一個人最好的磨礪。

明武宗正德元年,大太監劉瑾擅權,大肆逮捕反對自己的官員。

時任刑部主事的王陽明因為上疏要求釋放這些大臣,結果奏摺落到了劉瑾手裡。

劉瑾大怒,假傳聖旨,將王陽明杖責四十,貶至貴州龍場,任從九品驛丞。

被打得皮開肉綻的王陽明怎麼也沒想到,在去往貴州的路上遭到劉瑾手下追殺,最終他偽裝跳水自盡,這才勉強逃過一劫。

來到「萬山叢薄,苗僚雜居」的龍場,王陽明恪盡職守,勤政愛民。

除了做好本職工作,他還根據當地的風俗習慣教化百姓,得到了民眾的愛戴。

險惡的生活環境下,王陽明結合自身的痛苦遭遇,日夜反省。

某天豁然開悟,認識到「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

艱難困苦,玉汝於成。

遇到困難,不要急於求助外因,而應該反省自身。

活在當下,多問問自己的內心,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外求皆虛妄,最應求助的應是自己的本心。

1519年,寧王朱宸濠發動了震驚朝廷的叛亂。

王陽明接到消息立刻趕往吉安,募兵征討。

但他沒有兵符在身,一時無法調兵遣將。

只得來了個疑兵之計,假裝傳檄各地,在南昌到處張貼假檄迷惑寧王。

聲稱朝廷派了邊兵和京兵八萬人,會同自己的部隊共十六萬人,準備進攻寧王的老巢南昌。

同時他偽造了答覆朱宸濠手下重臣李士實和劉養正投誠的書信,再偽造朱宸濠手下指揮官們的投降密狀。

然後讓人去與熟知寧王的人相談,在會談結束後故意把這些公文遺落。

自然,這些偽造的公文全數落到了寧王手裡。

隨後,李、劉二人果然勸寧王進兵南京,寧王大疑,按兵不動。

等了十多天,寧王發現朝廷並未派兵,於是沿江而下,逼近安慶。

而這時王陽明已經率領臨時組建的八萬多兵卒攻打寧王的大本營——南昌,南昌守備空虛,寧王又迅速回援。

兩方人馬於鄱陽湖激戰三日,最終以寧王兵敗告終。

王陽明僅用35天的時間便平定了寧王精心籌劃了30年的叛亂,且還是臨時組建的軍隊,速度之快,令人咂舌。

這一切都得歸功於面對生死險境時一顆強大的內心。

內心強大,就能絕處逢生,無往而不勝。

此心不動,才能隨機而動。

而此心不動的秘訣就是平時多讀書,鍛鍊自己的心智,增加自己的修養。

如此,面對危機時才能沉著冷靜,堅定自己的信念,以靜制動,將對手打敗。

嘉靖元年,父親去世,王陽明回鄉守制。

兩年後受邀至稷山書院講學,隨後又在紹興創辦陽明書院。

開始和弟子到處講學,宣傳心學。

有一天,他的弟子王艮出遊歸來。

王陽明問他:「都看到了什麼?」王艮用一種非常傲嬌的口氣回曰:「我看到滿街都是聖人。

王陽明看出了他的不滿,於是說:「你看到滿街都是聖人,滿街的人看你也是聖人。

一句話道出了一個人為人處世應該具有的修養和教化別人的方法——以身作則,言傳身教。

心存善意,對他人包容、友愛,這樣的人,無論誰都會願意親近。

當你抱怨時,應該省視自我,是否修為不夠深,做得不夠好?世界並沒有虧欠你,大多時候,是你虧欠了自己!

1527至1528年,王陽明肺病加重,向朝廷上疏告老還鄉。

船行至章江河畔,王陽明自感撐不到家鄉,於是讓人幫他更換了衣服,倚著侍從坐了一夜。

臨終前,弟子周積問他有何遺言,他說:「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君子坦蕩蕩,生時如此,死時亦如此!他的一生,都在不遺餘力地做一個光明磊落的人。

風曾撫我襟,雨曾滋我心,我曾揮揮兩袖輕。

王陽明的一生,是傳奇的一生。

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文韜武略樣樣在行。

他的心學,引領了明代末期的思想解放潮流。

康有為、孫中山等人都從他的思想中受益匪淺。

連日本的海軍元帥東鄉平八郎都是他的鐵桿粉絲,直接在自己的隨身腰牌上刻寫:「一生伏首拜陽明。

垂髫之年出語遲,未想竟是龍鳳姿。

留得千秋功業在,代代傳與後人知。

這世上,就有那麼一些人,不需要姿態,也能成就一場驚鴻。

我們窮盡一生所求的,也不過是像王陽明先生那樣:認真做事,踏實做人!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推翻程朱理學具有劃時代意義之人之王陽明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漢族,幼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今屬寧波餘姚)人,因曾築室於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明代...

此人是大明王朝第一人,影響遠播國外

前段時間我評論一句「王守仁也算名臣?」引來不少人噴我。我想說的是我說的是事實!名臣,不說出不出名,你起碼得在朝廷上過朝吧,你得在皇帝跟前待著吧。可能會有人說我咬文嚼字,其實不是。一個很重大的問題...

君心若有雜蕪生,何不讀讀王陽明

1926年,梁啓超向青年學生髮表演講時說:「青年們啊,你們感覺到苦痛嗎?我告訴你,唯一的救濟法門,那就是依著王陽明知行合一之教去做。」知行合一四個字,可謂「心學奧義」。說起來容易,理解透徹並付諸...

開掛的王陽明,成就冠絕有明一代

有人說:中國歷史上能做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聖人,只有兩個半:孔子、王陽明,加半個曾國藩。說起孔子,大家耳熟能詳。孔子是中國文化思想史上的巨人,他開啟了儒家學派的大門。說起曾國藩,大家也不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