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魏延謀反案」的分析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魏延謀反案(先是魏延瘋狂舉動被告謀反,他也是因為謀反被殺,暫且稱這一系列事情為魏延謀反案)一直是被大家所知道的三國中眾多具有爭議案件中的一件。

先說諸葛亮,他的遺命與魏延謀反案有重要關係,要想說他的遺命,那就應該說一下他組織的最後一次北伐。

《三國志.諸葛亮傳》十二年春,亮悉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運,據武功五丈原,與司馬宣王對於渭南。

亮每患糧不繼,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

耕者雜於渭濱居民之間,而百姓安堵,軍無私焉。

相持百餘日。

其年八月,亮疾病,卒於軍,時年五十四。

《三國志.郭淮傳》記載「青龍二年,諸葛亮出斜谷,並田於蘭坑。

是時司馬宣王屯渭南;淮策亮必爭北原,宜先據之,議者多謂不然。

淮曰:「若亮跨渭登原,連兵北山,隔絕隴道,搖盪民、夷,此非國之利也。

」宣王善之,淮遂屯北原。

塹壘未成,蜀兵大至,淮逆擊之。

後數日,亮盛兵西行,諸將皆謂欲攻西圍,淮獨以為此見形於西,欲使官兵重應之,必攻陽遂耳。

其夜果攻陽遂,有備不得上。

諸葛亮傳沒有寫明具體戰鬥過程,只有相持百餘日。

郭淮傳比較詳細的寫明了魏軍與蜀軍在這次攻防初期的戰鬥。

開始:兩軍分別屯兵紮營。

然後:淮策亮必爭北原,宜先據之,.......(據之的原因).......宣王善之,淮遂屯北原。

塹壘未成,蜀兵大至,淮逆擊之。

這段話說的比較明白了:郭淮料到諸葛亮必爭北原,想要先占據那裡,然後司馬懿同意了,郭淮率兵前往,土磊還沒有砌好,蜀兵就到了,郭淮「逆擊之」。

再然後:後數日,亮盛兵西行,諸將皆謂欲攻西圍,淮獨以為此見形於西,欲使官兵重應之,必攻陽遂耳。

其夜果攻陽遂,有備不得上。

諸葛亮採用聲東擊西的戰術,先「盛兵西行」,明顯就是大張旗鼓的西行,然後夜攻陽遂。

可惜這一步棋也被郭淮看出來了,最後結果是「有備不得上」。

有很多吧友說:根據魏書夸勝諱敗的習慣來看,沒寫勝利基本就是沒占到什麼便宜(只是引用,沒有其他含義)。

究竟誰占到便宜,暫且不談,可是事實是:諸葛亮的這兩次軍事行動都沒有成功,想要占領據點的目的沒有達到,即便是蜀軍占了很大的便宜,但是這兩部棋都被魏國提前看了出來,可以說這次北伐戰爭的主動權還是沒有落入諸葛亮的手中。

這一次戰爭,司馬懿採取了較為保守的戰略方針,不斷防守與諸葛亮消耗。

諸葛亮組織屯田準備持久戰,做出了「你不打我我就不走了」的準備,可是大家都知道,魏國國力雄厚,根本不怕持久戰。

在這樣一個背景下,諸葛亮積勞成疾,卒於軍,時年五十四。

可以試想一下,統帥在這樣一個背景下,最先想到的是什麼呢?

很明顯,撤軍!

我諸葛亮打不下來,你魏延也未必能打下來,相持時間長了,魏軍知道我已歸西,必然士氣大振,也許你魏延能率領眾將北伐成功,但那只是「也許」,所以不能冒險,不能拿蜀國這麼多精銳部隊去冒這個險,一旦失敗蜀國也「命不久矣」。

我諸葛亮發起的這次北伐,相持百餘日,戰略目的都沒達到,這時候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撤軍!

交給他絕對安全,至少他不會跟魏延商量,更不會把兵權讓出去。

大部隊走了你想北伐也伐不了。

《三國志·蜀書·魏延傳》秋,亮病困,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

亮適卒,秘不發喪,儀令禕往揣延意指。

延曰:「丞相雖亡,吾自見在。

府親官屬便可將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云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當為楊儀所部勒,作斷後將乎!」因與禕共作行留部分,令禕手書與己連名,告下諸將。

禕紿延曰:「當為君還解楊長史,長史文吏,稀更軍事,必不違命也。

」禕出門馳馬而去,延尋悔,追之已不及矣。

通過上面寫的我們可以看出,魏延沒人敢惹這點沒錯,楊儀沒敢去說,讓費禕去說,費禕說也沒說通,最後撒個謊跑了。

總結:諸葛亮的遺命是圍繞著撤軍為中心: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

他把這個命令交待給了楊儀、費禕、姜維,但是為什麼沒有直接交待給魏延,確實沒有確定的答案,不過筆者認為最有可能的原因是魏延不屬於丞相府,魏延是劉備帶出來的大將,不是丞相府里出來的人。

諸葛亮

其實筆者覺得當時諸葛亮把軍隊給楊儀就不符合規矩,很簡單,看看當時當事人的官職就知道了:

諸葛亮是:丞相錄尚書事,假節。

領司隸校尉。

領益州牧。

魏延是:前軍師,征西大將軍,假節,涼州刺史。

楊儀是:丞相長史,綏軍將軍。

費禕是:丞相司馬。

姜維是:中監軍(一說是護軍),征西將軍。

很明顯,蜀漢北伐軍中,諸葛亮是負責全面的正職,而魏延是軍事副職,兩人且只有這兩人被授予「假節」。

楊儀、費禕二人,分別是諸葛亮丞相府的下屬官員,相當與秘書處長和作戰處長。

姜維是政治部主任,其將軍職位是明顯低於魏延征西大將軍的征西將軍。

雖然諸葛亮時期蜀漢不設大將軍,但是魏延的征西大將軍應是當時蜀漢最高的軍事職務了。

此前,李嚴曾擔任驃騎將軍,但是此時李嚴已經被廢。

劉琰曾為車騎將軍,但是此時也已經被殺。

因此,在諸葛亮突然去世後,按照正常程序,魏延繼任帶領軍隊是符合常規的。


「令延斷後,姜維次之」這個命令是最好的撤軍命令,可惜在執行的時候出了事。

魏延

《三國志·蜀書·魏延傳》延遣人覘儀等,遂使欲案亮成規,諸營相次引軍還。

延大怒,(才)儀未發,率所領徑先南歸,所過燒絕閣道。

延、儀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

後主以問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琬、允咸保儀疑延。

儀等槎山通道,晝夜兼行,亦繼延後。

延先至,據南谷口,遣兵逆擊儀等,儀等令何平在前御延。

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輩何敢乃爾!」延士眾知曲在延,莫為用命,軍皆散。

延獨與其子數人逃亡,奔漢中。

儀遣馬岱追斬之,致首於儀,儀起自踏之,曰:「庸奴!復能作惡不?」遂夷延三族。

據記載,魏延在知道楊儀帶領撤兵之後就怒了,帶領自己的部隊領先大軍撤軍,拒不執行丞相的命令,在撤退過程中燒絕閣道。

然後魏延和楊儀兩人上書告狀,告對方謀反。

後主劉禪收到狀書以後問董允和蔣琬的意見,兩個人都認為楊儀肯定不會反,魏延呢兩人說不準,當然這話意思就是魏延謀反了。

之後,楊儀緊追魏延,魏延據南谷口準備進攻楊儀,楊儀派王平前去禦敵,王平吼了一句話,魏延士兵沒士氣都散了。

魏延無奈,只好帶著兒子和幾個親信逃奔漢中,後來,被馬岱斬殺。

馬岱

筆者這段記載其實有一些疑問

——延大怒,(才)儀未發,率所領徑先南歸,所過燒絕閣道。

儀等槎山通道,晝夜兼行,亦繼延後。

延先至,據南谷口,遣兵逆擊儀等,儀等令何平在前御延。

(魏延傳)

其實仔細分析後,就可以發現,魏延燒斷棧道是不可能發生的。

道理很簡單,棧道都建在附近實在是無法開闢道路、地形險峻的地帶,一旦燒斷,則短時間內難以修復,也不能繞過,更不能臨時修路通過。

所以,如果魏延真的燒斷了棧道,勢必造成楊儀十萬大軍不能儘快安全返回漢中,而被隨後又追擊上來的司馬懿部隊追殲或大批繳獲物資;如果楊儀大軍安全快速返回,則說明所謂魏延燒決棧道是編造的。

此問題的相關論證,在本文最後面還有詳細內容。

那麼《蜀書》為何要編造魏延燒絕棧道的謊言呢?原因在於:楊儀沒有「假節」,也就是沒有權力在軍中殺掉魏延這樣的高級將領。

要殺魏延,必須編造一些魏延造反的證據,否則必須把魏延押送回成都由皇帝處分。

這才是楊儀等人為什麼必須編造魏延燒絕棧道的理由。

我們也都看到了,魏延如果要反叛,其應向北,朝魏國方向跑,但是其卻向南——漢中、成都跑,很顯然並不是要反叛,而是要跑回來見皇帝。

只要見到皇帝,大家就都明白諸葛亮到底是把接任權力給的誰了。

反過來,魏延其實是有殺楊儀的權力的,因為他有「假節」。

魏延只要說楊儀不聽軍令,就可以把楊儀就地斬首。

這也是楊儀害怕魏延的重要理由,必先下手除掉魏延。

陳壽在寫《三國志》時的前後矛盾

——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

平日諸將素不同,冀時論必當以代亮。

本指如此。

不便背叛。

(《魏延傳》陳壽評論)

其實,陳壽在編寫《三國志》時,就已經認識到了這個問題,但是雖然論述了魏延不反叛的問題,卻依然採納了其他說魏延反叛的錯誤記載。

試想,如果魏延不反叛,那麼其燒決棧道,勢必會導致蜀軍無法順利撤退而遭到敵人的沉重打擊,這回去後依然是要被定叛國罪的。

因此,如果魏延確實燒絕了棧道,那就是要把十萬蜀軍至於死地,那就是反叛;而如果十萬蜀軍順利撤回,那就證明魏延根本沒有燒絕棧道,也就完全是內部權力鬥爭。

陳壽在編寫《三國志》時,一方面採信了魏延燒絕棧道的謊言(因為十萬蜀軍確實快速撤回了),一方面又註解說魏延只是想殺楊儀,不是反叛。

其實是不正確的和相互矛盾的。

因此我只想說的結論是魏延沒有謀反,諸葛亮把軍權交給了他並且他成功的把軍隊帶了回去。

只是後來楊儀在路上殺了魏延,並編造了一些謀反證據最重要的是當時楊儀不是一個人,還有很多人參與了此事。

其實,明眼人都能夠看出:在魏延事件里,當時和此後的蜀漢當權者,大多數人都是站楊儀隊伍,表態支持楊儀,而反對魏延的,魏延代表他自己,而楊儀是屬於丞相府的人,某種意義上講跟楊儀過不去就是跟丞相府過不去。

楊儀

——禕紿延曰:「當為君還解楊長史,長史文吏,稀更軍事,必不違命也。

」禕出門馳馬而去,延尋悔,追之已不及矣。

(魏延傳)

——延、儀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

後主以問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琬、允咸保儀疑延。

(魏延傳)

——儀等令何平在前御延。

儀遣馬岱追斬之,(魏延傳)

由此可以看到:參與這個「陰謀」的人:包括:蔣琬、費禕、董允、王平、馬岱。

而只有姜維沒有參與其中的記載。

那麼,這些人中,蔣琬、費禕就是蜀漢後面的兩代領導人,而王平等也是掌握軍權的高級將領,這些人如果為魏延平反,則表明他們當時是支持了反賊楊儀,那麼他們怎麼向朝廷和人民交代呢?所以,在蔣琬、費禕時期,蜀漢是絕不會為魏延平反的。

現在有資料說:在漢中發現了蜀漢為魏延平反立的碑,如果真有,那也一定是沒有參與此事件的姜維時期的作品了。

那麼這些人為何集體反對魏延?我分析有以下理由:

其一,魏延不屬於他們的丞相府小集團,而楊儀屬於。

我們知道,魏延是劉備一手提拔起來的,而且在軍事方面對諸葛亮並不服氣,有些個人意見。

而楊儀、蔣琬、費禕、董允、王平等全部是諸葛亮丞相府的高級官員或直接被諸葛亮大力提拔。

比如:

楊儀是丞相長史,蔣琬是丞相留府長史、費禕是丞相司馬、董允是諸葛亮親自任命的負責皇宮的親信,而王平則是諸葛亮破格提拔的大將。

這些人自然會相互保護、相互支持了。

其二,魏延的職務很高,如果沒有**掉,以後確實蔣琬等人很難制約。

而楊儀則不同,不過一個與蔣琬平級的文職,在事情過後是很容易搞掉的。

因此,從今後掌權的大局出發,也要先除掉魏延。

後來的情況也確實如此,楊儀很快就被除掉了。

楊儀是不是按照諸葛亮的部署行動姑且不論,軍中的事情從來不是看人多的,而是尊卑分明,靠職位說話。

魏延的前軍師,征西大將軍,假節,涼州刺史,特別是這個假節,就讓魏延有了臨濟專斷的權利。

而且這個權利是諸葛亮死後軍中所獨有的,或者說是朝廷給的權限所獨有的,即便楊儀身負諸葛亮遺命也大不過朝廷的職位安排下的權力。

僅僅就當是軍中的職位權力以及魏延久經百戰的軍人和楊儀從未統領過大軍的書生來看,魏延的正統性無論如何都要高於楊儀。

但費禕依然選擇了楊儀,王平,蔣琬,董雲等人也是,就充分說明了這已經不是什麼遺命不遺命的問題了,而且諸葛亮死後蜀國的朝廷格局爭鬥。

所以魏延的死於權利鬥爭,應該是丞相府容不下他,想要他的命,大家就找楊儀來當這個領頭羊,反正他倆平時最不對付,如果真出了問題,找楊儀當替死鬼就行了。

楊儀這個人能力強但是很偏執,被人拿刀使都不知道,夷了魏延三族之後自己也沒有得到什麼好處,被安排了一個閒職,之後亂說話被貶,寫信罵了一通朝廷就自殺了。

分析完。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魏延被馬岱斬殺,是魏延打不過馬岱嗎?

魏延是三國蜀漢名將,武藝高強,特別是在後期,絕對是蜀漢的一哥,如果魏延說第二,沒人敢說第一,論智謀,魏延厲害,論武力,魏延也很厲害。既然魏延這麼厲害,為什麼被馬岱斬殺?是魏延打不過馬岱嗎?

楊儀派馬岱殺了魏延,楊儀是怎麼死的呢?

魏延是三國時期蜀漢名將,功勳赫赫,諸葛亮死後,魏延和長史楊儀爭權,兩個人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魏延爭權失敗後,軍隊一下子散了,魏延和兒子等少數幾個人逃到漢中。楊儀派馬岱追斬了魏延,並滅了魏延三族,...

諸葛亮死前說魏延必反 得知真相後讓人心寒

前兩個疑案中,我們發現蜀漢政權中三大勢力的權力鬥爭頻繁,諸葛亮不得不通過 「依法治國」協調各方。建元元年(公元228年)馬謖被殺;建元九年(公元231年),李嚴被廢。這兩記重拳,雖然暫時緩解了三...

魏延為什麼寧願被殺,也不投降魏國?

魏延是三國蜀漢名將,在劉備時代,魏延受到重用,鎮守軍事要地漢中,成為獨當一面的大將,鎮守漢中多年,一直確保漢中無事。劉備死後,在「五虎上將」相繼凋零的情況下,魏延成為蜀漢的重要將領,一直跟隨諸葛...

蜀漢大將魏延之死,罪責應該歸咎於他

魏延是蜀漢的軍事名將,他善於養兵,又能征善戰,從一屆小兵(部曲)官至牙門將軍,然而卻死於非命,舉家上下更是被夷平。那麼,魏延究竟有什麼罪大惡極,導致落得如此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