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三國志》說漢中——魏延受重任於漢中 冤死亦漢中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魏延是三國蜀漢朝時漢中首位太守,後進封南鄭侯。

這位劉備帳下一員膽略過人的大將,最後竟以「背叛」的罪名被斬殺,在漢中留下一樁歷史冤案。

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競演繹出魏延腦後有一塊「反骨」,這是人類頭上第一個長有「反骨」的人。

不過,世界醫學史上對人的大腦解剖、分析、研究,至今尚未發現「反骨」這樣一塊奇特的骨頭。

這是羅貫中,恐怕也是世界小說史上對人頭描寫最獨特的地方。

何謂「反骨」?即長著一塊有反叛意識的骨頭,魏延可謂世界第一人。

但縱觀魏延一生,劉備寓居荊州,招募賢士之時,成為劉備麾下的將領。

劉備入蜀,魏延率部屬跟隨,奪關斬將不說,孫吳毀盟,魏延沒有反;白帝託孤魏延沒有反;雍固叛亂,魏延沒有反;後來諸葛亮病死五丈塬,魏延非但沒有反,相反說出了不可「以人死廢天下之事」的以蜀漢政權為大局的至理名言。

魏延的「反骨」哪裡去了呢?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畢竟是小說家言,不是真實。

《三國志·魏延傳》有千字左右,主要記了兩件事:一是劉備稱漢中王,拔魏延為漢中太守之事;二是諸葛亮病逝,楊儀總督軍務,令馬岱斬殺魏延於漢中的事。

同時還記有魏延對諸葛亮的不滿,以及和楊儀「有如水火」的關係。

守漢中,不負劉備重任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從守操手中奪得漢中,稱漢中王,在離漢中時要選拔一員大將鎮守因漢中乃川蜀的北大門,有「若無漢中則無蜀矣」之稱,因此鎮守漢中的責任可與鎮守荊州相比。

當時關羽鎮守荊州,劉關張三人恩如兄弟,而鎮守漢中,眾軍議論,以為「必在張飛」,而張飛也認為非己莫屬。

豈知此次劉備力排眾議,提拔魏延為鎮遠將軍,漢中太守,總攝漢中的軍政事務。

這一決定與劉邦拜韓信為大將,「一軍皆驚」何其似。

劉備軍團上下莫不為之震驚,對魏延刮目相看。

在劉備即將離開漢中,大會群臣時,劉備在會上問魏延:「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何雲?」魏延擲地有聲「若曹操舉天下之兵來犯,請為大王拒之;若遣偏將率十萬之眾而至,請為大言之」劉備拍手稱善,在場的官員「咸壯其言」。

魏延不負劉備重任,在守衛漢中首創合《周易》「重門」之義的「圍守」禦敵之法,卓有成效。

他在漢中一線依地起勢築起一座座土圍子為營寨,各圍屯糧屯兵,互為救援。

延熙七年(244年)曹爽率十萬大軍攻蜀,漢中守軍不滿三萬,力量懸殊,諸將驚惶。

有人主張撤掉圍守,退保漢、樂二城,王平卻主張利用諸圍據守,以待援軍。

結果,「王平捍拒曹爽,皆承此制」,獲得直到米勢這一投的成功。

後姜維主持蜀漢國軍務時,以為魏延的諸圍錯守,「可禦敵,不獲大利。

不若使聞敵至,諸圍皆斂兵聚谷,退就漢、樂二城」,放敵入漢中,待其疲乏後擊之,因而撤圍守。

對姜維此舉,後人評論說:「外戶不守而卻屯以引敵,且欲俟其退而搏之,真開門揖盜之見。

」還有的認為這是蜀國滅亡的原因,說:「維之失計,漢之所以亡,良然。

」關於蜀亡與撒圍守的關係歷來多有見仁見智,不過,魏延在漢中創置圍守,足見其才幹不凡和不墨守成規、善於創新創奇。

獻奇策,諸葛不許 諸葛亮託孤輔政後,魏延作為受劉備器重的資深大將,開始也受到尊重。

諸葛亮北伐,「駐漢中,更以延為督前部,領丞相司馬,涼州刺史」。

不過,魏延很快就對諸葛亮產生不滿情緒。

在第一次北伐前的軍事會議上,魏延獻策由子午谷直襲長安之計,他說:「聞坐鎮長安的夏侯懋,年少,魏主之女婿,怯而無謀。

今若給我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接出褒中,沿秦嶺而東,由子午谷向北,不過十日,可達長安。

蜀軍驟然出現在長安城下,夏侯懋必定惶恐失措,棄城而逃。

……我軍可收長安邸閣的儲糧接濟軍食,那是足夠軍用的。

」接著,魏延又提議諸葛亮同時率大軍從斜谷殺入關中,與他配合,這樣,不到二十天兩軍便可會師,「如此,則一舉而咸陽以西可定矣」。

《三國志·魏延傳》裴松之注引《魏略》曰:

夏侯懋為安西將軍,鎮長安。

亮於南鄭與群下計議,延曰:「間夏侯少,主婿也,怯而無謀。

今很不過十午而北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長安中惟有御史日可到長安。

楙聞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食也北東方相合京兆太守耳,橫門即閣與教民之谷足周如此則一舉聚,尚二十許日,而公從斜谷來必足以達而成陽以西可定矣。

」亮以為此縣危不如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十全必克而無虞,故不用延計。

裴松之注引《魏略》和司馬光的《資治通鑑》的記載是完全吻合的。

這就是魏延乘虛蹈隙出奇兵於子年道,偷襲長安,然後與諸葛亮會師,再奪取潼關,西撫隴右,一舉而定秦川,這是一個極有膽識的兵行方略。

魏延在漢中多年,深知子午道是去長安最便的捷徑,長安守將怯弱無謀,正可出其不意,這並非不可能。

然而,諸葛一生惟謹慎,認為「此懸危,不如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十全必克而無虞」,故而對魏延所獻奇策方略「置而不許」,堅持出祁山攻魏的主張。

魏延的奇策,諸葛亮束之高閣不用,於是首次北伐的先鋒按說理應是魏延,卻授予馬謖,結果鑄成北伐使魏延對諸葛亮產首戰的敗局。

這當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生不滿情緒,並懷疑其軍事才幹。

於是魏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均遭拒絕。

魏延因此「常謂亮為怯,嘆恨已才用之不盡」。

不過,諸葛亮未與之計較。

冤死漢中,令人嘆惜魏延作為一員戰將,「善待士卒猛過人」。

然而他的傲慢,自恃藝高功大,目中無人,這是魏延的致命弱點。

唯楊儀也因自恃其才,不把魏延放在眼裡,二人自恃藝高功大,目中無人,這是魏因此積怨,終致拔刀相見。

但諸葛亮不忍偏廢二人,同時也無力解決這一矛盾。

《三國志·魏延傳》云:「唯楊儀不假借延,延以為至念,有如水火」。

冤殺魏延《三國志,魏延傳》作了詳細記載,現錄出:

秋,亮病困,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

亮適卒,秘不發喪,儀令禕往揣延意指。

延曰:「丞相雖亡,吾自見在。

府親官屬便可將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云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當為楊儀所部勒,作斷後將乎!」因與禕共作行留部分,令禕手書與己連名,告下諸將。

禕紿延曰:「當為君還解楊長史,長史文吏,稀更軍事,必不違命也。

」禕出門馳馬而去,延尋悔,追之已不及矣。

延遣人覘儀等,遂使欲案亮成規,諸營相次引軍還。

延大怒,(才)〔攙〕儀未發,率所領徑先南歸,所過燒絕閣道。

延、儀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

後主以問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琬、允咸保儀疑延。

儀等槎山通道,晝夜兼行,亦繼延後。

延先至,據南谷口,遣兵逆擊儀等,儀等令何平在前御延。

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輩何敢乃爾!」延士眾知曲在延,莫為用命,軍皆散。

延獨與其子數人逃亡,奔漢中。

儀遣馬岱追斬之,致首於儀,儀起自踏之,曰:「庸奴!復能作惡不?」遂夷延三族。

建興十二年(234年)八月,請葛亮病危,「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作自之後退軍節度「卻把魏延撇在一邊,作了部署:「令魏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

」諸葛亮明知魏延與楊儀互有仇恨,卻只向楊儀面受機宜並委之總督軍務及指揮魏延。

諸葛亮明知楊儀不能指揮魏延,卻偏偏如此,還遺有「軍便自發」的大權。

這正是魏延性矜高傲上,得不到諸葛亮的賞識,而帶來的殺身之禍。

諸葛亮一死,楊儀就令費禕去摸一下魏延的意圖。

魏延以為諸葛亮一死應該輪到自己總督軍事,伐魏殲敵的時機到了,便說:「丞相雖死,吾自見在。

府親官屬可將靈柩運回安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豈能因一人死而廢棄一統天下的大事?」這番以蜀漢政權大局為要的忠言,當時都置之不理,而且楊儀總督軍務,令魏延斷後,果然不服。

他說:「我魏延乃堂堂大將,豈是楊儀小子可以指揮,為他斷後的嗎?」費禕早知諸葛亮的部置自然不會支持魏延,但卻假意說:「吾為君去勸解楊長史。

他身為文吏,不曉軍事,不會不聽從你的安排。

」說完馳馬而去。

此時,魏延處於對全軍行動不可知的孤立境地,於是派人去楊儀處察看,發現「諸營相次引軍還」。

魏延感到自己被遺棄,大怒而喪失了理智,在楊儀率大軍尚未開拔,魏便先行撤離五丈塬,經棧道南歸漢中,「所過燒絕閣道」,以發泄對楊儀的不滿魏延不服從諸葛亮遺命,擅自撤離,燒毀棧道、給蜀軍引還帶來困難,於是楊儀上表,告魏延反叛。

魏延以楊儀假公報私仇,也告其謀反。

二人「各相示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於成都。

後主劉禪難斷孰是孰非,詢問待中董允和留府長史蔣豌,二人「威保儀疑延。

」劉禪便令蔣琬率宿衛軍北行,以防不測。

當魏引軍至褒谷口,楊儀、費、姜維等率軍也隨後趕到。

魏延領兵擊楊儀軍,楊儀派王平對戰,王平指著魏延及其將土說:「諸葛公雖死,而屍骨未寒,爾輩競膽敢如此!」魏延屬下紛紛倒戈,一鬨而散,僅剩下魏延父子等數人。

魏延無可奈何,只好向漢中奔逃,途中楊儀派馬岱追上斬殺之,朝庭「遂夷延三族」。

後楊儀回成都,未能擢得尚書令之高位,口出怒言,反叛之心暴露,被後主「收儀下獄,儀自殺」。

魏延的反叛被斬並夷三族,是一樁歷史冤案。

諸葛亮死後魏延並沒有率兵北投曹魏,而是不得已南還漢中。

當重新審視這段歷史時,不得不指出:首先是諸葛亮種下的冤案禍根,他在殞命前召開的退軍布置的軍事行動會議,不應該不讓魏延參加,魏延無論從資歷還是軍事作戰能力,當時幾乎沒有人能超過他;其二,明知楊儀與魏延有隙,偏讓文官楊儀總督軍務,這不僅是危險的,而且給楊魏間製造了更大的矛盾;其三,不該留下「軍便自發」的難以把握分寸的「發口」。

當然,魏延的不冷靜,不遵從遺命也是造成自身冤案的因素之一。

最後楊儀回成都,反叛之心的暴露,是對諸葛亮殞前任楊儀總督軍務的嘲弄。

如果諸葛亮從蜀漢朝廷的利益出發應如何對待魏延呢?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作為丞相,又是託孤大臣,一旦病逝,魏延是一個無人能駕御的人,他官至征西大將軍,假節,並封侯其資歷是最老的,勇略雙全。

諸葛亮想到一旦逝去,魏延有可能挾後主令蜀漢,所以便借這次退軍,充分利用楊魏二人之間的矛盾,想置魏延於死地。

其蜀漢政權的大政方略早已安排,這在前後出師表里早已明示,若魏延在,諸葛亮恐自己所有的大政方略、人事安排,魏延將會推翻。

出祁山和出子午道就是例證。

例證之二,在劉封殺與不殺的問題上,諸葛亮就思慮到劉備逝後封剛猛,易世之後終難制御,勸先主因此除之」。

於是劉備賜死劉封,讓其自裁。

諸葛亮對劉備的養子劉封尚且如此,更不要說魏延了。

所以諸葛亮死前,必定會充分利用楊魏間的矛盾,除掉魏延,以確保自己的身後安排,事實也是這樣,他死後蔣琬,之後是費禕,再後是姜維。

魏延受重任於漢中,冤死亦漢中。

漢中是魏延榮辱雙全的魂地,也是一個永遠說不完的話題 。

田孟禮:文化學者,當代作家。

著有:《陸遊天漢魂》《讀史記說漢中》《讀三國志說漢中》《天漢集史》等,電視紀錄片:《漢水漢中》(與他人合作),十二集紀錄片《漢魂漢脈》,以及論文入選1997年中央文獻出版社《詩雄與雄詩》,2005年論文入選人民出版社《陸遊與越中山水》等,此外發表小說散文若干篇,主編出版《略陽縣誌》。

新著《古褒國與褒姒一兼說褒姒與秦國的誕生》由國家文物出版社即將出版。

現為中國陸遊研究會會員,陝西理工大學漢水文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漢中市文化名市建設顧問,省作協會員。

下期預告:《劉備取漢中,諸葛亮問計楊洪》

漢中市在路上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不失初心,不忘初衷.

做漢中形象的傳播者

我們一直在路上.....

影院廣告 | 戶外廣告| 新媒體廣告

旅遊宣傳 | 宣傳片製作

業務合作:17709160920

旅遊諮詢:18091610777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點擊閱讀原文可以進行文章搜索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諸葛亮為何在自己死後一定要殺魏延?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臨死前便已料到魏延會造反,便提前安排了馬岱準備殺他,在魏延大喊三聲:「誰敢殺我?」之後,馬岱手起刀落一刀便砍了魏延的人頭,諸葛亮身上「料事如神」「神機妙算」的神奇特點再次顯現。

魏延為什麼寧願被殺,也不投降魏國?

魏延是三國蜀漢名將,在劉備時代,魏延受到重用,鎮守軍事要地漢中,成為獨當一面的大將,鎮守漢中多年,一直確保漢中無事。劉備死後,在「五虎上將」相繼凋零的情況下,魏延成為蜀漢的重要將領,一直跟隨諸葛...

解析為什麼說魏延謀反是蜀漢第一冤案

魏延是一位效忠蜀漢,深得劉備依賴和重用的良臣。魏延出身行伍,早年領部屬隨劉備入蜀,想為光復漢室建立一番功績,因而屢立戰功而不斷升遷。劉備重用魏延漢獻帝建安二十年,劉備奪取漢中,封漢中王,遷治成都...

假如魏延投降魏國,結果會如何?

魏延作為蜀漢大將,死的非常可惜,當然,也很冤枉,實際上,只是魏延和楊儀內部的政見分歧,不是造反,但魏延被楊儀派遣馬岱斬殺,確實很不應該,魏延絕對是冤枉的,蜀漢這麼做,也是自毀長城,本來後期就缺大...

蜀漢的給力帥才魏延是怎麼「被反骨」的?

當魏延被馬岱率精兵擒拿捆綁跪地,眼角瞥見軍刀在藍天下劃出幾條優美弧線劈向他和兒子的脖頸時,他終於明白,在與文官集團漫長的爭奪丞相繼承人的權力博弈中,單槍匹馬的自己不僅已經完敗,而且已徹底「被反骨」。

魏延被殺,最大的失誤在什麼地方?

魏延是三國時期蜀漢名將,在後期,魏延是諸葛亮北伐時僅有的兩位宿將之一,另一個是老將趙雲,當時的魏延,正是人生中最好的時期,但是,因為諸葛亮的安排,魏延沒有受到重用,加上和長史楊儀不和,最終在爭奪...

魏延被馬岱斬殺,是魏延打不過馬岱嗎?

魏延是三國蜀漢名將,武藝高強,特別是在後期,絕對是蜀漢的一哥,如果魏延說第二,沒人敢說第一,論智謀,魏延厲害,論武力,魏延也很厲害。既然魏延這麼厲害,為什麼被馬岱斬殺?是魏延打不過馬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