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毛主席評價諸葛亮《隆中對》二分兵力取天下的正誤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前幾天看諸葛亮傳時,偶然間看到毛澤東對他的一句評價:「其始(諸葛亮)誤於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亮三分兵力!」這句話大體意思就是批評諸葛亮在隆中時說的「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士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這種分兵作戰的戰略計劃。

可是這計劃真的有錯麼?又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評價?  

依我之見,這計劃沒有錯,但毛主席也沒說錯!我並非是說空話,事實的確如此!下面我來解釋一下…

首先先站在三國的那個時代。

當時的荊州與益州緊緊相連,可以說荊州就是益州的入口。

若從益州出兵只有一條路---就是兵發漢中以襲取雍州。

這樣做的好處是因為漢中是益州的門戶,所以從漢中出兵能做到進可攻,退可守。

即使出兵失敗也能有回身之地。

而且益州向來是個沃野千里的險國,比如劍閣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其險由此可知!然後荊州兵「以向宛洛」與益州軍同攻雍州,這就是諸葛亮的用兵路線。

當我們看到三國地圖時不免會有這樣的疑問:當時的荊州與曹魏地盤的雍州、司州、豫州相連,為什麼諸葛亮的《隆中對》指示唯獨攻打雍州呢?況且在戰略中已經有一支軍隊攻打雍州了。

依我之見,只有四個字---雍州能攻!因為打仗決定攻占某個地方是要有一個前提的---打得下、守得住!俗話說「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所以你要進攻某個地方就得想想有沒有實力來把守你的戰鬥成果。

講到這我可以用一個三國中的小故事來比喻一下---在孫權做攻打關羽鎮守的荊州的決策時他曾問呂蒙:我們打荊州合適還是打徐州合適?呂蒙說:主公,徐州打是打的下來,因為徐州是一片平原,故而易攻難守。

但是打下來留多少兵守是個問題。

如果兵留多了曹軍不來就太浪費人力,如果留少了曹軍來打又守不住,所以不如去拿下荊州,因為我們拿下荊州有能力以最少的兵力來守住它。

所以劉備軍攻雍州可以拿得下、守得住,若攻司州、豫州就難說了。

因此我覺得二路軍隊同時攻打雍州是一個很英明的決策!所以荊州兵按照由「宛到洛」的進攻路線打雍州是很有利的,沒有人會想到孤注一擲的把荊、益的軍隊聚一起單路出兵,這樣風險大、效益小,以劉備的聰明是絕對不會這樣做的,他不會重蹈袁紹的覆轍!

具體說說《隆中對》的策略:劉備帶領益州的軍隊「出於秦川」,就是攻打長安城往西的領域了。

具體進攻方式大概是由漢中出兵,攻散關軍屯五丈原以震關中,分兵占據隴西、洮陽,割渭水以南的區域與羌人聯合;或涉險暗中派輕兵由子午谷(魏延的子午谷奇謀)直擊長安!這是劉備軍的任務;在看看荊州軍(在劉備陣營中的上將,只有關羽能獨當一面,而且也是他鎮守荊州,所以我姑且認為諸葛亮的計劃中的上將是關羽吧!),關羽領荊州軍取道宛城進攻洛陽,洛陽就在長安的東邊,在宛城的西北面,如果出兵順利且拿下洛陽,就可以說曹軍完全失去了關中地盤的控制,故而涼州也必定成為劉備軍的囊中物(涼州在雍州西面)這樣劉備勢力就能大大提升!(有興趣的可以查一下地圖)我們不禁要問,這樣出兵的意義是什麼呢?兵分二路可以讓對方難以相顧,分敵之勢。

且兩路軍可以一同聚集在洛陽甚至聚集在虎牢關,以威脅陳留、許昌。

這樣劉備就真正可以進可攻、退可守了!有人又會說,當你分兵兩路讓對方首尾難顧時,你的戰力不也大大削減了麼?的確如此,但你忽視了另一個勢力,那就是孫權!諸葛亮的隆中對也有一句話就是外結孫權!在蜀軍出兵的同時,可以讓孫權進軍威脅徐州、揚州等地。

雖然孫劉單個勢力不如曹魏,但勢力相加肯定能讓曹軍難以防禦!如此劉備分兵二路,曹軍則分兵數路,勝敗之事猶難預料啊!

  因此我認為諸葛亮的出兵藍圖是正確的,至少是站在三國的時代來分析,這個計策簡直天衣無縫!至於後來蜀人失敗,是由於丟失荊州和夷陵之戰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在來說說毛澤東的看法。

他認為諸葛亮的分兵之策是錯誤的。

我姑且回到他的時代去想:在他領導紅軍作戰之時,紅軍實力弱小,特別是長征的時候,他帶領著三十萬紅軍主力(與其說是紅軍主力不去說是紅軍全軍)歷盡磨難艱險,終於勝利!在那個時候,是不容的他分兵取敵的,因為軍隊聚集一起尚難自保,何況要多線做戰呢?甚至到後來紅軍都是小股部隊作戰,可想而知其實力應當不強大。

當然最終毛主席領導的軍隊勝利了,這是他正確的領導而取得的勝利!以他的能力來評價諸葛亮的戰略,我們後人無法也不能去指點什麼,因為我們沒有身臨戰火的洗禮,不知道戰爭的殘酷,更沒資格談論古人的戰鬥藍圖。

我們只能瞻仰他們的光輝事跡,僅僅是瞻仰!

  或許我後來寫的這些文字有些過於婀臾奉承,我承認,但這也是事實存在的。

我只是就事論事而已…  易中天先生在他的《品三國》中說「劉備進了益州就相當於進了保險箱。

」這句話意思就是說益州這個地方軍隊難以進出。

所以諸葛亮一直強調讓劉備占領荊州,看來這荊州就是「保險箱」的鑰匙了。

那為什麼諸葛亮要讓劉備放著好出軍的路(荊州)不走還要讓他帶領軍隊走崎嶇難行的、不利出兵的蜀道呢?我覺得不利不是不能,出兵是要靠方法的,不是簡單到按照《三國演義》中諸葛亮那樣給每個武將一個小包包、小錦囊就能輕而易舉到達目的地而且取勝的。

要知道,兵者,詭道也!要是能用兵得當,即使在崎嶇的、艱險的道路也能進退自如!而且也只能出兵秦川才能更好的與荊州部隊相呼應、相配合,只有這樣才能震撼敵人!

  戰爭之事,其實沒有固定的戰略,因為戰場是瞬息萬變的。

只有那些能順著戰爭形式做出順應變化的將領,才能掌握戰場主動權。

就像中國解放戰爭濟南戰役期間,工農紅軍就曾用分兵、合兵共同打擊敵人。

比如說圍點打援之法,就是明顯的分兵之策!因此我認為諸葛之法、主席之策都是正確的。

那都是他們經過分析戰場形勢做出的正確判斷。

沒有所謂的對與錯之說…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陶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歷史成夢,以今觀古,之所以會有不同的觀點,我認為是由時勢造成的!曾經我在一本書中看到過這麼一句話:「三國豪傑何其多,世豈無英雄!遂使豎子(司馬炎)成名(一統天下)!曹劉孫皆無力一統,非才力也,乃時勢也!」看到這,對於三國的遺憾似乎變成了對英雄們的傷感…  

春風又綠,彈唱歷史風波;獨坐沉思,嘆傷滄桑古國。

偶然,去展望褪色的歷史,那一幕幕的,慷慨悲歌…時勢造就了英雄,也湮沒了英雄,傳至現在,只剩下了那久久不息的嘆聲。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劉備鼎盛時擁有多少軍隊

劉備鼎盛時擁有多少軍隊現在很多人都認為劉備鼎盛的時候非常強大,甚至有人還疑惑為什麼劉備在蜀國鼎盛的時候不去攻打曹魏,進而奪取天下呢?

假如關羽不丟荊州,會不會出現又一個漢朝?

關羽大意失荊州,是三國時劉備方面最重大的戰略失誤之一,這直接打亂了劉備和諸葛亮隆中對時對劉備方面發展的戰略規劃,即在占有荊州和益州、漢中時,「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率荊州之兵以向宛、洛,將軍...

三國演義:諸葛亮~悲劇的英雄

諸葛亮,徐州人士,早年跟隨叔叔諸葛玄在荊州,叔叔死後就留在南陽耕種。叔叔在世時,曾上過學堂,17歲那年叔叔去世,輟學務農。在南陽郡,白天耕種,晚上看書,因天資聰穎,悟性極高,漸有經天緯地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