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諸葛亮是不是導致蜀國滅亡的兇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三國時期的蜀漢丞相諸葛亮歷來被稱為政治家、軍事家,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公正、廉明的作風,受到歷代的一致好評。

但是歷史上的諸葛亮是人,演義當中的諸葛亮是神。

魯迅先生說得非常正確,諸葛亮是中國造神運動的結果,也是封建士大夫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可以說蜀國迅速衰敗與諸葛亮是脫不了干係的。

歸結起來大致有六個方面的原因。

1、事無巨細、事必躬親。

諸葛亮最大的一個致命弱點,那就是事必躬親,凡事都要「親往密察,以保萬無一失」,以致積勞成疾,過早謝世,未能為蜀國建立起一統天下之大業。

其結果是諸葛亮死後費禕、董允、姜維等人只能獨當一面,而不能統馭全局,致使政令、軍令不能統一。

諸葛亮在前出師表中寫道:宮中府中,具為一體……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這樣的管法,即使劉禪有雄才大略,也無展示之處。

諸葛亮在世的時候蜀中大小事情全憑「相父」決斷,劉禪根本就未親政,使得諸葛亮死後後主對軍國大事一無所知,更無法作出決斷。

2、不能知人善任。

其結果是諸葛亮死後蜀中無大將,廖化為先鋒。

政治、軍事上沒有可當大任之人,加之後主昏庸、黃皓弄權,使蜀國迅速衰敗。

諸葛亮識人的能力比劉備差,在街亭一戰中,劉備早已叮囑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但諸葛亮認為其軍事理論很好,就委以重任,結果造成阻援行動的迅速失敗;

3、隆中對的戰略錯誤。

在隆中對中諸葛亮制定了占據荊州、奪取巴蜀占據漢中以為更本,然後以圖中原的戰略構想。

造成原本弱小的蜀國不能集中優勢兵力於一點,只是兵力分散,處處薄弱。

況荊州乃四戰之地,易攻難守,即使荊州不丟,問鼎中原也無可能。

4、治國有方、馭軍無能。

諸葛亮在治國方面可謂出類拔萃,在短時間內使蜀國改變了劉璋時期的暗弱政治,使百姓富足。

但在軍事方面雖六出祁山皆無功而返,且首出祁山在一片大好形勢的情況下,因街亭之敗造成全線崩潰。

首出祁山是三國鼎立後的首次北伐,其意義非同一般。

當時,關中震動、隴西三郡望風歸降,魏國遣大將張合來抵禦蜀軍。

諸葛亮深知此次北伐的重要性,也知道張合乃魏之名將,更知道街亭對蜀軍的重要是生死攸關的,當時諸葛亮應親駕街亭,這樣斷無街亭之失。

如是,潼關以西歸蜀國多時矣,三國歷史就有可能改寫。

諸葛亮雖深知依蜀國的國力無法和魏國打一場曠日持久的消耗戰,應該以奇兵勝之,但在以後的五次北伐中,仍然以法進兵。

而魏國統帥深知蜀軍的弱點,堅守不戰,致使蜀軍雖六出祁山皆無功而返。

可見,諸葛亮的軍事指揮才能和魏國同帥司馬懿相差甚遠。

三國演義當中為美化諸葛亮,把他描寫成一個「失敗的英雄」。

5、窮兵黷武。

蜀國人口不過94萬多,劉禪投降時有兵11萬多人,是三個國家中比例最高的一個。

而當時魏國人口500多萬,吳國人口240多萬。

在蜀國存在的42年間,大的戰爭就又征南、征吳、六出祁山、九伐中原等。

連年征戰使得蜀國國力凋敝、人口減少,大量的精壯勞力從軍破壞了蜀國的經濟。

6、剛愎自用。

在首伐中原時,魏國派夏侯懋率軍抵抗,魏延上帳獻策曰:「夏侯懋乃膏粱子弟,懦弱無謀。

延願得精兵五千,取路出褒中,,尋秦嶺以東,當子午谷而投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

夏侯懋若聞某驟至,必棄城望橫門邸閣而走。

某卻從東方而來,丞相可大驅士馬,自斜谷而進,如此行之,則咸陽以西,一舉可定也。

」諸葛亮卻以「此非萬全之策」為由,拒絕考慮。

其實六次出師,很難說諸葛亮純粹是為了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實際上他已經陷進了一個惡性循環:越是出師失敗,越是需要再一次出師證明自己的能力。

換句話說,剿滅不了曹魏就說明這是一個錯誤的決策,一再出師還是剿滅不了就說明這個決策錯上加錯。

但是諸葛亮還是一意孤行,而他任性的結果就是耗費了西蜀大量的人力物力,直接造成了西蜀的滅亡。

(自『愛向虎山行』)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諸葛亮北伐為何失敗,毛主席一語道破天機

三國後期,蜀漢丞相諸葛亮為興復漢室,完成先帝劉備遺願,先後六出祁山,北伐中原。然而,每次都以失敗告終。最後一次北伐中原,諸葛亮勞累成疾,病逝五丈原。至此,蜀國偏安一隅,之後雖然有姜唯北伐中原,但...

褪去「神話」光環後揭秘歷史上真實的諸葛亮

我們了解諸葛亮大多是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治國有方,料事如神,但小說畢竟有太多虛構成分,魯迅就曾有「狀諸葛亮之智而近於妖」的評論。那麼,讓我們褪去他的「神話」光環,作為「凡人」的諸葛亮究竟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