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的苦心你沒懂 諸葛亮為什麼不讓姜維接自己的班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三國演義後期,如果說到戰爭,首推諸葛亮的六出祁山,再就是姜維的九伐中原,在我們看來,姜維的這種軍事動作,完全是為了繼承老師諸葛亮的遺志。
但是,細細品味秋風五丈原的橋段,會發現諸葛亮從來沒有這樣的意思,姜維也沒成為他的指定接班人。
在蜀國陣營中,姜維屬於後來者居上的人物。
最早獻身曹魏的國防事業,軍事才能不須說,連神機妙算的諸葛亮都曾一度敗於其手,可見此人本事了得。
這樣的人才,在蜀國不多見,但在曹魏陣營中卻是不少,像司馬氏兄弟、鄧艾、鍾會等人,都是出了名的將帥之才。
從來物以稀為貴,姜維在魏國有這些人給比著,倒也顯不出有多麼優秀。
或許就是蜀國人才匱乏的緣故,諸葛亮遇到此等人物,頓時有了收降之心。
於是採取離間之計將姜維收到了麾下,目的就是精心調教,為將來的蜀國留下一個統帥三軍的得力幹將。
而姜維,在魏國本就不怎麼顯山露水,見諸葛丞相如此看重,自然也就樂得歸降了。
事實證明,姜維的選擇沒有錯。
有了諸葛亮的傾力栽培,姜維的軍事智慧日臻成熟和完善。
唯一的不足在於,姜維年輕,威望和地位還不足以駕馭大局。
因此諸葛亮垂危之際,並沒有讓姜維完全接替自己的位置。
秋風五丈原。
當李福奉劉禪之命前去詢問諸葛亮後事的時候,諸葛亮先推蔣琬,再薦費禕。
兩代丞相人選都安排妥當了,卻唯獨對姜維沒做特殊交代,可見諸葛亮並沒有讓姜維獨當一面挑大樑的打算。
這讓姜維很傷心也很失望,本想繼承諸葛老師遺志,以攻為守,為蜀漢贏得更大生存空間。
但孔明的交代非常清楚,三權分立,各負其責,自己作為軍事幹部,要想獲得爵祿地位就只能依靠軍功。
於是姜維連連上表,定要出師北伐。
早前,諸葛亮是六出祁山,後來姜維卻是九伐中原,比諸葛老師有過之而無不及。
而顯然,蔣琬、費禕都是寬濟博愛、墨守成規之人,對姜維窮兵黷武、一意北伐並不感冒。
意見有分歧,矛盾自然也就產生了,於是費禕就出面做姜維的工作:「吾等不如丞相亦遠矣,丞相猶不能定中原,況吾等乎?不如且謹守社稷,以俟能者。
」不料姜維卻說:「人生如白駒過隙,似此遷延歲月,何日恢復中原乎?」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見姜維不聽勸告,也就只能聽之任之了。
問題是,打仗不僅要花錢,而且還是要死人的。
勝了勞民傷財,勞而無功,敗了卻免不了招致非議。
何況,朝廷的銀子都用到了打仗上,劉禪的花錢問題自然就顯得捉襟見肘。
更加上姜維常年領兵在外,與領導接觸的機會越來越少。
時間長了,流言蜚語滿天飛,搞得姜維很被動。
本來北伐就不被人看好,形勢的發展對姜維極其不利。
而後來在對宦官黃皓的處理問題上,姜維偏偏又與最高長官劉禪發生了分歧。
姜維忠誠,忠誠的人喜歡認死理,非要去找領導理論。
這一來就闖禍了,雖說劉禪有修養,最後還是說出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來:「卿何容不了一宦官耶。
」此語一出姜維明白了,自己不比諸葛老師,在皇上心目中的位置沒有想像的那麼重要。
經此一事,姜維真正意識到了自己的危險和處境。
正在愁眉苦臉的時候,還是郤正給他出了個主意:「可奏知天子,前去沓中屯田,一者,得麥熟以助軍食;二者,可以盡圖隴右諸郡;三者,魏國不敢正視漢中;四者,將軍在外掌握兵權,人不能圖之;五者,足以避其禍亂也。
此乃保國安身之法,可早行之。
」姜維一聽恍然大悟,於是依計而行,屯田避禍。
開荒的開荒,種地的種地,一副繁榮景象。
要說郤正的主意不可謂不好,問題是軍隊是一個戰鬥集團,你不去搞軍事訓練,卻在那裡搞起了「農副業生產」,軍隊變成了「生產隊」,軍人變成了農人,原有的軍事機動性隨之消失,戰鬥力大大削弱。
這讓魏國有了可乘之機。
鄧艾分明看出了蜀國君臣之間的微妙關係,最終不顧鍾會的冷嘲熱諷,毅然決然率領「敢死隊」偷渡陰平,奇襲成都,於是劉禪投降。
看大勢已去,姜維只能勉強支撐,詐降鍾會,殺害鄧艾,做垂死掙扎和最後一擊。
想來諸葛亮不讓姜維「接班」也是有道理的:生逢末世,君王昏庸,再大的本事也難成大事。
倘若姜維接手諸葛亮的全部事業,蜀國必將陷入更多的、無謂的的征戰殺伐之中,直至像自己一樣——到死方休。
於國於民,有何益處?與其做無謂犧牲,不如分散姜維的權力,再給姜維找幾個對手加以牽制,讓蜀國自生自滅,順應歷史潮流。
對於諸葛亮的良苦用心,姜維並不理解,倒是後來司馬昭說得極其到位:「人之無情,乃至如此!雖使諸葛亮在,亦不能輔之久全,何況姜維乎?」
姜維有多牛,十餘次伐魏,勝多敗少,要不是劉禪投降,未必亡國
冬月的天氣格外寒冷,呼嘯的冷風陣陣地拍打著樹木和窗子。在樹影搖晃間,絲絲冷風隔窗襲來,昏黃的油燈在左突右閃中,幾近幻滅。姜維趕緊放下手中的毛筆,雙手護住了油燈。已經是三更天了,夜涼風寒,姜維不由...
曹魏軍隊到底有多恨姜維,為什麼要將姜維剖腹、挖膽?
熟讀漢末三國歷史,蜀漢是魏蜀吳三國之中實力最弱,也是滅亡最早的。在劉備、諸葛亮、關羽、張飛等謀臣良將相繼去世之後,蜀漢後期也逐漸進入了「蜀中無大將」的人才凋零局面,尤其是劉禪後期比較昏庸,朝政混...
率領蜀漢軍隊北伐曹魏,洮西大破王經
姜維(202-264年),字伯約,天水冀縣(今甘肅甘谷東南)人。三國時期蜀漢著名將領、軍事統帥。原為曹魏天水郡的中郎將,後降蜀漢,官至涼州刺史、大將軍。姜維在諸葛亮去世後繼承諸葛亮的遺志,繼續...
姜維被稱之為「幼麟」,後來成為蜀漢大將軍,武力到底有多厲害
都說亂世出英雄,東漢末年這個混亂的時代下更是出了不少能人,文臣武將,奇謀異士更是層出不窮。但是到了三國的後期人才不如之前了,蜀漢更是人才凋敝,能拿得出手的更是少之又少,最出名的應該就是被稱為「幼...
蜀國的滅亡,諸葛亮的弟子難辭其咎,此人徒有虛名被人高估了
我們都知道有出戲叫「智收姜維」,說的是蜀國丞相諸葛亮,用計謀把曹魏的將軍姜維降服,收為已用的故事。姜維的軍事能力自不待言,後人稱之為「幼麟」。能和臥龍諸葛亮過招而不落下風,被丞相稱之為:「姜伯約...
姜維死後,鄧艾說了這句話,足以把諸葛亮的肺氣炸
眾所周知,諸葛亮於公元234年10月,便撒手人寰了,但是身為蜀漢開國功臣,他必須對蜀漢的江山社稷負責,必須對先帝劉備臨終囑託盡忠。於是在諸葛亮病重之計,他將平生所學著成書籍,傳授於姜維,道理很顯...
後諸葛時代——繼承者的面壁計劃
對中國歷史的敘述,不外乎以人物為主線的紀傳體和圍繞時間軸展開的編年體。然而這一篇文字若採用紀傳體,則有很多三位主要人物共同經歷的歷史事件不得不重複敘述。若採用編年體,則無法講述人物的早期經歷。...
諸葛亮六出祁山,姜維九伐中原,為何曹魏不主動打蜀國?
按著三國演義的都知道,諸葛亮六出祁山,姜維九伐中原,可以說蜀國每每都是主動出擊魏國,反觀魏國從始至終都是一幅守勢,按理說魏國從各方面都碾壓蜀國,簡直不是一個量級的國家,怎麼卻打的如此被動?為何不...
諸葛亮死後發生了什麼?姜維為什麼煽動鍾會自立
曉知識,大世界。三國是上承東漢下啟西晉的一段歷史時期,分為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赤壁之戰時,曹操被孫劉聯軍擊敗,奠定了三國鼎立的雛型。三國時期人才輩出,各種傳奇到今天還被人津津樂道,但是比較...
三國文武全才悲劇英雄姜維
姜維在演義中的篇幅並不多,並且出現在後期。三國里名將太多,而這些名將所聚焦的歷史都在三國前期,而姜維所在的後期並不是名將活躍的舞台;另一方面,作為一個謀反之臣,晉朝時所寫的正史《三國志》,並不敢...
姜維究竟是不是諸葛亮指定的繼承人呢?
很多人都認為諸葛亮是姜維的授業恩師,是他指定的繼承人,因為不但《三國演義》中有諸葛亮臨死前將兵書傳給姜維的描寫,更加重要的是姜維戰鬥的一生確實繼承了武候的遺志,九伐中原與六出祁山遙相呼應。
繼承武侯遺志,漢將孤軍奮戰
今天要說的人物,是蜀漢最後的鷹派,他為了信仰,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九伐中原,獨力支撐著風雨飄搖中的蜀漢。姜維,字伯約,天水人,他的父親姜冏是天水的功曹佐官,在一次胡人叛亂的戰爭中戰死,姜維被郡里任...
他被諸葛亮寄予厚望,蜀人稱其能復興漢室,結局卻慘死在亂軍中
姜維是三國後期蜀漢有名的名將,諸葛亮死後蜀漢的大權先後交由蔣琬和費禕這兩個人,姜維本是魏國向將,我們說這樣的身份是很難在蜀國出頭的,但是諸葛亮卻十分的看重他,在姜維投降蜀漢之後曾刻意提拔和栽培他...
此人才比諸葛,膽超趙雲,數日之間可使社稷危而復安!
姜維(202-264年),字伯約,天水冀縣(今甘肅甘谷東南)人。三國時期蜀漢著名將領、軍事統帥。其人智勇雙全,極善用兵,是蜀國綜合能力最強的將領。原為曹魏天水郡的中郎將,後降蜀漢,官至涼州刺史...
諸葛亮病逝前最為器重的儒將,有極高的軍事才華卻仍難以救蜀。
眾所周知,劉備死後,諸葛亮數次發動北伐無果,卻因整日殫精竭慮,身體狀況每況愈下。深知命理的諸葛亮知道時日無多,誰將領導日後蜀漢的北伐大業成為諸葛亮考慮的問題。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過程中,攻至天...
姜維為什麼願意忠於蜀國?姜維是哪裡人?
姜維在諸葛亮去世後扛起了北伐大旗,而且姜維的實力和戰績也不必諸葛亮差,升至還更好一些。不過這裡很多朋友都會有個疑問,姜維原本就是魏國的將領,降蜀後為什麼會這麼忠心蜀國呢?姜維如果並不想匡扶漢室為...
三國演義:如果諸葛不北伐,蜀漢的出路何在啊?進亦憂退亦憂
今日頭條 王俊傑猛小時候看連環畫,有一本就是六出祁山,裡面把諸葛亮寫得神乎其神的,連失敗都那麼精彩。後來讀書慢慢多了,慢慢知道六出祁山其實是戰略錯誤,但是,如果沒有六出祁山,劉備和劉璋、劉表等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