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諸葛亮六出祁山都是失敗告終?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這句話指的就是諸葛亮六出祁山還沒有取得最後的勝利就先去世了。

那麼,諸葛亮六出祁山為何都已失敗告終呢?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具體原因: 以諸葛亮的才智,劉備的仁義,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的勇猛,卻為什麼不能北伐成功、興復漢室?從天時地利人謀來看有五點結論。

第一、戰略方針的失誤,劉備即使占據荊州和西川,一路由荊襄北進,一路再出祁山,直到宛城、洛陽,之間的距離太遠,戰略上配合作用並不大。

第二、就天時來說,曹魏有統一的中原大地,早已具備安定的後方,兵多將廣,後備力量充足,又率先迎來漢獻帝,把握住了先機,充分占有了天時。

而西蜀成氣候太晚,草創而成,已失去先機之力了,想後發制人,困難太大! 第三、就地利來說,中原人力、物力極為充足,不僅廣闊而迴旋餘地,而且關中地區又易守難攻;西蜀北伐,戰線太長,千里運糧,補給困難,國力、民力很快耗盡。

一旦斷糧,不戰自退。

第四、就將才來說,諸葛亮本人當然才智超群,無話可說,西蜀早期又有關羽、張飛、趙雲等華夏名將,實力是不小,但是與曹魏相比還是弱了些;到了後期,由於長期征戰,西蜀因為地狹人少,人才匱乏,最後竟然出現了「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的艱難局面。

反觀曹魏,地廣人眾,才人濟濟,才智之士不斷湧出,能征慣戰的將才承前啟後,源源不斷。

西蜀哪裡是對手? 第五、就法度來說,西蜀早期清明,因為有明主劉備,更有賢相諸葛亮,所以朝廷上下政治修明,國家勢力穩固。

後期雖然有諸葛亮、姜維輔佐,但是因為後主昏庸,國家勢力減弱。

而曹魏雖有曹氏、司馬氏的權力爭鬥,但是政治、法度始終比較穩定,國家治理還是可以的,因此國力始終保持強盛之勢,這樣西蜀怎麼會有可乘之機呢? 我們再來分別分析一下六出祁山每一次的失利之處。

1、第一次北伐,老諸算準司馬懿必取街亭,於是派馬謖去守街亭,可是馬謖很輕鬆就失去了街亭,諸葛只好退兵。

2、第二次北伐,諸葛亮派姜維詐降,結果大破曹軍,就在眾將士以為他會一鼓作氣乘勝追擊的時候他自己發現所帶的糧草不夠用,只好撤退! 3、第三次北伐,諸葛亮用計把司馬懿殺得大敗,但是忽然聽有人報告張苞身亡,於是放聲大哭,口吐鮮血,昏厥於地,由此得病臥床不起,蜀軍只好退回漢中 4、諸葛亮擺出八卦陣重創司馬懿,但是司馬懿買通蜀軍糧草官苟安,苟安回成都散步謠言,說孔明早晚必將篡位,劉阿斗大驚,急命諸葛亮回師,有隻好退軍! 5、第五次北伐,諸葛亮用計把司馬懿殺得落花流水,忽報永安李嚴有書來報,說東吳與魏謀和,欲聯合進攻蜀國諸葛亮只好退兵,但是令他想不到的是,李嚴是害怕軍糧置辦不及,編造假消息來哄騙諸葛亮。

6、第六次北伐,諸葛亮常勝司馬懿,司馬懿不敢應戰,據守不出,諸葛亮派人送去女人衣服來戲弄司馬懿,但是司馬懿並沒有被激怒,反而從派去的人那裡知道諸葛亮病重的消息,並得出諸葛亮不久於人世的推斷,後來就撤退了! 看完以上介紹,相信大家都已經了解原因了吧,西蜀在外交上的失誤,關羽導致與東吳不和,大意失荊州;夷陵之戰,西蜀被火燒連營七百里,互相殘殺,力量消耗,缺乏重要的戰略配合;還有用人上的失誤,錯用馬謖而失街亭,這些因素加在一起,使諸葛亮北伐最終以失敗告終

劉備在臨死之際,於白帝城託孤,將整個蜀國的命運交託在了諸葛亮的身上,此時的蜀國已是將星隕落,劉關張三人已死,正應了那句話,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

同時諸葛亮也繼承了了劉備的遺願,進圖中原,興復漢室.他首先恢復了與吳國的聯盟,又出兵平定南安.

一出祁山

建興六年春,諸葛亮令趙雲等作疑兵,假裝由斜谷攻郿城,吸引魏軍主力;自己則率主力向祁山浩浩蕩蕩開拔.

諸葛亮的名字自然是如雷貫耳,天水、南安、安定等郡相繼聞風叛魏降蜀,諸葛亮又略施小計,收服姜維,一時關中大震。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蜀軍氣勢盛極而衰,先是諸葛亮的得意門生馬謖違背諸葛亮部署,擅自用兵,最終為張郃所敗,丟了街亭,於是就有了後來那出」馬謖大意失街亭,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好戲.

趙雲所率兵馬本來就是為了吸引魏軍主力,以少勝多,能守住城池便是勝利,自然也沒有戰功可言.

所謂大軍開拔,糧草先行,街亭已失,糧草從蜀中運輸困難,諸葛亮只得退回漢中。

不久,天水、南安、安定三郡見諸葛武侯打道回府,於是又叛漢附魏。

二出祁山

同年冬,吳國陸遜在石亭大敗曹休,諸葛亮是何等善於算計之人,立即下令乘此良機,出兵散關,包圍陳倉.

但是蜀軍攻打二十多天城池仍然未攻破,此時魏國的援軍趕到.

諸葛亮深知,孤軍深入,本就是兵家大忌,尚且此時城池久攻不下,糧草難以為繼,倘若此時不撤,恐怕要全軍覆沒,於是便下令退回漢中。

三出祁山

建興七年,諸葛亮再次帥兵進攻武都、陰平,有了前兩次的教訓,這次在作戰前進行了充分的準備.大敗魏軍,魏軍援軍到來,又被大敗而歸.

諸葛亮攻下這兩郡,留兵據守,自己率部回師,總算沒有再次一無所獲。

魏軍不服,次年,發兵進攻漢中,諸葛亮雖知自古蜀中一條道,蜀道難,難於上青天!通往漢中的道路可謂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諸葛亮向來是個嚴謹的人,為保萬無一失,又調兵遣將,增援要道.

魏軍進攻蜀中本就是難上加難,可惜又天公不作美,又碰上連日傾盆大雨,道路不通,只得作罷.

諸葛亮為什麼六出祁山?

四出祁山

建興九年,諸葛亮又在蜀中休養生息,籌備兩年後出兵包圍祁山,此時魏軍的將領是司馬懿.司馬懿老謀深算,深知蜀軍跋山涉水而來,必定糧草不繼,憑險堅守,蜀兵不然不敢輕舉妄動,倘若蜀兵主動攻打城池要塞,那是飛蛾撲火,自取滅亡.

諸葛亮自知如此,便多次引誘魏軍出兵,甚至命令士兵送給司馬懿女人的衣服,把司馬懿祖宗十八代都罵了個遍,但司馬懿追趕很謹慎,絕不上當,就是不出兵.

正是司馬懿這種過度的緊張,於是就有了諸葛亮真正撤兵時的空城計那出戲.。

此時劉禪聽信諸葛亮早晚欲稱帝的謠言,下旨令諸葛武侯退兵,加上蜀軍糧草將盡,諸葛亮只得班師回朝,但仍然心有不甘,在歸途中順手牽羊,以伏兵殺了魏國名將張郃,好歹不白來一趟。

五出祁山

建興十二年春,諸葛亮率十萬大軍出斜谷口,到達郿縣,在渭水南岸五丈原紮營。

魏軍仍舊一如既往,高築牆,廣積糧,絕不與蜀軍交戰,司馬懿料知蜀軍遠來,跟上次一樣,必定糧草不足,想把蜀軍拖垮。

諸葛亮也是心知肚明,但早有準備,命部下在渭水分兵屯田,作好長期戰爭的打算。

諸葛亮在這次出兵前曾與孫權約定同時攻魏.本來吳國就不打算進取中原,只是配合盟國蜀軍做足樣子,以求獨善其身.吳軍號稱出兵十萬,也沒怎麼與魏軍交戰,就撤回江東,只剩下蜀軍只得與魏軍單方面周旋。

吳兵已不能牽制魏軍,大勢已去.

此時蜀軍軍中事無大小,諸葛亮事必躬親,嚴正以待,最終心力交瘁,星落五丈原.

諸葛亮為什麼六出祁山?

六出祁山

事實上,然而並沒有第六次.

諸葛亮為什麼六出祁山呢!因為他胸懷大志,勢必興復漢室?因為他興師動眾,勞而無功,勢必要有擴地三百里,以顯示其功勳卓著?因為他前五次都沒有成功......?

諸葛亮為什麼六出祁山,屢戰屢敗,屢敗屢戰?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一方面蜀國道路出入艱難,糧草運輸困難,出兵則由於人才匱乏,難以快速占領有利的根據地,保證糧草以及人員供給,難於蜀國腹地互相支援,連為一體,因此城池往往得而復失;退兵則蜀道艱難,易守難攻川中乃天府之國,物產豐盈,足以東山再起,否則怎有秦取巴,蜀,遂富於六國,得資財以一統天下.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天才軍事家諸葛亮為何連續五次北伐失敗?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 ),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早年隨...

蜀相諸葛亮六出祁山背後隱藏的真相揭秘

諸葛亮真正在軍事上有所作為,是在他指揮對魏國北伐的戰役中。這是檢驗諸葛亮軍事能力最重要的史實,也是古往今來爭議最多的焦點。六出祁山其實只有兩次劉備死後,其子劉禪繼位,丞相諸葛亮輔政,掌握了朝中一...

細說諸葛亮五次北伐的功過

提到中國的歷史,怎能不說一說諸葛亮?在劉備被東吳打敗之後,令國力大大削弱。而諸葛亮作為丞相盡心盡力輔佐劉嬋,令國力在短短几年之內有所恢復。幾年之後,諸葛亮認為到了攻打曹魏的最佳時機,於是揮軍北...

如果聽了他的建議,三國的歷史可能要重寫

昨天寫了一篇文章,出現了一個小失誤,被大家罵的體無完膚。那麼今天就專門來寫一篇關於蜀漢後期的大將王平的故事。算是將功補過吧。王平本是魏國的大將,公元219年,劉備和曹操在漢中打仗的過程中黃忠斬了...

諸葛亮北伐拖垮了蜀國

諸葛亮(181—234年),三國時傑出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散文家、外交家。字孔明,號臥龍。從228年春至234年冬先後兵出漢中,對曹魏發動的五次戰爭。 諸葛亮為了匡扶漢室,統一中原 五次北伐...

諸葛亮出祁山的真相

「「諸葛亮六出祁山的祁山就在我們禮縣」,這是我們對外介紹家鄉時很常用的一句話。可是你知道諸葛亮為什麼要出祁山嗎?究竟有幾次到過祁山呢?讓我們在《禮縣史話》里去找答案吧!

六出祁山其實並不是真的

六出祁山是古典小說《三國演義》一書後半部分最重要,也是最精彩的一個情節單元,從九十一回到一百零四回,這十幾回都寫道諸葛亮北伐,其篇幅超過了赤壁之戰的篇幅,堪稱是全書之最。

《三國演義》六出祁山

《三國演義》諸葛亮恢復與吳聯盟、平定南中後,就準備北伐曹魏。 第一次北伐在蜀漢建興六年(228年)春,他令趙雲等作疑兵,擺出由斜谷攻郿城的態勢,吸引魏軍;自己則率主力向祁山方向進攻,隴右的天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