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的《隆中對》存在致命缺陷,司馬懿:諸葛亮死後蜀國必亡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導讀:公元207年,被曹操打敗的劉備無處可去,只能南下荊州投靠了劉表。
多年的寄人籬下讓劉備經常感嘆,英雄無用武之地,難道自己就要這樣一事無成的老去。
正當劉備心灰意冷的時候,劉表的身邊的謀士徐庶向他進言說,離這裡不遠的臥龍崗有一個奇才名叫諸葛亮,與我是好朋友,主公如果能夠將他請出山,那麼一統天下也不是不可能。
劉備聽了徐庶的話,立刻帶領關羽、張飛前往臥龍崗,拜訪諸葛亮。
後面就是三顧茅廬的故事,相信廣大讀者都很清楚,這裡就不再講述。
只說諸葛亮答應了劉備出山之後,劉備向他請教謀取天下、復興漢室的方法,諸葛亮給劉備分析了當時天下的形勢:
諸葛亮對劉備說,自從董卓擾亂洛陽朝廷之後,東漢中央政府就已經形同虛設了,各地梟雄全部割據一方,相互攻伐。
北有曹操擁兵百萬,而且手中有天子這張王牌,主公肯定打不贏他;而南邊的孫權實力雖然不及曹操,但孫氏在江東已經經營三代,根基很穩,不容易撼動,只能作為盟友不能為敵。
放眼天下,能夠讓主公奪取的只有荊州、益州兩個地方了。
占領荊州、益州兩州之地,主公就有跟曹操、孫權爭奪天下的資本了,等到時機成熟,主公立刻派遣一名大將,從荊州直取洛陽,而主公則親率大軍進攻關中,這樣就能夠一舉攻克中原,恢復漢室。
劉備聽了諸葛亮的分析好像醍醐灌頂,立刻對諸葛亮奉若神明,上面諸葛亮的分析,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隆中對》。
劉備得到諸葛亮和《隆中對》之後,立刻按照裡面的建議去做,沒有幾年就得到了荊州、益州,並且進一步登基稱帝建立了蜀國,與曹操、孫權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可是劉備直到死,也沒有完成天下的大一統,這主要是因為《隆中對》在戰略上有嚴重的缺陷。
按照《孫子兵法》的分析,《隆中對》的缺陷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首先就是整體思路的錯誤,在《孫子兵法》之中,「不戰而屈人之兵」被認為是攻城掠地的最高手段。
而在《隆中對》之中,所有的中心思想都是「先戰而後求勝」,這就讓蜀國陷入了無休無止的戰爭之中,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這是《隆中對》在戰略思想上的失策。
第二就是位置的選擇不利,四川作為天府之國,歷來都是易守難攻的代表,但是縱觀中國歷史,在四川建立的所有政權,沒有一個能夠長命的,更別提一統天下。
那是因為四川雖然易守難攻,但是也不容易出兵進攻中原,不足以制天下。
諸葛亮從益州興兵,六次出征六次皆失,自然地理條件是其失敗的客觀因素之一。
第三就是指揮不利,中國兵法強調集中兵力,以兵力集中之勢,戰勝兵力分散之敵。
而《隆中對》的最後,卻要兵分兩路,一路出秦川,一路進貢洛陽,共同進擊統一天下。
出秦川是走漢高祖劉邦打天下的老路,走宛城、洛陽是襲漢光武帝劉秀中興漢室的成算。
歷史上劉備在占據荊州之後又西取益州,荊州由關羽駐守;占據成都之後,諸葛亮又進軍漢中。
這是
「關羽、劉備、諸葛亮三分兵力」。
三分兵力使本已弱勢的蜀漢政權兵力不得集中,國勢分散,戰而無功,最終滅亡。
對於諸葛亮的《隆中對》,其實早在當世就有很多人看出了問題。
三國時期魏國第一謀臣司馬懿得知諸葛亮的《隆中對》之後,就曾經說「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
」最後諸葛亮死後,蜀國果然被魏國所滅。
而《三國志》作者陳壽也評價說:「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這些都是非常中肯的評價。
當然諸葛亮在《隆中對》上的失誤,並不是否定他在歷史上的貢獻,而是以此探討治亂興亡中的道理。
三分天下其實並不是諸葛亮第一個提出來的
《三國演義》寫道: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對」。他分析形勢時說到:現在曹操已經戰勝袁紹,擁有百萬大軍,而他又挾天子以令諸侯,這時候已經不能輕易和他爭勝負了。孫權占據江東,已經三代。...
若無此人促成和維護「孫劉聯盟」,曹操早已一統天下
在《三國演義》中,魯肅此人,給我們留下了忠厚老實,甚至有點膽小怕事的印象,尤其是在諸葛亮和周瑜兩位聰明人面前,他又顯得有點傻裡傻氣的,這對他未免有些不公平。那歷史上真實的魯肅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
《隆中對》戰略方針到底是諸葛亮信口開河,還是有理有據?
諸葛亮在《隆中對》中闡述了自己對劉備統一霸業的藍圖規劃。這段話原文是這麼說的: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
諸葛亮《隆中對》中的致命缺陷,毛主席一針見血給了這樣的評價
說起《隆中對》,對三國有一點了解的人都非常的熟悉,《三國演義》的大熱也讓更多的普通老百姓知曉諸葛亮的《隆中對》,《三國演示》中對於《隆中對》的描寫尤其精彩,鋪墊是劉備三顧茅廬,這個過程描寫的活靈...
議論蜀漢不能統一天下的原因:失荊州和夷陵之戰
公元(211年),西川的益州牧劉璋擔心曹操攻打西川,便想借劉備的兵馬抵禦曹操。於是劉備讓諸葛亮和關羽、張飛、趙雲鎮守荊州。於是孔明總守荊州,關羽拒襄陽要路,當青泥隘口;張飛領四郡巡江,趙雲屯江...
隆中對有個致命錯誤,使劉備不能統一天下,千年來唯有毛主席看透
《隆中對》太有名了,不論在歷史上還是《三國演義》中,它都是一部重頭戲。創業屢遭失敗的劉備,拜訪茅廬里待價而沽的諸葛亮,諸葛亮為他分析天下形勢和未來的戰略規劃,聽得劉備陶醉不已。把諸葛亮請出了茅廬...
三國時期蜀國為什麼會滅亡
東漢末年由於當代王朝宦官十常侍和外戚之臣兩邊相互鬥爭,導致了漢家王朝的加速滅亡,所以最後分成了三個國家,魏、蜀、吳,三家天下,這三家之君主,各有身份歷史,咱們簡單說一下。曹操:曹操的祖父曹騰,是...
關羽發動襄樊戰役,是自作主張還是劉備授權?這幾個細節不容忽視
上回說到孫權之所以偷襲荊州,並不是因為關羽不將女兒嫁給孫權兒子這麼簡單,更何況關羽拒絕也是正常的,你想聯姻為啥不通過劉備,畢竟上升到國家層面,人臣是沒有外交權力的。所以,關羽不罵你罵誰!因此,這...
諸葛亮隆中對只因未記一人 導致無法中興漢室徒勞而終
諸葛亮早在當年劉備三顧茅廬時就提出了心繫天下的《隆中對》,然而,最終還是在第六次北伐出師未捷的情況下抱憾而逝了,他之所以如此,一來是因為彼時的政治軍事形勢已和隆中對誕生時大不相同,二來是因為《隆...
諸葛亮一生最大的遺憾——《隆中對》沒有實現完
武廟十哲蜀漢丞相諸葛亮一直是古代歷史上智慧和忠誠的化身,其27歲的時候一直隱居鄉野,但是卻兩耳只聞窗外事,一心還讀者聖賢書。對天下大勢諸侯秉性可謂是瞭若指掌。
隆中對固然厲害,但是它在戰略上也是有很大缺陷
《三國志》: 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
諸葛亮選擇劉備作為輔佐君主極為明智
對於三國歷史了解的朋友們,對於隆中對肯定非常熟悉。當時劉備在水鏡先生推薦下多次前往草廬中拜訪諸葛亮,劉備終於見到諸葛亮。諸葛亮為漂泊半生的劉備分析了天下形勢,並讓劉備先取荊州為家,再取益州與孫...
魏晉:陳壽《隆中對》
公元207年冬至208年春,當時駐軍新野的劉備在徐庶建議下,三次到襄陽隆中拜訪諸葛亮,但直到第三次方得見。諸葛亮為劉備分析了天下形勢提出先取荊州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勢繼而圖取中原的戰略構想。亮...
蜀失關羽,魏失夏侯淵,吳失周瑜,誰的損失最大?
三國亂世里,豪強梟雄們要是有想逐鹿中原的想法,要的第一件事情,都是招賢納士。畢竟很少有人能像劉邦、朱元璋一樣,還是布衣平民的時候,身邊就有一幫相當能幹的人。蜀國失掉關羽,也失去了荊州。我們知道諸...
《隆中對》有個致命錯誤,使劉備不能統一中原,毛主席如何評價他
諸葛亮之才智,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上,是非常有名的。其輔佐劉備,從四處流走的困境,到割據一方,同曹劉三足鼎立,著實不易。而這一切,誠如劉備當年三顧茅廬時,諸葛亮在《隆中對》的一番規劃。可見當時候的...
諸葛亮的《隆中對》雖是千古名篇,但其在戰略上有嚴重缺陷
當年諸葛亮在登上政治舞台之初,就以《隆中對》的方式為劉備描述出一個戰略遠景。當時諸葛亮是這樣對劉備分析天下大勢的。 諸葛亮認為,自董卓在洛陽專權之後,東漢政權已形同虛設,而此時各路豪強割據一方,...
大意失荊州背後是諸葛亮的戰略失誤造成的
話說諸葛亮提出《隆中對》之時,提出了很多戰略目標和計劃,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取的荊州和益州的控制權,以此為基礎建立自己的根據地,最終達到復興漢室的目標。然而這些目標的基礎,也是最根本的一點,就是...
有多少人發現 其實諸葛亮《隆中對》有幾處致命點
公元207年,被曹操打敗的劉備無處可去,只能南下荊州投靠了劉表。多年的寄人籬下讓劉備常常感嘆,英雄無用武之地,莫非自己就要這樣一事無成的老去。合理劉備灰心喪氣的時分,劉表的身邊的謀士徐庶向他進言...
司馬懿:諸葛亮的《隆中對》存在致命錯誤,諸葛亮一死蜀國必亡
導讀:公元207年,被曹操打敗的劉備無處可去,只能南下荊州投靠了劉表。多年的寄人籬下讓劉備經常感嘆,英雄無用武之地,難道自己就要這樣一事無成的老去。正當劉備心灰意冷的時候,劉表的身邊的謀士徐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