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人發現 其實諸葛亮《隆中對》有幾處致命點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公元207年,被曹操打敗的劉備無處可去,只能南下荊州投靠了劉表。
多年的寄人籬下讓劉備常常感嘆,英雄無用武之地,莫非自己就要這樣一事無成的老去。
合理劉備灰心喪氣的時分,劉表的身邊的謀士徐庶向他進言說,離這兒不遠的臥龍崗有一個奇才名叫諸葛亮,與我是好朋友,主公如果可以將他請出山,那麼統一全國也不是不可能。
劉備聽了徐庶的話,馬上帶領關羽、張飛前往臥龍崗,訪問諸葛亮。
後邊就是草廬三顧的故事,信任廣大讀者都很清楚,這兒就不再講述。
只說諸葛亮容許了劉備出山之後,劉備向他討教謀取全國、復興漢室的方法,諸葛亮給劉備剖析了其時全國的局勢:
諸葛亮對劉備說,自從董卓打亂洛陽朝廷之後,東漢中央政府就現已形同虛設了,各地梟雄悉數割據一方,彼此攻伐。
北有曹操擁兵百萬,並且手中有皇帝這張主力,主公必定打不贏他;而南邊的孫權實力儘管不及曹操,但孫氏在江東現現已營三代,根基很穩,不容易撼動,只能作為盟友不能為敵。
放眼全國,可以讓主公攫取的只要荊州、益州兩個當地了。
占有荊州、益州兩州之地,主公就有跟曹操、孫權搶奪全國的本錢了,比及時機成熟,主公馬上差遣一名大將,從荊州直取洛陽,而主公則親率大軍進攻關中,這樣就可以一舉霸占華夏,康復漢室。
劉備聽了諸葛亮的剖析如同醍醐灌頂,馬上對諸葛亮奉若神明,上面諸葛亮的剖析,就是歷史上聞名的《隆中對》。
劉備得到諸葛亮和《隆中對》之後,馬上依照裡邊的主張去做,沒有幾年就得到了荊州、益州,並且進一步登基稱帝樹立了蜀國,與曹操、孫權形成了鼎足之勢的局面。
可是劉備直到死,也沒有完結全國的大一統,這首要是由於《隆中對》在戰略上有嚴峻的缺陷。
依照《孫子兵法》的剖析,《隆中對》的缺陷首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首要就是全體思路的錯誤,在《孫子兵法》之中,「不戰而屈人之兵」被認為是攻城掠地的最高手法。
而在《隆中對》之中,一切的中心思想都是「先戰然後求勝」,這就讓蜀國陷入了無休無止的戰役之中,耗費了很多的人力物力,這是《隆中對》在戰略思想上的失算。
第二就是方位的選擇晦氣,四川作為天府之國,向來都是易守難攻的代表,可是縱觀我國歷史,在四川樹立的一切政權,沒有一個可以龜齡的,更別提統一全國。
那是由於四川儘管易守難攻,可是也不容易出動軍隊進攻華夏,不足以制全國。
諸葛亮從益州發兵,六次出征六次皆失,自然地理條件是其失利的客觀因素之一。
第三就是指揮晦氣,我國兵法著重會集軍力,以軍力會集之勢,打敗軍力渙散之敵。
而《隆中對》的終究,卻要兵分兩路,一路出秦川,一路進貢洛陽,一起進擊統一全國。
出秦川是走漢高祖劉邦打全國的老路,走宛城、洛陽是襲漢光武帝劉秀中興漢室的成算。
歷史上劉備在占有荊州之後又西取益州,荊州由關羽駐紮;占有成都之後,諸葛亮又進軍漢中。
這是
「關羽、劉備、諸葛亮三分軍力」。
三分軍力使本已弱勢的蜀漢政權軍力不得會集,國勢渙散,戰而無功,終究滅亡。
關於諸葛亮的《隆中對》,其實早在當世就有很多人看出了問題。
三國時期魏國榜首謀臣司馬懿得知諸葛亮的《隆中對》之後,就從前說「亮志大而不識趣,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
」終究諸葛亮身後,蜀國果然被魏國所滅。
而《三國志》作者陳壽也評估說:「比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這些都是非常中肯的評估。
假如關羽不丟荊州,會不會出現又一個漢朝?
關羽大意失荊州,是三國時劉備方面最重大的戰略失誤之一,這直接打亂了劉備和諸葛亮隆中對時對劉備方面發展的戰略規劃,即在占有荊州和益州、漢中時,「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率荊州之兵以向宛、洛,將軍...
諸葛亮五次北伐無功而返,為何不按原計劃,奪回荊州後一舉伐魏?
說起三國,沒有誰不會想到那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一代謀臣,諸葛孔明。諸葛亮雄才偉略,智謀無雙,本就出生世家的他因佩服劉備的品格而投於劉備帳下,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寫道: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
賣草鞋起家的一國之君 漢昭烈帝——劉備
皇帝自述說實話,蜀魏吳三國鼎立,只有我才是漢室劉邦的後代。但我的命運很悲慘,沒人相信我是皇室子孫。下面我就講講自己的悲慘身世。我自幼喪父,跟母親相依為命。母親靠編織蓆子、販賣草鞋養活我。長大後,...
諸葛亮選擇劉備作為輔佐君主極為明智
對於三國歷史了解的朋友們,對於隆中對肯定非常熟悉。當時劉備在水鏡先生推薦下多次前往草廬中拜訪諸葛亮,劉備終於見到諸葛亮。諸葛亮為漂泊半生的劉備分析了天下形勢,並讓劉備先取荊州為家,再取益州與孫...
諸葛亮、五虎將那麼牛,為何蜀國先亡了
蜀漢政權,以劉備之德,孔明之智,五虎之勇,又有十萬大軍,加之漢室正統的身份和蜀道奇險的拱衛,被人們寄以無限厚望,卻在鄧艾的奇襲之下瞬間便轟然倒塌,並且先於東吳滅亡近二十年。人們不禁會問:蜀國即使...
諸葛亮給劉備量身定做的職業規劃,魯肅也曾為孫權定製過
先來看魯肅給孫權定製的職業規劃,魯肅在周瑜的引薦下,來見孫權,孫權相當敬重魯肅,和魯肅談論,一天到晚不疲倦。一天晚上,孫權留魯肅喝酒,夜深同榻抵足而臥。半夜孫權問魯肅:「方今漢室傾危,四方紛擾;...
隆中對固然厲害,但是它在戰略上也是有很大缺陷
《三國志》: 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
魏晉:陳壽《隆中對》
公元207年冬至208年春,當時駐軍新野的劉備在徐庶建議下,三次到襄陽隆中拜訪諸葛亮,但直到第三次方得見。諸葛亮為劉備分析了天下形勢提出先取荊州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勢繼而圖取中原的戰略構想。亮...
諸葛亮的《隆中對》雖是千古名篇,但其在戰略上有嚴重缺陷
當年諸葛亮在登上政治舞台之初,就以《隆中對》的方式為劉備描述出一個戰略遠景。當時諸葛亮是這樣對劉備分析天下大勢的。 諸葛亮認為,自董卓在洛陽專權之後,東漢政權已形同虛設,而此時各路豪強割據一方,...
議論蜀漢不能統一天下的原因:失荊州和夷陵之戰
公元(211年),西川的益州牧劉璋擔心曹操攻打西川,便想借劉備的兵馬抵禦曹操。於是劉備讓諸葛亮和關羽、張飛、趙雲鎮守荊州。於是孔明總守荊州,關羽拒襄陽要路,當青泥隘口;張飛領四郡巡江,趙雲屯江...
諸葛亮一生最大的遺憾——《隆中對》沒有實現完
武廟十哲蜀漢丞相諸葛亮一直是古代歷史上智慧和忠誠的化身,其27歲的時候一直隱居鄉野,但是卻兩耳只聞窗外事,一心還讀者聖賢書。對天下大勢諸侯秉性可謂是瞭若指掌。
《隆中對》有個致命錯誤,使劉備不能統一中原,毛主席如何評價他
諸葛亮之才智,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上,是非常有名的。其輔佐劉備,從四處流走的困境,到割據一方,同曹劉三足鼎立,著實不易。而這一切,誠如劉備當年三顧茅廬時,諸葛亮在《隆中對》的一番規劃。可見當時候的...
蜀失關羽,魏失夏侯淵,吳失周瑜,誰的損失最大?
三國亂世里,豪強梟雄們要是有想逐鹿中原的想法,要的第一件事情,都是招賢納士。畢竟很少有人能像劉邦、朱元璋一樣,還是布衣平民的時候,身邊就有一幫相當能幹的人。蜀國失掉關羽,也失去了荊州。我們知道諸...
司馬懿:諸葛亮的《隆中對》存在致命錯誤,諸葛亮一死蜀國必亡
導讀:公元207年,被曹操打敗的劉備無處可去,只能南下荊州投靠了劉表。多年的寄人籬下讓劉備經常感嘆,英雄無用武之地,難道自己就要這樣一事無成的老去。正當劉備心灰意冷的時候,劉表的身邊的謀士徐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