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伐吳之時為何曹魏按兵不動呢?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劉備興兵伐吳,發動了大規模的戰役。

起因是孫權襲取了荊州,擒殺了關羽,於是劉備以報仇為名,發動了戰爭。

那麼戰爭爆發之際,劉備軍節節勝利,孫權也向魏國求援,為何曹魏按兵不動呢?

話說三國時期,因為三足鼎立,局勢才顯得微妙,如果只剩下二個,那就變成雙雄會,就是另一番景象。

但是真是由於有三個國家,所以形式變了。

一方面要做出選擇,另一方面也要做準備。

由於一直以來曹魏一家獨大,所以蜀漢和東吳聯盟對抗曹魏。

可是荊州被奪之後,蜀漢與東吳開戰,劉備率軍伐吳,為何曹魏按兵不動呢?

首先,劉備東征並沒有傾巢而出,小說寫到劉備率軍70萬,給人感覺劉備率軍傾巢而出。

而實際上,劉備帶領的兵馬也不過4萬餘人,後期加上沙摩柯等人數萬,總兵力也不過八萬餘人附近,這也就表明:蜀漢還有不少兵馬在漢中和益州,並不是全部出征;

其次,劉備的蜀漢政權並沒有放鬆對曹魏政權的防備。

劉備東征之時,安排魏延守漢中,馬超鎮守陽平關,趙雲守江州,諸葛亮更是坐鎮後方,負責後勤保障,以及協調各方面。

重量級的人物大部分都在益州,被派往東征的大部分都是益州派和荊州派的新追隨者,這樣的安排既是為了保證派系平衡,也是為了保證大本營益州;

再次,曹魏政權初建,曹丕為了穩固統治,不敢輕易出手。

由於曹丕稱帝,導致了政局不穩定,曹丕為了穩固統治,一方面要聯合士族階層,另一方面也要加強對權力的控制。

正是有了這個原因,曹丕才不敢輕易出手,曹魏政權需要穩定,曹丕也需要穩固統治;

最後,軍事意圖影響導致的。

曹丕稱帝後還是很希望蜀漢和東吳大戰,這樣它們就互相消耗,對於曹魏是有好處的,所以蜀吳交戰時,曹丕自然不會橫加干預,如果貿然出手,保不准兩國再次聯合,等到兩國兩敗俱傷之時,曹魏才能讓利益最大化。

事實上,夷陵大戰後曹丕派兵伐吳,結果以失敗告終。

夷陵兵敗後,劉備沒有逃回成都,而是駐守白帝城,可以知道劉備尚有實力,再者劉備並未灰心,而是在整兵以備再次伐吳。

吳軍在勝利之後沒有繼續進攻的原因之一也是因為劉備雖然先鋒部隊被擊潰,但實力尚存。

劉備並非不怕曹魏進攻,而是做了妥善安排,這種情況下,曹魏自然不會貿然出手。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訂閱「源稚生」。

本文系作者原創,不盡之處請指正,希望大家多多點讚和評論。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關羽死了,劉備我要當皇帝?

公元220年左右,關羽窮途末路,被東吳逼到無退路,被擒殺。公元221年後期劉備在成都稱帝,隨後就發動夷陵之戰。相差一年多的時間,關羽沒能看到大哥劉備稱帝的那一天,確實挺可惜的。那為什麼關羽活著的...

蜀漢東征孫權,為何不帶上他?

劉備,不得不說其是一位德才兼備的雄主,雖然早期顛沛流離,但最終還是成就了大事,占有三分之一的天下,最終成為蜀漢的開國皇帝名留於青史之中,劉備的成敗有一人占有很大因素,此人便是蜀漢丞相諸葛亮。眾所...

諸葛亮為何不阻止劉備東征,真相其實在這裡

關於劉備東征,還有一件值得玩味的事情。在《演義》中,諸葛亮繼續秉持《隆中對》原則,堅決反對伐吳。歷史上卻並未記載諸葛亮在事前有任何反對劉備伐吳的言論。以至於現在有些研究者認為,諸葛亮是贊成伐吳的...

夷陵之戰,劉備為什麼會失敗

夷陵之戰,是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也是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

敵人的敵人未必是朋友,很可能是三國殺

章武元年(221年)四月,劉備稱帝,關於劉備稱帝,其用意也與曹丕相同,但是方向上卻是大有不同,我們都知道,在219年之後,劉備便開始準備對東吳的大戰,至劉備稱帝這段時間已經有一年多了,蜀漢的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