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背盟奪取荊州是對是錯?為何要將關羽逼上絕路?理性分析一波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文 | super

如果說周瑜火燒赤壁大敗曹操,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局面,那麼孫權偷襲荊州殺死關羽,就意味著吳蜀聯盟徹底破裂,最終得利的無疑是雄踞北方的曹魏/西晉。

於是,有人就認為孫權奪取荊州是一件非常沒有遠見的事情,甚至覺得孫權這麼做是完全錯誤的。

另外,就算孫權想要攻占荊州,也沒有必要將關羽置於死地吧,這不是明擺著招惹劉備嗎?莫非孫權孫仲謀真的做錯了?本篇就來深入分析一下。

關羽

第一個問題,孫劉聯盟真的牢固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

孫權集團和劉備集團本來就是兩股不同的勢力,都有著各自的利益。

千萬不要以為孫劉聯盟的破裂是因為關羽沒有處理好和孫權的關係或者說是曹操在挑撥離間,這些都只是「導火索」而已,其根本原因就是雙方的利益發生了衝突。

周瑜

其一,在荊州戰區孫權一直安排著重兵,周瑜、魯肅等幾任「大都督」都親自駐守在荊州前線,劉備同樣安排了大將關羽屯兵數萬把守,雙方各自提防著;其二,孫權同意借部分領地給劉備的根本目的是:多樹曹操之敵,利用劉備集團來牽制曹操,並給自己留出時間去攻取交州以發展實力;其三,公元215年,孫權討要荊州不成,便派遣了呂蒙進攻長沙、桂陽等郡,此時雙方已然交戰了。

這三點均說明了孫劉聯盟只是暫時的,關係破裂是遲早的事,表面上「你儂我儂」,背地裡各懷鬼胎

《三國志》記載:是時劉備令關羽鎮守,專有荊土,權命蒙西取長沙、零、桂三郡。

關於「孫劉聯盟」,司馬懿用四個字道破,即外親內疏。

孫劉聯盟

既然孫劉聯盟並不牢固,孫權憑什麼就不能背叛呢!

於是拋出第二個問題,孫權背叛盟約,奪取荊州究竟是對還是錯?

若是站在劉備集團的角度上看,孫權這麼做自然是錯誤的,但若是站在孫權集團的角度上看,孫權這麼做完全沒毛病。

為什麼這麼說呢?

其一,《榻上策》早已經把荊州視為囊中之物,魯肅第一次面見孫權的時候,便向孫權提出「鼎足江東,進取荊襄,霸占長江流域,建立帝王霸業」的戰略方針,孫權對荊州早已經垂涎三尺了;

魯肅

其二,孫權背叛盟約也是無奈之舉,因為吳軍多次攻伐合肥均未取得好的成果,而且東吳的陸軍相對較弱些,難以輕易在中原立足。

既然無法北上,西進也是情理之中,所謂柿子挑軟的捏,後來劉備伐吳也正是這個道理呀;

其三,荊州的地理位置太關鍵,關羽大軍位於長江上游,這讓東吳極其難受。

萬一哪天劉備舉大軍討伐東吳該如何應對,還不如先下手為強,逼劉備集團「窩」在益州;

其四,關羽大軍幾乎都在前線,荊州前所未有的空虛,此時不動手更待何時?歷史也表明,吳軍攻下荊州,確實沒什麼大的損失,可見奪取荊州的時機簡直完美;

其五,攻占荊襄數郡之後,東吳國力大增,進可攻退可守,方能立於不敗之地。

果然之後先滅亡的是蜀國,而不是吳國哈。

荊州七郡

因此,孫權奪取荊州是為了進一步增強自身的實力,確實極大地損害了蜀國的利益,但你總不能指望孫權時時刻刻為劉備著想吧?其實孫權做夢都想消滅掉劉備,雄踞整個長江流域地區和曹魏抗衡呢。

那麼第三個問題就來了,孫權可以奪走荊州,但沒有必要對前將軍關羽趕盡殺絕吧?

我們翻開史書來看看,關羽究竟是誰殺死的,是呂蒙?或是孫權?

《三國志·關羽傳》記載:權遣將逆擊羽,斬羽及子平於臨沮。

《三國志·潘璋傳》記載:璋部下司馬馬忠禽羽,並羽子平、都督趙累等。

《三國志·朱然傳》記載:建安二十四年,從討關羽,別與潘璋到臨沮禽羽。

潘璋

由此可以推斷,關羽是被潘璋的部將馬忠生擒的,將關羽斬首應該是經過孫權批准的

簡而言之,就是孫權下令殺死關羽的。

那吳主孫權為什麼不放關羽一條生路呢?繼續來分析幾個原因。

首先,孫權應該很討厭關羽。

史書記載了一件小事,即孫權曾向關羽求親,結果求親的使者被關羽臭罵了一頓。

孫權身為一國之君,多少人高攀不起,關羽竟然敢拒絕,這對孫權是極大的侮辱。

關羽如此輕慢無禮肯定讓孫權心裡很是不舒服。

孫權

其次,關羽是當世虎將,絕不可以放虎歸山。

雖說關羽的荊州軍團已經被消滅光了,但若關羽、關平等將領逃走,他日劉備來攻吳,豈不是多了幾員猛將嗎?

最後,施行栽贓嫁禍之計。

孫權襲殺關羽奪取荊州奉誰的命令?曹操!於是,孫權將關羽的首級獻給了曹操,曹操也很機智啊,自然看破了孫權的小伎倆,遂以諸侯之禮將關羽安葬了。

《吳歷》記載:權送羽首於曹公,以諸侯禮葬其屍骸。

曹操

孫權敢殺關羽,應該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孫權料定劉備會來奪回荊州這一塊戰略要地,即不管關羽死不死,吳蜀之間的一場大戰在所難免。

對此孫權是有心理準備的,占領荊州殺死關羽後,孫權還採取了一系列應對措施。

第一,遷駐地。

就在公元221年,即劉備稱帝的那一年,孫權遷都鄂州,改鄂州為武昌,並修築各地城池,說明吳軍時刻處於備戰狀態。

第二,向曹丕稱臣。

曹丕稱帝後,孫權主動派遣使者表示祝賀,並請求成為魏國的藩屬,還將俘虜于禁送回北方以示誠意。

於是曹丕冊封孫權為吳王,加九錫。

第三,拔陸遜為大都督。

孫權看人的眼光依然獨到,果斷任命陸遜為大都督,統率朱然、潘璋、韓當、徐盛以及孫桓等各部共五六萬人開赴前線抵禦蜀軍。

陸遜

最終,夷陵之戰吳軍大勝,蜀軍大敗而歸。

孫權成功保住了荊州,這和事先充分的準備是分不開的。

總而言之,孫權奪取荊州是發展自身國力的必然選擇,吳蜀之間的大戰應該也是不可避免的。

思來想去,還是曹操最智慧呀,赤壁失敗後他一生沒再南下,就盼著吳蜀兩國撕咬起來呢!


本文參考資料:《三國志》、《吳歷》等等

更多相關歷史文章閱讀:

關於東吳的十大冷知識,你可能聞所未聞

關於東吳的十大誤解,《三國演義》太誤導人了,顛覆您的認知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東吳四大都督排座次,應該沒人有意見

縱觀三國時期吳國歷史,有四位大都督最為人們所熟知,那就是火燒赤壁的周瑜,締結孫劉聯盟的魯肅,奪取荊州的呂蒙,大敗劉備的陸遜。那麼他們四位究竟誰的能力最強,誰對東吳的功績最大呢?下面我們逐一分析。...

「哭神」劉玄德的最後一戰

三國史上,與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並稱為三國時期三大戰役的夷陵之戰均以以弱勝強成為軍事史上的典例,這三大戰役都採用了火攻,並且正是這三把火而燒出了三國鼎立的局面。「書生妙計燒連營,先主託孤白帝城」,...

話說三國 揭秘東吳大都督皆短命的真相

作為三足鼎立唯一一個既可以向漢也可以背漢的集團,東吳一直處於顛簸的狀態,但是每一次都能化險為夷,這與統治者的英明決策息息相關,而出風頭的一直都是大都督,東吳大都督到底是個什麼樣的職位呢,為什麼坐...

聯劉抗曹,聯曹抗劉:機動靈活的外交家孫權

三國時期在外交上唱主角的不是魏、蜀兩國,而是吳國。這是因為魏、蜀兩國沒有外交,它們互不承認對方的合法地位。魏國認為它繼承了漢朝的天下,是正統;蜀漢則認為曹魏是漢賊。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說:「漢...

誰才是三國最強大腦?曹操、劉備、孫權?

一、赤壁戰後曹操的戰略選擇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赤壁曹操戰敗後,孫、劉聯軍進逼江陵,與曹操守將曹仁相持大戰。劉備利用周瑜和曹仁相持的機會,平定荊州南部武陵(治所臨沅,今湖南常德)、零陵(治...

東吳大都督,為何大都命不長久呢?原因很簡單

熟讀漢末三國歷史,我們對這個時代的名將和謀臣可謂是家喻戶曉,尤其是對武將的排名以及知名度,總是能引來無數爭議,五虎上將也好,五子良將也罷,還有東吳的大都督,都是當時一流的名將。尤其是東吳的大都督...

周瑜、魯肅、呂蒙、陸遜誰最厲害

周瑜、魯肅、呂蒙、陸遜號稱東吳四大都督。那麼這四大都督到底誰最厲害呢? 從政治志向來看,周瑜在赤壁之戰取得領荊州後,想趁蜀中虛弱占領益州,並以此為資本,要與曹操逐鹿中原,爭奪天下。如果其計謀得以...

東吳的都督都死的很不正常嗎?其實不然!

在三國名將中,吳國的四任大都督是比較奇怪的幾位,功勳自不用說,羽扇綸巾,指揮作戰,均是鎮定自若,風采十足。唯一與眾不同的是都死的比較突然,尤其是前三任,周瑜,魯肅,呂蒙。他們的死不顯得很突然嗎?...

三國東吳的大都督,為什麼那麼短命呢?

我所知道的,東吳先後7位大都督周瑜、魯肅、呂蒙、陸遜、諸葛恪、丁奉、陸抗,並非都短命。熟讀漢末三國歷史,我們對這個時代的名將和謀臣可謂是家喻戶曉,尤其是對武將的排名以及知名度,總是能引來無數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