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聖關羽的個人英雄主義 致其敗走麥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關羽名聲和地位在如今是不可小覷的,但是關羽的個人英雄主義太突出,導致他遭人詬病,下面是網友總結的關羽一生十大恥辱紀錄,雖然也反對者不少,但細細看來也不無道理。

一。

戰呂布,死纏爛打,恬不知恥。

二。

拼紀靈,久攻不克,原形乃現。

三。

戰曹軍,勇而無謀,成為俘虜。

四。

對黃忠,老將留情,保全性命。

五。

無頭腦,荊州不守,比武馬超。

六。

對龐德,關平保駕,死裡逃生。

七。

並徐晃,敗相已露,鳴金保命。

八。

攻曹仁,再次中箭,險些落馬。

九。

丟荊州,沒處落腳,四處亂串。

十。

欲突圍,無趙雲之能,終成鬼雄。

關羽因為自己的個人英雄主義丟了性命,還連累哥哥劉備,緊接著劉備以為兄弟關羽報仇為名,發動了一聲戰爭,而結果卻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這就是夷陵之戰。

我們來看一下戰爭背景:關羽死於麥城,荊州易主。

劉備欲討伐東吳,遭大臣反對,關羽死後一個月,曹操也去世。

同年十一月,曹丕篡漢稱帝,東漢滅亡,第二年四月,劉備也稱帝,國號「漢」,意為繼承漢統。

同年七月,劉備以「為關羽報仇」的名義,率蜀漢精銳對東吳發動了荊州戰役。

而戰爭的經過更是堪稱劉備一生的恥辱之戰。

孫權襲荊州之後,呂蒙等大將一年之內相繼病死故。

荊州才剛剛拿下來,人心不穩。

為此,孫權將首都從建業遷到了夏口的南面,在那裡新建了一坐城,以「以武昌國」之意,定名為武昌(這也是現在武昌地名的由來,不過當時的武昌不在現在的武漢市,而是在武漢南面的鄂州市。

明朝時,鄂州和武昌的地名對調,變成了現在的格局)。

孫權遷都武昌時,很多在建業過慣了日子的大臣都不願意來,他們喊出了「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的口號,堅決反對遷都。

不過最後還是沒有擰過孫權,在事後看來,孫權的此舉確實高明,至少他在荊州最混亂的時候穩定了局面,為東吳保住了這個西線的戰略基地。

當劉備盛怒之下舉國來攻時,孫權已經在荊州布署了一年的準備,東吳精銳兵馬都在荊州,而且糧草充足,擁有比較完整的防禦體系。

劉備在出征前派人寫戰術大罵孫權一頓,孫權不希望大戰的爆發,說白了還是怕自己會吃虧,於是向劉備「遣書請和」,結果被劉備一口回絕。

無奈之下,孫權應戰,派陸遜為都督,總領三軍。

為防止兩面受敵,孫權他果斷的決定向魏「稱臣」,真可謂是能屈能伸的典範。

攻占漢中,讓劉備達到了人生的最頂峰,蜀漢人才鼎盛,兵強馬壯,蜀軍總兵力達到15萬,而且還有完整的根據地,如若北上,成功的機會自然是不小了。

但是失去了江陵這個必爭之地後,劉備的大計被大亂,虧了自己,便宜了孫權,這怎麼行?荊州對於劉備重要,不用多說,大戰是不可避免的。

不過由於劉備自己也面臨比較繁重的防禦任務,漢中要防備曹操,成都要派兵留守,南中要派兵監視,能被他調動的頂多五萬人,撐死了不到七萬。

在戰爭初期,劉備派吳班和陳式率數千騎兵出秭歸,進攻夷陵(此二人都是益州軍的將領,戰鬥水平不敢恭維)。

同時又命令黃權率軍駐紮在江北,與吳軍在夷陵對峙,並留趙雲鎮守江州,作為後衛。

針對蜀漢的進攻,孫權早有計劃,他派朱然率五千人總鎮江陵,派潘璋率軍數千鎮守當陽,麥城,夷陵一線,防止蜀軍從北面突破,同時監視魏軍從襄陽宛城南下,保障陸遜軍團右翼的安全。

派孫桓率軍數千鎮守江南夷道,保障陸遜軍團左翼的安全。

任命步騭,鮮于單率數千人屯紮在荊南長沙一線,防止蜀軍偏師和武陵蠻夷兵。

而陸遜則率主力約三萬人屯於猇亭。

東吳可調配的兵力多達五萬人,兩軍在兵力上誰都不吃虧。

面對早有防備的東吳,劉備打的異常凶恨,蜀軍在秭歸突破東吳的防線,並攻到了夷陵地界,孫桓出戰劉備,結果戰敗,退到夷道。

劉備軍越打越猛,「武陵五谿蠻夷」兵的頭領沙摩軻等紛紛來歸。

劉備的兵力增添了不少,蜀軍的前期攻勢讓東吳損失不小,不得以之下,陸遜採取了避其鋒銳,全線退守的方針。

就連孫桓被圍也不去救,更不去與劉備強爭夷陵,冒著被所有人罵的風險死守防線,等待戰機。

陸遜的全面退守,劉備顯得十分不適應,其後開始大出昏招。

首先第一個就是在山地丘陵地區,依次展開長達「七百里」的連營,分兵固守。

他認為這樣「諸要害皆以固守」,萬無一失。

如果在平原地區,大兵團展開,留下相當數量的戰略預備隊可以避免全線潰敗的危險,有利於往來呼應,縱橫馳騁,而且可以避免敵人從兩翼及後方夾擊。

但是在山區,「緣山行軍,勢不得展」的地勢,分兵就等於找死。

蜀軍和吳軍對峙長達半年,士氣盡失,陸遜看到時機成熟,便採取了火攻的戰術,命令每個士兵都手持火把,進攻蜀漢諸營,同時從這場決戰的吳方參戰將領來看,陸遜將朱然和潘章的部隊也都全數調到了前線,要在火攻之後,全線出動,對劉備發動致命的一擊。

當時正是盛夏,天氣炎熱,樹木叢生,營帳相連,一把火扔進去,燒的慘烈無比。

吳軍全線出擊,潘璋從夷陵殺出,從北線進攻,斬殺蜀軍將領馮習,擊潰江北軍。

陸遜韓當一面從正面進攻,一面迅速包抄到「涿鄉」和馬鞍山一帶,準備斷劉備的歸路。

朱然則協同夷道孫桓進攻江南蜀軍,包抄並進軍到「涿鄉」,與陸遜在此會合,他們攻破的是蜀軍前鋒張南。

其餘徐盛,駱統等人也都分頭跟進。

陸遜這一次圍的比關羽那次還要恨,兩軍激戰,最後劉備逃跑還是沒有跑出來,被合圍在馬鞍山。

陸遜督促吳軍合圍,蜀軍雖然傷亡慘重,但劉備帶來攻吳的部隊都是自己從徐州和荊州帶出來的老底子,戰鬥力異常的猛,一把大火,外加四面合圍都沒有摧垮他們的抵抗意志,蜀軍死傷一萬多人,拚死保護劉備。

劉備在激戰中找到突圍的機會,乘夜間突圍,並且讓士卒把軍裝脫下來點火阻塞道路,阻止追兵,最後在趙雲的接應下,終於跑到了永安。

劉備走後,大將傅彤率軍斷後,被陸遜圍住,全軍覆沒,傅彤也以身殉國。

大敗劉備精銳之眾,陸遜收編了蜀軍杜路、劉寧兩路。

張南、馮習、傅彤、沙摩柯被斬,駐守江北的黃權投降曹丕,馬良、程畿也先後喪命。

蜀漢的兵力損失,占了總兵力的一半,不過其後陸遜沒有乘勝追擊。

第一是怕在川內栽跟頭,二是害怕曹丕來斷後路。

此戰之後,蜀漢精銳失去大半,損兵折將,劉備氣死,蜀漢的諸葛亮時代到來。

而東吳則鞏固了荊州,成為與曹魏對抗的主力。

至於曹魏,他們才是最大的獲益者,孫劉火拚,無論是誰勝,都會有損失。

孫劉兩軍聯手實力都未償強過曹魏,既然是內鬥,那損失更大,差距也越拉越大。

而這樣的結果,當然跟關羽的個人英雄主義脫不開關係!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劉備竭盡全力攻打東吳 竟非為關羽報仇

公元221年,已經晉升為皇帝的劉備親自率領大軍進攻吳國,起初蜀漢軍進展非常順利。但是在夷陵之戰中,東吳軍以逸待勞大敗劉備,蜀漢軍隊潰不成軍幾乎全殲。此戰不經使蜀漢政權奪取荊州再無可能,並且是蜀漢...

夷陵之戰打響,曹丕與孫權如何結盟

魏黃初二年(公元221年),四月初六,漢大司馬、益州牧漢中王劉備在成都稱帝,改元章武,史稱蜀漢。當上皇帝後的劉備對於孫權襲取荊州、斬殺關羽一直耿耿於懷。於私,劉備和關羽情同兄弟,為關羽報仇在清...

夷陵之戰經過

夷陵之戰,又稱猇亭之戰,清代時避諱改稱彝陵之戰,是三國時期蜀漢君主劉備對東吳發動的戰役,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221年7月,也就是劉備稱帝三個月後,立刻以替大將關羽報仇為由,揮兵東征,氣勢...

此戰奠定了後三國格局

夷陵之戰,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是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也是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

諡號「壯謬「夢三國的諡號

在電視新三國中,相信不少人對關公這角色感到有些氣恨,說白了就是腦袋瓜子不好使,有啥事就扭到一根筋上。其實,關公一生做了那麼多錯事,丞相諸葛亮早就對他不滿。不叫他守荊州偏逞能,到荊州破壞了蜀吳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