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伐吳為關羽報仇,諸葛亮真的曾勸阻嗎?真相與你想的完全不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功蓋三分國,名高八陣圖。

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這首杜甫的《八陣圖》,是寫諸葛亮的,最後兩句的意思是說,吳蜀是唇齒之國,不當相圖,吳蜀相爭是諸葛亮最大的遺恨。

很多人當初看三國,都會形成根深蒂固的印象,那就是關羽死後執意要攻打吳國的是劉備,此舉最終導致劉備大敗而歸,病逝於白帝城,對蜀國造成了沉重打擊。

當時,諸葛亮對伐吳是極力阻止的,只不過沒能成功。

然而,學界近期對此也提出了一些新觀點,那就是諸葛亮其實是支持劉備伐吳的,至少他並沒有勸止。

為什麼這麼說?那我們需要回顧歷史事實。

魏文帝黃初二年,也就是公元221年,劉備為了給關羽報仇和奪回荊州,下令大舉伐吳。

對劉備的這個舉措,趙雲等大臣極力勸阻,但劉備心意已決,勸阻無效。

但是耐人尋味的是,當時身為丞相的諸葛亮的態度,並未見於史書,也就是說,正史中並沒有記載諸葛亮勸阻劉備這一行動。

這就非常離奇了,大家知道,《三國志》的作者陳壽是非常欣賞諸葛亮的,那麼如果諸葛亮曾經勸阻劉備的話,陳壽為什麼卻不去記載這一光輝事跡呢?反倒是如果諸葛亮沒勸阻,《三國志》是可能漏載的,所以,至少可以說明一點,那就是諸葛亮對劉備的舉動根本沒有諫阻的。

而諸葛亮沒有阻止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劉備此舉,其實是符合當初隆中對的戰略構想的。

著名歷史學家梁滿倉在近期的一次採訪中,對此有過一番解釋。

他說,當初諸葛亮的隆中對的戰略構想,是先跨有荊益,就是占領荊州和益州,然後東和孫吳,北抗曹操,之後尋找機會兩路出兵。

一路是由襄陽北上,就是從荊州北上;另一路從益州出關,兩路夾擊中原。

事後看,劉備集團確實是按照這個戰略計劃行事的。

作為一個成熟的政治家,劉備不會因為關羽被殺而一怒之下輕率地發動戰爭,關羽219年被害,劉備221年才出兵,已經是兩年後的事了,這就足以說明問題,那就是劉備絕不是衝動之下做出的選擇。

按照梁滿倉先生的想法,最根本的原因,還是為了要奪回荊州,重新恢復兩路夾攻中原的戰略態勢,而這也是符合隆中對的戰略構想的。

劉備失敗後,諸葛亮還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法孝直在世的話,必定能夠說服主上不要伐吳。

即使主上伐吳,如果法孝直在身邊,就不會慘敗了。

」這句話正好可以證明,當時並沒有其他有分量的謀臣對劉備進行勸阻,也包括了諸葛亮本人在內。

因此,諸葛亮力諫劉備不要伐吳,只不過是小說家言,不能當做信史看待,用梁滿倉先生的話說,歷史是不應該為尊者諱的。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諸葛亮為何不奪回荊州,增強實力之後再伐魏?

諸葛亮多次北伐,均無功而返,第五次北伐,病死在五丈原,令人遺憾。諸葛亮之所以北伐沒有成功,主要是因為關羽丟失荊州,使他的《隆中對》計劃無法實現,不能從益州和荊州兩下出兵,夾擊魏國。那麼,諸葛亮為...

諸葛亮《隆中對》的戰略是空想?

「若跨有 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

關羽之死的幾個謎團,細細想來這可能是一個局

關二爺大家都無比了解了,即使不知道歷史,沒讀過三國,也知道義薄雲天武聖人關羽的名字。作為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忠肝義膽將軍,關羽的打仗能力不需多提,但是忠義卻一直被人們稱讚至今,可惜最後關羽敗走麥城,...

三國戰爭史思考之諸葛亮的「七傷拳」

諸葛亮算得上一位被後人崇拜的半神人物。無論在《三國演義》或者是「群(英會)借(東風)華(容道)」「失(街亭)空(城計)斬(馬謖)」等京劇戲目中,諸葛亮身著八卦衣,羽扇綸巾(這個形象本來是周瑜的...

三國成語故事:簞食壺漿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諸葛亮傳》,時間是獻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冬。故事的主人公有兩個,分別為諸葛亮和劉備。該故事出自著名的《隆中對》。先來看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