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伐吳為關羽報仇,諸葛亮真的曾勸阻嗎?真相與你想的完全不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功蓋三分國,名高八陣圖。
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
這首杜甫的《八陣圖》,是寫諸葛亮的,最後兩句的意思是說,吳蜀是唇齒之國,不當相圖,吳蜀相爭是諸葛亮最大的遺恨。
很多人當初看三國,都會形成根深蒂固的印象,那就是關羽死後執意要攻打吳國的是劉備,此舉最終導致劉備大敗而歸,病逝於白帝城,對蜀國造成了沉重打擊。
當時,諸葛亮對伐吳是極力阻止的,只不過沒能成功。
然而,學界近期對此也提出了一些新觀點,那就是諸葛亮其實是支持劉備伐吳的,至少他並沒有勸止。
為什麼這麼說?那我們需要回顧歷史事實。
魏文帝黃初二年,也就是公元221年,劉備為了給關羽報仇和奪回荊州,下令大舉伐吳。
對劉備的這個舉措,趙雲等大臣極力勸阻,但劉備心意已決,勸阻無效。
但是耐人尋味的是,當時身為丞相的諸葛亮的態度,並未見於史書,也就是說,正史中並沒有記載諸葛亮勸阻劉備這一行動。
這就非常離奇了,大家知道,《三國志》的作者陳壽是非常欣賞諸葛亮的,那麼如果諸葛亮曾經勸阻劉備的話,陳壽為什麼卻不去記載這一光輝事跡呢?反倒是如果諸葛亮沒勸阻,《三國志》是可能漏載的,所以,至少可以說明一點,那就是諸葛亮對劉備的舉動根本沒有諫阻的。
而諸葛亮沒有阻止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劉備此舉,其實是符合當初隆中對的戰略構想的。
著名歷史學家梁滿倉在近期的一次採訪中,對此有過一番解釋。
他說,當初諸葛亮的隆中對的戰略構想,是先跨有荊益,就是占領荊州和益州,然後東和孫吳,北抗曹操,之後尋找機會兩路出兵。
一路是由襄陽北上,就是從荊州北上;另一路從益州出關,兩路夾擊中原。
事後看,劉備集團確實是按照這個戰略計劃行事的。
作為一個成熟的政治家,劉備不會因為關羽被殺而一怒之下輕率地發動戰爭,關羽219年被害,劉備221年才出兵,已經是兩年後的事了,這就足以說明問題,那就是劉備絕不是衝動之下做出的選擇。
按照梁滿倉先生的想法,最根本的原因,還是為了要奪回荊州,重新恢復兩路夾攻中原的戰略態勢,而這也是符合隆中對的戰略構想的。
劉備失敗後,諸葛亮還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法孝直在世的話,必定能夠說服主上不要伐吳。
即使主上伐吳,如果法孝直在身邊,就不會慘敗了。
」這句話正好可以證明,當時並沒有其他有分量的謀臣對劉備進行勸阻,也包括了諸葛亮本人在內。
因此,諸葛亮力諫劉備不要伐吳,只不過是小說家言,不能當做信史看待,用梁滿倉先生的話說,歷史是不應該為尊者諱的。
諸葛亮為何不奪回荊州,增強實力之後再伐魏?
諸葛亮多次北伐,均無功而返,第五次北伐,病死在五丈原,令人遺憾。諸葛亮之所以北伐沒有成功,主要是因為關羽丟失荊州,使他的《隆中對》計劃無法實現,不能從益州和荊州兩下出兵,夾擊魏國。那麼,諸葛亮為...
諸葛亮借用一成語,為劉備展示宏偉藍圖,但構想本身卻有重大缺陷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諸葛亮傳》,時間是獻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冬。故事的主人公有兩個,分別為諸葛亮和劉備。該故事出自著名的《隆中對》。先來看看原文:
關羽敗走麥城為何沒有人去救他,揭秘關羽戰死後的驚天陰謀!
關羽是三國里一個響噹噹的人物,被民間成為關公,有武聖的稱號。在劉備建立蜀國以後,有關張趙馬黃五虎大將,以猛將魏延、以及李嚴、李恢等名臣,可謂是兵強馬壯。但是劉備和諸葛亮做了一個讓人摸不著頭腦的決...
諸葛亮《隆中對》的戰略是空想?
「若跨有 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
劉備發動夷陵之戰,諸葛亮為什麼不反對?因為劉備在挽救隆中對!
公元219年,孫權遣呂蒙白衣渡江,襲取荊州,擒殺關羽,導致吳、蜀兩國結仇。公元220年,曹丕代漢稱帝。公元221年,劉備於益州稱帝,年號為章武。同年,劉備為奪回荊州,他打著為關羽報仇的旗號,親率...
關羽之死的幾個謎團,細細想來這可能是一個局
關二爺大家都無比了解了,即使不知道歷史,沒讀過三國,也知道義薄雲天武聖人關羽的名字。作為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忠肝義膽將軍,關羽的打仗能力不需多提,但是忠義卻一直被人們稱讚至今,可惜最後關羽敗走麥城,...
諸葛亮曾說法正能阻止劉備伐吳?其實這句話後半句才是他真實想法
看三國演義,似乎劉備帶著七十多萬人馬伐吳,在夷陵之戰中幾乎全軍覆沒。而劉備失敗的原因,就是沒有聽趙雲和諸葛亮的勸諫,以至於被火燒連營,還搭上了老將黃忠的性命。但是翻遍史料,也沒找到諸葛亮反對劉...
天鷹在世談歷史:劉備伐吳的真實目的到底是什麼?
前言:上一篇筆者談了趙雲,實際上三國這個動盪的年代一直是官方和民間津津樂道的話題,老羅的《三國演義》更是成為無數人的佳談美話。其實無論是演義還是正史有個話題始終引發著眾多的爭議,那便是劉備為什麼...
衝冠一怒為兄弟,劉備發動夷陵之戰真的是為了報仇嗎?
文/野馬夷陵之戰孫吳戰勝蜀漢,直接鑄成了三分天下的格局。後世對夷陵之戰多有探討,那麼劉備為什麼一定要打夷陵之戰呢?《三國志》:「初,先主忿孫權之襲關羽,將東征。」《三國演義》將夷陵之戰歸因於兄弟...
諸葛亮《隆中對》的一處硬傷,偉大領袖點評一針見血
《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才幹遠在管仲、樂毅之上,成了與西漢開國三傑蕭何、張良、韓信比肩的大功臣。可謂千古一人、罕有其匹。羅貫中即便極力貶抑曹魏、力挺劉備,也無法改變歷史,只能拚命描摹諸葛亮,最終...
原來諸葛亮一直是主張伐吳,從未反對,一般人理解不了!
劉備伐吳是為關羽報仇,諸葛亮的態度是反對伐吳,其實這個是小說人的議論,大家習慣於這麼認識。主要是由於伐吳失敗了,文學作品為了維護諸葛亮的完美形象而虛構了這一幕。其實諸葛亮他不是反對伐吳,而是主張伐吳。
三國戰爭史思考之諸葛亮的「七傷拳」
諸葛亮算得上一位被後人崇拜的半神人物。無論在《三國演義》或者是「群(英會)借(東風)華(容道)」「失(街亭)空(城計)斬(馬謖)」等京劇戲目中,諸葛亮身著八卦衣,羽扇綸巾(這個形象本來是周瑜的...
三國成語故事:簞食壺漿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諸葛亮傳》,時間是獻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冬。故事的主人公有兩個,分別為諸葛亮和劉備。該故事出自著名的《隆中對》。先來看看原文:
蜀漢發兵東征東吳,夷陵之戰大敗,諸葛亮為什麼不勸阻劉備
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是三國史上著名的三大戰役。官渡之戰,曹操統一北方,赤壁之戰,三足鼎立局面形成,夷陵之戰,蜀漢由盛轉衰,三足鼎立的局面開始失衡。夷陵之戰,是劉備主動發起的東征,諸葛亮...
劉備興兵討伐東吳,為何諸葛亮沉默不語,而趙雲卻極力勸阻!
在三國歷史上,有著三大戰役,一是官渡之戰,二是赤壁之戰,三是夷陵之戰。這三場戰役分別有著不同的影響,袁紹和曹操發生的官渡之戰,使曹操統一北方,成為當時最強的諸侯;曹孫劉發生的赤壁之戰,確立了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