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帝城託孤」,諸葛亮為何大權獨攬,而不是還政於後主劉禪?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三國時期,最為出名的大概就是諸葛亮了,「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劉備去世前白帝城託孤,幾乎是把後主劉禪和蜀漢的國家大事都託付給諸葛亮了。

諸葛亮自然是兢兢業業,但是也有人對他有質疑。

那就是諸葛亮為什麼總是大權獨攬,而不肯還政給劉禪呢?今天我們就來談一談。

諸葛亮最初是在荊州隱居,那時候與司馬徽交好,而且也傳出「臥龍」的名聲。

經過司馬徽和徐庶的雙重推薦,劉備前去諸葛亮處「三顧茅廬」,總算是把諸葛亮給請了出來,並且拜為軍師中郎將。

然後諸葛亮便跟著劉備南征北戰,不僅制定了「三分天下」的目標,而且成功地得到了荊州和益州作為蜀漢的基業。

在此期間,諸葛亮為劉備出謀劃策,而且促成了孫劉聯盟。

劉備非常信任諸葛亮,常常說得到諸葛亮就是「如魚得水」。

蜀漢的這對君臣佳話,歷來為後人津津樂道。

所以劉備在白帝城病危的時候,就把劉禪和蜀漢託付給了諸葛亮,甚至說「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諸葛亮自然是感激涕零,發誓為了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對於劉禪的智力,諸葛亮是有過評價的,「朝廷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

」劉禪雖然算不上聰明絕頂,但也絕對不是草包弱智。

那麼為什麼諸葛亮要大權獨攬,而不是還政與君呢?

有人說是因為劉禪沒有執政經驗。

但是劉禪這樣的人,雖然沒有執政經驗,也是被諸葛亮從小作為儲君來教導的。

即便是沒有執政經驗,也要讓劉禪多處理一些,這樣才能更快地成長。

所以這個理由顯得有些牽強。

責任心很重,所以事事親勞,不假手於人。

看過三國的人都知道,劉備對於諸葛亮是有知遇之恩的。

諸葛亮這樣的大才,若是沒有一個能夠賞識他,並且讓他施展才華的君主,也只能「躬耕於南陽」,成為又一個鬱郁不得志的人。

劉備對諸葛亮的信任,足以讓諸葛亮感激涕零,願意付出一切去實現劉備的理想。

《出師表》中曾經說:「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

諸葛亮是一個有大才且責任心很重的人,他的謹慎又是出了名的,所以這樣的人通常是能者多操勞。

他不放心別人,寧肯自己累一些也要做好大部分的事。

其實蜀漢還是有一些大臣和人才的,適當地放權才能更好地運轉。

但是諸葛亮總是怕事情做不好,總是擔心辜負劉備的囑託,所以事事不假手於人。

在他的眼中,劉禪或許還是個孩子,怎麼能把國家大事交給他呢?所以這或許就是其中最大的原因。

還有就是當時蜀國內外交困,已經是「危急存亡之秋也」。

諸葛亮接手蜀國的時候,蜀國的形勢並不容樂觀,簡直是內外交困。

外面有東吳孫權和魏國曹操的威脅,蜀漢內部也是矛盾重重,這錯綜複雜的關係諸葛亮也要小心處理,更不會放心劉禪也處理一切。

還有就是蜀漢的中央機構制度。

當時的蜀漢皇帝主要是國家元首,起著象徵作用;而丞相是政府首腦,被皇帝授權,帶領著官員組織處理朝廷事物。

這樣的好處是,一旦出現什麼事,皇帝可以問責丞相。

而若是皇帝親征的話,那就是自己授權又自己處理,一旦國家有事,也就沒有人可以問責了。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也說:「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

所以基於種種原因,諸葛亮大權獨攬,而在他去世後,就沒有這樣一個有大才之人支撐朝廷了。

這不能說不是一個遺憾。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領導託孤,誰的眼光最好

傳統社會實行家天下,權力轉移主要採取父死子繼。如果父親死得早,兒子年紀小,就要有一位重臣或者近臣來輔佐年幼的兒子,這種事情一般老皇帝臨死前都會安排好,在傳統文化中被稱為託孤。三國一書中,寫了好多...

白帝託孤的真相

白帝城託孤是劉備在夷陵之戰失敗後,又氣又急的劉備在白帝城一病不起生命垂危,於是劉備將諸葛亮招到白帝城,將兒子也就是後主 劉禪 託付給諸葛亮的歷史。

諸葛亮其實是個不善於搞團結的人

我們知道,一個集團要想垮台只有從內部淪陷。否則再強悍的敵人想要從外部瓦解很難。我們看蜀漢就是如此。以前看三國演義,自以為蜀國最為強大,文有諸葛,料事如神,武有五虎上將,都是萬人敵。不過三國後期,...

李嚴事件背後引申的權力鬥爭

李嚴是蜀漢政權里西川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劉備奪取西川後,對李嚴等人委以重任,白帝城託孤里劉備除了把劉禪託付給諸葛亮外,還有另一個人,那就是李嚴。但是劉備去世後,諸葛亮大權獨攬,李嚴沒有應有的重用,...

諸葛亮教育了劉禪兩次,於是劉禪開始裝傻

諸葛亮曾評價後主劉禪:朝廷年方18,天資聰敏,愛德下士。然而就是這樣一位皇帝,為啥諸葛亮在世時表現的如同弱智?劉備白帝城託孤諸葛亮,是希望諸葛亮輔助劉禪,但是諸葛亮的做法,明為輔助,實為專權,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