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主阿斗真的扶不起嗎?原來我們冤枉了劉禪將近2000年!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劉禪(shàn)(207年-271年),即蜀漢後主,字公嗣,小名阿斗。
劉備之子,母親是昭烈皇后甘氏,三國時期蜀漢第二位皇帝。
第一,劉禪親政後信小人遠君子。
但是,古代有哪個皇帝身邊沒有幾個小人呢?如果僅憑這一點就認為劉禪是個混蛋皇帝,那顯然就太不厚道了。
就是他老子——劉備身邊也有小人,那個小人已被定型多年,名字叫法正。
第二,不戰而降。
當時的形勢不得不讓劉禪做出被後人抓住把柄的事情,要麼徹底滅亡,要麼苟且求活,他選擇了後一種。
但這也並不能說他就是個混蛋,中國的皇帝不戰而降的很多。
當時,他跟不肯投降的兒子說了這樣一段話:「現在大臣都說要投降,你卻仗血氣之勇,想要讓滿城流血嗎?」這樣看來,劉禪還是一個仁君。
第三,忘恩負義。
這一方面就要追溯到「劉備摔孩子——收買人心」的那個歇後語上了。
當初,趙雲從亂軍中把劉禪救了出來,但後來在追諡前朝的關羽、張飛、馬超、黃忠時,偏偏忘了追諡趙雲。
這是大恩情,而劉禪卻把它忘得一乾二淨。
真是讓人恨得咬牙切齒。
但事實卻是,他不追諡趙雲,其實是繼承了他父親劉備對趙雲的待遇。
劉備當時封將軍的時候封了四個,他們分別是:前將軍關羽、右將軍張飛、左將軍馬超、後將軍黃忠。
而趙雲並未在其中,但後來,姜維他們把這個問題提出來後,劉禪欣然接受,追諡了趙雲。
第四,沒心沒肺。
蜀國被司馬昭滅掉後,劉禪作為亡國之君被帶到了洛陽。
到了洛陽以後,司馬昭設宴招待他,而宴會上所演奏的音樂是蜀國的,舞伎跳的舞蹈也是蜀國的。
但內容不怎麼好,有點像當年韓信玩的四面楚歌。
當時蜀國投降的大臣都痛哭流涕,可劉禪卻談笑自若。
司馬昭當時就跟旁邊的人說,我還沒有見過有人沒心沒肺到這個地步的呢!但是,如果換一個角度來講,此時的劉禪已為「魚肉」,這種「沒心沒肺」未嘗不是一種明哲保身。
由此看來,劉禪並非是人們印象中的那個扶不起來的阿斗,不但不是這樣,如果遇到好的執政環境,他很有可能成為一代英主。
《三國志》中有這麼一段記載,說諸葛亮對射君(身份不可考)稱讚劉禪,射君又將這件事告訴了劉備,劉備很高興。
「說丞相嘆卿智量,甚大增修,過於所望,審能如此,吾復何憂?勉之,勉之。
」(劉備遺詔)意思是連諸葛亮都稱讚劉禪「智量甚大」,比想像中聰明,我還有啥擔憂的?表示鼓勵。
諸葛亮不會阿諛奉承,劉備不會不識人,陳壽也不會弄虛作假,所以,劉禪絕不是像傳統觀念中那麼無能。
諸葛亮在《與杜微書》中評價劉禪:「朝廷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
」
事實上:「後主任賢相則為循理之君」。
縱觀歷史,劉禪就任蜀漢皇帝共計41年,是三國時期所有董事長中在位時間最長的一個。
其中,諸葛亮輔佐劉禪11年,在諸葛亮去世後,劉禪還在賢臣的輔助下做了30年的皇帝。
在那個群雄割據的動亂時代,能執政這麼久,劉禪肯定有其過人之處。
劉備臨死前,曾給劉禪留下一道遺詔,在這道遺詔中,劉備對劉禪說,丞相曾說你智量甚大,如果真是這樣,我就沒有什麼憂愁的了。
知子莫如父,或者說,諸葛亮也不是那種拍馬屁的人。
他們說劉禪的智量甚大,總該不會是自欺欺人。
事實上也的確如此,劉禪從223年登基,至263年投降曹魏,稱帝四十一年。
其在位的時間,在三國時期所有的國君中是最長的。
當時社會動亂,能執政如此之久,沒有相當的才智是無論如何也不能做到的。
或許有人會說,他當這麼長時間皇帝,完全是諸葛亮的輔佐,可是,諸葛亮死於234年,他死後,劉禪還做了二十九年皇帝,似難以說成是全憑諸葛亮的輔佐之功。
如果不從時間上來講,有這麼幾件事也完全可以證明劉禪非庸劣之輩。
他的父親夏侯淵就是被蜀將黃忠所殺掉的,他能逃到蜀國來,足見其已是走投無路了。
但劉禪在接見他時,卻只淡淡地說:「你父親是被反間計所殺,並非是我先人直接謀害的。
」只是輕描淡寫的寥寥數語,就讓夏侯霸放下心來。
諸葛亮死後,安漢將軍李邈上書,含沙射影地詆毀諸葛亮有不軌之心,他本以為這樣做會迎合主忌權臣的心理。
誰知劉禪勃然大怒,立即下令將李邈處死。
同樣是在諸葛亮去世後,劉禪立即就廢除了丞相制度。
然後任命蔣琬為大司馬,主管行政,兼管軍事。
又任命費禕為大將軍,主管軍事,監管行政。
也就是把原來集權於諸葛亮一身的職務和權力,一分為二,而且還讓兩個人相互交叉、相互制衡。
我們現在無從得知,這到底是誰給他出的主意。
但如果無法得知,那應該就是劉禪所為。
試想,能做出這樣一種政治安排的人難道會是庸劣之主嗎?
劉禪繼承帝位時,年僅17歲。
劉備臨終前特意叮囑:「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於是呼,「政事無巨細,咸決於亮」,所有的事情劉禪都「按丞相說的辦」。
對於大權獨攬的諸葛亮,劉禪也做到了凡事謙讓,「以父事之」。
後來劉禪年紀漸長,按照漢代朝廷的常規,諸葛亮應當逐漸地將大權交還給劉禪,讓劉禪順利「轉正」,徹底擺脫「見習」皇帝的命運。
可是,諸葛亮仍緊握大權。
諸葛亮的理由也很簡單,因為劉禪沒有工作經驗,沒有治國經驗,所以才總攬全局。
這讓人不禁要問,劉禪現在是沒有經驗,你不給他實踐的機會,他哪兒來的經驗,他不是永遠沒經驗嗎?
諸葛亮帶兵出外征戰,對已年滿22歲的劉禪依舊不放心,特派心腹董允為侍郎,統宿衛親兵,「監管」劉禪。
在諸葛亮的《前出師表》中,諸葛亮對劉禪的口氣和語感,簡直猶如一個嚴峻的父親在冷酷地調教不懂事、不聽話的孩子。
對這些,劉禪一讓在讓,不想引起國內的政治混亂。
諸葛亮發動北伐戰爭,劉禪雖然不贊成,但還是為諸葛亮鼓勁加油。
可以說,劉禪深知「君臣不和,必有內變」的道理,充分領會並嚴格執行了劉備的教導以及對長輩的尊重,更重要的是他團結了內部領導班子,保持了領導集團的穩定,這樣最終得實惠的還是老百姓。
難怪有人評價劉禪「後主之賢,於是乎不可及」,可見劉禪具有一個政治家寬容大度的胸懷。
劉禪不僅對諸葛亮寬宏大量,對其他大臣也是如此。
比如魏延叛亂被殺,劉禪對於魏延沒有一概否定,而是下旨:「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賜棺槨葬之。
」魏延作為其父親最信任的將領之一,信任程度猶勝於馬超,怎麼會忽然叛亂?說白了,魏延的智慧不比諸葛亮的差,不過是剛愎自用,人際關係不好,諸葛亮逝世後,諸葛亮利益集團沒人制服得了,所以被殺。
劉禪以「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賜棺槨葬之」來證明其志,這也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他的智慧。
畢竟陣前叛亂,可不是能以仁德和「念前功」就可以「賜棺槨葬之」的。
劉禪生活腐化時,學者譙周和老臣董允上書勸柬,劉禪最多也就是無可奈何,而不是一怒之下大開殺戒。
後主劉禪可能是中國歷代帝王里,對大臣動刀較少的一個了,這點非常難得。
頭腦清楚、知人善用。
劉禪不僅有容人之量,而且頭腦清楚,知人善用,有很強的分析能力,絕對不是弱智。
劉禪專用諸葛亮來治國,就是他聰明的地方,雖然諸葛亮有窮兵黷武的問題,但是他治理蜀國的措施確實給蜀國帶來了發展。
所以即便在孔明死後,劉禪仍然繼續延用諸葛亮的措施,甚至重用諸葛亮所選拔的人。
諸葛亮急於北伐,劉禪此時頭腦非常清楚,他非常清楚魏蜀的實力根本不在一個水平線上,又不好直接反對,只能規勸諸葛亮說:「相父南征,遠涉艱難;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勞神思。
」儘管諸葛亮執意北伐,沒有聽從劉禪的勸告,劉禪還是全力支持諸葛亮的北伐。
諸葛亮死後,劉禪立刻停止了空耗國力、勞民傷財的北伐。
在人事任免上,劉禪也表現出過人的一面。
鑒於諸葛亮生前權力太重,劉禪廢除了丞相制。
以費禕為尚書令和大將軍,以蔣琬為大司馬,兩人的權力相互交叉,相互牽制,但又各有側重。
蔣琬以管政務為主,兼管軍事;費禕以管軍事為主,兼管政務,軍政及內政大權不再同一人一把抓。
這種新的政治格局安排,意味著劉禪決不允許再次出現事無巨細,皆決於丞相一人,而自己則大權旁落的尷尬局面。
蔣琬死後,劉禪更進一步「自攝國事」。
任官封爵,要劉禪同意;人事任免,要劉禪同意;出兵征討,要劉禪同意,幾乎所有的大事,都要劉禪同意。
劉禪總統一切,直接掌管蜀漢政權達19年之久。
這一系列舉措,能是一位智商低能的人想得出和做得到的嗎?
《魏略》中還記載了這樣的一件事:曹爽與司馬懿爭權被殺後,夏侯霸害怕受到株連而入蜀,劉禪親自出迎。
夏侯霸的父親夏侯淵為老將黃忠所殺,劉禪安撫前來投降的夏侯霸時,說:「你父親的遇害,非我先人所為。
」一語帶過之後,套近乎說:「我的兒子還是你外甥哩!」原來,劉禪之妻乃張飛女,而張飛之妻又為夏侯淵的從妹,所以劉禪才這麼說。
之後,劉禪對夏侯霸「厚加爵寵」。
劉禪對夏侯霸的這一套懷柔拉攏的手段,即使其父劉備在世,大概也不過如此,足見劉禪絕非平庸之輩。
作為三國中實力最弱的一國君主,劉禪有自己的一套治國理念,絕對不是昏庸低能之輩。
樂不思蜀
沒皮沒臉。
歷來各方專家對後主劉禪的評價一直囿於暗弱無能、賢愚不辨,其中最大的一個詬病就是不戰而降、苟且偷安。
「樂不思蜀」一個詞語讓劉禪徹底被定格為一個反面人物,被認定是個沒皮沒臉的窩囊廢,從而對其進行口誅筆伐。
話說曹魏兵圍成都,劉禪心裡很清楚要是抵抗,士兵的傷忙一定會很大,而且很有可能招致曹魏屠城,讓百姓遭殃。
為了保全子民,劉禪在深思熟慮後,決定開門投降。
劉禪投降後,北上到達洛陽,被封為安樂公。
這樣一來,劉禪多了一個賣國的罵名,卻保全了百姓的姓名財產,無論在當時老百姓來看,還是從當代歷史學的角度來看,都應該是一件好事。
對於劉禪不戰而降,實乃「全國為上之策」。
劉禪這樣注重國人現實利益的政治家,與「打腫臉充胖子」的面子政治家所不能同日而語,他沒有為一己私利,而不斷地鼓動老百姓為自己賣命。
亡國之後,作為亡國之君,不僅劉禪自家生命,而且包括對蜀地百姓幸福都掌握在人家手裡。
所以,劉禪必須裝憨賣傻,處處隱藏自己才能,才能瞞天過海,養晦自保。
某個西方的著名文學家說過:「裝傻裝得好也是要靠才情的……這是一種和聰明人的藝術一樣艱難的工作。
」在劉禪表面的麻木和愚懦的背後,潛藏著過人的狡詐和機智。
劉禪降魏後,司馬昭在一次大宴蜀國君臣時,特意令人奏起了蜀地音樂,以觀察劉禪的反應。
蜀國舊臣聽後無不現出悲慽之容,只有劉禪一人不悲反笑,開心得不得了,活脫脫是一個缺心少肝、苟且偷安的皮相。
司馬昭當時就跟人說,一個人沒有心肝怎麼可以到這種地步!後來司馬昭又去問劉禪,說你還想念蜀國嗎?劉禪馬上回答:「此間樂,不思蜀。
」
「樂不思蜀」這個成語從此誕生。
說完這個話以後,劉禪帶來的一個舊臣就跑去找他說,不能這樣說呀,這樣說實在太沒心肝了,下回司馬昭再問你,你就說,先人的墳墓在蜀國,我沒有一天不想,然後把眼睛閉起來。
果然,不久司馬昭再次問劉禪,說想念蜀國嗎?劉禪說:啊呀,先人的墳墓都埋在那兒,我沒有一天不想。
司馬昭說不對啊,這話我怎麼聽著不像你說的,像你某個大臣說的。
劉禪馬上把眼睛一睜:哎,對啊,就是他說的,就是他教我這麼說的!
乍一看,劉禪的確是一幅沒皮沒臉的嘴臉,而且無恥到了無可救藥的地步。
可細細一想,劉禪不如此回答又能如何?
司馬昭若想殺劉禪,可謂易如反掌,身為階下囚的劉禪,不可能不明白這一點,想要保全自己的性命,就必須讓司馬昭覺得他懦弱無能、不足為慮,而「此間樂,不思蜀」正是劉禪所釋放的一個煙霧彈,給司馬昭留下了:「我無憂矣」的好印象,成功地保住了性命。
在當時的環境中這是最為明智的選擇,堪稱上上之策。
在這個問題上,劉禪實在是一個能稱得起大智若愚的智者。
既然劉禪不是庸劣之主,作為「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蜀漢丞相諸葛亮為什麼遲遲不還政給劉禪呢?
難道是劉備的遺囑中另有玄機?還是諸葛亮另有苦衷?
何以不交權?
諸葛亮從劉備手中接過來的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爛攤子,但這個爛攤子經過他幾年的整治後開始出現了生機。
而當初劉備託孤說得也很清楚:「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很顯然,劉備表面上是告訴他有兩個選擇,第一,你可以輔佐劉禪你就輔佐,如果不能輔佐,你就取代他。
當然,這純粹是扯淡。
首先,劉備知道劉禪可以輔佐;其次,諸葛亮不會做出取代劉禪帝位的事情來。
事情也正如劉備所說的那樣,劉禪是個可以輔佐的人。
但是,「輔佐」一詞與「取代」完全是兩回事,諸葛亮從劉備死後獨攬大權一直到死,始終不肯放下手中的權力。
劉禪等於是名義上的國家元首,諸葛亮才是真正的蜀國執政者。
有人說,諸葛亮之所以不放下權力,是因為劉禪對朝政不熟。
這又是無稽之談了。
首先,劉禪雖然沒有受過正規的太子教育,但跟隨劉備多年,總有些耳濡目染,絕不至於如諸葛亮所言的那樣,在朝政上一無是處。
任何一個帝王的治國經驗都是在實踐中得到的,諸葛亮不會笨到不知道這一點。
他越是這樣就越會讓後人覺得他有私心,可諸葛亮的確沒有私心,在劉備那樣的人手下,如果有半點私心,早就被清除出去了。
那麼,諸葛亮為什麼直到死才把政權還給劉禪呢?
大概有如下原因。
第一,諸葛亮的確是任重而道遠,劉備戰敗而死,不僅僅是丟了一個荊州那麼點代價。
蜀國自劉備死後,人心不安,士兵數量急劇下降。
這都是一個國家潛在的不安定因素。
諸葛亮的《出師表》里談到:「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
」這段話很有深意,諸葛亮自我解釋了劉備為什麼要託孤給他,因為他謹慎小心。
此時的蜀國必須要由這樣一位謹慎小心的人來主持,才能轉危為安。
所以,諸葛亮不敢放手。
第二,此時的蜀國內外交困,危機四伏。
《出師表》也談到:「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諸葛亮可不是小題大做之人,他能這樣說,就說明現實的確如此。
當時,諸葛亮不但面臨著「北邊有曹魏,虎視眈眈;東邊有孫吳,不懷好意」的外部壓力,還有很讓人擔心的內部壓力。
此時的蜀國,隨著一批優秀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先後去世而變得人才匱缺。
三國時期,誰用人才,誰就能占據優勢,諸葛亮當然深知這一點。
而蜀漢政權的最主要問題就在於它內部的矛盾一直得不到解決,也正是這個內部矛盾最終導致了蜀國的滅亡。
所以諸葛亮成為輔臣後,一方面要處理好和劉禪的君臣關係,另一方面更要處理好自己與蜀漢政權當中他的同僚們——那些來自不同陣營、代表不同政治派別和集團利益的人之間的關係。
也正是由於這個原因,導致了諸葛亮和另一位託孤大臣李嚴之間的嚴重分歧,最後導致李嚴被廢。
所以,諸葛亮無論如何是不能把政權交給劉禪的。
而李嚴的被廢則成為劉備遺囑破產的最主要原因,也就是說,劉備的政治遺囑並沒有達到他預想的目的。
終結:李嚴被廢 。
也許,劉備讓李嚴輔助諸葛亮共同輔佐劉禪本身就是一個錯。
李嚴是南陽人,曾經在荊州牧劉表、益州牧劉璋下面做官,幹練精明,很得劉表和劉璋的信任,是一個老於世故、才能出眾的官僚。
212年,劉備準備進攻成都,但軍事實力不夠。
213年,劉璋派李嚴指揮駐紮在綿竹的各路軍隊,抵禦劉備的進攻。
誰想,這位一向以「忠心」著稱的前線指揮官卻率領軍隊和一些官員投降了劉備。
劉備經過幾次大戰,最終攻占了成都。
李嚴的投降對劉備集團取得最後勝利起了重大作用,因此,李嚴得到劉備的信任是理所應當的。
但這的確不是他成為劉備託孤大臣的主要原因。
而真正讓他成為輔臣的原因是他作為劉璋根據地的舊人這一身份,劉備為了籠絡劉璋集團,擴大新建立的蜀漢政權的基礎,只能對李嚴另眼相看。
就在他死的前一年,他任命李嚴為尚書令,死時,又讓李嚴受遺詔,輔佐少主劉禪。
可是,他同時又讓李嚴擔任中都護,駐守永安。
也就是說,李嚴名義上是託孤大臣,但他最主要的職責是鎮守邊疆。
從古到今,沒有一個輔臣是在中央之外的。
僅從這一點上來看,他對於後主劉禪的影響似乎都是間接的,從難以接近皇帝而言,李嚴確實是空有託孤虛名,並無照顧劉禪之實。
那麼,是他不想照顧嗎?是他真的不想有託孤實名嗎?
當然不是。
因為劉備根本就沒有給他這個機會。
我們看李嚴的官職,分別為光祿勛、中都護、尚書令。
而諸葛亮的官職為丞相、司隸校尉、錄尚書事,並在地方上還兼益州牧。
蜀國的政治制度是兩漢的延續,中樞機要為三公九卿,其中丞相本為三公之一,而光祿勛卻為九卿之一,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謂的皇宮衛隊長,那麼,作為丞相的諸葛亮與作為衛隊長的李嚴,誰高誰低,一目了然。
在「成者王侯、敗者寇」的主導文化氛圍里,人們不願意接受失敗的英雄,似乎只有幹得轟轟烈烈的人才是英雄。
劉禪投降後在洛陽的一段表演,為他博得了「全無心肝」的臭名,從此「扶不起的阿斗」的帽子就算牢牢地扣在了他的頭上,甚至連他的名字劉禪(Shàn),我們也經常錯誤地讀成Chán,可見世人對他的誤解之深了。
歷史也好,現實也罷,你越是正著看,越看越是霧裡看花,糊裡糊塗;假若你顛倒過來,倒也能看出個一二來。
在魏蜀吳三個企業集團中,劉禪領導的蜀國一直處於弱勢,然而41年來,劉禪能知人善任,公司穩固發展,重現實輕面子,使百姓免受戰爭塗炭,要是阿斗真的扶不起,又怎能做到這點?
傻子劉禪忽悠了誰?諸葛亮、司馬昭、姜維為何都能忍受他?
劉禪在人們的心目中便成了庸主的典型,「扶不起的阿斗」成了對庸人的戲稱。事實果真如此嗎?同樣是投降後宣布退位的皇帝,劉禪得以做了八年的安樂公後壽終正寢,東吳的孫皓則被司馬昭的兒子司馬炎賜毒酒殺害。...
劉禪其實並非昏庸帝王,那麼諸葛亮為何遲遲不肯交權?
一般人認為劉禪是庸劣之主,主要從三個方面來進行確認。第一,劉禪親政後信小人遠君子。但是,古代有哪個皇帝身邊沒有幾個小人呢?如果僅憑這一點就認為劉禪是個混蛋皇帝,那顯然就太不厚道了。第二,不戰而降...
他在位41年,是三國時期在位最長的皇帝,他是如何做到的?
劉禪,蜀漢後主,字公嗣,小名阿斗。劉備之子,母親是昭烈皇后甘氏,三國時期蜀漢第二位皇帝。在位四十二年。期間拜諸葛亮為相父,並支持姜維北伐,在位後期寵信黃皓,致使蜀漢逐漸走向衰弱。
中華史上唯一亡國後善終的君主,劉禪到底傻不傻?
劉禪,即蜀漢後主,字公嗣,小名阿斗。劉備之子,母親是昭烈皇后甘氏,三國時期蜀漢第二位皇帝。幼年時多遭難,幸得大將趙雲兩次相救,劉備定益州後入蜀,蜀漢建立後被立為太子。於公元223年繼位為皇帝,...
三國在位最長的皇帝是誰 大智若愚者蜀漢後主劉禪
人說「扶不起的阿斗」,阿斗是劉備的兒子劉禪,他雖然無治國之能,但他卻是三國時期在位最長的皇帝。讓他成為「扶不起來」的典型是因為他的一句「此間樂,不思蜀」,讓蜀漢後主劉禪一躍成為了歷史名人。但真正...
歷史上真實的劉禪(shàn):一位被中國歷史扭曲的智慧君主
劉禪,即蜀漢後主,字公嗣,小名阿斗。劉備之子,母親是昭烈皇后甘氏,三國時期蜀漢第二位皇帝。幼年時多遭難,幸得大將趙雲兩次相救,劉備定益州後入蜀,蜀漢建立後被立為太子。於公元223年繼位為皇帝,...
扶不起的阿斗,真的是扶不起嗎
在世人的心目中,劉禪是平庸昏聵之君,在市井街頭的平頭百姓眼裡,劉禪的形象始終是碌碌無為的的庸主一個,更有甚者稱之為「亡國之昏君,喪邦之庸人」。因劉禪小名為阿斗,於是在我們國語的形容詞中,又多了一...
劉禪真是一個扶不起的阿斗?還原真實的劉禪
劉禪給我們固有的印象,昏庸無能、懦弱無能、貪圖享樂、一個扶不起的阿斗。可是真實的歷史中劉禪是這樣的昏君嗎?真實的劉禪其實是一個有大智慧的人,懂得韜光養晦,隱忍。
劉禪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這裡面有很大的學問存在
劉禪,劉備的兒子。阿斗為人不思進取,只會整天玩樂,即使有諸葛亮(181~234年)這樣的名臣輔助和教導也無濟於事,最終導致江山落入他人手中,還落下了「樂不思蜀」這樣的千古笑柄。今天,人們便用扶不...
阿斗真的扶不起?還是諸葛亮不會扶?真心不想把劉禪扶起來
在世人的心目中,劉禪是平庸昏聵之君,在市井街頭的平頭百姓眼裡,劉禪的形象始終是碌碌無為的的庸主一個,更有甚者稱之為「亡國之昏君,喪邦之庸人」。因劉禪小名為阿斗,於是在我們國語的形容詞中,又多了一...
劉禪,猛一看是傻瓜,其實是人精
劉禪,即蜀漢後主,字公嗣,小名阿斗。劉備之子,母親是昭烈皇后甘氏,三國時期蜀漢第二位皇帝。幼年時多遭難,幸得大將趙雲兩次相救,劉備定益州後入蜀,蜀漢建立後被立為太子。於公元223年繼位為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