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一州之地何以不停攻打曹魏,諸葛亮六出祁山的到底是為什麼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自三國鼎立以來、曹魏最強,東吳次之,蜀漢最弱,而在夷陵之戰後,蜀漢元氣大傷。

本就弱小的國勢更加雪上加霜,這就是諸葛亮在《出師表》開頭說得:「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按正常的邏輯講,實力弱小,就應該保境安民,不主動向大國挑釁。

但蜀漢卻反其道而行之,從建立至天亡四十餘年間,可以說是「生命不息,攻魏不止次次穿越干于山萬水,悲壯地向北進攻,又一次次失敗,最終無力再戰,被司馬氏控制著的魏國一朝滅亡。

先不說蜀漢為什麼要不斷地北伐,只談談諸葛亮時代的北伐問題。

諸葛亮之所以不顧與曹魏的國力差距,屢次北伐,大致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蜀漢的立國方針就是消滅曹魏,復興漢朝。

劉備出道江湖以來,直舉著「復興漢室」的政治旗幟,態度極為堅決。

如果蜀漢建國後,和曹魏稱兄道弟,或者乾脆稱藩稱臣,那麼蜀漢就在天下人面前自動喪失了道義上的高度,蜀漢的合法性就會受到質疑,進而影響內部穩定。

基於第一條,劉備「創業未半而中道崩去」,所以北伐曹魏的歷史任務自然就落到了諸葛亮的肩上,諸葛亮北伐,不過是繼承了劉備的志而已。

第三條,諸葛亮雖然當上了蜀相,但他在政治上並不是益州土著派系。

諸葛亮在官場雖然屬於武官系統,但他在當丞相之前,一直沒有獨立建立軍功的機會。

在亂世中混江湖,要讓弟兄們心服口服,沒有軍功,是絕難服人的。

如果諸葛亮按兵不動,那麼請葛亮就很難在蜀漢的官場樹立自己的威信。

無論是從蜀漢政權的角度,還是從諸葛亮自身利益的角度,北伐曹魏都是諸葛亮沒有選擇的。

四、蜀漢的存在對魏國來說是重大的戰略威脅,如果蜀漢不主動出擊,以攻為守,那麼魏國就會大舉進攻蜀漢。

正如《後出師表》所說「然不伐賊王業亦亡。

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從這個角度來說,蜀漢北伐也是無奈之舉。

五、北伐曹魏符合諸葛亮本人的政治理想,諸葛亮早年就在(隆中對)提出了分兵兩路北代曹魏的戰略構想。

只可惜關羽大意失荊州,後來又失去上庸,從東部攻曹魏成為泡影,諸葛亮只能走艱難的山路。

但諸葛亮滅魏的決心從來沒有變過。

北伐曹雖然是漢的立國方針,但夷陵敗後,蜀漢暫時沒有實力發動戰爭,他們最需要做的就是養精蓄銳,來年再舉。

蜀漢的疆城和曹魏比起來,實在過於弱小,蜀漢自失期州之後,只實際控制著益州,偏居西屬。

也只能以攻為守,同時聯合東吳,以二家之力對抗曹操。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