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劉備伐吳會在夷陵一戰輸給陸遜大敗而歸?最大敗因是這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之前跟朋友討論三國,聊到為何劉備伐吳之戰,會在夷陵一役大敗而歸?原因有幾點:

一、軍力不夠堅強

劉備伐吳之戰派出的,其實不少是新生代,甚至二線的將領,擔任前鋒大將的是吳班、陳式,這兩人之前的戰績並沒有那麼突出。

趙雲守在後方,諸葛亮也沒有隨軍,比較能幹的黃權在把北方守衛曹軍,勇將張飛也在出征前掛了。

所以在將領方面,劉備的力量是比不是上東吳方的。

至於軍隊人數,劉備傾蜀國最大力量,出兵約有5~8萬,對蜀國來說算很多了,但是以這樣的兵力要一口氣打下吳國,也是不太可能。

二、遇到強敵陸遜

蜀軍一開始是士氣如虹的,一口氣打到了秭歸。

但是陸遜以逸待勞,堅守不出,接下來的一年,劉備都攻不破夷陵,耗時愈久,士氣就開始降低,最後陸遜一舉出兵,把劉備軍打了個措手不及。

三、戰略布陣失敗

史載劉備軍隊『連營七百里』,首尾不能相救,連曹丕看到布陣圖,都說劉備布陣失誤,此役必敗。

這種布陣,也許可以看出劉備輕敵,或者他並沒有長驅直入江東的打算,而是要在荊州布局。

四、失去地利

陸遜聰明的採用了堅壁清野的方式,不與劉備做不必要的衝突,把從巫縣一直到秭歸的狹隘山道都讓給了劉備軍,集中軍力守在猇亭、夷陵一帶,所以劉備也拿他沒辦法。

後來因為夏天炎熱,劉備令軍隊把軍營駐紮在森林裡避暑,結果陸遜一用火攻劉備軍一敗塗地。

不論從何種角度看,劉備伐吳這役都是勝算極低,那為何劉備仍堅持伐吳呢?

其實劉備的最大目的,應該還是在於荊州。

雖然劉備雖然宣稱一定要為關羽報仇,但是他心裡應該也清楚,光憑蜀國目前的實力,應該是無法完全打下吳國的,收復荊州,才是這場戰役的戰略目的。

但是他身為一國之君,如果把這個戰略目的說白了,一方面可能會被看扁,畢竟死的是全蜀國第二號人物關羽,如果不出兵耀武揚威一番,這口惡氣劉備也吞不下去。

另一方面如果只是跟孫權口頭討地,不實際出兵的話,相信孫權也不會輕易割地求和。

所以劉備不得不出兵為關羽和蜀國上下討回一個公道。

但是一旦出兵,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打到了夷陵,無法再打進去,但撤又不是,畢竟口號是伐吳,還沒打到對方投降,自己撤兵,無疑是打自己臉,因此蜀軍落入了進退兩難的困境。

我認為其實此時劉備應該再等待孫吳再次求和,答應把荊州還給他,這樣一來劉備目的達到,也有理由撤兵,有個台階下。

從劉備回兵駐紮在秭歸一段時間,加上帶了一群中生代將領,可看出劉備並沒有想要一路打到吳國首都,而是想要東吳將荊州還給他而已。

但是東吳方面畢竟沒有把荊州環給劉備的打算,最後還是讓陸遜把劉備殺的逃回老家。

蜀國也因此元氣大傷。

所以綜言之,劉備伐吳這仗最大的敗筆在於作戰目的不明確,如果劉備有帶上諸葛亮、趙雲等人,在取回荊州左半部分後,與孫權談和,並派趙雲駐守荊州,也許之後稱霸三國,還是有希望的。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曹丕為何在夷陵之戰伐吳不伐蜀

坐山觀虎鬥,錯失伐吳機遇襄陽之戰,關公敗走麥城,四面楚歌,急迫下,往西川突圍,不果,被擒,不屈,以身殉國。劉備張飛聽聞關羽死訊,茶飯不思,張飛急於報仇,身死小人之手,劉備傾半個國家的精銳,東向伐...

劉備竭盡全力攻打東吳 竟非為關羽報仇

公元221年,已經晉升為皇帝的劉備親自率領大軍進攻吳國,起初蜀漢軍進展非常順利。但是在夷陵之戰中,東吳軍以逸待勞大敗劉備,蜀漢軍隊潰不成軍幾乎全殲。此戰不經使蜀漢政權奪取荊州再無可能,並且是蜀漢...

劉備伐吳的夷陵之戰,成全了諸葛亮與陸遜嗎?

三國大家都很熟悉吧,由於受到三國演義的影響,肯定很多人還是把蜀漢當成正統。最後看到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肯定都扼腕嘆息吧。那麼蜀漢為什麼不能統一呢?歸根到底是人才太少了,甚至有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

為什麼劉備最後沒能一統天下,敗就敗在這裡!

三國時代,劉備能夠說是自食其力,帶著一幫文臣武將歷經歷盡艱辛,終究創立了蜀漢政權。惋惜的是,三國最後被司馬家屬歸為一統,劉備中興漢室的抱負未能得到勝利。蜀國為什麼失敗,這裡說說決議蜀國成敗的三個...

夷陵之戰後東吳為什麼不趁勢攻打蜀國?

我們都知道三國時期著名三大戰役之一:夷陵之戰。當時劉備集結龐大的兵力準備進攻東吳,奪回荊州,為關羽報仇,但是戰役卻是以劉備軍的慘敗收尾,這一仗可以說讓劉備損兵折將前期積累的優勢也損失殆盡,那麼東...

劉備伐吳的真實目的到底是什麼

《三國演義》里對於劉備伐吳的原因有交代嗎?顯然是有的,劉備稱帝之後立刻就發布了一道詔命:「朕自桃園與關、張結義,誓同生死。不幸二弟雲長,被東吳孫權所害;若不報仇,是負盟也。朕欲起傾國之兵,剪伐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