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鎮守荊州,兵馬不多,為何主動與曹魏開戰,是缺乏自知之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爭霸,諸侯並起。

出身微末的劉備,憑藉自己的努力,及諸多文臣武將的輔助,終於地跨荊襄,雄據巴蜀,與曹操、孫權三分天下。

然而還未等劉備,像先祖劉邦一樣,揮軍入關,鎮守荊州的關羽,便率先向曹魏發難,開始攻打襄陽、樊城等地區。

最開始的時候,關羽取得了不少的戰果,他不但圍睏了名將曹仁,還收降了于禁,斬殺了龐德,一時之間,「梁、郟、陸渾群盜或遙受羽印號,為之支黨」,他得以威震華夏,甚至曹操都嚇得想要遷都。

然而這些戰績,只是看著光鮮,卻根本無法讓曹魏元氣大傷,畢竟據記載,當時關羽手下只有五萬左右的兵馬,而且其中近兩萬人,還被他留在了後方,也就是說,他能夠開赴前線的,最多三萬餘人。

這對九州中獨占六州的曹魏而言,根本構不成太大的威脅,更無力滅掉曹魏。

那麼關羽為什麼還要堅定的向曹魏宣戰呢?難道是因為他沒有自知之明嗎?答案自然是否定的,雖然關羽剛而自矜,性格存在極大的缺陷,但是他為將為帥的本領,卻不容置疑。

那麼他究竟為何主動挑起了戰爭呢?小編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為北伐做準備

關羽並不傻,相反,能夠獨當一面,他相當有戰略眼光。

當初諸葛亮作隆中對,計劃是從漢中和荊州,兵分兩路進攻曹操。

然而因為計劃在實施過程中,出現了一定的偏差,這兩地都落到了曹操手中。

到了建安二十四年,即公元219年的時候,漢中已經被劉備爭取過來了,荊州卻還有曹魏的一席之地。

作為荊州的守將,而且有著假節鉞的權力,關羽認為自己必須有所行動。

以他的兵力,雖然沒有能力大舉伐魏,但是拿下襄樊等地區,把曹操勢力清出荊州,他還是可以努力一把的。

二、曹魏給了他可乘之機

荊州地盤,是由三家共同瓜分的,如果在平衡狀態下,關羽突然發難,也不現實。

可是想瞌睡的時候,正巧有人送來了枕頭——就在此時,南陽地區突然爆發了農民起義,曹魏守將曹仁,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此處,這給了關羽可乘之機。

作為一員名將,不但要在征戰沙場時,取得戰果,還要擅於把握機會。

關羽當然不會放過這樣的良機,所以本就打算與曹仁開戰的他,迅速作出了反應,並取得了不小的戰果。

三、本身性格所致

雖然作為一方大將,而且獨當一面,他不該任性。

可是剛而自矜,且非常護前的他,看到黃忠、馬超、張飛等人,紛紛立下戰功,心中自然不是滋味。

為了證明自己比所有人都厲害,他肯定想著找個機會搞事情。

於是在即符合戰略目標,又有可乘之機的情況下,他便毅然發兵了。

通篇分析之後,我們不難得知,關羽在兵力不多的情況下,突然向曹魏宣戰,並非沒有自知之明,也不是不自量力,而是基於多方面的原因,這即有他性格存在缺陷的因素,也有為蜀漢考慮的因素。

只不過,他對東吳的防範心理太低了,畢竟呂蒙不是魯肅,並不執著於聯劉抗曹。

可是關羽卻先是,拒絕孫權的聯姻,又擅自搬空了孫權的好幾座糧倉。

孫權也不是大度之人,他既不願意忍受這些憋屈,也不想看著蜀漢迅速發展壯大,於是在曹魏派人前來聯合他的時候,毅然放棄了孫劉聯盟,答應了呂蒙想要攻取南郡的請求。

也就是說,關羽最後的失敗,並非敗於主動向曹魏宣戰,而是敗於他對東吳的態度,加速了孫劉聯盟破裂的速度。

如果他處理好了與東吳之間的關係,或者沒有中呂蒙之計,對東吳放鬆警惕,可能此戰,又會是另外一番結果,三國角逐,也會呈現出不一樣的結局吧?可惜歷史沒有如果,關羽再善戰,再能把握機會,他還是敗了,而且敗的非常徹底,不但千百年來,一直背負著「大意失荊州」的罵名,還間接導致了蜀漢走向衰亡。

本文所有史料均來自於《三國志》等書,小編保證內容之真實性,同時無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七大帥才:東吳兩位,蜀漢兩位,曹魏三位

「能領兵者,謂之將也」,「能將將者,謂之帥也」。所以所謂的帥才,首先不僅是將兵之人,還是將將之人;其次要鎮守一方或總領一方軍事,通俗點說起碼得是一個方面軍統帥,最好是文能治理州郡,武能克敵制勝;...

蜀漢風雲事件8——失荊州

荊州之重,在於它的地理位置、經濟、人口等多方面的優勢,那是三國必爭戰略要地,荊州對於蜀漢集團的重要性,那更不必說,有它才有隆中對,沒有,從此蜀漢無力回天。換而言之,荊州也像燙手的山芋,換誰,都不...

3個原因告訴你,為什麼關羽註定守不住荊州

《關羽大意失荊州》的故事,相信很多朋友都知道,也正是因為這一事件,導致了後續的夷陵之戰。蜀漢也從巔峰快速跌到谷底,實力大損。為什麼關羽會敗的那麼慘,連自己都沒逃走呢?我們來好好剖析一下荊州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