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三番五次北伐,是盡忠,還是另有玄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劉備死後,諸葛亮以相父的身份掌管著蜀國。

諸葛亮南征之後,由於疆土擴展,而且錢糧富足(南征時候,由於戰勝,消耗由戰敗一方出)。

諸葛亮在劉備臨死時說」一定輔佐劉禪,竭盡一生」。

而此刻正是國富民強的時候,北伐復漢就在這時,還留下名垂千古的《出師表》。

但只要有見識的諸位都知道,諸葛亮想要打敗魏國,那真是難如登天。

但諸葛亮認為機會還是有的,我們就來看看是什麼機會?

先說為什麼打敗魏國不現實呢?我們知道三國鼎立,曹魏占據北方,而北方號稱中原之地,是古時候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歷來繁榮富足。

而蜀國在失去荊州之後,可以說只有益州一地,就算再富足又怎麼能夠和北方的富裕相比。

而且不要說打北方,就是打東吳,都是打不過,劉備東征戰敗,死於白帝城就是最好的明證。

那麼既然打不過為什麼還要去打呢?答案是不得不打,因為蜀國的國力已經有足余,如果偏安一偶,國力也強不上去,而魏國的經濟正在恢復當中,如果完全恢復,國力將是蜀國數倍,蜀國被滅將是定局。

而蜀國的兵力可以說主要出之益州一地,而魏國因為地廣,兵力來自四面八方。

因為魏國地域廣,管理困難,可以說誰都不是真心投降,而當時曹操在統一北方時,戰爭連綿,人口大量流失,不光是戰死的,還有因為戰亂遷居到相對安穩的東吳,蜀國的。

沒辦法,曹魏實行了一套令人髮指的制度,下令當兵的人要世世代代當兵,平時在家種地,有戰爭了就要上戰場,老婆兒子做人質,如果戰死,老婆要立刻嫁人,以讓其生子來補充兵源。

這樣做兵源是有了保證,但是士兵們心裡肯定不願意,如果經常發生戰爭,勢必會有人要造反,從而引起動亂。

這應該就是諸葛亮發兵的原因了,目的是以戰爭來阻擾北方的經濟復甦,最好還能因為戰爭使得其內部發生動亂,如果真是如此,那在內憂外患之下,魏國還真有可能覆滅。

可惜諸葛亮治國有道,但在軍事才能上並不能算出類拔萃,尤其是誤用馬謖,導致街亭失利,然後,連年用兵都未能起到讓魏國內部動亂的效果。

因為當時的魏國使用一計,那就是堅守不戰,使諸葛亮無可奈何,最後還憂憤而亡,同時蜀國的國力卻因連年開戰,嚴重下降。

根據後來蜀國滅亡後,人口統計不難看出。

蜀漢劉禪炎興元年(236年):蜀漢940,000人

曹魏曹奐景元元年(236年):曹魏4,432,000人

從這一數據,和後來的歷史呈現,可以說是諸葛亮把蜀國給生生葬送了。

如果前兩次北伐,還有諸葛亮認為的可能的話,那麼後面的幾次,在糧草已經不足,國庫已經空虛的情況下,依然出兵,導致自己身死,最後扔給劉禪一個空虛的蜀國,不久就被魏國滅了。

諸葛亮終於以自己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換來了蜀國的覆滅!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國內混亂兵力捉襟見肘,諸葛亮為何還要南征?

南征之戰,是諸葛亮治蜀的一個重要政績和戰績。在這次征戰中,諸葛亮把軍事行動與政治鬥爭等諸多因素結合起來,並成功地運用「攻心為上」的政策,勝利平定了南中叛亂, 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經驗。蜀國的南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