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如果不失荊州,能否一統中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東漢末年是個英雄豪傑的時代,亂世之中人才井噴,各路諸侯逐鹿中原。
楚生今天帶大家聊一聊失荊州。
-
劉備失荊州是輸在四面為敵之上,東邊有東吳北面有曹魏,南面有南蠻,內部益州不穩、難以增援荊州。
荊州面臨東吳和曹魏雙方的戰略巨大壓力。
如果關羽能頂住這些壓力,給劉備勢力發展的時間,逐鹿天下也未可知。
失荊州,是蜀國的歷史拐點。
失掉了絕佳的戰略要地,後來的北伐也難以成事。
-
如果劉備集團沒有失去荊州,在荊益站穩腳跟,能否一統中原呢?
-
絕對實力對比,曹魏劉蜀孫吳大致在5:2:3。
絕對實力包括地盤,人口,經濟,戰爭動員能力等。 -
地理位置對比,劉備集團地理位置最差。
即使在坐擁荊益時,兩州溝通也不便,荊州還處於四戰之地防守難度大,益州易守難攻,北伐的路線和後勤難以保障。 -
軍事實力對比,三方軍力比對和絕對實力差不多,名將對比曹魏方面前中晚期皆有名將數量也很可觀。
劉蜀前期和中期有較多名將、後期較少。
孫吳和劉蜀情形差不多。
即使劉備集團不失荊州也絕對需要個孫吳聯手才能共抗曹魏。
隆中對的設想是曹魏有大動亂,曹魏地盤老百姓和豪族還能支持劉備集團,這種情況幾乎很難出現,更關鍵的還要和孫吳聯盟一起共擊曹魏,這麼理想的情況下才能打到中原,還要對付孫吳。
-
因此楚生認為,劉備集團一統中原的難度太大,幾乎不可能完成。
-
喜歡的朋友可以關注一下本號【楚生意氣】
諸葛亮用兵如神,姜維敏於軍事,為何他們都沒能北伐成功?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胸懷大志的劉備,趁勢而起,從一個織席販履的草根,成長為了割據一方的諸侯,先是地跨荊襄,爾後雄據巴蜀,並終成帝業,縱觀他的一生,大多數人都會覺得勵志無比。然而這一在普通人看來,...
三國之蜀漢興衰——成也此人敗也此人
蜀是三國里起家最晚、滅國最早的國家,但並不代表它是最弱的一個,全盛時期的蜀國實力超越孫吳,直追曹魏。那麼為何天平傾斜的如此之快呢?一切的開始只因一人————
諸葛亮《隆中對》析天下 勸劉備勿與曹操爭鋒
劉備三顧茅廬,求得諸葛亮的《隆中對》,在《隆中對》中,諸葛亮從天時、地利、人和三方面分析天下大勢,向劉備提供了立國的策略,《隆中對》原文擇錄如下:隆中對 自董卓以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
諸葛亮隆中對只因未記一人 導致無法中興漢室徒勞而終
諸葛亮早在當年劉備三顧茅廬時就提出了心繫天下的《隆中對》,然而,最終還是在第六次北伐出師未捷的情況下抱憾而逝了,他之所以如此,一來是因為彼時的政治軍事形勢已和隆中對誕生時大不相同,二來是因為《隆...
蜀、吳爭奪的荊州,可謂是孫權的珍珠港
219年荊州戰役前,三國形勢強弱早已分明。曹魏,主要占據關中、隴西、華北平原、黃淮等地區,中國傳統的發達地區大多被曹魏占據,基本繼承的東漢政權的統治,經過多年的統治,政治基本穩定。
如果龐統沒早逝劉備會不會一統中原嗎?
但如果龐統沒死,劉備會一統中原了。這個看上去也不太可能,諸葛亮六出祁山,姜維九伐中原多未能成功。搞得國力一天天的衰弱最後走到滅亡的地步。當時魏國和吳國國力強盛身邊有那麼多文臣武將為他效力。魏國有...
諸葛亮、五虎將那麼牛,為何蜀國先亡了
蜀漢政權,以劉備之德,孔明之智,五虎之勇,又有十萬大軍,加之漢室正統的身份和蜀道奇險的拱衛,被人們寄以無限厚望,卻在鄧艾的奇襲之下瞬間便轟然倒塌,並且先於東吳滅亡近二十年。人們不禁會問:蜀國即使...
諸葛亮北伐為何失敗,毛主席一語道破天機
三國後期,蜀漢丞相諸葛亮為興復漢室,完成先帝劉備遺願,先後六出祁山,北伐中原。然而,每次都以失敗告終。最後一次北伐中原,諸葛亮勞累成疾,病逝五丈原。至此,蜀國偏安一隅,之後雖然有姜唯北伐中原,但...
劉備攻打孫權替關羽報仇,諸葛亮不勸劉備,原因有6點
當時劉備的手下,可以大致分為三個集團,起家的中原集團張飛,趙雲,糜竺,簡雍等,以及荊州集團和益州集團。荊州丟了,荊州集團就第一個不答應,益州集團也不答應,因為沒了荊州,原荊州集團的人就要進入益州...
諸葛亮堅持北伐被誤解了一千八百多年,真實原因讓人心服口服
諸葛亮北伐歷史上又叫諸葛亮北伐中原(長安),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從228年春至234年冬,為了興復漢室,還於舊都,七年間先後兵出漢中,對曹魏發動的五次戰爭。歷史上,對諸葛亮北伐多有看法,有的...
關羽不失荊州,劉備能夠在「隆中對」戰略下一統三國嗎?
熟讀漢末三國歷史,劉備從涿郡起兵以來,一直就顛沛流離,沒有固定地盤,直到依附劉表之後,在新野三顧茅廬之後,請出諸葛亮,從而得到了諸葛亮的「隆中對」戰略,東連孫吳,北拒曹操,赤壁之戰,占據荊州五郡...
《隆中對》堪稱史上最有名的戰略方針 但被毛主席指出致命要害
上一篇文章中,濤哥為大家分析了,為什麼諸葛亮不會投曹操、孫權、劉表,只能選擇劉備的原因。是因為諸葛亮是一個沒落士族子弟,在被士族掌控統治權利的曹操、孫權、劉表等勢力中,即便這些人能重用其才,可是...
原來諸葛亮一直是主張伐吳,從未反對,一般人理解不了!
劉備伐吳是為關羽報仇,諸葛亮的態度是反對伐吳,其實這個是小說人的議論,大家習慣於這麼認識。主要是由於伐吳失敗了,文學作品為了維護諸葛亮的完美形象而虛構了這一幕。其實諸葛亮他不是反對伐吳,而是主張伐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