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伐吳的夷陵之戰,成全了諸葛亮與陸遜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三國大家都很熟悉吧,由於受到三國演義的影響,肯定很多人還是把蜀漢當成正統。

最後看到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肯定都扼腕嘆息吧。

那麼蜀漢為什麼不能統一呢?歸根到底是人才太少了,甚至有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說法,那麼為什麼蜀漢人才這麼少呢?

公元219年,關羽出兵北伐,水淹七軍,威震華夏。

東吳突然背盟,派呂蒙白衣渡江偷襲荊州,擒殺關羽。

劉備大怒,蜀吳聯盟破裂。

公元220年,劉備稱帝。

次年,為替關羽報仇,舉全國之力與吳國決戰,孫權派陸遜率軍防禦。

蜀軍士氣高漲,一路高歌猛進,陸遜避而不戰,連退百里紮營防禦。

蜀軍久攻不下,軍中將士鬥志逐漸低落,劉備無奈,只能令水軍轉移到岸上休息。

沒想到打了一輩子仗的劉備竟然犯了個低級錯誤,令大軍在樹林中紮營百里。

陸遜抓住機會,火燒連營七百里,蜀軍幾乎全軍覆沒。

劉備逃往白帝城,幾個月後羞憤而死。

此戰蜀吳兩國幾乎都動用了全國精銳,蜀軍前期一度占據優勢,然而最後卻落得慘敗收場,是何原因?

對比雙方將領,或許可以發現一些端倪。

由於諸葛亮、趙雲等人反對出兵伐吳,劉備一怒之下乾脆棄用,留諸葛亮鎮守後方,趙雲也沒有獲得上陣機會,魏延在漢中鎮守以防魏軍來犯。

張飛在出征前夕,被部下反叛殺死。

馬超和黃忠也早已病死,因此蜀軍最出色的人物在此役都沒有出場。

此役蜀軍將領名單:

吳班、馮習、張南、輔匡、趙融、廖化、向寵、陳到、傅肜、程畿、馬良、沙摩柯、黃權、龐林、杜路、劉寧

以上這些人能叫得出名字的有幾個?再對比東吳這邊:

陸遜、朱然、潘璋、韓當、徐盛、宋謙、孫桓、李異、鮮于、劉阿、蔣壹

不說威名顯赫,至少也是獨當一面的大將。

冷兵器時代,在雙方兵力差距不大的情況下,統帥的水平決定了軍隊的戰鬥力。

最後劉備果然因此慘敗,聽到蜀軍聯營百里,連沒怎麼打過仗的曹丕都笑了,而蜀軍竟然沒有人提醒劉備。

假如諸葛亮、魏延或趙雲在軍中,絕對可以避免這種低級錯誤。

來看看這場戰鬥中,有那些大將戰死或者投降吧。


馮習,張南

兩人看上去是小人物,不過在劉備入川的時候就跟隨了,一直作為後備人才培養,卻都戰死。

看看他們同樣身份但沒死的吳班,張翼等,後面都是蜀漢的頂樑柱,那他們不死的話肯定也會有傑出的貢獻。

沙摩柯

作為劉備請來的助力,沙摩柯的戰死主要是讓劉備失去了蠻族的民心,之後基本沒有異族再願意幫劉備了,還使南方一向不平靜,蜀漢不得不放了大量的精力在南方。

傅彤

為保護劉備犧牲,當時他的官職是中軍護衛,和以前的趙雲差不多,不死的話說不定也能達到趙雲一樣的高度,並且他的兒子也為蜀漢貢獻了自己的力量,一門父子兩忠臣啊。

程畿

程畿在劉璋時候就有不少貢獻,例如幫助劉璋說服了龐羲,跟隨劉備後也被看好,擔任祭酒一職(和魏國的郭嘉差不多),他的戰死使蜀漢少了一名頂級參謀。

王甫

也是從劉璋處歸降劉備的,劉備也非常看重,讓他協助關羽,多次勸誡,但是關羽沒有聽從他的意見,關羽敗亡後又跟隨劉備參加夷陵之戰,不幸戰死,蜀漢文臣又少一人。

杜路,劉寧

這兩人介紹不多,但能跟隨劉備出戰的肯定不弱,夷陵之戰失敗後投降了東吳。

黃權

這人雖然演義中名氣不夠大,但在正史中絕對是名元帥之才,在劉璋處就勸說劉璋別接納劉備,深謀遠慮。

投降劉備後就策劃了攻取漢中的計謀並和法正一起實施,取得成功。

在劉備伐吳的時候力勸,不被聽從後還諫言讓自己當先鋒去和吳國交戰,但劉備只是讓他獨領一軍去防守魏國,雖然他成功完成了任務,但劉備大軍失敗,不得已投降了魏國,蜀漢的一名大將就這樣埋沒了。

馬良

要說夷陵之戰陣亡名單裡面誰最有能力,相信肯定就是馬良了(黃忠正史上已病死,不是夷陵之戰死的),畢竟馬氏五常,白眉最良啊。

在政治和外交上都是一把好手,在諸葛亮增援劉備後就是馬良主觀荊州的文事,後劉備看他才能出眾又調到身邊擔任左將軍掾。

夷陵之戰時,馬良就憑一張嘴巴讓五溪蠻全部聽從劉備號令,一起討伐東吳,可惜的是劉備主力失敗,馬良也被殺害了。

如果他沒有死去,我相信肯定是諸葛亮的第一繼承人!

在歷史上劉備發動夷陵之戰伐吳僅僅是為了關羽報仇嗎?事實上我認為並不如此,儘管後來我們知道夷陵之戰劉備慘敗,這也證明了劉備伐吳的確是錯誤的。

然而我認為至少有兩個原因是劉備不得不伐吳的原因:第一個原因是拆散魏吳聯盟,第二是穩定國內局勢。

首先我們來看第一個原因,有人說劉備伐吳怎麼會拆散魏吳聯盟呢?我認為劉備一定是知道僅僅憑藉蜀國的力量是不足以滅掉吳國的,而且魏國當時雄踞北方劉備真的和吳國拼個魚死網破那魏國肯定是坐收漁利了。

所以劉備發動夷陵之戰的目的不是和吳國血拚的而是間接的取得和吳國談判的籌碼。

如果在關羽被殺荊州被占之後,劉備就派人和孫權講和那麼此時劉備就顯得被動了,孫權就占據了談判的優勢。

所以劉備發動夷陵之戰的目的應該是在前線力挫吳國的軍隊,然後迫使孫權回到談判桌上這樣一來劉備就有了拆散魏吳聯盟的機會。

下面我們再來看劉備伐吳的第二個原因:穩定國內局勢。

我們說荊州的丟失不僅僅是讓蜀漢喪失領土這麼簡單,我們知道孫權是背棄和劉備的同盟襲擊了荊州,可以說劉備是讓孫權狠狠的陰了一回。

如果劉備不對孫權背盟的行為作出反應,那麼劉備在蜀漢的威信就會受到影響。

這對於一個新國家來說是很危險的,我們知道劉備建議的蜀漢其實主要就是就是益州和漢中這兩個地方組成的,而這兩個地方前不久還是屬於劉璋和張魯的。

因此蜀漢內部在建國初期是很不穩定的,劉備對外如果示弱那麼在蜀漢內部那些對他不滿的人說不定就會揭竿而起推翻他。

其次蜀漢的人才凋零也是劉備迫不及待伐吳的原因,當時如關羽 張飛 馬超 黃忠等戰將都相繼離世,蜀國真正能帶兵打仗的除了劉備真的沒有幾個人了,而此時的劉備已到暮年,因此劉備也感覺在自己生前必須要為蜀國扳回一局,這樣才能穩住大局。

但歷史的發展卻不盡如人意,劉備在夷陵之戰慘敗給了東吳使蜀國面臨的情況更加糟糕這點是劉備始料未及的。

趙雲作為蜀漢名將,為什麼沒有參加夷陵之戰呢?因為,劉備伐吳之前,趙雲曾力勸劉備不要打孫權,他說國賊是曹魏,現在,打曹魏是為公,為兄弟報仇是私,應該先討伐曹魏,成功了,孫權自然就臣服了,那時,就可以為關羽報仇了。

但是,劉備不聽,甚至,不顧諸葛亮等大臣們的苦勸,劉備執意伐吳。

趙雲反對伐吳,劉備不高興,所以,乾脆就不帶趙雲了,讓趙雲做後勤。

從當時來看,劉備伐吳,做先鋒最合適的人選,有兩個,分別是趙雲和魏延,但是,這時的魏延在鎮守漢中,防止魏國偷襲,因此,不能調魏延參戰。

剩下的,就只有趙雲了,但因為趙雲反對,劉備棄之不用,只帶了吳班、陳式、馮習、張南等人。

但是,這幾個人怎麼能和趙雲相比?趙雲是最早追隨劉備的大將,身經百戰,有經驗,而且,趙雲心思比較細膩,考慮問題比較周到,如果趙雲參戰,肯定能給劉備一些很好的建議,就算沒有建議,看到劉備七百里連營,也會提醒劉備的。

再看孫權方面參戰的將領,除了陸遜之外,基本都是東吳的宿將,朱然、潘璋、宋謙、韓當、徐盛等人。

《三國志 陸遜傳》:黃武元年,劉備率大眾來向西界,權命遜為大都督、假節,督硃然、潘璋、宋謙、韓當、徐盛、鮮于丹、孫桓等五萬人拒之。

其中,韓當和宋謙是從孫堅時代就開始征戰沙場的老將,而潘璋和徐盛是江東十二虎臣裡面的,朱然也是東吳名將,這些大將,久經沙場,有豐富的作戰經驗,陣容比劉備的將領要強大很多,而劉備有一個趙雲,卻不用,非常可惜。

如果趙雲參加夷陵之戰,就算不能擊敗東吳,至少也不會讓劉備慘敗到單人獨騎逃出的狼狽地步。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劉備主動放棄荊州北伐應該更可行

劉備取漢中之後,218年前後,主動讓荊州給東吳,把荊州人口物資能轉移的儘量轉移到益州,勵精圖治鞏固益州,把南中和西部少數民族剿撫並用安頓好。與孫權保持密切關係,積極準備北伐。

夷陵之戰後東吳為什麼不趁勢攻打蜀國?

我們都知道三國時期著名三大戰役之一:夷陵之戰。當時劉備集結龐大的兵力準備進攻東吳,奪回荊州,為關羽報仇,但是戰役卻是以劉備軍的慘敗收尾,這一仗可以說讓劉備損兵折將前期積累的優勢也損失殆盡,那麼東...

夷陵之戰全面梳理回顧 揭秘劉備慘敗的原因

夷陵之戰,是三國的著名戰役。關於夷陵之戰的細節,大家還記得嗎?夷陵之戰中,劉備又一次痛失領土。如果不懂夷陵之戰,那就不算讀懂三國。今天,小編為大家重新梳理了夷陵之戰的細節和各個階段,夷陵之戰,雖...

如趙雲參加夷陵之戰,會扭轉戰局嗎?

劉備為給關羽報仇,也為了重新奪回荊州,不惜舉全國之力東征孫權,孫權看到劉備來勢洶洶,非常害怕,向劉備求和,劉備拒絕了,隨後,雙方在夷陵展開大戰,劉備連營七百餘里,屯紮四十多座營寨,最終因為輕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