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成語故事:共為唇齒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鄧芝傳》,時間是蜀漢後主建興元年(公元223年),主人公為蜀漢尚書鄧芝和吳主孫權。

原文如下:

(諸葛亮)乃遣芝修好於權。

權果狐疑,不時見芝,芝乃自表請見權曰:「臣今來亦欲為吳,非但為蜀也。

」權乃見之,語芝曰:「孤誠原與蜀和親,然恐蜀主幼弱,國小勢逼,為魏所乘,不自保全,以此猶豫耳。

芝對曰:「吳、蜀二國四州之地,大王命世之英,諸葛亮亦一時之傑也。

蜀有重險之固,吳有三江之阻,合此二長,共為脣齒,進可併兼天下,退可鼎足而立,此理之自然也。

大王今若委質於魏,魏必上望大王之入朝,下求太子之內侍,若不從命,則奉辭伐叛,蜀必順流見可而進,如此,江南之地非復大王之有也。

」權默然良久曰:「君言是也。

這段記載的大意是:諸葛亮於是派遣鄧芝出使與東吳恢復聯盟關係,孫權果然猶豫不定,沒有及時召見鄧芝。

鄧芝自己上表給孫權表示:「我今天也是為吳國而來,不僅僅是為了我們蜀國。

」這時孫權才同意見面。

孫權對鄧芝說:「我的確想與蜀國交好,但擔心你們的皇帝尚且年幼,國力弱小,又與曹魏這樣的強國為鄰,不能保全自己,因而心中猶豫。

鄧芝回答說:「吳國和蜀國有司州的土地,大王您是當世英才,諸葛亮也是一代傑出人物。

蜀國有險峻的地勢,防禦堅固,吳國也有三條大江的險阻可守。

這兩個長處合在一起,兩國互相輔助,進可以并吞天下,退可以鼎足三分,這是很淺顯的道理。

大王您現在如果投靠魏國,魏國必然首先要命您去朝拜,然後就會想讓太子去曹魏作為人質。

如果不從命的話,他們就會因此為藉口來討伐您,那樣蜀國也不然順流而下見機行事。

一旦如此,江東的江山就不會再是大王您的了。

」孫權沉默良久,說道:「你的話是對的。

本文要說的成語,便是鄧芝口中的「共為唇齒」,意為嘴唇和牙齒相互依存,比喻雙方關係密切,榮辱與共。

這也是由鄧芝所首創的一句成語。

與東吳建立同盟關係,這一直是諸葛亮的外交策略,不過因為荊襄之戰和夷陵之戰的爆發而破裂。

諸葛亮執政後,派鄧芝出使東吳,目的就是為了重新恢復這一同盟關係。

不過,孫權對此卻非常擔心,但他對鄧芝所言的「然恐蜀主幼弱,國小勢逼,為魏所乘,不自保全」卻不是事實,真正的原因被鄧芝一語道破:「則奉辭伐叛,蜀必順流見可而進」,他是怕蜀漢會與曹魏聯合圖謀江東。

故此,聽完鄧芝的話,孫權便一口答應與蜀漢恢復同盟關係。

參考書籍:《三國志》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眾人拾柴火焰高

我們常說的眾人拾柴火焰高。意思是說:把大家的力量集中在一起,就會產生巨大的威力。做人辦事也應該多使用這種方法,以把本來難以辦成的事辦成。聯吳抗曹,是諸葛亮根據當時的情況,向劉備提出了合理的建議...

聯劉抗曹,聯曹抗劉:機動靈活的外交家孫權

三國時期在外交上唱主角的不是魏、蜀兩國,而是吳國。這是因為魏、蜀兩國沒有外交,它們互不承認對方的合法地位。魏國認為它繼承了漢朝的天下,是正統;蜀漢則認為曹魏是漢賊。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說:「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