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為何屢次北伐?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諸葛亮北伐又稱諸葛亮北伐中原,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為了匡扶漢室,統一中原,從228年春至234年冬先後兵出漢中,對曹魏發動的五次戰爭。

第一次北伐是建興六年(228年)春,諸葛亮設疑兵於斜谷,自己率大軍攻祁山。

張郃大破馬謖於街亭,諸葛亮只好返回漢中。

這是第一次北伐。

第二次北伐是同年冬,諸葛亮出散關,包圍陳倉,攻打二十多天未破,魏的援軍趕到,他不得已又退回漢中。

第三次北伐是建興七年(229年),諸葛亮進攻武都、陰平,留兵據守,自己率部回師。

次年,魏軍進攻漢中,蜀軍加強防守,又增調援軍,再由於連續大雨,子午谷、斜谷等道路不通,魏軍撤退。

第四次北伐是建興九年(231年),蜀軍包圍祁山,司馬懿迎擊,諸葛亮準備決戰。

司馬懿拒不出戰。

此時劉禪聽信謠言,下旨令退兵,加上蜀軍糧草將盡,諸葛亮只得班師。

第五次是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亮率軍在五丈原,與司馬懿僵持不下。

諸葛亮正欲屯田久戰,因長期積勞成疾,心力交瘁病逝於五丈原。

諸葛亮死後,蜀軍全軍退回漢中,至此歷時6年之久的諸葛北伐結束

就魏蜀吳三國來說,劉備建立的蜀國最晚,人口兵力最少,地域最小,經濟也是最弱。

劉備死後,劉禪即位不久,就有雍闓和朱褒先後反叛,越嶲夷王高定也在同一時期反叛,這是蜀國的內憂。

南方的少數民族,時而歸順,時而反叛,直到諸葛亮準備北伐的前一年才平定。

這說明,蜀國一直有著內憂外患,到諸葛亮北伐中原時,蜀漢國才剛剛安定。

這個時候,魏、吳兩國都沒有主動對蜀國用兵,蜀國最應該做得事情是趁此機會休養生息,積聚力量,可諸葛亮為什麼反其道而行之,要主動挑起對魏國的戰爭呢?

首先:為報先帝,以完遺願。

諸葛亮在《出師表》所說:「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來,夙夜憂慮,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出於《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可看出諸葛亮北伐是為了報答先帝對他的知遇之恩,完成先帝光復漢室的遺願。

其次:不攻曹魏,蜀漢必亡。

自從曹魏皇帝曹睿同意大臣孫資的建議,對蜀國採取據守要塞,大力恢復魏國實力後。

諸葛亮已經意識到,如果讓曹魏有時間發展國力,那麼蜀魏兩國之間的差距將會越來越大。

一旦等到曹魏國力強大,蜀國只能坐以待斃。

只有出蜀,占領雍州、涼州,一來可以獲得秦川駿馬,組織騎兵、二來作戰之時有迂迴空間,發動大規模作戰。

天下大亂,占據蜀地。

可以發展自己的經濟,擴充自己的軍隊,意圖天下。

但是天下將要一統,那麼蜀地絕對是一個死牢房,因為你自己打不出去。

而且險山峻岭不適合大規模作戰。

不能大規模作戰,別人傷不了你,你也傷不了別人。

兩軍只有僵持,但是你的後方絕對會被活活拖死。

最終結局是你無兵源、無財力、無民心只有投降一條路可以走。

最後:北伐中原,轉移矛盾。

蜀國是劉備依靠荊州集團(以諸葛亮為劉備入蜀帶領的文臣武將)在蜀地建立的政權。

所以在蜀國第一階級是荊州集團、第二階級是東州集團(以李嚴為代表,劉璋以前帶領的文臣武將)、第三階級才是蜀地集團(以譙周為代表,蜀地本土勢力)。

在蜀國,該執政掌權的是荊州集團(蜀漢四相全是荊州人)、受聯合拉攏的是東州集團、被排擠打壓的是蜀地集團。

由於蜀國建國之初,擁有荊州與益州,三方勢力的矛盾並不明顯。

但是自從關羽大意失荊州、劉備夷陵大慘敗後,荊州集團在經歷失荊州、敗夷陵,可謂是元氣大傷,三方矛盾日漸突出。

劉備也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在託孤之時,除了任命諸葛亮為「正託孤大臣」還任命李嚴為「副託孤大臣」。

一來可以使雙方互相監督,二來可以藉機拉攏東州集團。

況且李嚴也算是半個荊州集團,不與劉備定下的基本國策相衝突。

諸葛亮發動北伐,可以將蜀國的內部矛盾轉移至對曹魏的外部矛盾。

一旦打下雍州、涼州,那麼荊州、東州、蜀地三大集團的矛盾會大大縮減。

而且可以使蜀國有了問鼎中原的機會。

綜上,諸葛亮北伐,主要是為了迫使魏國在離開邊境很遠的徵發兵戶,消耗國力的同時,引起潛在的社會動亂,從而減緩北方經濟恢復的速度。

一旦出現機會的話,進入關中,逐鹿中原。

如果沒有機會的話,以保存國力、兵力,鞏固對蜀漢的控制。

所以諸葛亮北伐,大體以穩妥為主,能夠賺魏國一支軍,一員將,那就很好了——這點諸葛亮做得很好。

可為什麼蜀國為什麼會第一個滅亡?而滅亡的為什麼又是那麼的迅速?真實的原因,蜀國的經濟已經難以為繼。

因此諸葛亮去世後,姜維主張屯田。

修養生息,只可惜,姜維沒有耐心,加之魏和後來的晉政權也不給他這個機會,所以這屯田還沒有見到成果蜀漢政權也只好被動應戰了。

這樣一個羸弱的國家,已經是不堪一擊了,因此,當魏國真正想滅亡蜀國,到派出大軍進

諸葛亮出山時,為劉備定下了入蜀建國的方略,同時設想了「東和北據、得荊州以徐圖天下」的戰略。

但是在方略執行過程中,隨著荊州關羽集團的覆滅,荊州復為東吳所得。

與此同時,劉備親自統帥的蜀軍主力,在夷陵之戰中被吳將陸遜擊潰,蜀國在魏蜀吳三國中原本就是最弱,經此一役更是元氣大傷。

諸葛亮受命託孤後,清楚地意識到,蜀地雖然易守難攻,但其實是「天下大亂,勝天堂、天下一統,死牢房」。

概而言之,天下大亂,占據蜀地。

可以發展自己的經濟,擴充軍隊,徐圖天下,進可攻退可守。

但是天下將要一統,那麼蜀地絕對是一個死牢房,你自己打不出去。

而且險山峻岭不適合大規模作戰。

不能大規模作戰,別人傷不了你,你也傷不了別人。

兩軍僵持,以一隅之地對抗天下,最終結局是無兵源、無財力、無民心只有投降一條路可以走。

諸葛亮時代,曹魏皇帝曹睿同意大臣孫資的建議,對蜀國採取據守要塞,大力恢復魏國實力。

諸葛亮對此很明白,如果讓曹魏有時間發展國力,那麼蜀魏兩國之間的差距將會越來越大。

一旦等到曹魏國力強大,蜀國只能坐以待斃。

只有出蜀,占領雍州、涼州,一來可以獲得秦川駿馬,組織騎兵、二來作戰之時有迂迴空間,發動大規模作戰、三來可以大大削弱曹魏的騎軍部隊實力,為蜀國贏得有限的機會和時間。

簡言之,諸葛亮北伐很大程度上是在國力差距拉大的情況,以攻代守來延緩蜀漢的存活時間,實屬無奈。

待到後來姜維繼任後,諸葛亮有目的有策略的北伐,就變成了窮兵黷武,最終加速了蜀漢的滅亡。

諸葛亮北伐或許還有別樣考慮:轉移矛盾。

蜀國是劉備依靠荊州集團在蜀地建立的政權。

所以在蜀國第一階級是荊州集團、第二階級是東州集團,以李嚴為代表的劉璋舊部。

第三階級才是以譙周為代表的蜀地本土勢力。

蜀國的基本國策是該執政掌權的是荊州集團、受聯合拉攏的是東州集團、被排擠打壓的是蜀地集團。

蜀國建國之初,由於擁有荊州與益州,三方勢力的矛盾並不明顯。

但是自從關羽失荊州、劉備敗夷陵後。

荊州集團在經歷失荊州、敗夷陵,元老死傷慘重,無力繼續壓制強大的蜀地集團,所以必須聯合東州集團。

三方長此以後,矛盾日漸突出。

劉備也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在託孤之時,除了任命諸葛亮為「正託孤大臣」還任命李嚴為「副託孤大臣」。

一來可以使雙方互相監督,二來可以藉機拉攏東州集團。

況且李嚴也算是半個荊州集團,不與劉備定下的基本國策衝突。

諸葛亮發動北伐,可以將蜀國的內部矛盾轉移至對曹魏的外部矛盾。

一旦打下雍州、涼州,那麼荊州、東州、蜀地三大集團的矛盾會大大縮減。

而且可以使蜀國有了問鼎中原的機會。

攻,不到半年時間,後主劉禪投降,蜀國就滅亡了。

不能不說,這是諸葛亮始料未及的吧!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諸葛亮北伐了幾次 諸葛亮北伐戰爭原因

在三國鼎立時期,諸葛亮曾經進行了歷時八年之久的北伐戰爭。對於諸葛亮北伐戰爭的一些疑問,趣歷史網為你解答。1.諸葛亮北伐時間:在公元228年春至公元234年冬,發生於東漢末年的三國時期。乃是蜀漢丞...

諸葛亮北伐,目的為何?是自取滅亡嗎?

網絡上,對於諸葛亮北伐的是非利弊,爭論極大,從不同的側面往往可以得出不同的答案。本文從多個角度來考察諸葛亮北伐的方方面面,試圖給出一個全面、公允的評價。有人認為諸葛亮北伐是窮兵黷武,是自取滅亡之...

蜀漢北伐是對是錯?

我認為諸葛亮北伐就是賭博,北伐的成功率太低,不是有個優秀的軍事指揮能彌補的。魏國拉長戰線都能拖死諸葛亮。不過賭博也要賭,因為不賭就是滅亡。王業不偏安是正確的,因為魏國早晚會把蜀國滅了。

姜維北伐失敗的原因是什麼?

自古以來,都是以成敗論英雄的,在三國歷史上蜀漢兩代人的北伐其實都沒有取得什麼成效,而諸葛亮北伐失敗幾乎被選擇性的遺忘了,那麼突出來的姜維北伐自然就受到了很多的攻擊,歷朝歷代,對於姜維北伐大多都不...

諸葛亮明知弱小,為何仍要不停的北伐?

三國中蜀國力量最弱,魏國力量最強,在分裂時期,按理說只有勢力強大的一方才會堅持統一,勢力弱小的一方更願意保持獨立,這叫國強主統,國弱就主分。道理很簡單,國弱了還主統,那不是找死嗎。但是三國時候的...

歷史真實的諸葛亮(先帝知臣謹慎?)

劉備去世後託孤於諸葛亮和尚書令李嚴。但李嚴你肯定沒聽說過,讓我來通過歷史文獻來和你講講歷史真實的諸葛亮。一)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宣揚肩負先帝臨終囑咐,以新帝「相父」自居,先帝死後,丞相以全新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