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天才少年,名門之後,江東最聰明的人,為何逃不過滅族的下場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原創作者丨明史穿山乙(皇帝說史特邀作者)


(1)
這一日,江東英雄吳大帝孫權正在宴會群臣,推杯換盞之際,氣氛好不歡樂。

正在此時,一聲驢叫從殿外傳來。

大家閃目觀瞧,一個僕人牽了一頭毛驢上殿。

突然大家不約而同哄堂大笑。

原來此驢面題四字諸葛子瑜

只見席間的老實人諸葛瑾已經臊了一個大紅臉。

主公明知道自己面長如驢還這麼捉弄我,好尷尬呀!正在下不來台之際,突然一個稚嫩的童聲說到:「請給我筆加兩個字。

孫權一看原來是諸葛瑾的長子諸葛恪。

只見這孩子不緊不慢在驢臉上那四字之下寫了之驢二字。

於是在群臣驚訝的目光中,孫權把驢子賞賜給了諸葛恪。

本文的主人公諸葛恪從小就聰明伶俐,喜歡辯論,很少有人是他的對手。

孫權曾對諸葛瑾說:「藍天生寶玉,果不其然啊。

此事之後的幾天後,孫權問諸葛恪:「你的父親跟你叔父諸葛亮比,誰更賢?諸葛恪不假思索回答:「我父親更勝一籌。

問原因,他道:「我父親知道應該輔助誰,而叔父不知道。

真不得了,這孩子馬屁拍的孫權那叫一個舒服啊!

後來有一次白頭鳥在殿前雲集,孫權問諸葛恪這是什麼鳥。

諸葛恪回答是白頭翁。

旁邊的老頭子張昭聽了不開心了,心想這裡我最老,你說白頭翁豈不是把我比做鳥!於是起身說道:「從來沒有聽說有鳥叫白頭翁的,諸葛恪欺君啊!要不您讓他找個白頭母看看。

諸葛恪說:「還有鳥叫鸚母的呢,也不一定就是一對,要不張公您找找鸚公看看。

張昭啞口無言,於是舉座歡笑。

可以說少年時代的諸葛恪典型的天才范,讓人不得不聯想到他那位聰明絕頂的叔叔諸葛亮。

且慢,我們再看看諸葛亮對他這位賢侄是如何評價的吧。

孫權曾經打算讓諸葛恪掌管糧谷。

這個事情讓諸葛亮知道了,於是孔明抓緊寫信給陸遜說:「家兄諸葛瑾老了,而諸葛恪性情大大咧咧不仔細,聽說要讓他掌管軍中最重要的糧谷,我雖然距離很遠,可聽到這個消息還是惴惴不安啊!請幫我跟你們主公轉達我的意思。

」後來陸遜轉告孫權,孫權改主意讓他直接掌兵。

知侄莫若叔。

諸葛亮早就看出他這位賢侄是志大才疏。

只不過當時能看出這一切的人並不多,尤其是接下來發生的一件事更加堅定了世人對諸葛恪是奇才的看法。

(2)

諸葛恪說他可以去山形險要的丹陽為官,三年之內可以幫孫權招募四萬甲兵。

那邊的山越人平時帶著兵器隱藏在山野之中。

他們習俗尚武,能在群山和荊棘之中奔跑如履平地,而且聚為盜寇。

很難消滅或者征服他們。

大家都以為這個事情很難辦。

諸葛瑾聽到兒子要去接這個棘手的任務,嘆氣說:「這孩子不能讓我家族大興,而是要讓我家族毀滅啊!」歷史真的很詭異,一語成讖。

此乃後話,暫且不表。




話說諸葛恪接下這棘手的任務後,命令諸將封鎖要道不跟山越人交手,只等到莊稼成熟去收割,顆粒不剩。

時間久了,飢餓的山越人逐漸開始投降。

諸葛恪下令部下不准懷疑和捉拿外出投誠的山越人。

胡伉違背命令捉拿了投降的周遺,被諸葛恪所殺。

消息傳出,山越人紛紛出降。

諸葛恪果然得到了四萬精兵。

後因功被孫權拜為將軍。

孫權病重,當時朝臣中都紛紛認為諸葛恪是最合適的輔政大臣。

孫權卻認為諸葛恪剛愎自用,因為孫峻的力薦才以其為託孤大臣,給予生殺大權。

於是諸葛恪的輔政時代開始了。

他真的能跟叔叔諸葛亮一樣做個流芳千古的賢臣嗎?

(3)

諸葛恪輔政伊始就來了一個大動作,除掉了想矯詔害死自己的另一個顧命大臣孫弘。

諸葛恪被小皇帝孫亮拜為太傅。

他開始整治內政,減少官方對民間的騷擾,罷除拖欠的賦稅,免關稅,恩澤遍及吳國。

於是百姓愛戴他,在他出行時爭相圍觀他的風采。

戰爭卻不期而至。

魏國派遣大將胡遵和諸葛誕領兵七萬進攻吳國。

這位諸葛誕也是諸葛亮的族弟。

諸葛恪領兵四萬來迎戰。

於是諸葛家族的兩位精英開始了正面對決。

當時天降大雪,魏軍諸將一起飲酒為樂,他們見吳軍人少,更是解盔卸甲,兵器也扔到一邊,表現出對吳軍極大的蔑視。

突然一位皓首虎威的老將軍帶精銳吳軍殺入魏營,兵鋒所至,魏軍死傷慘重。

此正是吳國老將軍丁奉。

此戰吳國大獲全勝,諸葛恪因功被封為都侯,賞金一百斤,布萬匹。

勝利後的諸葛恪真的飄飄然了,諸位大臣覺得軍隊勞頓,不宜再戰,他不聽勸諫,派李衡到蜀國勸說姜維一起夾擊魏國。

姜維答應出兵。

於是在一片反對聲中,諸葛恪發舉國之兵二十萬人北伐魏國。

他要效仿叔父孔明,完成其未竟的事業,一舉滅亡曹魏。

可是吳軍在圍攻新城時遇到了魏將張特的頑強抵抗。

攻城數月不下,又值酷暑,瘟病流散軍中,軍士病倒者大半。

魏軍從投降的吳將蔡林口中得知吳軍的慘狀,於是大舉反攻,諸葛恪才不得不撤軍。

在撤軍途中,士兵又有很多病倒病亡,其狀慘不忍睹,軍中怨聲載道,諸葛恪卻沒事人一樣晏然自若。




那麼歸朝後的諸葛恪是怎樣一步步走向滅族之路的?

(4)

回朝後,諸葛恪不但不主動承擔兵敗的領導責任,還委過於下,找來了中書令孫嘿,一陣訓斥他還打算再次北伐曹魏。

這時候朝中的孫峻看到他已經失去人心,於是跟少主孫亮謀劃要擺鴻門宴除掉諸葛恪。

諸葛恪接到邀請決定第二天去赴宴。

可就在宴會的前一天晚上卻精神亢奮,通宵都沒有睡著。

第二天天亮,僕人打水給他洗漱,他卻聞到水有惡臭之味。

僕人給他換衣服,衣服也有惡臭之味。

他出門時,家裡的狗咬住他的衣服就是不讓他出門,他趕開狗,登車而去。

到了宮門外,諸葛恪接到部下密函說今日情形非常可疑,恐怕有變故。

他正打算回去,正好遇到太常滕胤,滕胤說:「陛下許久沒有見你了,已擺好酒宴,你都到門口了就進去吧。

」我們的諸葛恪之前該聽別人建議時候他剛愎自用,這回該自己堅定主意的時候他又耳根軟,經不住勸說,邁步走向了他的最終宿命。


吳國版的鴻門宴上演了。

只不過諸葛恪沒有劉邦那麼幸運,他被刺殺了。

除了他早年逼死的大兒子諸葛綽以外,其他還在世的兩個兒子一起被殺,三族被滅,早年諸葛瑾預言的家族慘劇終於上演。

在景帝孫休在位時候,有人曾經建議朝廷為諸葛恪立碑紀念他的功績。

孫休說:「他大夏天的出兵導致士兵損失慘重,沒有尺寸之功,不能說他有能力;他受託孤之重卻死在小人之手,不能說他有智慧。

」於是駁回上奏。

諸葛恪的故事結束了,說實話他沒有大罪過,也不是一個可愛的人。

孫權曾因他兒子諸葛綽和魯王交結,把諸葛綽交給諸葛恪管教,他卻毒殺親生之子。

一個為了自己權勢,為了討好君主,可以殺害家人的人怎麼說人品也是有極大缺陷的。

諸葛恪很聰明,但是都是小聰明,他沒有大智慧,一個人再聰明也要聽從眾人的意見,他做不到,雖然他是諸葛亮的親侄子,除了血緣,他跟叔叔在智慧和情商上都差的太遠太遠……

歡迎關注皇帝不稱朕微信公眾號hdshuoshi:新聞說史,史論新聞:我們從歷史中學什麼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少年天才諸葛恪:拍馬屁都能不著痕跡

孫策臨死前,當機立斷指定了新的接班人和副手,事後證明了孫策眼光的銳利;孫權臨死前,有足夠的時間安排後事,然而他糾結多年,立好的規劃反覆塗抹重寫。事後證明他是多麼荒唐昏聵,為東吳鋪好了一條滅亡之路...

人物|諸葛恪

諸葛亮治國嚴謹,可與管仲、蕭何相媲美,他為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輔佐劉備建立蜀漢,他的族弟諸葛誕在曹魏官至征吳大將軍,而他的哥哥諸葛瑾為孫吳效力。諸葛瑾是諸葛亮的親哥哥,孫吳重臣,他的兒...

三國後期規模最大的攻城戰—新城之戰

公元252年魏國出動15萬大軍兵分三路,向東吳的東西兩個方向進擊。其中,東路軍以司馬昭為都督,領兵7萬直取東興。東吳以太傅諸葛恪為統帥率軍4萬迎戰魏軍,魏軍戰敗。司馬昭因此被削去侯爵,諸葛恪則在...

三國諸葛恪之死——歷史的必然

諸葛恪(203年—253年),字元遜,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人。三國時期東吳權臣,蜀漢丞相諸葛亮之侄,大將軍諸葛瑾長子。幼小以神童著稱,成人之後拜騎都尉,孫權長子孫登為太子時擔任左輔都尉,作為東...

諸葛恪專權經過

(203年-253年),字元遜,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人。三國時東吳重臣諸葛瑾之子,東吳的權臣和太傅,後遷升為大將軍(一說官至丞相)。孫權臨終時以其為輔政大臣,輔助太子孫亮。孫亮即位後,諸葛恪獨...

如何評價諸葛恪?

孫權臨終時以諸葛恪為五名顧命大臣之首但又有些不放心不下他的性格。排名第四的顧命大臣孫峻擔保說滿朝的大臣們沒有人比得上諸葛恪。孫權想想也是啊那就只好這麼決定了。驚才絕艷的諸葛恪堪成吳國中後期第一能...

被皇帝謀殺的諸葛亮侄兒,到底做錯了什麼?

文|沙塵暴 (讀史專欄作者)諸葛亮一家人很有意思,在魏蜀吳三個國家都有人當大官。他自己,蜀國丞相;他哥諸葛瑾,吳國重臣;他弟(族弟)諸葛誕,官至魏國征東大將軍。他們諸葛家的後代,也還算不錯,比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