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諸葛恪?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孫權臨終時以諸葛恪為五名顧命大臣之首但又有些不放心不下他的性格。
排名第四的顧命大臣孫峻擔保說滿朝的大臣們沒有人比得上諸葛恪。
孫權想想也是啊那就只好這麼決定了。
驚才絕艷的諸葛恪堪成吳國中後期第一能人,他的功業在諸葛家族中僅次於他的二叔諸葛亮,但因為性格上的缺陷成為了諸葛家族名聲最糟糕的成員。
中國傳統歷史觀的長處是不以成敗論英雄,短處則是過於強調道德的力量,在君子小人的二元論之下缺乏理解以至於苛刻。
經過了長時間的思考,我重新認識了諸葛恪。
國之少年
作為「東吳杯」我最喜愛的同事特等獎得主諸葛瑾的長子,諸葛恪少年兒童時代的幸福冠絕三國。
他的第一次亮相在一次宮廷宴會上。
孫權在驢臉上貼了一張標籤:「諸葛子瑜」(諸葛瑾字子瑜),拿諸葛瑾的大長臉逗樂兒。
從孫權一生的記載來看,他只開過諸葛瑾的玩笑,實乃倆人友情的絕佳見證。
此時諸葛恪小朋友萌萌噠地向孫權行禮,請求在標籤上填兩個字,便成了「諸葛子瑜之驢」。
這包袱抖的恰似小品《不差錢兒》中的「這個可以有」、「這個真沒有」。
成為了東吳君臣的經典段子。
諸葛恪一舉成名,以好朋友家有趣小孩兒的身份成為了孫權身邊最年輕的紅人。
19歲,諸葛恪剛剛舉行完成人禮就被孫權授予騎都尉的職務。
太子孫登的核心班底共有三人,諸葛恪便是其中之一。
後來孫登英年早逝,他的班底成員都在第二任太子孫和與魯王孫霸的二宮之爭中落馬,只有諸葛恪的地位無人可以撼動。
從19歲到31歲,諸葛恪兢兢業業地不務正業。
他的本職工作——督辦軍糧在很多人眼裡是個肥缺,但諸葛恪才不稀罕這個,他要的是建功立業。
可孫權再喜歡他也不會把部隊貿貿然交給一個愣頭青。
諸葛恪發揮特長狂拍孫權的馬屁,說自己的父親比二叔強,因為父親知道跟隨偉大的領導而二叔不知道。
孫權很高興,但也一笑而過。
拍馬屁不管用,諸葛恪開始搞政治投機。
他瞅准了孫權不滿於張昭的倚老賣老但又礙於他的老資格無可奈何。
諸葛恪便以小賣小,逮著個機會就揶揄老張頭兒,以最禮貌的言辭說出最難聽的話。
孫權很是解氣,然後還是一笑而過。
如何才能完成從弄臣到大臣、官二代到國家棟樑的華麗轉身,諸葛恪陷入了深思。
國之棟樑
哄領導高興可以得到很好的待遇,搞政治投機可以被領導當做貼心人。
但要想得到重用還是得幫助領導解決實際問題。
論抖機靈,諸葛恪當世無敵。
但論解決實際問題……孫權重視但又沒能解決的問題不就剩下魏、蜀、人、馬四個老大難了嗎?魏蜀兩國輪不到他去操心。
南方不產戰馬的問題誠可謂我去西天問佛,佛說我也沒轍。
人口不足倒是可以想想辦法。
諸葛恪把目光投向了丹陽山,這裡盤踞了一群反政府武裝,窮山惡水出刁民,只要大軍壓境就躲進山里打游擊,大軍過境就接著出來蹦躂,從東漢就處於事實上的獨立。
由於國際局勢緊張,孫權也不敢打一場大規模內戰,於是就這麼將就著。
31歲,職位不高的諸葛恪憑藉其特殊的身份把計劃書擺在了東吳大佬們的辦公桌。
該項目受到了包括其老爹諸葛瑾在內的所有大臣的反對。
當然,他們還是先誇獎了年輕人的勇氣然後才完成了搖頭、苦笑、後嘆氣的一系列經典動作。
諸葛恪懶得和他們廢話,直接找到孫權強調成功之後會有四萬兵員入帳哦,這可比赤壁之戰東吳投入的總兵力還要多哦。
孫權像面對一個非要討點錢炒股的孩子一樣答應了諸葛恪的請求,任命諸葛恪為撫越將軍(雜號將軍,沒啥地位)、敲鑼打鼓以壯聲威(這簡直就是哄孩子玩兒)。
至於交給諸葛恪的兵力,足足有……三百騎兵。
(這樣龐大的規模,難道是穿越到三國的特種部隊?)
諸葛恪就這麼帶著他的三百人馬出發了,耳邊迴響著老爹絕望的聲音:「這孩子不光宗耀祖也沒什麼,這怎麼還要給家族惹禍呢?」(興家赤族)
出乎所有人的預料,諸葛恪成功了!他的計劃執行起來總共分三步:
第一步,在谷口修建圍困工事,調集各路將領擺出要大舉進攻的態勢,把山越人嚇得躲進山里。
(各路將領的配合顯然是不是因為他撫越將軍的頭銜兒。
官二代的好處就在於人脈廣、可調動資源多)。
第二步,率本部騎兵衝進農田收割糧食之後揚長而去,正所謂來也匆匆去也匆匆。
第三步,向山越人宣講政策——只要投降就有飯吃。
古往今來,罕有這麼接地氣的政策。
搞定。
立下大功的諸葛恪不著急回去領賞,他選出一萬人搶劫了魏國的舒縣,把該縣的百姓全部帶回吳國。
緊接著他又打算再接再厲去攻打魏國東線第一重鎮壽春,被孫權緊急叫停。
儘管諸葛恪暴露出了激進的弱點,但平定山越是孫權後半生唯一欣慰的事情了。
東吳的國之棟樑,周瑜之後有魯肅、魯肅之後有呂蒙、呂蒙之後有陸遜、但陸遜之後呢?人才凋零是困擾三國領導的大難題。
諸葛恪根紅苗正,年紀輕輕就表現出如此卓越的軍事才華。
52歲的孫權感到他的帝國後繼有人,加封諸葛恪為威北將軍、晉爵都鄉侯。
威北將軍依然是雜號將軍,但鄉侯已經是三國時代能夠授予外姓大臣的最高爵位。
(諸葛亮也只是武鄉侯、司馬家也是到了司馬昭準備篡位時才封為晉公)從此諸葛恪不再只是高幹子弟和弄臣而是了吳國的棟樑。
40歲,屯兵宛城的諸葛恪得到了魏國太傅司馬懿來襲的消息。
或許當年司馬懿對陣諸葛亮時還有幾分養寇自重的意思,但此時為了與曹爽爭奪在軍隊的影響力,他必須全力以赴。
孫權由於算命先生說出兵不吉利命令諸葛恪撤退。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何況是這種不靠譜的理由。
然而諸葛恪竟然乖乖撤退了。
看來諸葛恪也不是天不怕地不怕,連叔叔都沒轍的司馬懿他還是有所畏懼的。
這在當時看來是明智之舉,但當我回望歷史時不禁要想,如果諸葛恪能夠在司馬懿手上吃點虧、回國以後受到一些懲罰,讓他從強大的敵人那裡學到一點東西,那該有多好啊。
42歲,諸葛恪得知陸遜對自己有意見,寫信給陸遜,希望他不要求全責備,以大局為重。
這封信文采平平、觀點也談不上新鮮。
然而當時陸遜已經因為總提意見惹毛了孫權,不久就因為孫權的激烈指責憂憤而死。
諸葛恪作為第一紅人完全可以不在意這個前輩的意見,缺德點兒的話還可以落井下石……
然而諸葛恪沒有這樣做。
這個人格上的亮點在史書上從未得到過讚揚,也許在史官的眼中這都是最基本的,嗚呼!生活在今天的本人讀史至此竟倍受感動。
何也?
陸遜死後,孫權追悔不及。
家世、功勞、度量一個都不少的諸葛恪無可爭議的地升任大將軍、荊州牧。
國之偶像
48歲,強敵司馬懿終於去世,但孫權也已病重,二宮之爭後坐享其成的第三任太子孫亮又年僅八歲。
孫權開始安排後事,諸葛恪兼任太子太傅。
同時,中書令孫弘兼任太子少傅,這就是確立了未來的首輔和次輔大臣。
49歲,在孫峻的幫助下,諸葛恪處死了陰謀政變的二號人物孫弘。
以太傅的身份(皇帝的老師)成為東吳帝國的首席行政官。
諸葛恪撤銷了孫權設立的特務機構、免除老百姓拖欠的賦稅、取消關稅並迎擊司馬師的三路大軍,取得東興之戰的大捷。
吳帝孫亮進封諸葛恪為陽都侯,加封荊、揚州牧,督中外諸軍事,並賜金一百斤,馬二百匹,繒布各萬匹。
軍民百姓歡欣鼓舞,將太傅大人視為國民偶像,每次諸葛恪外出大家都伸長脖子競相一睹他迷人的風采。
若是諸葛恪在這一年死去,他就是又一個諸葛亮,將永遠為世人所傳頌。
國之公敵
50歲,諸葛恪興兵二十萬攻魏。
這是東吳在赤壁之戰、夷陵之戰、四次合肥之戰乃至後來的晉滅吳之戰都沒有的強大兵力。
蜀將姜維因為費禕的遇刺身亡擺脫了長年的壓制,銳意進取,與諸葛恪夾擊魏國。
史書上說諸葛恪的這次進攻是不顧眾人反對,反對的理由是國力不支,士兵疲憊。
這實在令人費解。
司馬師繼承司馬懿的權力本就沒有正當性,光是魏國內部的反對派就足夠他頭疼,本想著一戰立威結果剛上台就遭逢大敗。
這時不出兵,休養生息?吳蜀兩國的人口、國力加在一起都無法與魏國相提並論,休養生息當然是對魏國更為有利。
吳、蜀兩國唯一的機會就是趁魏國虛弱的瞬間全力一擊。
這麼淺顯的道理,難道只有諸葛亮和他的侄子、學生才明白?
當然不是,主張休養生息的大臣無非四種人:
1.知道必須戰,但不願意看到別人立功。
2.知道必須戰,但總想等到更好的機會。
3.知道必須戰,但能拖一天是一天,及時行樂最安全。
4.不知道必須戰,這種人對國家的前途並不關心,只要能讓老婆孩子過上安定的生活怎麼都行。
與魏蜀兩國軍隊國家化不同,吳國的士兵很大一部分都是幾大家族的私兵,20萬兵力的規模榨乾了士族們的老底兒,賭贏了諸葛恪成為神話,賭輸了要他們虧本,他們當然不願意。
蜀國打壓士族到底,最先亡國。
魏國曹操打壓士族,從曹丕開始妥協,第二個亡國。
吳國對士族拉攏到底,國祚最久。
到最後都歸於代表士族利益的晉朝。
諸葛恪是吳國唯一一個侵犯士族利益的領導者,他要同時對抗敵國的軍隊和本國的制度!這才是擺在他面前最大的困難。
諸葛恪的理想與諸葛亮別無二致,而他所選擇的進攻對象合肥新城對於吳國來說更是具有重大的象徵意義。
孫權攻打合肥四戰四敗,尤其是第二次合肥之戰,孫權以十萬大軍慘敗於張遼的七千守軍,創下奇恥大辱,被21世紀的歷史愛好者親切地稱之為「孫十萬」。
時間、地點都沒有選錯。
只有三千士兵的合肥新城守將張特,堅守了三個月實在撐不出了,派人對諸葛恪說根據魏國的法律,只要堅守一百天再投降就不會連累家人,現在已經守了九十多天,請暫緩進攻,到了一百天就投降。
諸葛恪覺得這個要求入情入理,沒想到張特利用爭取來的幾天時間加固城防,到了一百天就翻臉表示要跟吳軍死磕到底。
而吳軍將士本就長於水戰短於攻城,打了這麼久居然還要他們論成敗人生豪邁大不了從來再來?偏偏這時吳軍又爆發了瘟疫,像赤壁之戰時的曹軍一樣出現了大量非戰鬥減員。
將領們紛紛要求撤退。
諸葛恪將不同意見者貶的貶、砍的砍。
後人談及此處都對諸葛恪口誅筆伐,卻對一個顯而易見的蹊蹺之處視而不見——魏國為何讓張特以三千守軍堅守了這麼久?
張特在歷史上唯一的印跡就是合肥新城之戰,勝利之後他得到的封賞僅僅是雜號將軍(而且連具體是什麼雜號都沒記載)、列侯(具體什麼侯也沒有記載)、安豐太守(安豐郡在魏國也實在談不上什麼重要地位,而且這提拔真是提拔得不太明顯)。
之後此人再無任何記載。
顯然,他不是司馬家的嫡系。
諸葛恪攻城時,司馬孚的二十萬大軍就在壽春居然按兵不動,這就是要張特當炮灰。
司馬師採納謀士傅嘏的建議,把主要精力用來對付姜維,對於合肥新城,已經做好了破城的準備。
對於諸葛恪來說,縱然形勢不利,占領合肥新城恐怕是痴人說夢。
但種種跡象表明,張特是司馬氏的一枚棄子,只要能破城,哪怕來不及搶掠就立即撤退也足以挽回顏面、告慰孫權的在天之靈!
然而吳軍的上下離心、瘟疫橫行終於傳到了司馬孚的耳朵里。
張特的死活無所謂,全城軍民的生命財產安全也無所謂,但若是能得到諸葛恪的項上人頭那還是很有所謂滴。
司馬孚大軍出動,東吳朝廷催促撤兵的詔書也也接連到來。
國恥難雪、壯志難酬,諸葛恪於萬般無奈之下帶著一肚子的遺憾撤兵。
到此為止,諸葛恪所做的一切其實都沒有什麼錯,與其叔父諸葛亮不遑多讓。
史書上卻記載了早已有人預料到諸葛恪要敗亡。
魏國在東興大敗之後,國丈張緝對司馬師說:「諸葛恪雖然贏了,但離死不遠了。
」司馬師問:「這是什麼緣故?」張緝說:「他的威望震懾君主,功勞蓋過全國,想要不死,可能嗎?」這段話總被人說成是張緝有先見之明。
但是張緝是什麼人,他就是後來想要政變推翻司馬師的主謀之一!分析諸葛恪是假,敲打司馬師才是真的吧?
諸葛恪沒有像諸葛亮那樣在戰敗之後自貶三級主動承擔領導責任,這才是他走向身敗名裂的開始。
諸葛亮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經歷過多少大風大浪才有了「善敗者不亡」的本事。
諸葛恪則是人生五十年如夢似幻。
到了五十歲才經歷第一次失敗並且敗得如此窩囊、諸葛恪無法接受,無法接受的結果就是亂發脾氣、推卸責任。
一次戰敗大夥都能理解,戰敗之後的倒行逆施才讓人們目瞪口呆若木雞。
以前有多愛現在就有多恨!而諸葛恪完全不考別人的感受一心想挽回面子,通令全軍準備再次進攻魏國,而且這回的目標不再是一座城池,而是是青州、徐州!
小皇帝向諸葛恪發來了宴會的邀請函,而諸葛恪在得到最後一點親信的示警之後竟然只防備著飲食中有毒。
沒錯,他是把禁衛軍都換成了自己人,但擺下鴻門宴的正是他的親信,當初力挺他上台的孫峻!
諸葛恪被當場殺死,屍體以草蓆包裹扔進亂葬崗。
不知道他所喋血的是否就是當初萌萌噠地寫下「諸葛子瑜之驢」的那一座宮殿。
諸葛恪的長子因為捲入魯王孫霸一黨早已被他親手毒殺。
次子、幼子、弟弟、外甥、外甥女也都被孫峻所殺。
三國第一厚道人諸葛瑾在吳國的子孫全部因為諸葛恪而死於非命。
興家赤族,一語成戳。
(後來諸葛恪在吳國恢復名譽,諸葛瑾過繼給諸葛亮的兒子諸葛喬之後諸葛攀回到吳國作為諸葛瑾的後嗣)
諸葛恪是一個幸運的天才,諸葛一氏的家學淵源為他打下了極好的基礎使他的才能得以盡情發揮。
他和諸葛瑾一樣懂得討領導的歡心,和諸葛亮一樣對小國的前途有著清醒的認識,並在大權在握時依然堅守著對皇室的忠誠。
然而家世、才華、寵愛也造成了他無比的脆弱。
千年以來,人們對諸葛恪的態度多為笑罵,我只想說一句:極端的成長經歷勢必會造成極端的後果,無需苛責。
效力於曹魏、東吳、蜀漢三支諸葛氏的不同結局
一說到三國諸葛一脈,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諸葛亮,對於諸葛亮這位中華民族偶像級別的人物,自然不必多說,其實除了蜀漢的諸葛亮,還有東吳的諸葛瑾,曹魏的諸葛誕都是當時的大佬級人物,下面就來細說三個不...
孫權病亡,魏國趁機偷襲東吳,卻讓他一戰走向巔峰!
在三國這一歷史階段,相對於曹操、劉備等,孫權無疑是在位時間最長的統治者。在孫權的一生中,除了和曹魏、蜀漢的交手,大部分時間都用在了和江東士族的爭奪上,尤其是保證孫家在東吳的統治穩定。而為了牽制江...
三國演義之姜維二伐中原的前奏
姜維一伐中原慘敗之後,當時的國際形勢發生了巨變。曹魏嘉平三年,太傅司馬懿走完了自己的一生。第二年,東吳大帝孫權駕崩。這兩件事的發生,催生了姜維的第二次北伐。也從另一個側面解釋了不同的人做了同樣事...
諸葛瑾一生沒辦成過一件事卻為何步步高升?
諸葛瑾的一生,沒有辦成過一件事兒,卻步步高升,善始善終。他的故事沒有什麼精彩之處,卻極為耐人尋味。乍一看,諸葛瑾除了是諸葛亮的哥哥什麼都不是;再一看,他的另類、他的反常識,是那麼的無與倫比、登峰...
三國後期規模最大的攻城戰—新城之戰
公元252年魏國出動15萬大軍兵分三路,向東吳的東西兩個方向進擊。其中,東路軍以司馬昭為都督,領兵7萬直取東興。東吳以太傅諸葛恪為統帥率軍4萬迎戰魏軍,魏軍戰敗。司馬昭因此被削去侯爵,諸葛恪則在...
不僅諸葛亮不行,諸葛三兄弟加在一起也沒斗過司馬父子
諸葛亮和司馬懿,是三國智力最高的兩個人。他們的鬥智鬥勇,讓許多人看著都非常過癮。而他們孰高孰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不管絕對智力孰高孰低,總之,最終諸葛亮是沒能戰勝司馬懿。不僅如此,諸葛亮家族...
此人智力直逼諸葛亮?孫權臨死交給他一個任務,最後卻身敗名裂!
文:河湟三月(作者原創授權)三國時期,魏蜀吳都曾經歷過新老接替,由於國家尚未完成統一,外部有鄰國虎視眈眈,因此,三國內部都毫無意外的選擇了輔政大臣,輔助幼主上馬之前送一程。魏國先後有司馬懿、曹爽...
此人是東吳權臣,治國和軍事都堪比諸葛亮再世,可惜因為一場戰敗死於非命
我們之前盤點過東漢末年的幾大家族,其中就有提到諸葛家族,當時這個家族中可以說出了不少的名人,最出名的莫過於諸葛亮、諸葛瑾、諸葛誕,後人對此有「蜀得其龍,吳得其虎,魏得其狗」的總結。這裡的龍自然就...
侄兒智謀無雙,諸葛亮卻搖頭嘆息:因為此人,兄長一家必然被滅族
諸葛氏本是東漢琅琊郡的名門望族。在三國時代,諸葛家族人才輩出,可謂是是大放異彩。諸葛亮出仕於蜀漢,成為千古名相。諸葛亮兄長諸葛瑾避居於東吳,成為孫權的臣子,並在吳國位極人臣,也是為當時的俊傑之...
他機靈聰慧,卻被夷三族
吳神鳳元年(公元252年)夏,風疾纏身的孫權在向重臣諸葛恪託付後事之後,溘然長逝。這位年少掌權,坐領江東,被曹操讚譽「生子當如孫仲謀」的東吳開國皇帝,以七十一歲高齡,成為三國時代享壽最長的君主。...
夏侯玄李豐等人的作為,確實有浮華不實趨炎附勢等缺陷
諸葛恪的二十萬大軍來勢洶洶,本來是到處野戰,但手下人看到這樣的打法把魏國軍民全都打跑了,因此反而抓不到俘虜感到沒有收穫,便勸諸葛恪來個「攻其所必救」圍攻合肥新城,妄圖圍城打援。合肥是要地,司馬...
諸葛亮侄兒諸葛恪:效力東吳,崇拜叔父,愛背出師表,兵敗被誅
我們都知道,諸葛三兄弟諸葛瑾、諸葛亮、諸葛誕分仕吳、蜀、魏,都干出了大名堂。諸葛亮自不必說,諸葛瑾官拜東吳大將軍,諸葛誕官拜曹魏大將軍。這三人也被史家合稱「龍虎狗」,蜀得其龍,吳得其虎,魏得其狗。
為什麼「諸葛亮」請東吳不要重用自己的姪子「諸葛恪」?
據說諸葛恪自小就聰明非凡,深受孫權的賞識,年輕輕輕就被任命掌管全軍糧餉供給的重責大任。按理來說,這可是一項殊榮,但遠在蜀國的諸葛亮得到消息,竟然不是恭賀自己的姪子,而是趕緊寫信給陸遜,請他向孫權...
三國神童多神傷 東吳諸葛恪之死
諸葛恪字元遜琅邪陽都人三國時期吳臣蜀丞相諸葛亮之侄東吳重臣大將軍諸葛瑾長子 諸葛恪是東吳重臣的諸葛瑾的兒子,諸葛瑾是琅邪陽都人,屬於流亡北士的一員,當年於流亡途中與家人走散,作為一民流浪漢被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