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少年天才諸葛恪:拍馬屁都能不著痕跡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孫策臨死前,當機立斷指定了新的接班人和副手,事後證明了孫策眼光的銳利;孫權臨死前,有足夠的時間安排後事,然而他糾結多年,立好的規劃反覆塗抹重寫。

事後證明他是多麼荒唐昏聵,為東吳鋪好了一條滅亡之路。

新皇帝孫亮有五個顧命大臣,結果:先是這五個人輪流殺戮,殺完之後,孫亮先被廢再被殺。

也就是說,孫權指定的接班人全部死於非命,還牽連到他的兩個女兒也被殺。

風雨欲來,天低雲暗。

網絡配圖

252年,太子孫亮繼位登基,大赦天下。

孫亮是一個機靈的人,但終究才10歲,自然要依賴五名副手,分別是諸葛恪、孫弘、滕胤、呂據、孫峻。

隨便哪個人都是丞相的料子,輔佐孫亮,國家不會差到哪裡。

關鍵是五個人都想爬上最高峰,奮力攀登絕壁之時,還想著除掉對手,就要比誰心更狠、刀更快。

五個人中,名氣最大的、先掌權的是諸葛恪。

諸葛恪是少年天才,大將軍諸葛瑾的長子、諸葛亮的侄子,從小視為神童,孫權非常賞識。

他留下的經典故事一籮筐。

諸葛瑾臉長,就像驢的面。

一天孫權和大臣們談笑之餘,拿諸葛瑾開玩笑,派人牽來一頭驢,在驢的臉上還掛一個標籤,寫著:諸葛子瑜(子瑜是諸葛瑾的字)。

大家都會心地笑了。

諸葛恪看到後,很淡定地跪了下來,說:請求給我一支筆。

孫權叫人遞給他,諸葛恪在四個字的下面又添了兩個字:「之驢」。

大家看這個小毛孩子在大領導面前從容不迫,反應敏捷,都佩服他的氣場。

孫權龍心大悅,把這頭驢賜給了諸葛恪。

和張昭辯論,一點都不遜色

張昭是個厲害的人,又是老資格,但和諸葛恪的辯論中,兩次都沒占到便宜。

一次宴會上,孫權看諸葛恪年齡小,叫他依次給大家斟酒。

到了張昭面前,張昭不太喜歡喝酒,又有了幾分酒意,不肯再喝。

就倚老賣老說:這樣勸酒,不符合尊敬老人的禮節吧。

孫權對諸葛恪說:你能不能找個恰當的理由出來,讓張公喝下這杯酒呢?

諸葛恪端著酒杯對張昭說:呂太公(指姜子牙)90歲的時候,還手拿兵器指揮部隊作戰。

現在打仗時皇上考慮到你的安全,讓你在後方;聚會時考慮到你的地位,總是請你在前面,這難道不是尊敬你嗎?

張昭無話可說,只好飲酒。

另一次聚會,有隻白頭鳥飛停在宮殿前。

孫權隨口問:這是什麼鳥?諸葛恪答:這是白頭翁。

張昭年齡最大,滿頭白髮,懷疑諸葛恪在戲弄他,說:從來沒有聽過有鳥叫這個名字,如果有「白頭翁」,那諸葛恪能再找出一隻「白頭婆」嗎?

諸葛恪答:不是所有鳥的名字都能成雙成對,有種鳥叫「鸚母」(鸚鵡),輔吳(張昭)能再找出一隻「鸚父」嗎?

張昭不能回答。

諸葛恪奉承孫權的水平極高,如同送上一幅優美的水墨畫,看似不經意的寥寥幾筆,卻是韻味無窮,意境悠遠。

孫權問諸葛恪:你的父親和你的叔父(指諸葛亮),哪個更優秀?

諸葛恪答:我的父親。

孫權:為什麼呢?

諸葛恪說:我父親知道侍奉明主,而叔父不知。

一次蜀國有使者來到吳國,孫權對使者說:諸葛恪喜歡騎馬,回去告訴你們諸葛丞相,為他的侄子選一匹好馬送來。

諸葛恪一聽,立即跪到孫權面前拜謝,孫權覺得奇怪,說:馬還沒有到,你謝什麼呢?

諸葛恪說:蜀國就好像陛下在外面的馬廄,陛下一說話,好馬就肯定能送到,我當然要感謝。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人物|諸葛恪

諸葛亮治國嚴謹,可與管仲、蕭何相媲美,他為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輔佐劉備建立蜀漢,他的族弟諸葛誕在曹魏官至征吳大將軍,而他的哥哥諸葛瑾為孫吳效力。諸葛瑾是諸葛亮的親哥哥,孫吳重臣,他的兒...

三國諸葛瑾之驢和諸葛恪的故事

諸葛瑾,字子瑜,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縣)人,是諸葛亮的哥哥。東漢末避亂江東,後來做了孫權的大臣,曾官至綏南將軍,左將軍,封宛陵侯。孫權稱帝後,曾任大將軍。他的臉長得很長,活像一副驢臉。他雖然其貌...

諸葛恪:四面樹敵

諸葛恪是東吳的神童。他的父親是大名鼎鼎的諸葛亮之兄諸葛瑾。孫權喜歡捉弄手下。一次宴會,孫權讓人牽了一頭驢,在驢臉上寫上「諸葛子瑜」四個字,譏諷諸葛瑾的長臉。在大笑聲中,諸葛恪取來筆又加上了兩個...

諸葛亮「草船借箭」比此人「逼寇為兵」如何?

「草船借箭」只是三國演義為了神化諸葛亮而杜撰的一個故事,然而諸葛亮的侄子諸葛恪卻有一個「逼寇為兵」的史例,今天讀來依然令人拍案叫絕。 諸葛恪,字元遜,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人。諸葛恪是諸葛瑾的長...

後三國之東吳第一權臣諸葛恪

後三國之東吳第一權臣諸葛恪諸葛恪(203-253年),字元遜,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人。他體格肥胖,是三國時期東吳權臣,蜀漢丞相諸葛亮之侄,大將軍諸葛瑾長子(有觀點認為諸葛恪實為諸葛亮之子,因當...

三國少年天才諸葛恪:拍馬屁都能不著痕跡

孫策臨死前,當機立斷指定了新的接班人和副手,事後證明了孫策眼光的銳利;孫權臨死前,有足夠的時間安排後事,然而他糾結多年,立好的規劃反覆塗抹重寫。事後證明他是多麼荒唐昏聵,為東吳鋪好了一條滅亡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