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智力直逼諸葛亮?孫權臨死交給他一個任務,最後卻身敗名裂!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文:河湟三月(作者原創授權)
三國時期,魏蜀吳都曾經歷過新老接替,由於國家尚未完成統一,外部有鄰國虎視眈眈,因此,三國內部都毫無意外的選擇了輔政大臣,輔助幼主上馬之前送一程。
魏國先後有司馬懿、曹爽等輔政,蜀國有諸葛亮,同樣,在吳國,孫權死後,選擇諸葛恪、孫峻、滕胤輔政。
魏蜀吳三國輔政,其結果也各自不同,輔政大臣的命運也是天壤之別,但有一件事,各國之間都是出奇的一致,就是強化輔政大臣的權威,集中權力,應付內外各種複雜局面,這種做法本身沒問題,但權力本身就是雙刃劍,權力運作自有其自身規律,有時候單憑掌權者自身是無法左右的。
輔政大臣的設置,本身就是為了維護政治格局的平衡,絕非是一項簡單的人事任命而已。
比如在魏國,曹丕代漢以後,為了防止外藩過於強大,對中央構成威脅,導致西漢七國之亂的重現,所以一開始就抑制宗室,處處防範。
魏明帝曹叡駕崩之時,以司馬懿為首的士族力量崛起,為了防止一家獨大,遂刻意安排宗室曹爽共同輔政,奈何曹爽自己不爭氣,加上宗室勢力根本無法制衡司馬懿父子,最終導致曹魏被取代。
再看蜀漢方面,諸葛亮為首的荊州系和以李嚴為首的蜀地本土派兩股力量,也一直明爭暗鬥。
至於孫吳方面,孫權臨死之時,安排的三個大臣,其實是宗室、外來勢力和本土勢力三股人馬的平衡而已。
然而,三方勢力都想從中脫穎而出,很快三駕馬車就出現了問題。
首先是諸葛恪,諸葛恪從小就非常聰明,有神童之美譽,又有父親諸葛瑾巨大聲望庇蔭,所以入仕以來,可謂官運亨通,甚至自詡諸葛亮。
不過,諸葛恪確實也表現出了非凡的一面,比如收服山越。
山越之人,居于丹陽群山之間,出山為盜賊,入山化無形,自漢朝以來,就是當地一大隱患,令地方政府頭疼不已。
對於征服山越,絕大多數人都不看好,就是諸葛瑾也對兒子持保留意見,認為出征山越,無疑是自找麻煩,弄不好還會給家族招來禍患。
就這樣一個老大難問題,諸葛恪出面平定收服了,而且將山越人引導出山,從中選拔精壯之人,組建了一直四萬人的軍隊,著實令人刮目相看。
孫權拜諸葛恪為威北將軍,封都鄉侯。
孫權臨死,兒子孫亮年幼,必然要託孤於重臣,群臣都屬意諸葛恪。
對於諸葛恪,孫權還是有所顧慮的,認為其人太過於剛愎自用,託孤之人必須有威望、有能力,還要善於團結多數人,而不是一味依靠威權,諸葛恪能否做到,孫權心裡沒底。
但最終孫權還是同意了,任命諸葛恪為輔政大臣。
孫亮即位之初,諸葛恪的工作還是乾的有聲有色、可圈可點。
孫權晚年猜忌之心很重,搞特務政治,到處安插耳目,刺探民意,搞得民間很緊張,諸葛恪一上台,就罷免了這項苛政,緊接著,對老百姓不斷送大禮包,減免歷年拖欠的賦稅。
每一項措施,都使得吳國百姓感受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民間幸福指數不斷攀升,而與之伴隨的是,諸葛恪的民意支持度也水隨船高,節節攀升。
對於諸葛恪的做法,老百姓贊成,但在沒有選票的封建社會,對於諸葛恪的政治權力的穩固,其實並沒有多大幫助,反而招來不少反對聲。
在同僚們看來,諸葛恪這是拿著朝廷的好處,在給自己收買人心,施恩也是皇帝的事,諸葛恪這樣做,往重里說,有不臣之心。
其實,諸葛恪心理也清楚,朝堂上對他不滿的人,大有人在,古往今來,要處理好這種局面,最好的辦法,就是發起對外戰爭,轉移內部視線。
公元252年(魏嘉平四年、吳建興元年)十一月,吳國與魏國發生東興之戰,結果吳國大勝,魏兵死傷過萬,吳軍繳獲物資無數,吳主孫亮進封諸葛恪為陽都侯,加封丞相、荊、揚州牧,督中外諸軍事,並賜金一百斤,馬二百匹,繒布各萬匹,諸葛恪聲望達到頂點。
第二年,諸葛恪又要發起對魏國戰爭,群臣覺得目前國力支撐不起再次發動大戰,故持反對意見者居多,但諸葛恪不聽,一意孤行,最終大敗而歸。
此後,諸葛恪聲望跌落,最終死於孫峻之手。
表面上看,諸葛恪死於自己剛愎自用的性格,但其背後的原因,恐怕遠非如此簡單。
諸葛恪失敗,其實是吳國內部三股勢力的較量的結果,早在吳國建立之初,有南遷士人、孫吳皇室、江南士族三股力量,前期,孫吳皇室主要倚重南遷士人,抑制江南士族,但至孫權死前,孫吳朝廷基本實現了本土化,也就是更倚重江東士族,這也是為何孫權臨死前對任命諸葛恪存有猶豫之心,因為諸葛恪代表的正是南遷士人的利益。
兩者之間的利益,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
處於相似境地,蜀國諸葛亮也是同樣不斷發動對魏國戰爭,來轉移內部矛盾,但是諸葛恪無論個人聲望還是真實能力,都無法和諸葛亮比,所以他一旦對外戰爭失敗,身敗名裂也是遲早的事了。
三國十大權臣的宿命,曹氏最悲催,諸葛氏一敗塗地
從黃巾起義之後,大將軍何進招外臣進京,開始拉開漢末三國亂世的序幕。而權臣也開始登上了政治舞台,所謂的權臣,主要是指能直接控制朝廷權柄、對地方形成某種威懾或者號召力(也包括名義上的),讓皇帝本身如...
曹丕留下三位大將,專門制衡司馬懿,只要他們在,司馬懿不敢亂來
熟讀漢末三國歷史,曹操無疑是漢末最傑出的人物之一,有著很多頭銜,比如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和戰略家等等,更重要的就是他是魏國的開創者。作為帝王,必然對人臣有著一定的防範,比如那個有著「...
孫權病亡,魏國趁機偷襲東吳,卻讓他一戰走向巔峰!
在三國這一歷史階段,相對於曹操、劉備等,孫權無疑是在位時間最長的統治者。在孫權的一生中,除了和曹魏、蜀漢的交手,大部分時間都用在了和江東士族的爭奪上,尤其是保證孫家在東吳的統治穩定。而為了牽制江...
司馬氏奪權後發生淮南三叛,最終卻還是掃滅三國建立晉朝
公元220年,一代梟雄曹操在洛陽去世,同年其子曹丕逼迫漢獻帝禪讓皇位建立大魏,歷經400多年的大漢就這樣滅亡。曹丕史稱魏文帝,在位時因過渡放縱在公元226年傳位給長子曹睿。同時曹丕又任命陳群、...
這一仗,魏蜀吳打成了1:1:1,且嚴重消耗了三國國運!
無論是史家還是小說家,對魏蜀吳三國的國家實力看法都完全一致:魏國一起絕塵,遠超蜀國和吳國;蜀吳國力大致相當,吳國略勝一籌。除了老二和老三聯手打老大的那次赤壁大戰,蜀吳兩國總體上各自並沒有在魏國身...
軍師聯盟:唯一擊敗諸葛亮的是司馬懿基友,而不是司馬懿|文史宴
秋色冷並刀|文近日這幾集之後,我對《虎嘯龍吟》評價大降,劇情人設可以說已經崩了,但是此劇帶來的三國熱是一個深度解析三國歷史,扭轉一些刻板印象的好機會。劇中的龍套郭淮其實很不簡單,跟司馬懿有好些不...
為什麼「諸葛亮」請東吳不要重用自己的姪子「諸葛恪」?
據說諸葛恪自小就聰明非凡,深受孫權的賞識,年輕輕輕就被任命掌管全軍糧餉供給的重責大任。按理來說,這可是一項殊榮,但遠在蜀國的諸葛亮得到消息,竟然不是恭賀自己的姪子,而是趕緊寫信給陸遜,請他向孫權...
如果諸葛亮不死,蜀漢能夠統一三國嗎?
在三國歷史上,無數英雄豪傑的英年早逝,給予這個時代留下了遺憾和唏噓。比如曹操的郭嘉,孫權的周瑜,都是典型的例子。而對於蜀漢來說,諸葛亮病死五丈原,可謂是最大的損失。那麼,如果諸葛亮不死的話,也即...
蜀國和魏國打仗的時候,吳國都在幹什麼
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個國家之間,看似是一種三足鼎立,相對來說比較穩定的局面,但實際上幾方之間必定是存在爭鬥的,一時的穩定並不代表永久,天下大勢總歸是要合在一起的。但是,我們發現,好像經常就是魏國與...
被皇帝謀殺的諸葛亮侄兒,到底做錯了什麼?
文|沙塵暴 (讀史專欄作者)諸葛亮一家人很有意思,在魏蜀吳三個國家都有人當大官。他自己,蜀國丞相;他哥諸葛瑾,吳國重臣;他弟(族弟)諸葛誕,官至魏國征東大將軍。他們諸葛家的後代,也還算不錯,比如...
諸葛亮死後,蜀國安穩的存活了17年,這期間司馬懿為啥不攻打
三國的時候魏蜀吳三國經常互相攻打,反正大家是大矛盾沒有,小矛盾不斷。諸葛亮就在蜀國的中後期經常聯合吳國攻打魏國,我們經常看到諸葛亮伐魏,其實每次都是聯合吳國的,不過吳國的戰鬥力實在不可恭維主要搖...
魏文帝曹丕VS魏明帝曹叡,誰更出色?
魏武帝曹操、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叡,合稱「三祖」。這祖父孫三人,毫無疑問,曹操是最出色的。那麼,曹丕曹叡父子,孰優孰劣呢?本文就對這父子二人做個詳細的對比。
此人嘴炮無敵,大言不慚勝過自己的叔叔諸葛亮
三國時期,吳國的諸葛家族可謂位高權重,先是諸葛瑾官至大將軍,再是他的兒子諸葛恪成為孫權的託孤大臣之首,後來官至丞相,在吳國的權勢不亞於諸葛亮在蜀國。但是,這個諸葛恪卻是個徒有其表的主,他最厲害的...
三國神童多神傷 東吳諸葛恪之死
諸葛恪字元遜琅邪陽都人三國時期吳臣蜀丞相諸葛亮之侄東吳重臣大將軍諸葛瑾長子 諸葛恪是東吳重臣的諸葛瑾的兒子,諸葛瑾是琅邪陽都人,屬於流亡北士的一員,當年於流亡途中與家人走散,作為一民流浪漢被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