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諸葛恪叔侄都受託孤之重,諸葛亮鞠躬盡瘁,諸葛恪死於非命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三國時期,託孤很常見。

諸葛瑾、諸葛亮和諸葛誕分別出仕魏蜀吳三國,都是各自的重要政治軍事人物,其中,諸葛亮受遺詔輔佐幼主劉禪,諸葛瑾的兒子諸葛恪受遺詔輔佐幼主孫亮,但諸葛恪和諸葛亮的結局卻迥然不同。

諸葛瑾少年時期曾經遊學京城洛陽,但是因為中原大亂,為了逃避戰亂就早早到了江東。

江東是三國中最講門第出身的,雖然投靠孫策比較早,但因為他是客居江東,無論財產還是童僕,都很少。

在江東士族當中,他算出身比較差的。

所以,雖然他投靠孫策不算晚,但是因為江東的創業元老都是帶資入股的,在投奔孫策時都自己帶著自己的部曲兵,而諸葛瑾完全是以文士賓客身份進入孫氏陣營的。

一直到孫權掌權之後,諸葛瑾的地位才開始上升。

諸葛瑾雖然比諸葛亮大七歲,出仕也早,但相比之下,諸葛亮在加入劉備陣營的時候,劉備集團仍然在創業期,諸葛亮馬上就成為參與決策的核心層人士,在劉備陣營的地位遠高於諸葛瑾在孫權集團的地位。

孫權奪取荊州、擒斬關羽之後,諸葛瑾才得到重用,出任南郡太守。

夷陵之戰後,曹丕大舉伐吳,諸葛瑾在荊州都督東吳諸將抵抗魏軍,雖然沒有什麼大的勝利,但也沒有太大失誤。

汛期將至,魏軍主動退兵。

張昭顧雍都死了之後,諸葛瑾才在吳國擔任丞相。

總體來說,他的形象就是個老好人,但在關鍵時刻的決策作用並不大。

所以,在諸葛恪傳一開頭,就記載了不少孫權和張昭等人在宴會上公然調侃諸葛瑾,乃至開帶有侮辱性質的玩笑。

《三國志·吳書·諸葛恪傳》:

恪父瑾面長似驢,孫權大會群臣,使人牽一驢入,長檢其面,題曰諸葛子瑜。

恪跪曰:「乞請筆益兩字。

」因聽與筆。

恪續其下曰「之驢。

」舉坐歡笑,乃以驢賜恪。

他日復見,權問恪曰:「卿父與叔父孰賢?」對曰:「臣父為優。

」權問其故,對曰:「臣父知所事,叔父不知,以是為優。

」權又大噱。

雖然諸葛恪本傳記載這件事,只是為了說明諸葛恪少年成名,以明敏善辯著稱,但對比一下與諸葛瑾同傳的張昭、顧雍、步陟等人,孫權就沒有和其他人開過這樣的玩笑。

而且,不光是孫權這樣調侃諸葛瑾,吳國的大臣張昭等人也經常在宴會上調侃諸葛恪。

《諸葛恪別傳》:

太子嘗嘲恪:「諸葛元遜可食馬矢。

」恪曰:「原太子食雞卵。

」權曰:「人令卿食馬矢,卿使人食雞卵何也?」恪曰:「所出同耳。

」權大笑。

雖然諸葛恪聰明善辯,應對得宜,在場面上沒輸。

但從這些記載也可以看出,諸葛瑾、諸葛恪父子並不受別人尊重,地位是比較尷尬的。

在諸葛恪明敏善辯的背後,也可以想像作為兒子,在宴會上眼看著父親被其他人這樣調侃,內心應該是比較心酸的。

而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還是前面已經說過的,在以部曲兵多少決定自己在國家的地位高下的東吳,沒有部曲兵,不是豪門士族,諸葛瑾父子在東吳地位很尷尬。

因此,諸葛恪成年後主動請求去把丹楊等四郡境內的山越山民挖掘出來,為國所用,可得四萬兵。

他如此積極,就是希望能夠建立自己的私人部曲。

孫權就拜諸葛恪為撫越將軍、丹楊太守,讓他去征服丹楊境內的山越山民。

當時諸葛恪才三十二歲,別人都以為他搞不成,而且孫權也只給了他三百人的軍隊。

但諸葛恪到任之後,想方設法,還是迫使山越山民走出山谷,得到了四萬人的軍隊。

諸葛恪自領其中一萬人,其餘則分給其他將領充當部曲。

這之後,諸葛恪被孫權拜為威北將軍,奉命鎮守廬州、皖江,諸葛恪想進取壽春,但是孫權認為難度比較大,沒有允許。

而司馬懿奉命鎮守淮南時,曾想進攻諸葛恪,吳國就讓諸葛恪徙屯柴桑。

陸遜死後,孫權拜諸葛恪為大將軍,駐武昌,鎮守荊州。

這時候,他就已經是吳國柱石大臣了。

諸葛恪很早的時候就和孫權的太子孫登關係很好,是太子賓客。

但孫權故意挑撥他的兒子魯王孫霸與孫登爭儲,吳國大臣也分別支持太子和魯王,分成兩派。

後來孫權又廢黜魯王孫霸,原來支持孫霸的人都被孫權處理。

諸葛恪的長子諸葛綽因為和孫霸過從甚密,被孫權交給諸葛恪嚴加管教。

諸葛恪為了避免嫌疑,乾脆自己下毒鳩死了自己的兒子。

這樣,諸葛恪給孫權的印象就是過於狠毒陰險。

孫權病重的時候,本來孫權認為諸葛恪剛很自用,是不想讓他輔政的,但是當時吳國大臣都認為諸葛恪是最合適的輔政大臣,孫權只好任命他為輔政大臣。

但在孫權任命他為輔政大臣的同時,同時也任命中書令孫弘、太常滕胤、將軍呂據、侍中孫峻一同輔政。

其中,孫弘本來和諸葛恪就有嫌隙,但孫權卻任命諸葛恪為太子太傅,孫弘為太子少傅,就是意圖用孫弘來牽制諸葛恪,以免出現曹魏當時已經出現了的大權旁落、政出私門的情況。

結果,孫權剛死,孫弘和諸葛恪就先鬥起來了。

孫權死後,孫弘秘不發喪,想矯詔殺諸葛恪。

諸葛恪知道了,先下手為強,藉口請孫弘議事,趁其不備殺死孫弘,才獨攬東吳內外軍政大權。

這之後,諸葛恪又廢除了孫權晚年的一些苛政,收攬人心,在東興之役中又擊敗來犯的魏軍。

吳國上下都對他非常讚賞。

但也正是因為東興之役擊敗了魏軍,諸葛恪就對魏軍比較輕視,認為現在魏國皇帝曹芳無權,司馬氏專權,人心不附,可以趁機興兵伐魏。

於是出動大軍二十萬人,這在吳國的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大規模軍事行動,主動進攻魏國淮南地區。

吳軍從春天開始進攻魏軍,但困於堅城之下,久攻不下,一直到夏天,還沒有攻克。

將軍們都勸諸葛恪應該主動退軍,他不但不聽,反而剛愎自用,對提意見的人分別加以處罰。

等到夏天到來,天氣炎熱,疫病流行,諸葛恪不得已才開始主動退兵。

在撤退的時候,又因為魏軍追擊,士卒傷病死亡比較多,造成比較大的損失。

出兵淮南本來是諸葛恪意欲通過在疆場立功,加強自己在吳國的地位,但沒想到鎩羽而歸。

回到吳國朝廷之後,又怕本人指責他,就進行高壓統治,不讓別人說話。

同時,雖然伐魏失敗,但諸葛恪並沒有死心,還想著要休整一番之後,再次出兵徐州和青州,大舉伐魏。

也就是在這種形勢之下,吳國皇帝孫亮在另一個輔政大臣孫峻的裹挾和策劃之下,誅殺了諸葛恪,並且連諸葛恪的小兒子也一起殺死,還有諸葛恪的外甥、張昭的孫子張震,也一起被殺。

諸葛恪本傳中,記載了不少人對諸葛恪的看法,都認為他將來不會有什麼好下場。

比如其父諸葛瑾,還有張震的父親、張昭的兒子張承,都很不看好諸葛恪。

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諸葛恪有個很明顯的毛病,矜己陵人。

也就是說,雖然諸葛恪確實也很有才幹,但他自負聰明,剛愎自用,聽不進別人的意見,早晚都是要身死家破的。

相比之下,諸葛亮的情況就完全不同了。

諸葛亮加入劉備集團的時候,劉備還在創業時期,諸葛亮也是創業元老,為劉備出謀劃策。

劉備出征,諸葛亮就留中居守,劉備在前線可以足兵足食。

劉備死時,原來劉備集團中地位比較高的關羽、張飛都已身死,其他人無論資歷還是地位,都無法與諸葛亮相比,當然只能是諸葛亮輔政。

諸葛亮受遺命輔政之後,因為蜀漢剛經歷了劉備夷陵之戰的嚴重失敗,所以諸葛亮並沒有馬上就開始進行大規模的軍事行動,而是先整頓內政,休整士民,恢復國力。

又五月渡瀘,親征南中,安定後方。

在這一切都安定之後,諸葛亮才率軍六出祁山,北伐中原,雖然北伐無成,但也沒有造成國家實力的嚴重損失。

即便是在第一次北伐時,街亭失守,諸葛亮就可以收攏部隊,退保漢中了,並沒有以僥倖之心去博取成功。

雖然劉禪自己後來也說「政出葛氏,祭則寡人」,但無論劉禪,還是蜀漢內外大臣,無論諸葛亮生前,還是在他死後,都對他是心服口服的,沒有什麼不滿。

不僅如此,他死的時候諸葛瞻還很年幼,等到諸葛瞻剛長大成人,劉禪馬上就開始給他加官進爵,開始鍛鍊他,蜀漢上下對他也很支持。

這說明,諸葛亮在蜀漢是很得人心的。

而諸葛恪的情況完全不同,正因為他的出身在吳國並不是世家豪族,地位並不穩固,在受命輔政的時候,孫權還故意給他設置了牽制他的孫弘也一起輔政,所以,諸葛恪急於通過對外軍事行動來調動和重組國內的政治和軍事資源,將權力向自己手裡集中。

而他過於倉促的發動大規模軍事行動,在進兵不利之後又沒有主動撤退,退兵之後又很怕朝臣非議,都是他性格所致。

但是反過來說,這也是他所處的政治形勢所決定的,他對吳國的軍政的控制力有限,只能這麼做。

他之所以怕朝臣非議,恰恰說明,如果朝臣非議比較多,他受到的攻擊多了,他在朝廷的地位可能就保不住了,所以他只能以更高壓的方式來鎮壓。

結果是激發出了當初力保他輔政的孫峻突然發動政變,殺死了他。

而在諸葛恪之後,總攬吳國軍政大權的孫峻也不太平,一直有人不斷試圖以同樣的方式殺死他,只不過幾次他都能夠先下手為強,先殺死對手。

孫峻在三十八歲的時候突然暴病身亡,他的堂弟孫綝接替他,繼續總攬吳國軍政大權。

後來孫綝又被孫休和丁奉設計,以同樣的方式殺死,時年僅有二十八歲。

也就是說,從孫權死後,諸葛恪於座中誅殺孫弘開始,吳國就一直處於內鬥狀態,誰都沒有能力徹底控制吳國政權,就像魏國的司馬氏那樣。

直到孫皓繼位之後,才完全控制了吳國的政治局勢。

但這時候吳國吳國也差不多快走到盡頭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效力於曹魏、東吳、蜀漢三支諸葛氏的不同結局

一說到三國諸葛一脈,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諸葛亮,對於諸葛亮這位中華民族偶像級別的人物,自然不必多說,其實除了蜀漢的諸葛亮,還有東吳的諸葛瑾,曹魏的諸葛誕都是當時的大佬級人物,下面就來細說三個不...

人物|諸葛恪

諸葛亮治國嚴謹,可與管仲、蕭何相媲美,他為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輔佐劉備建立蜀漢,他的族弟諸葛誕在曹魏官至征吳大將軍,而他的哥哥諸葛瑾為孫吳效力。諸葛瑾是諸葛亮的親哥哥,孫吳重臣,他的兒...

心境不夠的官二代只堪一擊

三國中期要說哪個家族影響力最大?我覺得不是曹操的曹氏、夏侯氏家族,不是孫權的孫氏家族,也不是劉備的劉氏家族,而是諸葛家族:諸葛亮,蜀漢丞相;諸葛瑾,孫吳大將軍、豫州牧;諸葛誕,曹魏徵東大將軍。不...

諸葛家的天才少年,聰明反被跋扈誤

諸葛恪,父親諸葛瑾是蜀漢丞相諸葛亮的哥哥,這孩子從小聰明伶俐,思想敏銳,長大後仕途也一路順風,被孫權任命為大將軍,接替去世的陸遜,領荊州事。不久東吳宮廷發生繼位大戰,魯王孫霸被賜死,太子孫和廢為...

被皇帝謀殺的諸葛亮侄兒,到底做錯了什麼?

文|沙塵暴 (讀史專欄作者)諸葛亮一家人很有意思,在魏蜀吳三個國家都有人當大官。他自己,蜀國丞相;他哥諸葛瑾,吳國重臣;他弟(族弟)諸葛誕,官至魏國征東大將軍。他們諸葛家的後代,也還算不錯,比如...

三國諸葛恪之死——歷史的必然

諸葛恪(203年—253年),字元遜,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人。三國時期東吳權臣,蜀漢丞相諸葛亮之侄,大將軍諸葛瑾長子。幼小以神童著稱,成人之後拜騎都尉,孫權長子孫登為太子時擔任左輔都尉,作為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