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恪專權經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203年-253年),字元遜,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人。

三國時東吳重臣諸葛瑾之子,東吳的權臣和太傅,後遷升為大將軍(一說官至丞相)。

孫權臨終時以其為輔政大臣,輔助太子孫亮。

孫亮即位後,諸葛恪獨攬軍政,初期籠絡民心,東興之戰勝利後頗有眾望。

此戰之後窮兵黷武推行大舉進攻魏國,最終輕敵大敗而回;漸失民心未有反思,仍獨斷專權。

最後遭到孫峻刺殺,並夷滅諸葛恪三族,諸葛恪死時五十一歲。

生平

英才卓越

諸葛恪少有才思,辯論應機,莫與為對。

及長,英才卓越,超逾倫匹。

令孫權大為欣賞。

222年,諸葛恪弱冠成年後即被拜為騎都尉,與顧譚、張休等人隨侍太子孫登講論道藝,成了太子的賓友。

後來,諸葛恪又從中庶子轉任左輔都尉。

一次,孫權見到諸葛恪,問他:「你的父親和你的叔父(指諸葛亮)誰比較優秀?」諸葛恪應聲回答:「我的父親比較優秀。

」孫權問他原因,諸葛恪說:「我父親知道侍奉誰為君主才對,而叔父不知,所以我父親比較優秀。

」孫權聽罷大笑,便命諸葛恪依次給大家斟酒。

諸葛恪斟到張昭面前,張昭已有了幾分酒意,不肯再喝,對諸葛恪說:「這樣的勸酒,恐怕不符合尊敬老人的禮節。

」孫權說:「你能否讓張公理屈詞窮,喝下這杯酒?」於是諸葛恪反駁張昭:「呂尚年九十,依然高舉白旄,手持兵器,指揮部隊作戰,還沒有告老退休。

如今軍隊上的事,將軍您跟在後邊;聚會飲宴的事,將軍您總被請到前面,這還不夠尊敬老人?」張昭無話可說,只好飲酒。

後來蜀國有使者到來,群臣集會。

孫權對蜀國使者說:「這個諸葛恪很喜歡騎馬,回去告訴諸葛丞相,為他的侄子選一匹好馬送來。

」諸葛恪當即跪在孫權面前拜謝,孫權感到奇怪,問他:「馬還沒有到為何就當面稱謝呢?」諸葛恪說:「蜀國就好像陛下在外面的馬廄,如今有了旨意,好馬就一定能送到,我如何敢不謝呢?」

才略博達

諸葛恪曾多次要求自己領兵平定居于丹陽山上的山越人,諸葛恪認為丹楊山勢險峻,民風果敢剛勁,以前雖也在那裡徵發過兵眾,但征的不過是邊緣縣分的平民,很少有深遠腹地的人。

想去把那裡的兵員全部調發出來,並說,只要三年,就可徵得甲士四萬人。

朝中官員議論紛紛,都認為丹楊地勢險阻,地形四通八達,那裡的百姓自製兵器,崇尚習武,出山就為強盜,朝廷出兵征討就躲回山中不見蹤影,自漢朝以來就無法管制,當時的人皆認為不太可能,連父親諸葛瑾亦認為不會成功,更說:「諸葛恪若不能令我家大為興盛,便會讓我家血流遍地。

可是,由於諸葛恪堅稱他必會成功,孫權於是在234年提拔諸葛恪為撫越將軍,領丹陽太守。

諸葛恪上任後實行堅壁清野政策,成功逼山越人向朝廷投降;諸葛恪更下令不得對投降的山越人有所懷疑或拘禁他們。

後來臼陽長鬍伉拘禁投降的惡霸周遺,諸葛恪以違令為由將胡伉處死,其餘未投降的山越人見此,認為朝廷只想他們出降,並無加害的意圖,於是不論老幼都相繼出降。

孫權為嘉狀諸葛恪平定山越的功績,拜諸葛恪為威北將軍,封都鄉候。

諸葛恪出兵襲擊舒縣。

後來更曾意圖攻擊壽春,因孫權認為不可能成功而被阻止。

驕吝不至

243年,魏將司馬懿欲攻諸葛恪,孫權想發兵接應,可望氣者說不利於出兵,於是讓諸葛恪移守柴桑(今江西九江市)。

245年,諸葛恪得知丞相陸遜猜疑自己,便寫信給他(諸葛恪與陸遜書),講述不能聽信讒言而責備,應該互相配合,以大局為重。

諸葛恪因為知道陸遜對此而有意見,故此稱讚他所說的道理。

不久,丞相陸遜去世,諸葛恪升為大將軍,假節,駐武昌,並代替陸遜領荊州事。

專權自度

後來孫權不適,見太子孫亮年幼,便命令諸葛恪兼任太子太傅,中書令孫弘兼任太子少傅。

公元252年,孫權病危,眾人議論託孤後事情。

孫峻認為諸葛恪的大器可以輔政,亦可輔助大事,當今大臣不能與諸葛恪相比。

但孫權嫌諸葛恪剛愎自用,為了保住後主,最後選擇諸葛恪。

又召集大將軍諸葛恪、中書令孫弘、太常滕胤、盪魏將軍呂據以及侍中孫峻處理身後事。

第二天,孫權去世。

孫弘平時與諸葛恪不和,害怕以後受制於他,便封鎖孫權去世的消息,想矯詔除掉他。

諸葛恪聞知,誅殺孫弘,發布孫權死訊,為之治喪。

孫亮即位後,拜諸葛恪為太傅。

諸葛恪為收取民心,廣施德政,取消監視官民情事的制度,罷免耳目之官,免掉拖欠的賦稅,取消關稅。

每一舉措,都儘量給百姓以德澤實惠,民眾無不高興。

諸葛恪每次外出,都有很多人引頸相望,想一睹其風采。

東興之戰

252年十月,曹魏大將軍司馬師欲因孫權病亡乘機攻吳。

諸葛恪命人修築大堤,在兩山之間築城兩座,以防魏軍。

同年十二月,司馬師命司馬昭為監軍,派王昶、毌丘儉誘敵,並各攻打攻南郡、武昌,胡遵、諸葛誕率步騎七萬,架浮橋攻東興(今安徽巢縣東南),欲毀壞大堤。

諸葛恪親率領四萬援軍到東興。

並命冠軍將軍丁奉與呂據、留贊、唐咨等作前鋒。

丁奉親率三千人兩日到達東興並占據徐塘。

因天降大雪,胡遵等人喝酒而毫無戒備。

丁奉率本部人馬輕裝突襲魏軍營壘,呂據等部也相繼到達。

吳鎮南將軍朱異,督水軍攻浮橋,魏軍不敵,見狀便驚恐慌而逃。

因爭渡浮橋令其超載斷裂,落水者更互相踐踏,死者計有萬人。

魏將韓綜、樂安、桓嘉先後遇溺,毌丘儉、王昶等見東興兵敗燒營而逃,諸葛恪於是取得東興之戰的勝利,繳獲大批物資。

諸葛恪亦因功封陽都侯,加揚、荊州二州州牧,督中外諸軍事。

據《建康實錄》,諸葛恪還因此功加丞相,後來張悌也曾對諸葛靚說「且我作兒童時,便為卿家丞相所拔」。

但《三國志·齊王紀》《張嶷傳》等仍稱之為吳太傅。

剛愎自用

東興之戰獲勝後,諸葛恪有輕敵之心。

上一戰役十二月才結束,打算明年253年春,再次出兵攻打魏國。

諸葛恪出使司馬李衡,到蜀遊說姜維聯合,姜維聽說其道理後接受聯合。

眾大臣認為士兵剛戰爭不久而身體勞損,一起勸諫諸葛恪,他不聽其他官員的勸諫。

中散大夫蔣延固執爭論,被強挾離開。

諸葛恪於是撰寫論諭對各大臣說:天下沒有兩個太陽,地上也沒有兩個皇帝。

用戰國、曹操等趁勢做大,不禍及自己,但禍及後人的故事,來作為進攻魏國的原因。

與其一直友好的丹楊太守聶友,也寫信勸諫道:「大行皇帝本有打算遏制東關之計,計卻沒有實行。

現在你輔助大業,完成先帝之志,敵人遠方來送死,將士有賴憑藉威德,獻身捨命,一旦有不同的戰功,豈非神靈社稷的保佑!現在讓兵養精蓄銳,觀察對方的間隙而動。

今天乘著獲勝此勢,而打算大舉出兵,天時不允許。

而打算有此意,我自己的心不安。

」諸葛恪看後便回信:「足下雖然自然有箇中道理,然而未見沒有看到大局的變數。

應該知道這個道理,省略所說的言論,可以開啟悟性也。

」於是諸葛恪違背眾人的意願出州郡二十萬兵,令百姓騷動,因此漸失民心。

合肥新城之戰

在攻魏途中,諸葛恪心中打算在淮南炫燿自己的軍力,驅掠百姓。

而眾將領為難地說:「現今引軍深入,戰場上的百姓一定會遠逃,恐怕士兵疲勞,而成效少,不如只圍新城。

新城只要被圍,必然有人來救援,只要救兵趕至,我們只要擊敗救兵,我們便大獲全勝。

」諸葛恪聽從此計,下令圍攻合肥新城。

新城將要失守,魏國守將張特死守等援兵,便以魏國國法為理由,告知諸葛恪,能堅守一百天後就算投降也不會禍及家人,請求已圍攻新城九十多日的東吳軍再等幾天,更送上官印當作誠意。

諸葛恪信以為真,便停止攻城。

可是張特卻趁機修復圍牆,可以繼續抵禦,便對吳軍大說:「我只有戰鬥而死了!」諸葛恪大怒,猛烈進攻,但不能破。

吳軍此時卻因盛夏暑熱而爆發疾病,很多將士病倒,將領報告諸葛恪,諸葛恪認為是詐報,打算斬殺詐報者,士兵不敢說。

後來魏國救兵知吳軍疲憊而陸續趕至,諸葛恪才於七月撤軍,在撤退的路上吳兵已經因為傷病而不成軍形,更遭文欽追擊而大敗,斬萬餘人首級。

但諸葛恪對於當前劣勢仍然安然自若,更想在尋陽屯田,只因朝廷屢次詔諸葛恪回軍,才逼得他慢慢撤返金陵。

諸葛恪此戰的表現令官民十分失望,怨聲載道。

步朝伏刺

諸葛恪在回朝以後使立刻召來中書令孫嘿,指斥他屢寫詔命召他回軍,孫嘿不安,回家不出。

接著諸葛恪又將他出征以後選曹所選任的官員都罷去重選,又常常責備官員,意圖樹立自己的威嚴。

另外又改以自己親近信賴的人作為自己的近衛,並下令嚴兵,打算出兵青、徐地區。

孫峻見諸葛恪民心漸失,於是向皇帝孫亮中傷諸葛恪,聲稱打算髮動政變。

晉見吳主孫亮當天早上,諸葛恪煩躁不安,洗漱的水和衣服都感覺有臭味。

就算把所有都換上新的也是感覺臭味,諸葛恪感覺惆悵不悅。

正裝完畢準備離開,此時狗咬著他的衣服,諸葛恪說:「狗不想我去嗎?」諸葛恪坐回座位,過一會又起來走去晉見,但狗又咬著他的衣服,諸葛恪令隨從把狗趕走,於是登車走。

孫亮與孫峻設下酒宴宴請諸葛恪,實則已埋下伏兵。

當時散騎常侍張約及朱恩私下給他寫字條,說酒宴陳設不尋常而警告諸葛恪;在門前看到滕胤,諸葛恪用藉口說自己腹疼不打算參加,但滕胤並不知道實情勸諸葛恪去參加,諸葛恪於是帶劍入席。

最終孫峻在席間伺機命令伏兵入殿,當場殺死諸葛恪,並誅滅其三族,諸葛恪死時五十一歲。

早前已有童謠說:「諸葛恪,蘆葦單衣篾鉤落,於何相求成子閣。

」成子閣反語是石子岡,石子岡是埋葬死人的地方,鉤落就是皮帶的飾物,民間稱為「鉤絡帶」。

諸葛恪果然被葦席裹身,竹篾當鉤鉤在腰間,拋屍在石子岡。

臨淮人臧均上表,稱孫峻誅殺諸葛恪是超越西漢劉章、劉興居誅諸呂之事的義舉,稱諸葛恪之死大快人心、諸葛恪父子懸首示眾時遭人唾罵,但請求如項羽、韓信故事收葬諸葛恪,孫亮、孫峻聽從,並吩咐下屬找諸葛恪屍體安葬。

後來吳景帝孫休誅滅孫峻的權力繼承者孫綝,為被孫峻、孫綝所害的諸葛恪等人平反,予以改葬和祭奠,並召還所有因被諸葛恪等人牽連而遭遠放之人。

有朝臣建議為諸葛恪立碑紀念其功勳,博士盛沖不同意。

孫休認為諸葛恪勞而無功是不能,身為託孤大臣被豎子所殺是不智,同意了盛沖的意見,沒有給諸葛恪立碑。

軼事

諸葛瑾的臉型長,一次孫權大會群臣,就命人拖了一隻驢子進來,並寫上「諸葛子瑜」,和諸葛瑾開個玩笑。

諸葛恪見此立刻要求在題字上加兩字,變成「諸葛子瑜之驢」。

孫權於是將驢子賜給諸葛恪。

評價

陳壽:諸葛恪才氣幹略,邦人所稱,然驕且吝,周公無觀,況在於恪?矜己陵人,能無敗乎!若躬行所與陸遜及弟融之書,則悔吝不至,何尤禍之有哉?

胡綜:英才卓越,超逾倫匹,則諸葛恪。

孫登:諸葛恪才略博達,器任佐時。

孫休:盛夏出軍,士卒傷損,無尺寸之功,不可謂能;受託孤之任,死於豎子之手,不可謂智。

孫權:藍田生玉,真不虛也。

諸葛亮:恪性疏,今使典主糧谷,糧谷軍之要最,仆雖在遠,竊用不安。

諸葛瑾:恪不大興吾家,將大赤吾族也。

陸遜:今觀君氣陵其上,意蔑乎下,非安德之基也。

張嶷:離少主,履敵庭,恐非良計長算之術也。

張緝:恪雖克捷,見誅不久。

鄧艾:新秉國政,而內無其主,不念撫恤上下以立根基,競於外事,虐用其民,番國之眾,頓于堅城,死者數萬,載禍而歸,此恪獲罪之時也。

孫盛:恪與胤親厚,約等疏,非常大事,勢應示胤,共謀安危。

然恪性強梁,加素侮峻,自不信,故入,豈胤微勸,便為之冒禍乎?

臧均:恪素性剛愎,矜己陵人,不能敬守神器,穆靜邦內,興功暴師,未期三出,虛耗士民,空竭府藏,專擅國憲,廢易由意,假刑劫眾,大小屏息。

《江表傳》:恪少有才名,發藻岐嶷,辯論應機,莫與為對。

更多歷史,敬請關注王昆明細說歷史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如何評價諸葛恪?

孫權臨終時以諸葛恪為五名顧命大臣之首但又有些不放心不下他的性格。排名第四的顧命大臣孫峻擔保說滿朝的大臣們沒有人比得上諸葛恪。孫權想想也是啊那就只好這麼決定了。驚才絕艷的諸葛恪堪成吳國中後期第一能...